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術後康復鍛鍊全指南,記得收藏!

2020-12-10 騰訊網

1

功能鍛鍊的重要性

骨折治療的原則是「復位、固定、功能鍛鍊」。

功能鍛鍊是骨科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肢體活動、功能恢復、預防併發症的重要保證。

功能鍛鍊能夠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周圍軟組織損傷的修復,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併發症。

功能鍛鍊的原則:循序漸進、動靜結合、主動和被動相結合;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必須強調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1

功能鍛鍊分期

早期階段:

骨折後1~2周內,局部反應明顯,腫脹;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防止肌萎縮。

功能鍛鍊:以患肢肌肉主動舒縮活動為主。

原則上:骨折上、下關節暫不活動。

中期階段:

骨折3~6周,骨痂已逐步生成,骨折處已有纖維連接,日趨穩定。局部腫脹反應消失,骨折端已穩定,接近臨床癒合。

功能鍛鍊:骨折上、下關節均可活動,活動的強度和範圍逐漸增加,以防止肌萎縮和關節僵硬,必須限制不利於骨折連接和穩定的活動。

後期階段:

骨折已達臨床癒合標準,外固定已拆除。是功能鍛鍊的關鍵時期。

關節活動範圍已逐漸恢復正常,主要通過肌肉和關節鍛鍊,逐步恢復肢體功能,對於活動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障礙的關節和肌肉,需要針對性進行鍛鍊,早日恢復正常功能。

1

疾病分類與功能鍛鍊

下面,我們將從上下肢骨折、髖關節置換、膝關節置換等幾個方面講解其術後功能鍛鍊方法。(附贈關節脫位功能鍛鍊方法)

上肢骨折包括:鎖骨骨折、肱骨幹骨折、尺橈骨骨折。

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股骨幹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髕骨骨折、脛腓骨折。

{ 上肢骨折 }

1、鎖骨骨折

功能鍛鍊方法:

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繞環、肘屈伸、前臂內外旋等主動練習,幅度儘量大,逐漸增加用力程度。

骨折後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運動及被動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轉運動等。

骨折後3周可增加抗阻的肘屈伸於前臂內外旋轉;仰臥位,頭與雙肘支撐做挺胸練習。

骨折癒合解除外固定後,應開展全面練習肩關節活動練習:站立位上肢向患側屈,做肩前後的擺動。

患肢上舉爬肩梯,抗阻牽拉肩、肘屈伸練習。但在骨折2周內應避免做大幅度的肩內收與前屈練習。

2、肱骨幹骨折

功能鍛鍊方法:

固定後即可做伸屈指、掌、腕關節活動,患肢做主動肌肉收縮活動。

肩、肘關節的活動:傷後2~4周除繼續以上訓練外,應逐漸做肩、肘關節活動,其方法是:將健手託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後伸,然後屈曲肘關節,同時上臂後伸。

旋轉肩關節:病人身體向患側傾斜,肘關節屈曲90度以上,健手握住患側手腕部,做肩關節旋轉動作,即劃圓圈動作。

外展、外旋運動:上臂外展、外旋,用手摸自己的頭後部。

雙臂輪轉:患肢屈肘,前臂置於胸前,掌心向後、向上;健側上肢伸直,外展於體側,掌心向下。患肢向外上方經外下方再向內劃弧圈,回至原處;同時健側上肢向下經內上方向外劃弧圈,回至原處。如此循環往復。此法可使肩、肘、腰、腿、頸部均可得到鍛鍊。以上鍛鍊方法每次15分鐘,每天3~4次。

3、尺橈骨骨折

功能鍛鍊方法:

固定後即可做伸屈指、掌、腕關節活動,患肢做主動肌肉收縮活動。

肩、肘關節的活動同肱骨幹骨折。骨折癒合後的鍛鍊:骨折癒合後,增加前臂旋轉活動及用手推牆動作,使上、下骨折端產生縱軸擠壓力。

{ 下肢骨折 }

1、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幹骨折。

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和股骨幹骨折的功能鍛鍊方法相同,其中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鍛鍊進程可適當加快。

功能鍛鍊方法:

骨折復位固定後即可早期做趾與踝關節的主動伸屈、旋轉活動練習,股四頭肌靜止收縮,每天3~4次,每次10下。

術後第二周開始在保持股骨不旋轉、不內收情況下做髖與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

3周後可主動做屈伸患肢練習,方法是坐在床邊,小腿下垂,雙腳踩地或腳蹬地,練習用雙臂撐起上身和抬起臀部。

在骨折恢復期,術後1個月要加強髖、膝、踝部的肌力,以恢復行走能力,加強下肢的穩定性。主要方法是進行坐位與站位轉換活動練習,以鍛鍊髖關節;踝關節主動屈伸、旋轉活動,以及下蹲起立。

