李白杜甫們用詩歌這種最柔軟的方式來讓每個人變得更堅強

2020-12-16 耘瀚讀書探索未知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是比爾波特寫的《尋人不遇》,一個人在書中旅行和在實地旅行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當你知道了這些地方背後的文化故事後,那種旅行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北京西站附近有一座大概1083年建的天寧寺塔,在那個塔附近曾經有一個幽州臺,現在連遺蹟都沒有了。在這個地方出了一首著名的詩《登幽州臺歌》,唐代詩人陳子昂當年站在北京西站的幽州臺那樣的感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當時跟著武則天的一個侄子的部隊來這裡戍邊,於是留下了這首千古名句。下次再到北京西站路過天寧寺塔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地方曾經站立過陳子昂這樣的人,他在當時這個荒涼的地方吟出了這樣的名句,這就是用文化旅行的美妙感受。

比爾波特,作為一個美國人,憑著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中國詩詞的熱愛,沿著中國古代詩人們的腳步,走過了神州大地。到詩人曾經駐足的地方追思一下,到詩人的墓前祭拜一下,如果詩人生前愛酒,他會把自己帶來的酒倒上三杯,敬此墓地的詩人一杯,自己喝一杯,然後同行的朋友喝一杯。我們跟隨他從北京出發吧!

孔子在這個地方刪詩書,定禮樂,編撰了詩經,大幅的提升了詩歌在中國知識分子當中的地位。在古代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政治地位,一個人要想做官做得好,你必須得能夠把詩寫得很好,所以中國才成為了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代的官員一直到清朝,所有的官員都得能寫一手漂亮的好詩,你才能夠在官場當中和別人社交,才能夠被你的上級賞識,這要先去感謝孔子。

在曲阜附近有一座石門山,這裡曾經是李杜會面的地方。現在網上能看到很多杜甫追李白的段子,杜甫一生當中寫了10首詩都是送給李白的。但是李白經常寫詩讚孟浩然孟夫子,所以大家覺得似乎杜甫很委屈。

實際上李白和杜甫交往的時候,杜甫是個年輕人,李白已經成名成腕了,是大家了,而孟浩然又比李白成名更早一點,所以一代追一代,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李白跟杜甫其實關係是不錯的,他們在石門山這個地方喝過一場酒,而且根據詩裡邊寫的這個場景,應該喝得還非常盡興。

李白在石門山有一首詩叫做《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就是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其中最後一句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杜甫懷念李白的詩就很多了,比如說《春日憶李白》中最有名的一句是「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是李白和杜甫在石門山的交情。

濟南這個城市會想到這麼幾個詩人:

李清照在濟南現有她的紀念館,當時因為兵荒馬亂她和丈夫過江逃到南方去了。李清照寫過一首風格迥異的詩:「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寫了這麼一首豪放情感的詩,原因是她站在站在江的南岸,能夠看到對面的項羽墓。她恐怕是在想:「我渡江逃亡過來,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李清照後來活了71歲,她的丈夫死得較早,所以她的後半輩子生活比較孤苦,從他的詩句裡邊就能夠看出來。她年輕的時候寫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她晚年寫的就頹廢很多:「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在濟南歷城區還有一座辛棄疾紀念館,辛棄疾是豪放派非常著名的詩人,辛棄疾還是一個打仗特別厲害的人。有一次他們抗金的起義軍裡有一個和尚叛變,偷了他們的大印跑到金兵的大營去了。這個和尚是辛棄疾介紹來的,起義軍的將軍很生辛棄疾的氣,要斬辛棄疾的人頭。

辛棄疾急忙說:「你等一下,我來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辛棄疾單槍匹馬殺入金兵大營,即拿回了大印,還帶回來那個和尚的人頭,自己還毫髮無損的回來了。所以這個辛棄疾不光是詞寫得好,「醉裡挑燈看劍」那種感覺也說明她打仗也確實是很厲害。他的紀念館現在濟南歷城區。

在濟南附近有一個魚山,這裡還藏著曹植的一座疑冢。曹植最著名的就是《洛神賦》和《七步詩》等。似乎這個地方未必是真的,後來比爾波特開車4個小時往河南方向到了通許這個地方。這兒既有七步村又有後七步村,似乎這個地方是曹植的真冢所在地。

