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老韓講故事:中山西路小學門口的小吃

2020-11-18 雲中臥龍


五十年代末期,我在呼市中山西路小學①讀書。那時好像沒有專供兒童的零食,不但沒有肯德基、麥當勞、漢堡,就連水果也很少。五歲那年我吃過一回香蕉,那根香蕉讓我激動了好多年。我第一次吃桔子甚至連皮都吃掉,更不用說菠蘿、芒果、榴槤、蓮霧了,更是聞所未聞。

那時,學校門口倒是有不少賣小吃的,都是回族的小販,頭戴一頂穆斯林小帽,手拎一個竹籃,蹲在校門口。好像只有賣稀果子羹的才有一輛小車。食物單調乏味,完全上不了檔次。就這些上不了檔次的東西,現在回想起來仍讓我激動不已,因為兒時的記憶才是最珍貴的。

酸毛杏

大青山的早春,許多果樹還沒有甦醒,唯獨杏樹捷足先登,綻紅吐翠,率先迎接春天的到來。六月份,當杏長到指甲蓋那麼大的時候,人們就從樹上把它摘下來,或自食或拿到市場上出售。這種半生半熟,極酸的山杏,呼市人稱之為酸毛杏。酸毛杏很酸,幾乎沒什麼甜味。外面有一層絨毛,吃時先要用手指把表皮的絨毛仔細搓去,然後慢慢地用牙齒來啃外面的青皮,直到啃得只剩一個白色的杏核。剛成型的酸毛杏,杏核很嫩,我們便將杏仁放在耳朵眼裡「孵小雞」,雖然從來都沒有孵出過,但我們還是樂此不疲。

酸毛杏很便宜,一分錢能買一把,我的手小,一把也就六七個吧。酸倒牙的酸毛杏,咬一口在嘴裡,整個身子跟著抽動著,咧著嘴,閉著眼,歪著鼻子,儘管如此,我們依然樂此不疲,吃的很珍惜,六七個酸毛杏可以吃一上午。

其實,酸毛杏並不是杏的一個品種,是顏色青綠、味道酸澀,還未成熟的幼杏。那時,因為缺少水果,拇指大的青杏,才成了我們的最愛。

如今,再追憶那些酸倒牙的酸毛杏,渾身一陣顫抖,那酸酸的滋味好像早已流淌在自己的身體裡,揮之不去,那是我們無比珍貴的青澀年華!

面果果

「面果果,面果果,一分一火車;火車跑得快,給你一麻袋;麻袋裝不下,給

你一把把。」這是一種叫賣的吆喝,那時校門口的小販,天天扯開嗓子這樣喊,意思是此物便宜、不值錢。其實一分錢,也就給一把把,即一茶盅。面果果屬於野果,綿綿的,不是很甜,但孩子們都愛吃。

面果果顏色血紅,比櫻桃略小。若櫻桃是林黛玉,面果果就是史湘雲;若櫻桃是密斯安娜,面果果就是二閨女。灰楚楚的窮山中,能珍藏那麼一點豔麗,那就是面果果。面果果樹是大青山裡難得的一種好東西,山裡人叫它白楂子樹。它有點像樺樹,但很矮,比成年人略高,上面還有一寸多高的硬刺,面果果就結在白楂子樹帶硬刺的枝條上。

去年春天單位組織我們去小井溝旅遊,我專門上山尋找面果果,竟然不見蹤影。去年秋天,單位又組織我們去正藍旗上都電廠考察,那天,在郊外的一個山澗裡,我終於見到了久違的面果果。我欣喜異常,摘了不少也吃了不少。年輕的同事竭力阻攔,說怕我中毒,我說:「我兒時就是吃這個東西長大的,我對它太熟悉了,你們儘管放心好了。」

酸溜溜

酸溜溜,學名叫沙棘。這種深秋才能成熟的小果實,總是一簇一簇地長在沙棘樹的枝幹上。酸溜溜,有的綠豆那麼大,有的黃豆那麼大,非常難摘。尤其是一碰皮就破了,汁水全流到手上,黃黃的一片。

酸溜溜的味道很好形容,就一個字:酸。你喝過醋吧,比醋還酸。耐力不強的人,吃一口就會皺著眉頭跳起來;耐力強的人,連著吃上幾小枝,舌頭也會被扎破。

酸溜溜好像只在入冬後才有賣的。買酸溜溜的時候,攤販一般是用小剪子,給你剪下一小簇來。吃的時候因為酸,孩子們的表情非常複雜,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反正不好形容。

