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年間,不知為何皇宮裡突然颳起了一陣鬥蛐蛐的風,因為這事兒,朝廷經常向民間徵收蛐蛐。這東西本不是陝西特產,可華陰縣令為了巴結上司,選了一個送了上去。嘿,你還別說,送上去的這蛐蛐兒,真的是勇猛異常。
如此一來,皇帝大大有賞,上司高興,就責令華陰縣令年年供奉。縣令沒轍,自己做的孽,到頭來還不是得受,壞心眼一動,把這差事攤派給了鄉裡的官。
當時華陰縣街市上全是些遊手好閒的混混,他們手裡有好蛐蛐,可全養在金絲籠裡當寶貝一樣供著,不見高價,哪肯脫手?鄉官看上頭攤派任務,也不得不幹,就想出個點子,他將這事兒作為藉口,照人頭攤派錢款,上頭每徵收一頭蛐蛐兒,底下好幾戶人就得傾家蕩產。
華陰縣有個讀書人名叫成名,考過幾次秀才,可就是不中,為人迂腐,不善言辭,鄉官看他老實,就把徵收蛐蛐的工作交給了他,成名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就是推脫不掉,只能鴨子上架,硬上。
前頭說了,這華陰縣不產蛐蛐,如今那些個混混又坐地起價,成名收了幾次,就把家產給賠光了。眼看又到了徵收蛐蛐的時間,成名哪還有家產去購買蛐蛐啊,擔心焦急到了絕望的邊緣,想著何不一死了之?妻子說:「就算你死了也起不了作用,趁活著趕緊去找找吧,或許運氣好還能夠碰上呢。」
一想也是,既然買不來,何不自己抓?於是早出晚歸,提著竹筒絲籠各個草叢牆角抓蛐蛐,可用盡辦法就是沒結果,即使捉到一兩個,也是些低劣瘦弱的,根本不符合規矩。
上面催,下面交不上,成名一連十幾天被拉去打板子,只打到雙腿戰慄,兩股鮮血直流,躺在床上唉聲嘆氣,只想立刻死去。
就在這時,成名迷糊間做了一個夢,他夢到有一隻蛐蛐兒威武神駿,一看就是好品相,蛐蛐旁有隻蛤蟆好像要跳起,夢醒之後,成名感到非常奇怪,難道是最近被蛐蛐鬧得神志不清了?後來一想不對,這蛐蛐待的地方好像就是村東頭的大佛閣。算了,死馬當活馬醫,去看看。
成名一瘸一拐的抱著最後一點希望來到大佛閣,他在這裡仔細尋找那隻夢中的蛐蛐,可始終找不著。就在他準備回去的時候,忽然聽到蛐蛐的叫聲,那叫聲響亮透耳,仿佛在提醒著成名。
扒開草叢一看,嘿,還真是個品相神俊的蛐蛐兒,這蛐蛐個頭大,尾巴長,威武雄壯金翅膀,叫聲還響亮。成名趴在旁邊屏住呼吸,心想:這回可以按時交差了。
哪曾想,一個蛤蟆撲了過來,那蛐蛐見天敵來臨,急忙鑽到洞中,成名趴在洞口,最後拿著桶舀水使勁的灌,才把那蛐蛐逼了出來,裝在籠子中,高高興興地帶回去了。
捉住蛐蛐後,成名將它看作寶貝。拿回去養在瓦盆裡,用蟹肉,慄粉餵它,全家人吃的竟沒一隻蛐蛐兒好。
成名有個兒子,今年9歲,調皮搗蛋,是附近出了名的熊孩子,成名再三叮囑他,千萬不要打開養蛐蛐的瓦罐。
越是這樣說,成名的兒子越是好奇,終於在父親一次外出後,打開了那隻養蛐蛐的瓦罐。誰知他剛打開,那蛐蛐騰的一躍而出,小兒子大吃一驚,連忙上前想要捉住,可蛐蛐三跳兩跳滿房子到處跑,彰顯著它那強健有力的身軀,成名的兒子趕忙上前捕捉,費了好大力氣才捉住,可再看這蛐蛐,早已腿斷腹破,奄奄一息了。
兒子害怕的哭了起來,將這事告訴了母親,母親面如死灰:「孽障!你這是要了你爹命啊!他不打死你才怪。」兒子一聽這話,哭著跑了出去。
過了一會兒,成名回到了家,妻子把事一說,成名心都涼了半截,頓時覺得腦袋隱隱作痛,癱在地上一動也動不了。他怒氣衝衝地找兒子,可兒子卻找不見蹤影,夫妻轉遍了村子的各個角落,就是不見,才想那會兒對兒子說的狠話,莫不會真的想不開了?夫妻大驚,連忙繼續尋找,最後在後院的枯井中找到了孩子。
夫妻二人面對孩子的屍體,哭得呼天搶地,哀傷欲絕。想著找個草蓆看著天黑埋了,一摸身體竟還溫熱,於是趕忙將孩子抬到家裡,照顧了好一陣子,兒子竟甦醒了,只是此時他呆頭呆腦的,失去了往日的活泛。
成名回頭再看那空落落的蟋蟀盆子,兒子雖然活了,可蛐蛐卻再找不回來了,憂慮重重中,腦子裡閃現的總是蛐蛐蹦跳的樣子,思來想去,心中好生悲痛,不知該如何是好。
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一個夜晚,太陽從東方升起,成名飯也不吃的躺在床上,為了蛐蛐發愁。這時忽然聽到外面有蛐蛐的叫聲,成名一下坐了起來,趕忙去查看,終於在院子的角落裡找到了那隻蛐蛐。可發現這隻蛐蛐很小,就仿佛一個土狗一般,長著梅花翅,沒什麼氣力,品相太差。成名心想:好歹比沒有強。於是細心地收了起來,生怕再出什麼差錯。
村裡有個遊手好閒的年輕人,養著一隻好蛐蛐,還給取了個名叫蟹殼青。這年輕人總愛拿他的蛐蛐和別人比鬥,也總勝,未逢過敵手!