2、髕骨骨折

功能鍛鍊方法:

後早期疼痛稍減輕後,病人即可開始練習股四頭肌靜止收縮,髖、膝、踝、趾關節主動運動。

固定後3~5天可兩腿直腿抬高和膝關節屈伸運動,扶拐進行患肢負重練習。

石膏固定的病人,4~8周可去除石膏,此時可做髕骨傾向被動活動,做主動屈膝活動練習,6~8周可負重行走。

3、脛腓骨骨折

功能鍛鍊方法:

外固定後早期,疼痛減輕即刻進行股四頭肌靜止收縮運動,髕骨被動活動及足部蹠趾關節和趾間關節活動。

外固定去除後,傷口癒合,可充分練習下肢各個關節活動,並逐步去拐行走。

增加髖、膝、踝關節活動練習,可做起立與坐下練習,健肢站立,患肢做髖屈伸、內收。

{ 髖關節置換 }

功能鍛鍊方法:

1、術後1~3天

屈伸踝關節:慢慢地將腳尖向上勾起,然後再向遠伸,使腳面繃直。每隔1小時5~10次,每個動作持續3秒,手術後立即開始直到您完全康復。

轉動踝關節:由內向外轉動您的踝關節,每天3~4次,每次重複5遍。

健側肢體練習:屈髖、屈膝收縮健側下肢肌肉,每2小時練習1組,每組30次,每次持續10~15秒。

屈曲踝關節

轉動踝關節

2、術後第4~7天

每天3~4次,每次重複一下三種練習方式10遍:

屈髖、膝關節練習:患者可以自主髖、膝關節屈伸,使您的腳跟滑向臀部,然後伸直,注意不要使膝關節向兩側擺動。

臀部收縮練習:平臥位使臀部肌肉緊繃保持5秒鐘。

外展聯繫:平臥位伸直腿儘量向兩側分開,然後回收,注意不要完全併攏。

股四頭肌收縮練習:保持您大腿前方肌肉繃緊,方法是向下壓,儘量伸直膝關節,保持10~15秒鐘,每隔10分鐘練習10次,直到您感覺大腿肌肉有點疲勞為止。

直腿抬高練習:您的大腿前方肌肉繃緊,儘量伸直膝關節,抬高下肢(距離床面10cm),保持5~10秒,慢慢放下,重複練習,您會感覺大腿肌肉有點疲勞。

髖關節伸直練習:術側髖關節主動伸直動作或髖下墊枕,這樣可以伸展屈髖肌及關節囊前部。

3、術後第8~14天

(1) 如何下地

將助行器放在術側腿旁,向床邊移動身體。將術側腿移動到床下,防止術側髖外旋、內旋。健側腿順勢移動到床下,將身體轉正,扶助行器站立。

(2) 如何坐下

坐下之前做好準備,需要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加坐墊,緩慢倒退,看好位置,雙手扶穩,再緩慢坐下。屈髖不能超過90度,要坐較高的椅子。

(3)站立練習

開始的時候你會感覺頭暈,所以一定要有人在身旁協助,知道你有足夠的力量自行站立。進行站立練習時,你一定要扶著床邊或牆上的扶手,每天練習3~4次。

站立抬腿練習:雙手握住扶手抬起你的患側腿,注意抬腿時膝關節不要超過腰部,每次練習2~3遍。

站立後伸和外展練習:將患肢慢慢後伸,抬頭挺胸,拉伸髖關節囊和屈髖肌群,注意保持上身直立,每次2~3遍,然後下肢伸直向外抬起慢慢回收,拉伸髖關節內收外展肌,每次2~3遍。

重複術後第4~7天的功能鍛鍊方法,每天3~4次。

此期病人可以正常飲食,體力逐漸恢復,傷口疼痛減輕,關節內積血和積液已經引出,引流管已經拔除,患肢腫脹逐漸消退,可以開始進行一些臥位髖關節活動,以恢復肌肉力量,逐漸增加髖關節的活動度。

(4) 如何用助步器邁步行走

先用助行器輔助行走,保持中心穩定,改用雙側腋杖。先將步行器擺在身體前20釐米處,先邁術側腿,再將健側腿跟上,如此循環。

開始時,每天3~4次,每次行走5~10分鐘,待逐漸適應後,增加到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完全康復後,你應該保持每天3~4次,每次行走20~30分鐘,行走有助於您保持髖關節周圍肌肉力量。