當年曹丕要求曹植做七步詩,不做就殺頭這件事就是發生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墓前比爾波特進行了他的祭奠儀式。因為曹植特別愛喝酒,比爾波特在墓前倒了幾杯威士忌,旁邊的管理員也一飲而盡一杯,兩眼充滿驚訝與喜悅,並舔著嘴唇很認可這杯洋酒。比爾波特幹了手裡那杯,並把第三杯倒在墓冢上。

儀式做完他又開始悠閒的拍照,跟當地村民們聊了起來,並告訴村民來中國旅行是和喜歡的詩人對飲。有村民說那些詩人早就死了,這樣做沒什麼意義。比爾波特乘著酒意還滔滔不絕地跟村民們演講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直到下午6點多才離開。

從這個曹植墓出發再走40公裡,有一個地方叫阮莊。在這裡的一片玉米地和青椒地裡邊靜靜地躺著一個墓冢,那裡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詩人阮籍,阮籍寫過很多著名的詠懷詩:「願為雙飛鳥,比翼共翱翔。」「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

新鄭就在鄭州附近,有個叫東郭寺村的地方是白居易的出生地,這個地方現在變成了白居易小學,經過允許,比爾波特進入了學校緬懷了一番。那首著名的詩《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就是白居易16歲時在這個地方寫出來的。

從河南新鄭接著出發往郟縣走100公裡,高速路有一個薛店鎮的出口,從薛店鎮出口出去以後就會看到一個路牌,寫著三蘇園,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的三蘇父子的墓地就在這裡,他們的故鄉是眉山,但葬在了河南這個地方。

作為一生灑脫的蘇東坡晚年是這樣看待自己老去的:「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他的孩子們對他說:「老爸,你今天臉的顏色真好看,滿是紅暈」,蘇東坡心想孩子們哪知你老爸剛喝了酒。

通過郟縣慢慢地開向洛陽,在洛陽這個地方是古詩人就多了,比如唐代的詩人孟郊和韓愈。孟郊的墓志銘就是韓愈寫的,韓愈特別欣賞孟郊,他們是非常好的朋友。可惜比爾波特沒有找到孟郊的墓,覺得特別的遺憾。

在洛陽還有杜甫的故居,最有意思的是在洛陽的那天早上比爾波特包了一輛計程車,出租司機跟他說要找古詩人一定要去洛陽的東關大街,這個地方是孔子問教於老子處,無論在道家的書裡邊,還在儒家的書裡邊都有過這樣的一段故事的記載。比爾波特認為老子更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於是他在東關大街倒了幾杯酒祭奠了一番。

然後他從洛陽出發往博愛縣走,在博愛縣的許良鎮玉米地裡邊找到了唐朝詩人李商隱一個墓碑。李商隱45歲就去世了,此時他的墓靜靜地躺在故鄉的玉米地裡邊。李商隱的詩確實太驚豔了,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在成年以後曾經在四川做過官,在那時他寫下了《夜雨寄北》這首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離開了李商隱以後,他們開車去往焦作的雲臺山。一說到雲臺山,大家都能夠想到的是竹林七賢,他們在這裡寫了特別多很棒的詩歌,這也是雲臺山快速的成為旅遊勝地的一個原因。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縱歌暢飲。

在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詩人王維,王維曾經寫過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王維只有17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用這首詩發表了一番對故鄉的感慨。

這首詩是王維17歲寫的,而李商隱15歲的時候就寫了那首著名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們現在15歲的孩子還在沉迷打王者榮耀遊戲,但是那時候15歲小男生的情感已經細膩到了如此豐富的程度,寫出了這樣的千古名句。

在去鄭州的路上,比爾波特知道附近兩三公裡之內有劉禹錫的墓,但是時間太緊已經不允許他停車祭拜了。比爾伯特搖下了車窗,衝著窗外念了一首劉禹錫的詩,以此來紀念和告慰,我來過這裡,我記得你這位偉大的詩人。《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在西安一路向南,首先去到了輞川,這裡有王維,王維的號叫摩詰居士。他把自己住的地方叫鹿砦,因為佛祖初次講法的地方叫鹿野苑,他在自己的地方也養鹿,並起名叫鹿砦。這裡還有王維當年親手種植的那棵銀杏樹,已經長得很粗了。