只有有錢人一次才會買很多,拿回家放在盆裡衝洗乾淨,然後裝進罐頭瓶,加上多多的白糖攪拌,放在外面的窗臺上冷凍起來。吃時先化凍,然後用勺子挖著吃。那種濃酸濃甜、冰涼刺激,會凝結在心裡,很久才能化開。

直到2003年冬季,我去錫盟出差,驅車途經荒野,才第一次看見了最真實的酸溜溜樹。那是一種灌木,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它不在乎土地多麼乾旱貧瘠,也不在乎風沙多麼肆虐,總是從容地、不動聲色地生長著。似乎越是荒蕪貧瘠的地方,越能看到酸溜溜樹在開花結果,黃色的酸溜溜於是就成了荒野裡活潑的點綴。

那天,我們用剪刀剪了許多酸溜溜,然後按東家的意見,抱到附近水庫的冰面上,使勁地摔打,已經上凍的酸溜溜全部被摔了下來,鋪滿了冰面。我們小心翼翼地用掃帚掃在一起,裝滿書包凱旋而歸。回到呼市後,清洗乾淨,擱冰糖在鍋裡熬,味道不可言傳。

酸棗面

我時常想起小時候在學校門口吃過的酸棗面,那是我們的最愛。酸棗面就是把酸棗曬乾去核,磨成面。酸棗麵粉裡透黃,受潮後會結成很硬的塊,狀如「燒土」。酸棗面吃的時候容易掉渣,需捧在手裡。酸棗面的味道很特別,既酸又甜,濃烈的酸甜滋味,讓你的臉上寫滿了幸福。也許酸棗面是民間小吃,登不得大雅之堂,商店裡從沒有見到過它,它只出現在學校門口的小攤上,專門為孩子們服務。上學下學,賣酸棗面的攤位前總是擠滿了孩子,花一兩分錢,老闆會熟練地給你抓一些;如果花五分錢,那就用稱來給你約了。我常常只買一分錢的酸棗面,而且只要塊狀的,攥在手心裡慢慢地舔,可以舔很長時間。

初識此物時,以為能填飽肚子,誰知吃了兩口,從牙縫到腸胃,酸水直泛。不一會兒,肚子便「咕咕」地叫起來,攪得心裡慌慌的。幼小的心裡才知道這東西不止餓,而是消食化積的,不過,那年月也少有積食的事。

稀果子羹

呼和浩特有一種獨特的風味小吃——稀果子羹(羹,呼市人發音「幹」)。夏天賣「稀果子羹」的回民老頭,手推一輛木製小車,停在校門口的陰涼處。手拿兩隻小銅碗相互撞擊發出響聲,口中吆喝:稀果子羹!

稀果子羹放在一個花瓷盆裡,上面蓋塊玻璃,誰來買就給盛一小碗,那時好像一小碗才賣二分錢。有人曾告訴我稀果子羹的做法:秋天,把山西的檳果、黑棗、杏、柿餅子等,切片曬乾。到第二年夏天,把果乾兒拿出來,洗淨後用清水泡軟、慢火熬煮、放入冰糖,然後再用冰鎮。那時沒有冰櫃,冰都是冬季從公園的湖面採下來,藏在地下很深的窖裡,供夏天做冷飲用。

酷熱的夏天喝上一小碗稀果子羹,清涼甘甜、非常爽口。尤其各種果子混合的香味,現在想起來都使人口生津液。

果丹皮

那時小販賣的果丹皮都是自己製作的,這樣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具體製作過程如下:

將山楂洗淨、去蒂,放入鍋中煮軟。煮山楂不要多加水,大約山楂量的1/3即可。一開始水加的可以稍微多些,待山楂煮到用勺子輕輕一壓就碎的程度,便將多餘的水舀出。

山楂煮軟後,撈出用大號的網篩進行過濾(過濾後剩下籽和皮不要扔,可以和之前舀出的水一起煮了做山楂糕。)。

將過濾好的山楂泥,再倒回鍋中,加糖繼續熬煮。此時山楂泥已經和水融合,沒有多餘的水分析出。此時火一定不要大了,邊加熱邊攪拌,以免糊鍋。

接下來找一張油布鋪在桌子上,將熬好的山楂泥平攤在油布上,用刮板抹平(就像泥瓦匠抹牆一樣,儘量抹得均勻),然後放到室外陰涼通風處風乾。

風乾後的果丹皮就可以從油布上撕下來了(如果沒有幹透是很難撕的,千萬不要硬來),最後把果丹皮捲起來即大功告成。

小的時候,我很喜歡吃果丹皮,那時的果丹皮二分錢就能買一卷,儘管包裝簡陋,卻是我嘴饞時最大的奢望。

現在果丹皮仍然有售。但有人爆料,很多果丹皮其實都是爛果子做出來的,不知該作何感想。

大力丸

大力丸是一種中成藥,它的主要成份是:人參、枸杞、五味子、鎖陽、熟地、黃柏、當歸、茯苓、澤瀉、杜仲、肉桂、附子、棗皮、蜂蜜等。據說有補腎填精、固本培元、養益氣血的功能。

