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名字叫《湖》,並不是一個有關湖的故事。湖只不過是一切故事的起源。銀平的母親出身名門,隨後卻下嫁給了門第相差懸殊的父親。在銀平十一歲時父親莫名其妙地淹死在母親故鄉的湖裡。書中沒有道出父親的具體死因,但卻寫到「說不定彌生(銀平的表姐)會感到遺憾,那樣一個美人為什麼嫁給像銀平父親這樣的醜男子呢?」,暗示這一切都不單純。而且銀平的母親也曾說「如果住在那種房子裡,我也會死去的」,話語隱晦發人深思。父親的死以及遺傳了父親猿猴般的腳所帶來的「劣等感」使銀平真正感受到了世俗看待美醜的眼光。尤其是後來被銀平當成初戀的彌生,對其漸漸冷淡更是雪上加霜,以至於銀平希望湖面突然裂開表姐葬身其中。這就是銀平心中的「湖」,「湖」即是源,是擺脫不了的童年陰影,是一切的開端。
銀平因為「醜」而憧憬美,並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一步步墮入「魔界」——跟蹤貌美女性,然而不斷的失敗和輪轉又無法救贖自己,使人深深地感受到「醜」的宿命的痛苦和尋求美的救贖的焦慮。
銀平跟蹤的第一個女性是他的學生——久子,隨後又發展成一段可悲可恥的畸形情感——師生戀。但卻又反映出另一個問題:任何人都可能靈魂空虛、心裡孤寂、渴望被重視。富家女久子對這段師生戀表現得很主動,而且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期間其父母都未及時阻止,也許他們還未發現,這些都反應出了久子是孤獨的。雖然久子心中對老師的愛永遠,但最後還是迫於現實的壓力而離開了銀平又結了婚。
銀平跟蹤的第二個女性是宮子——一個被富翁老頭包養而漸漸失去青春年華的女子。美麗的外表下,還是一個不完美的人。
銀平跟蹤的第三個女性是町枝——一個正在熱戀中的女孩。在銀平看來,她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女子。但町枝也自稱「不幸」。
那麼,銀平為什麼會一直跟蹤貌美的女性呢?小說中寫道,「對陌生人當作路人分手後,又感到可惜……這種心情,我是常有的。那是多好的人啊,多美的女子啊!在這個世界上,在沒有第二個人能使我這樣傾心。和這樣的人萍水相逢,或許是在馬路上擦肩而過、或許在劇場裡比鄰而坐,或許從音樂會場前並肩做下臺階,就這樣分手,一生中是再不會見到第二次的。」所以銀平用他那醜陋的腳去尾行純美的少女們,甚至還辯解道,這麼說來,跟蹤女子,也是這雙腳幹出來的,莫非是肉體部分的醜陋憧憬美而哀泣?醜陋的腳追逐美女,難道是天國的神意嗎?
然而,銀平幻覺中的「純粹」的美和現實中的不完美形成鮮明對照。每一個他認為完美的女子,都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加有趣且可悲的是,銀平追求幻覺中的美總是得不到。而自認為的「醜」卻總是不請自來。第一次尾隨久子後自己被「野雞」跟蹤;跟蹤町回來的時候,又被一個逢場作戲的貧窮娼婦跟蹤。這無疑加深了銀平對美的追求的失望、絕望。追求的美得不到,況且這美也並不完美;竭力避開的醜卻又總是粘上自己,這一切矛盾,塑就了銀平這一個永恆感傷悽涼的形象。所以銀平的感傷是永恆的,其悲劇結局也是必然的,其「追求」的結果也必然是失望的!
小說以倒敘的方式將回憶和現實不斷交疊,最初以為他們彼此獨立,後面才知道他們都因某個點發生著聯繫,就像一張大網,他們都這張網中各司其職。有時候以為只是這兩個人的故事,其實竟然還有別人的故事在裡面。比如,在銀平跟蹤宮子的時候,竟然意外發現宮子的弟弟暗戀的人赫然就是銀平第三次跟蹤的女子——町枝,這時讓你不得不感嘆,原來這個世界真的很小!而當你以為誰和誰還有故事、還有交叉時,其實是你想多了,這個世界雖然小,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終其一生,很少能踏出這個圈子。這是一個多麼無奈的循環啊。
當然,這本小說故事情節單薄,整體色調比較灰暗,再加上偏向意識流鏡頭切換、極快的碎片化敘事方式,讓其可讀性有所下降,
而且在結尾的時候,沿用了單線敘事那種留有餘味、言盡三分的手法,進一步降低了讀後感染性。整體讀完,並沒有那種暢通的感覺,甚至是反映的主題也需要事後再回想。總之,雖然經典,但需要時間去消化。
結束語:整本書讀後給人一種變態、畸形的感覺,甚至讓人感到厭惡、作嘔;仔細回想又覺得銀平生來可悲、甚至感覺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再細細品味,忽而覺得人生不過如此,一旦真真掉入湖裡,是需要怎樣的掙扎、努力才能爬出來啊,有的人一輩子也爬不出來,整天陰暗的活著,就像銀平一樣,在追尋醜與美的漩渦中不斷下墜,永無止境、求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