{ 膝關節置換 }

功能鍛鍊方法:

1、術後第1~3天

股四頭肌練習:繃緊您的大腿肌肉,儘量伸直膝關節,保持5~10秒鐘。兩分鐘內做10次,休息1分鐘再作同樣的練習直到您感覺大腿肌肉有些疲勞。

直腿抬高:在床上伸直繃緊膝關節,稍稍抬高並保持5~10秒鐘,慢慢放下直到您感覺大腿肌肉有些疲勞。

直腿抬高練習

屈伸踝關節:有節奏的屈伸您的踝關節,每隔1小時練習10次。

膝關節伸直練習:在腳跟下放置一小墊子保持腳跟不與床面接觸。努力繃緊大腿肌肉並伸直膝關節,保持5~10秒鐘。

2、術後第4~14天

此期的重點是恢復膝關節活動度,至少為0°~90°;其次是肌力恢復鍛鍊。

在床上屈伸膝關節:保持腳在床上滑動儘量屈曲膝關節。在最大屈曲位保持5~10秒鐘,然後伸直膝關節。重複數次直到您感覺有些疲勞或是您的膝關節已經能夠完全屈曲了。

坐位膝關節屈伸練習:

坐位膝關節屈伸練習:坐在床旁或椅子上,小腿垂下。用健側腳跟放在手術側的腳背處,慢慢地儘量屈曲膝關節,在最大屈曲位時保持5~10秒鐘。重複上述練習直到您感覺有些疲勞或是您的膝關節已經能夠完全屈曲了。

坐位膝關節屈伸練習:坐在床旁或椅子上,小腿垂下。慢慢地儘量屈曲膝關節,直到腳放在地板上。然後使您的上身前傾以增加膝關節的屈曲角度,保持5~10秒鐘,完全伸直膝關節。

術後儘快下地活動有助於康復:

1、下蹲練習:儘量下蹲,同時腳跟不要離地,堅持5~10秒後慢慢站起。

2、站立位屈膝練習:藉助助行器或雙拐平穩站立,儘量屈髖、屈膝,然後保持5~10秒鐘,伸直膝關節。重複練習直到感覺有些疲勞。

肩、肘關節脫位功能鍛鍊方法

肩關節脫位 :

即日開始在胸前固定位做指、腕、肘關節的主動練習,每個動作重複5~6次,可每天增加抗阻練習和在懸吊帶內做肩前屈、內收和內旋的擺動練習,即病人用健側肢體緩慢推動患肢做外展與內收活動,活動範圍以不引起患肩疼痛為限。

去除懸吊帶後:肩外展、後伸和外旋的主動運動練習,動作應緩慢、柔和,幅度逐漸擴大;肩前屈、內收、內旋的練習。

3周後病人可進行彎腰、垂臂、甩肩鍛鍊,即病人彎腰90度,患肢自然下垂,以肩為頂點作圓錐形環轉運動,開始範圍小,逐漸擴大劃環的範圍。

4周後病人可作手指爬牆和手高舉摸頭頂鍛鍊。即病人面對或健側身體對牆而立,患手摸牆,用手指交替上爬直至肩關節上舉完全正常。手高舉摸頭頂是指患側手摸頭頂後逐漸向對側移動,患側手越過頭頂觸到對側耳朵,或鍛鍊用患手觸摸對側肩胛骨,使肩關節功能完全恢復正常。

肘關節脫位:

