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轉眼就到了臘月初三,再過五天就是臘八節,也是24節氣中的大寒。很多人都知道臘八節喝臘八粥,但是你知道臘八節前一天是什麼節日嗎?有句俗語叫做:「臘七不驅儺,來年多病患」,什麼意思呢?
臘月初七是什麼節日呢?
臘月初七是民間傳統的「驅儺日」,在這一天,人們就會在鋼盆中放一些水,等水結冰後再把冰塊敲碎吃掉,說是這一天的冰很神奇,吃過之後一年都不會肚子疼了。而這只是「驅儺日」眾多活動中最常見的一中而已。
什麼是驅儺?
其實「驅儺」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習俗,又稱為「跳儺」,早在三千年前就有這種習俗了。也就是在臘月初七這一天,人們戴著柳木製作的面具,把自己扮演成驅除瘟疫的神,也就是儺神,然後開始跳舞,當然這種舞蹈簡單粗礦,只有幾個動作而已,其作用就是驅除疾病和瘟疫,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相傳「儺神」就是神農氏,也就是「炎帝」,因為炎帝是神話傳說中的太陽,而太陽的別稱又是「火離」。古人認為一切不好的東西都怕火和陽光,所以太陽可以驅趕一切不好的東西,其實這一點還是有道理的,比如洗過的衣服在太陽底下暴曬之後,就會殺死很多細菌。
不過民間也有說「關羽」是「儺神」,因為關羽在麥城戰死後,身首異處,他便提著腦袋四處告狀,後來就告到了太上老君之處,在老君的開導下,關羽大徹大悟,被封為「關帝聖君」。由於關羽一身正氣神勇無敵,而且極重義氣,所以在「驅儺」習俗中,就把關羽封為「儺神」。
當然關羽被封神之後,身份可就多了,在以前的北方農村,幾乎每個村都有關帝廟,每到臘月初七這一天或者關公生日、唱戲之前等,人們都會把關羽的泥塑像從廟裡抬出來,然後抬著關羽像在村裡和田間遊走,意思是借關羽的威風,把所有不好的東西驅趕走,這也是民間「驅儺日」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以前農村開始唱戲的時候,人們也是先拜關公後開戲,因為關公也是「戲神」。
當然「驅儺日」最重要的還是「跳儺舞」,就像一些影視劇中的巫師一樣,人們戴著柳木面具,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圍著火堆跳舞,其主要目的就是驅趕疫病,祈求來年身體健康。在以前的農耕社會,由於人們的生活條件比較差,技術落後,因此「驅儺」也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習俗。
臘七不驅儺,來年多病患
很多人都聽過「六畜日」的說法,意思就是從正月初一開始,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在《佔書》中說「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意思就是初七天氣好,來年人就好。
而臘月初七是一年中最後一個人日,所以人們都會在這一天驅趕不好的東西,有些地方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長壽的意思。古人認為在這一天沒有驅儺,不好的東西就會累加到新的一年。所以就有了「臘七不驅儺,來年多病患」的說法。
這只是古人在落後的生活條件下,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也只能祈福了。至於有沒有用,或許只是求一份心安罷了。對於這種習俗,您且一看就拉倒了,不必太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