在這裡他寫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還有《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離開輞川沿著104國道他來到了一個叫做朱坡村的地方,這個地方有可能藏著一個詩人叫柳宗元。柳宗元的後人考證柳宗元的墓應該就在朱坡村,但是沒有找到。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散文大家,他的詩不算高產,但是一首就夠了。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麼一首詩給中國大量的畫家提供了一個創作和想像的空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朱婆村這個地方他們祭奠了柳宗元。

接下來到了少陵原皇子坡村,在這個地方韓愈寫下了那首非常著名的《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詩中的酥字用絕了,似乎那雨潤的感覺可以用嘴去品嘗,非常美妙。

韓愈有一個侄孫叫作韓湘子,也就是八仙傳說裡的那個韓湘子。韓湘子曾經有一次送韓愈,韓愈反對皇帝迎佛骨,因為迎佛骨會搞的特別奢靡鋪張,韓愈就寫了一篇《諫迎佛骨》的這個文章。

寫完這篇文章後,皇帝就對他貶官了,韓湘子去送韓愈,韓愈寫下了最著名的詩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後來韓愈又被皇帝招回來了,隨之他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大漲,因為他敢於直言進諫,並且能夠被皇帝接納。

然後再稍微走一點朝引鎮的方向,就會找到杜牧的墓。他去問附近的村民,當地的村民經常能夠給出他非常正確的指引。有一個大爺把他帶到一個大坑前,說現在杜牧的墓沒有了,被人開發走了。

比爾波特面對那個大坑吟出了那首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他發現當他念出第一句以後,周圍站了一圈的村民都跟他一起大聲的吟誦起來,一群陝西口音的當地的老鄉跟他一起高聲的在大坑邊朗誦杜牧的詩歌。杜牧是在這個地方土生土長的詩人,最後也老死在這個地方。

再往城裡邊的方向走,有一個地方叫韋曲,這個地方出過一個當中有名的詩人叫韋應物。韋應物曾經給唐明皇當過侍衛,他寫過最有名的一首詩是:「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西安是盛產古詩人和古詩歌的地方,有一個地方叫曲江,曲江有一條大道的兩旁所有的燈柱上全都是描寫曲江的唐詩。當地挑剔到如果整首詩裡邊沒有出現曲江這兩個字的唐詩,就都不往燈柱上寫,就這樣都能夠把兩邊的燈柱全部排滿。

江油是李白的故鄉,李白的身份成謎,據考證他的爸爸是一個漢人,他的媽媽會說非常流利的吉爾吉斯坦語,所以李白應該是混血。他小時候成長的地方就在江油的青蓮鎮隴西院,他們家是從隴西那邊遷過來的。

李白的人生特別傳奇,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殺過人,他練過劍術,武藝很高。他30歲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詩講自己的生平:「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他給自己命名青蓮居士,還特別喜歡喝酒。

在江油附近有一座匡山,是李白年輕時讀書的地方。他15歲的時候就在匡山上修煉,據說他的第一首詩就是在匡山這個地方寫的。從匡山出發,李白一路去了成都,然後慢慢的走向長安,逐漸的進入到我們所熟悉的那段璀璨奪目的文化空間。李白最早是以翻譯的身份進入到長安朝堂之上的,在那兒又認識了楊貴妃、高力士等等人物,開始了接下來的一串串歷史故事。

在成都當然要去看的是杜甫草堂,在這個地方有杜甫特別多的詩。杜甫一生悲涼困苦,他總是要被別人接濟,總是需要那些當官的朋友來照顧他。中間有一段時間他的靠山倒了,他不得不沿著岷江一路去別的地方討生活,杜甫寫下了那首非常著名的《旅夜書懷》,描述了自己惆悵的感覺:「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就像天地一沙鷗一樣,不停地在各地跑來跑去。

這裡還有一個詩人叫做薛濤。薛濤當年是官妓,也是為數不多的女詩人,而且薛濤和杜牧、白居易還有元稹的關係都特別好,寫過很多很棒的詩。她被罰到邊關去了以後給自己的朋友韋皋寫了一首詩,告知朋友她在這生活真的很艱難。