他聽說成名一直在收蛐蛐,覺得手裡應該有好品種,就想來鬥一鬥,可成名看他的蛐蛐威武雄壯,羞愧的根本不敢拿出來,年輕人執意要比鬥,說道:「大不了贏了不要你的銀子,拿出來玩一下又有什麼事?」成名只好答應。
二人將兩隻蛐蛐放在瓦罐裡。只見成名的這隻蛐蛐趴在地上呆若木雞般的一動不動。那年輕人見此大笑,隨後試著挑撥,還是不動,年輕人又嗤笑了起來。
再三撩撥,成名的蛐蛐突然奮起向前,直衝蟹殼青的脖頸咬去。年輕人看著大驚,連忙將它二個蛐蛐分開,可此時那蟹殼青已經被咬得傷痕累累。年輕人抱著自己的蛐蛐兒灰溜溜地走了。此時成名再看自己的蛐蛐,眼神都不一樣了,覺得這東西一定能為他帶來好兆頭。
第二天,成名把蛐蛐獻給了縣令,縣令嫌蛐蛐太小,發脾氣訓斥他,又準備打他板子,成名趕忙講了這蛐蛐奇妙的本領,縣令不信,成名就拿它和其他蛐蛐鬥,結果縣令手下的那些蛐蛐全都一一落敗。
縣令轉怒為喜,大大讚賞成名,隨後將這蛐蛐獻給了巡撫,巡撫大喜,將它裝在金絲籠中獻給了皇上,皇上拿這蛐蛐和皇宮的其他蛐蛐比鬥,都一一獲勝,龍顏大悅,大大賞賜了巡撫,巡撫也很高興,獎賞了華陰縣令,縣令覺得成名事辦的不錯,於是賞賜了他一些銀兩,成名拿著這些銀兩,將自己以前賠的田產全贖買了回來。日子也恢復了以前的樣子。
這天,成名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飯,兒子突然開口說話了,成名大喜,忙問兒子最近怎麼了,兒子說道:「我最近仿佛做了一個夢,夢中我變成一隻神勇的蛐蛐,所有的蛐蛐都不是我的對手。阿爹你知道嗎?每次看你因為蛐蛐被打板子,打得鮮血直流,我好心疼啊,可作為小孩子,我總是幫不上忙,我想自己如果能夠變成一隻蛐蛐,那該多好啊,阿爹就不用挨板子了。」
聽了這話,成名傷心的落淚:「都是阿爹不好,以前是阿爹不對,光想著捉蛐蛐,忽略了你,阿爹保證一定好好教導你,我們一家三口好好過日子。」
第二天,成名向縣令辭去了徵收蛐蛐的官職,縣令見他徵收了一隻好蛐蛐,高興之餘也就不再為難他,成名得以安全脫身。可再思考這件事,成名忽然咧嘴苦澀一笑:徵收蛐蛐的這幾年,除了白挨了大板,好像生活也沒有什麼變化。
這是蒲松齡《聊齋志異》的一篇小說,名叫《促織》,北暮將它略作改編,使它成了這樣一篇小說。
這篇小說北暮曾經寫過,最近重讀了一遍,覺得結尾不應該是蒲松齡寫的那種大團圓的結尾,所以鬥膽改編,使整個故事更加戲劇性。
成名作為一個窮酸的書生,被人攤派了一個苦差,沒過幾年就將家產敗光了。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成名得到了一隻蛐蛐,這隻蛐蛐讓成名挽回了一些損失,這種結尾應該比較符合現實社會。
原著中,成名憑藉一隻蛐蛐過上了大富大貴的生活,可北暮覺得現實生活哪有這麼好的事,即使皇帝獎賞了巡撫,巡撫獎賞了華陰縣令,可賞賜到成名這裡也就剩九牛一毛了,賞賜的銀子也就只能為成名彌補回一些損失,最多也只是擺脫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官職,過上平常人的生活罷了。
對於本文,你是怎麼看的?歡迎評論區留言!
我是北暮,喜歡我的文章,就點讚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