固定期間可做伸指、握拳等鍛鍊,同時在外固定保護下做肩、腕關節的活動。

外固定去除後,練習肘關節的屈伸活動,增強肘關節周圍肌力。可利用握小球幫助鍛鍊。

來源:骨今中外

編輯:雲逸

相關焦點

  • 掌握膝蓋傷害康復技巧,康復有效不跑偏!附送一套美國運動康復鍛鍊指南
    上樓,好腳先上,下樓時,壞腳先下,一階一階的下,或側著上下樓,以減輕大腿前側的力量,若如果倒著走下樓,好腳先下站穩後,壞腳再下,一階一階的下。記得,無論怎麼走路,好腳必須用來承重,壞腳拿來移動。 試試這套美國運動康復鍛鍊指南這裡有一些最好的膝蓋加強鍛鍊方法,非常重要且有效,望收藏:重要事項:手術或損傷後應儘快開始膝蓋加強運動,以防止肌肉過度萎縮。
  • 慢性病患者如何科學鍛鍊?請收好這份運動康復指南
    慢性病患者如何科學鍛鍊?請收好這份運動康復指南 2020-06-11 0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康復訓練中最全的彈力帶使用教程
    第一個動作能夠全方位的鍛鍊到我們的腿部,後兩個動作主要針對我們的大腿和臀部。但是注意做動作的時候一定要慢,不能快,以免彈力帶阻力突然增大損傷肌肉。這個動作能夠鍛鍊到我們的大腿內收肌群。肩部和手臂肌肉群:
  • 肩袖修復術後康復鍛鍊
    肩袖損傷修復後再損傷的機率較大,損傷嚴重患者再次損傷的機率甚至達94%。由於康復鍛鍊的時機及強度不同,再次損傷與康復鍛鍊無直接關係。因此對於手術早期康復鍛鍊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主張早期高強度的功能鍛鍊以消除術後疼關節僵硬和疼痛;另一種觀點主張較為保守的康復鍛鍊以確保修復後的完整性不受破壞。
  • 椎間盤術後康復鍛鍊
    康復鍛鍊 椎間盤術後康復鍛鍊的主要目的是使腰低部和骨盆部等相關部位的軟組織具有足夠的柔韌性,與下腰部功能相關的肌肉獲得或恢復足夠的力量,在日常活動中有正確的靜態和動態的姿勢。.屈髖肌鍛鍊 (1)練習者仰臥,雙小腿垂於床邊,用布條把一側大腿固定於床上,另一側下肢逐漸、緩慢地屈曲,用力使其貼近胸前並維持5分鐘,這樣可有效牽拉被固定側的屈髖肌,5分鐘後反覆交替進行。
  • 腎移植後體力活動與運動康復的方方面面(1)腎移植者為什麼要進行體力活動與運動康復?各種指南是如何推薦腎移植者體力活動和運動的?
    雖然接受腎移植後的活動能力得到迅速的改善,但是如果不進行持續鍛鍊,1年後腎移植者的活動能力將顯著降低。生活質量的明顯改善是腎移植的一個重要目標。腎移植者因為長期服用激素和抗排斥藥物,容易發生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併發症,影響遠期生存。而腎移植後體力活動和規律運動是減少這些併發症發生的理想方法。
  • 脛腓骨骨折術後康復科普指南
    術後康復怎麼做呢?都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這一百天可不是讓你休息靜養一百天,而是通過積極的功能康復,在這三個月儘量恢復各項功能,減少併發症和功能障礙。脛腓骨的骨痂雖然長的慢,但不代表我們不能做康復。積極的康復除了避免形成功能障礙和併發症,還可以促進骨痂的形成。
  • 康復醫學科教育實習基地授牌|醫教聯合 共建康復高地
    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健康學院祝亞平院長、康復治療學實訓主任劉吉輝一行出席儀式並為金山醫院授牌。授牌儀式由強金偉副院長主持,我院康復醫學科學科帶頭人朱潔副院長、科教科蔡國平科長等領導出席。朱潔副院長詳細介紹了我院康復醫學科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我院康復科設有體療室、理療室、推拿牽引室等,提供運動訓練、作業治療、理療、推拿等多種治療方式。開展各種神經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慢性病、老年病等疾病的綜合康復治療。同時科室也與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心內科、燒傷科等多科室緊密合作,開展腦血管意外、腦外傷、骨科術後、冠心病、慢阻肺等疾病的床旁急性康復。
  • 腰椎間盤突出的預防和康復鍛鍊
    前邊我介紹了單槓懸垂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中的效果,不少網友都給予了關注和留言,看來這個腰突確實是給廣大網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所以我決定再寫一篇關於腰椎間盤突出的文章:預防和康復鍛鍊。單槓懸垂基於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在前面就單獨介紹過,在預防和康復鍛鍊中仍然適用。現在介紹其它的觀點和方法,腰椎間盤突出和其它病症一樣,預防大於治療。 如何預防?
  • 安徽蕪湖:健身中心裡人潮湧動,第一次感受什麼是科學運動康復!