「聞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意思是我本來過得那麼精緻的生活,但是現在突然變得如此之糟糕了。現在薛濤的墓已經找不到了,但在望江樓公園裡邊還有薛濤的遺蹟、展覽、紀念館,還可以看到薛濤的詩集。

射洪縣是陳子昂的故鄉,也就是《登幽州臺歌》的作者陳子昂。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詩:「君行射洪縣,為我一潸然」,就是說如果你去射洪縣了,一定要到陳子昂的墓前替我難過一下,因為他們都非常喜歡陳子昂的詩歌。

從射洪縣出發到安嶽縣,安嶽縣是賈島當官的地方。賈島是北京人,後來出家跟著他的師傅到了洛陽,從洛陽開始還俗,然後當了官。他受到韓愈的欣賞,韓愈在孟郊去世以後遇到了賈島,韓愈非常安慰。他寫了一首詩說:「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閒。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住人間」

那個著名的推敲典故就源於賈島的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當時他一直拿不定主意是用敲還是用推,就在路上一邊想一邊走,結果衝撞了一個轎子的隊伍,那個轎子裡邊正坐著韓愈。韓愈問怎麼回事,賈島說自己的兩句詩裡的一個字拿捏不準,到底是推好還是敲好?韓愈想了想建議用敲字,用敲字會有聲音的感覺,能顯示空靈的狀態,這就是那個推敲的典故。

從此韓愈跟賈島成為了好朋友,賈島是一個非常執著於寫詩的人,「十年得一句,一飲淚雙流」的這麼一個人。他的才情跟李白不一樣,李白寫詩從來不費勁,也不會哭。賈島作詩是慢慢磨,就這樣磨出很多名句來,如《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賈島最有名的詩《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杜甫

從安嶽縣往前走到奉節,奉節古時稱作夔州,杜甫在這裡住過很長一段時間,杜甫人生當中一共寫過大概1500首詩,其中有440首都寫在夔州這個地方。杜甫在這裡的生活很不錯,朋友送了他一個園子,生活開始變得有了依靠,杜甫在這兒作的詩很高產。

李白曾經來過這個地方,當時李白被貶到雲南,一路沿著長江三峽就往雲南走,結果等他到了白帝城這個地方的時候,突然收到了旨意:你不用去雲南了,可以再往回走了。

李白才寫了那首《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寫這首詩時李白的心情一定是很開心,本來是流放到雲南,結果又被拉回到主流社會,所以心情很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湖北秭歸的樂平裡,這裡有一個鎮子叫做屈原鎮,來這是要看屈原的。

從秭歸出發去襄陽。襄陽有一位李白最崇拜的詩人就是孟浩然,孟浩然的詩更是家喻戶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比爾波特在孟浩然的故鄉沒有找到他的墓地。孟浩然去世的時候,王維的心碎了,李白的心也碎了,大家都寫了很多紀念孟浩然的詩歌。

從襄陽出發去安陸,安陸是另外一個號稱李白故鄉的地方,因為李白曾經說過「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李白曾經在這裡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安陸有一座白兆山,李白在白兆山上練劍,然後跟當地的很多隱士打交道,他還寫過一首很有名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在湖北李白和孟浩然是有過交集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武漢黃鶴樓,可惜原來的黃鶴樓已經燒掉了,你如果能下到長江大橋的底下,會發現那裡的一個大石頭上會寫著黃鶴樓遺址。

李白知道孟浩然要去武漢,所以他早早的在武漢等著,跟孟浩然約在黃鶴樓見面,於是這兩個偉大的詩人在公元730年如約而至。兩個人在黃鶴樓見了面,見了面以後,李白要送孟浩然去廣陵這個地方,就寫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當你了解了這個故事再讀這首詩,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李白那麼喜歡孟浩然,古時候兩個人約見面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兩人見了面以後就是短暫的在黃鶴樓相聚然後再見,但是留下了千古名篇。

離開了武漢去了黃岡,我們今天一說黃岡就說黃岡中學特別厲害。其實黃岡有一個最著名的地方叫東坡,蘇東坡曾經在這個地方呆過,而且蘇東坡的名號就是來自於黃岡。蘇東坡在黃岡正是他人生當中寫詩能力最強的時候。有一首《海棠》:「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有一天蘇東坡幹活回家晚了進不了門,因為這個家童都已經睡著了。對於一般人可能會很生氣,蘇東坡一看這種情況竟然寫了一首詩:「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敲門都不應的時候,卻倚杖聽江聲,這是多浪漫的人生態度。

接下來的名句有:「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在遇到任何一個小小的挫折的時候,我們不會輕易的調動那種憤怒、生氣、埋怨別人的態度,而是立刻引起一番詩情,真的太美好了。

在黃岡蘇東坡還寫過現在整天卡拉OK廳裡邊被傳唱的佳句《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東坡在黃崗不但創立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更重要的是寫下了特別多美妙的詩詞。

從黃岡出發,慢慢的走出了湖北,來到了湖南,湖南第一站是嶽陽樓。嶽陽樓跟杜甫也有很深的關係,杜甫人生坎坷,他到了嶽陽樓以後,身體已經變得很糟糕,他寫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和我們前面講過那首《旅夜抒懷》是非常相近的,但是更加的悲愴和悽涼,在寫完這首詩之後兩年杜甫去世。

汨羅是屈原投江的地方,有一段著名的屈原和漁父的對話。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覺得大家都不理解他而很痛苦。漁父比屈原想得明白多了,漁父告訴屈原:「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你幹嘛那麼看不開呢?水乾淨了你可以洗帽子,水髒了你洗腳就好了,幹嗎非得跟人過不去呢?」但是屈原沒有聽這個漁夫的話,跳江自殺。

江西九江古時就叫潯陽,白居易在這裡做過官,他有一首最有名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江西撫州的臨川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叫王安石,王安石的形象一直都比較怪異,自己的衣服穿的總是邋裡邋遢的,很多人都不喜歡他,最著名的是王安石變法。比爾波特說如果你對王安石了解的越多,你就越會喜歡上這個人,這個人真的是為黎民蒼生著想,他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同時也是一個很棒的詩人。

從臨川到永平鎮都是在江西境內,永平鎮有辛棄疾的墓,他被傳頌最多的詩有《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永平鎮告別的辛棄疾以後到了安徽,安徽有一個城市叫宣城,宣城是產宣紙的地方,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景點叫敬亭山。李白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晚年就一直在這一帶了,他的叔叔在當塗當一個小官,李白就到當塗去投奔他的叔叔。他的叔叔特別有心,在李白去世以後,收集和整理了李白寫過的所有的詩歌,所以李白才能夠留下這麼多美好的詩歌來。人們傳說李白是看到江裡邊有月亮,想要跳到江裡邊去攬那個明月,結果淹死的,這可能是一種美好的設想吧。

李白是最後死在了當塗這個地方,比爾波特到李白墓去祭奠的時候,發現李白墓前面站滿了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因為大家都喜歡李白,都在那個地方倒酒祭拜他,李白墓前那個小水池裡邊幾乎全是各地的名酒倒在裡邊。

從李白墓離開後去了湖州,在湖州他想去看他的佛教詩人,包括皎然禪師和石屋禪師,這都是比爾伯特曾經翻譯過古詩的作者。從湖州一定要去的地方是杭州,因為杭州有特別多的美好的詩歌。

白居易有一首很著名的詩《錢塘湖春行》,那時候的西湖叫錢塘湖,「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這是白居易對於西湖的描寫。

蘇軾的那首詩叫《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如果到西湖的話,一定要去看一下嶽王廟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嶽飛號稱是中國豪放派寫到頂峰的詩人,每一句都能夠令你帶來荷爾蒙的分泌,好詩是會給你帶來絕對的生理性震撼的。

從杭州去到紹興,有非常著名的沈園,陸遊在那個地方見到他的表妹,寫下了釵頭鳳那樣的詩句:「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在紹興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平水鎮,那個地方有陸遊的草堂。陸遊到了晚年寫了特別多的田園詩歌,最有名的是《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我們跟著比爾波特這個美國老人一邊旅遊,一邊體味中國文化。他沒有什麼錢,到處靠寫一些書掙一些稿費,申請一些基金進行旅遊,一邊旅遊一邊寫書。跟著他的腳步遊覽了我們自己都不熟悉的家鄉,感受到了這些詩人留給我們的豐富文化遺產。