    現場蕪湖日報資深記者孟鳴老師致辭,他表示像雷澄運動體能康復中心這樣的高科技運動康復機構,帶來的科學健身方法值得大家學習嘗試一番!俗話說:文體不分家,來自《春去春又來》愛心志願服務藝術團的老師們現場表演了傳統的黃梅戲節目,也受到了大家熱烈的歡迎喝彩。現場,來自雷澄運動體能康復中心的王翔翔老師給大家做了一場主題為《科學鍛鍊 從我做起》的專業運動康復知識講座。
  • 河南省運動醫學與康復中心在鄭大體院揭牌
    1月9日,河南省運動醫學與康復中心暨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運動表現與康復中心在學院教學樓北廣場揭牌。省教育廳總督學李金川、省體育局副局長黃家明、鄭大體院黨委書記張紹通、院長楊國安,深圳好家庭集團副總裁張佳興等出席儀式。
  • 骨折後怎樣進行康復鍛鍊?
    骨折是一種常見的症狀,骨折後患者都希望自己快點好起來,所以骨折之後怎麼進行康復訓練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骨折術後的康復如此重要?康復為什麼如此重要呢?最後,我們分階段介紹一下康復的具體細節。骨折後的康復訓練分為3個階段。這裡只講一下一般情況下的原則,對於個體化的細節,還需要患者自身和手術醫生、康復醫生共同溝通。1、康復訓練的早期,即傷後l~2周,這階段的訓練主要是促進骨骼的血液循環。
  • 保髖術後康復鍛鍊怎麼做?
    術後康復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重要舉措。 01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就是大腿前面肌肉群的繃緊練習。肌肉收縮時,長度不變,不會產生關節的運動,只是肌肉內部張力增加,所以又叫做靜力性收縮。是最常用的傷病和手術後早期的肌力練習,可以保持肌肉的張力,維持肌肉的力量。
  • 骨折術後 何時是關節康復的最佳時期
    很多骨折患者由於術後得不到及時和正確的康復指導和治療,往往遺留骨折部位臨近關節的功能障礙,導致關節粘連或僵硬,帶來終身的不便和痛苦。由於很多醫院的體制問題,骨科術後的患者在住院期間通常接受不到早期的康復治療,出院時也得不到詳盡的康復指導。這裡為大家做一簡要的介紹。
  •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恢復性鍛鍊指南
    原創 風城黑鷹 美國醫人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恢復性鍛鍊指南老人因關節勞損,股骨頸骨折等原因需要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很常見,術後恢復性鍛鍊非常重要。骨科醫生和理療師可能會建議您在早期康復期間進行20至30分鐘的鍛鍊,每天進行2-3次這樣的鍛鍊。本指南可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運動和活動計劃,並由理療師和骨科醫生監督。為確保您的安全康復,在執行下面所示的任何練習之前,請務必與您的理療師和骨科醫生聯繫並同意。
  • 在家也能鍛鍊,核心動作收藏一下
    在家也能鍛鍊,核心動作收藏一下 2021-01-05 2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文解讀:腦梗偏癱後,進行康復鍛鍊時都可以使用哪些訓練設備?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為大家介紹很多適用於腦梗腦出血後偏癱患者治療性鍛鍊的訓練設備。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神經康復;在本篇文章中我還會為大家列舉幾種機器人輔助訓練設備,這些設備主要是在康復醫院以及康復機構中使用,而在普通的康復門診中是很少使用的。
  • 哈爾濱康復醫院前十名?哈爾濱珠江醫院中西醫結合提升康復水平!
    哈爾濱康復醫院前十名-黑龍江珠江醫院是現代化三級醫院配備有先進的康復訓練設備,如Bobath治療床、電動起立床、SET懸吊設備、吞咽障礙治療儀、體外衝擊波治療儀、各種高中低頻治療儀及其他現代康復設備。
  • 全膝關節置換術出院後康復攻略,在家也不能閒著!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是骨科常見的手術之一,它具有效解除膝關節疼痛,改善功能活動,矯正畸形作用,而術後科學的康復是獲得手術最優效果的重要一環。那你們知道全膝關節置換術出院後可以做哪些康復訓練,來幫助身體快速恢復呢?今天小編就教你們進行出院後的康復訓練。
  • 骨科手術後該怎麼吃?幾種營養必不可少
    外科手術避免不了創口的形成,因此術後的護理十分重要。飲食是術後護理的一大方面。飲食搭配合理、科學,更有利於損傷修復。骨科手術後該怎麼吃?幾種營養必不可少骨科術後的飲食需分段而行,循序漸進。骨科術後的營養必需品主要是鈣質、維生素、蛋白質。其中鈣質的攝取可以通過乳製品、豆製品、海鮮、堅果類食物,其內均富含鈣質,有利於骨損傷修復。也可以通過鈣製劑直接定量獲取所需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