詩歌是用最柔軟的方式來讓每一個人變得更加堅強,以前很多的老派教授當年年輕遠行的時候,在身上他們都會帶一本《千家詩》,閒下來隨時拿出來翻一翻,就能夠給自己帶來靈魂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羅宗強: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李白與杜甫
    可惜不知由於何種原因,十年後他在《李白與杜甫》一書裡,觀點全變了,再不認為李白與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而是抑杜以揚李,把杜甫說得幾乎一無是處。郭老對李、杜的不公允評價,當時即為學術界所私下非議。近年來,已有不少文章對《李白與杜甫》一書提出了批評。 對於李白與杜甫,任何揚此抑彼都是不適當的。他們各自對我國詩歌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無法代替的貢獻。
  • 杜甫詩歌的當下「喚醒」
    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受「紅色」氛圍的感染和革命浪漫激情的鼓動,李白其人其詩都相對更符合當代詩壇的想像和審美規範,一路看漲的行情一直綿延至朦朧詩的黃金時期。可是進入1990年代後,情況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即和向西方詩歌大師們學習並行不悖,古典詩人杜甫在新詩場域中倍受推崇,他被熱愛的程度甚至遠超李白。
  • 有一種情感,叫「杜甫和李白」
    而這種用「年號」紀年的方式,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才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紀年。在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社會文明發展史中,共產生24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年號。唐朝,由唐高祖李淵建立,始於618年,終於907年。在這289年中,唐朝總共有24帝,先後使用了76個年號。
  •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提起杜甫,則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無邊落木蕭蕭下,無盡長江滾滾來"……戰亂的唐朝、苦難的百姓、憂憤的詩人。有人說"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我認為這不僅是一種觀點,也是一種現象,年少時期愛李白的人居多,覺得杜甫詩沉重、瑣碎,到了一定的年紀,又開始漸漸理解杜甫,明白杜甫的偉大。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載,當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好詩人高適也路過,於是三個人一起去旅遊。自從杜甫認識了李白之後,就被李白的詩歌水平給深深折服了,一共寫了十幾首關於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四首詩。可以想見,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寫了一首滑稽的詩《嘲諷》杜甫。第一次閱讀讓人發笑,第二次閱讀讓人哭泣。在唐代詩壇,有兩座巍峨的山峰,即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和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雖然他們的創作風格不同,但他們在中國詩歌史上的成就卻是相當的。李白比杜甫大11歲,比杜甫更早成名。然而,在他僅有的三次會面中,他在生活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當時,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相遇。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了。兩人一見鍾情,成為了敵人。
  • 李白與道家丨愛李白,還是更愛杜甫?
    李白一生最為輝煌的成就在於詩歌。從時代性意義上說,他的詩歌創作的主要特色,是在盛唐時期以重玄思潮為標誌的道家與道教思想的濃厚浸潤中形成的。重玄的思辨性儘管在李白的詩賦中沒有得到明確的表述,也無法表述,但他亦曾常常寫到與友人論道談玄的事情。
  • 李白贈給杜甫一首詩,初讀覺諷刺再讀太暖了,難怪杜甫一直懷念他
    李白看到杜甫後,寫了一首七絕,名字就叫《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詩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回憶曾經在飯顆山上遇到了杜甫,那時候,杜甫戴著一頂竹笠,時間正好是中午。想問下杜甫老弟,為什麼分別了一段時間,你變得這麼瘦了呢?
  • 杜甫最崇拜的人是誰,不是李白,這首詩裡有答案
    我們讀唐詩,多數的時候是在讀李白和杜甫,因為他們兩個人的詩寫得既多又好。把杜甫的詩當作歷史來讀,心裡就少了很多浮躁。心情抑鬱時,讀讀李白的詩,又會感到豁然開朗。讀詩讀得多了久了,就會發現,杜甫1440首詩中有不少是寫給李白的,大約有14首。李白990首詩中,回應杜甫的詩也有4首吧。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詩歌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詩歌也以唐朝之時最為鼎盛,有唐詩宋詞之並稱。唐詩的鼎盛是因為在唐朝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同時,我們知道詩歌總是一定程度上表示浪漫的,而當時的詩人們之間也是極其浪漫的,像以樂會友的伯牙子期一樣,他們以詩贈友,表達自己對故人和好友的珍惜、喜愛之情,而有趣的是在這彼此喜愛中好像有一個傳遞鏈一樣。首先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李白,李白天性瀟灑,最為不羈,流傳下來許多古詩,像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多麼的豪情大氣,也讓我們大家所喜愛。
  •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白與杜甫是如何相識的?
    在尋師問道的途中,李白率先經過洛陽,而此時的杜甫恰好居住在洛陽老家中。令人意外的是,兩人雖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情和閱歷,卻一見如故,彼此欣賞。這次相遇成為了後世流傳的佳話,幾百年來被學者和作家們一再書寫。譬如,聞一多就曾感嘆兩位詩人的相遇是「青天裡太陽和月亮碰了頭」。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暢談詩歌理想和人生抱負,李白和杜甫都喜歡四處漫遊,尋找創作的靈感與激情。
  • 杜甫的嘉州與李白的峨眉
    李白仗劍走天涯的一生,終結於安徽當塗。當年,他從峨眉山附近的岷江順流而下,一直在安陸、洛陽與長安之間,轉水,轉山,轉運氣。其間,一心求道的李白與杜甫相遇洛陽,結伴同遊開封、商丘與齊魯,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濃墨重彩,在於二人互贈諸多傳世詩歌。李白的道骨仙風、杯底豪邁和詩中飄逸,是杜甫骨質裡最缺乏的營養,這一次漫長的壯遊可以說也是杜甫的遊學,具體是向李白取經。
  • 杜甫對李白極盡敬仰之情,一首唐詩非常樸素,但字字都是真情流露
    作為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詩人,兩個人的風格卻很不相同。他們兩個人的詩詞各有千秋,但是都直觀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人所特有的精神風貌。即便是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兩人的角度不同,所發表的觀點也存在差異。但是不得不讓人注意的一點就是,雖然今天看兩個人的歷史地位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在文學史上、在兩人真實的關係當中、杜甫和李白是有著相當的差距的。
  • 李白敗走京城,杜甫初見「偶像」,作家眼中的李杜情是什麼樣的?
    在詩歌創作上,他剛剛開始形成自我風格,已經寫出《望嶽》這樣小有名氣的作品,但大部分代表作還未出世,在名人輩出的盛唐詩壇算是默默無聞。這是他人生最黃金的時期,卻過著窮困潦倒、無所事事的生活。陳夢溪《杜甫傳》 馮至著 北京出版社初夏的一天,洛陽城的文學圈奔走相告一個消息,這個消息令杜甫興奮起來——李白要來洛陽了。此時的李白四十四歲,長杜甫十一歲,剛剛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相知,是唐代最偉大的文學邂逅
    這一相遇相交,便是曠世友誼,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譽為佳話。聞一多先生曾經評價,二人的相遇是「太陽與月亮的相碰」。郭沫若說:「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李白大杜甫11歲,兩個不同籍貫的人,互不認識的人,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 「自在神遊天」,「致君堯舜上」:李白與杜甫的音樂思想有何差別
    李白和杜甫是文人雅士燦若星河的唐朝文壇中,最為耀眼的兩顆"新星",千年來有關兩個人的研究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兩個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都是人們經常提到的。然而有關兩個人的音樂思想,卻很少有人提及。
  • 杜甫懟人最狠的一句話,聽後讓人無言以對,卻又不得不佩服
    想必大家曾經都看到過調侃史上懟人奇才李清照以及林黛玉的小段子。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其實杜甫也是懟人小能手。在杜甫的詩篇當中,雖然大部分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相比起李白的豪放不羈,杜甫更多的是寫實主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 李白和杜甫誰的文學造詣更強?對比兩人筆下的白帝城就知道
    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輝煌,諸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中的唐詩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對中華文化乃至於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而要說起唐詩的集大成者,莫過於李白和杜甫二人。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為何只回了兩首?專家的解釋讓人笑哭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遇上了32歲的杜甫,「詩仙」和「詩聖」相遇了。聞一多先生稱李杜的相遇,是太陽和月亮相遇。「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