我這裡說的大力丸可不是藥,而是煮熟了的五香蠶豆。入口香香的、綿綿的,回味無窮,吃五香蠶豆是一種享受。

不知道為啥呼市的回族小販管五香蠶豆叫「大力丸」。不過,蠶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如果因飢餓得病,估計五香蠶豆是最好的解藥了。

五香蠶豆二分錢就能買一大把。那時母親每天給我的零花錢不超過五分,即便五分錢也是令人愉快的。在一毛錢就能解決一天的蔬菜時,你不認為五分錢也能體現偉大的母愛嗎?

海紅子

那時,一到入冬,學校門口就有賣海紅子的了。海紅子形似山楂,不同的是它的表皮光滑、閃亮。聽說海紅子產於府谷一帶。準格爾旗馬柵鄉、五字灣鄉、卜爾洞溝鄉是海紅樹薈萃之地。那裡的崖畔、溝谷、山坡上,到處都生長著生機勃勃、 萬木爭榮、葉綢蔭翠的海紅樹。

海紅樹個頭很高,枝幹粗實而堅硬,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它每年春天四月間開花,白花繁複而稠密,色澤形狀和梨花相似。花落之後,就長出米粒大小的果子,經過一個夏天的生長,到初秋時它們終於變成了一個個銅錢大小的綠果子,一串串地掛在樹上,遠遠望去就像是沒成熟的葡萄。再過一小段時間,海紅子開始「變臉」了,先是半綠半紅,漸漸地,全身都紅了。這時候的海紅子像嬰兒的小臉一樣紅圪嘟嘟地,看起來漂亮,吃起來卻是又酸又澀。直到霜降過後,海紅子變成了紫紅色,從樹上摘下來,存放一段時間後,就可去掉苦澀味。這時再食用,酸甜適口,汁多肉脆。寒凝大地的冬天,吃幾顆又鮮、又甜、又涼的海紅果,真可謂打涼下火。

為何入冬才能吃上海紅子?因為此物太嬌嫩,不上凍沒法運輸。

海紅子屬於海棠果的一種。但海紅子只是薔薇科蘋果屬滇池海棠系的西府海棠種的果實。因此把海紅子叫海棠果也行。

那時,我們常常用兒歌嘲笑賣海紅子的伊盟老鄉「老鄉老鄉你馱的甚?我馱的是海紅子。給我吃一顆!那是不行的!為甚呢?俄的海紅子是有數的,出門前俄老婆數過的。」

那時,呼市有句俗語說:「海紅子打炭,大小是個圪旦」。蒙古語「達拉嘎」是領導和當官的意思,「嘎力阿哈」是帶頭人的意思,在內蒙古西部逐漸音訛傳為「圪旦」。這裡的圪旦就是指當官的。比方說「村裡來了個大圪旦」,就是村裡來個大領導。

注①:中山西路小學又叫回民二完小,回民二完小系曹夢麟先生創建。曹夢麟,名世禎,字夢麟,1911年出生於歸化城的一個回族家庭。十九歲時開始隨父跑駝運,解放前夕,已屬歸綏駝戶首富。曹夢麟曾擔任綏遠省回教協會副理事長、歸綏市駝務會常務理事,在推動回族經濟發展的同時,他還為振興回族的教育事業傾注了不少心血。建國初,歸綏市只有一所回族小學(今中山西路回族小學),大多數回族兒童沒有上學的機會,回族教育非常落後。1950年,曹夢麟等人在工作組的領導下,發動回族大戶,集資助學,將分設在清真寺的阿文班,整頓、合併成立了歸綏市私立回民聯合小學,後改稱回民第二完小。

曹夢麟先生歷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常委、內蒙古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呼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名譽會長。於1999年10月20日歸真,享年八十九歲。

相關焦點

  • 老韓講故事:山西陋食
    黃花梁戰國稱黃華,北魏、北齊名黃瓜堆,隋唐以後稱黃花堆、黃花嶺,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過去的晉商過雁門關後再走上兩天的路程,就到了一個村莊叫做歧道地。爬上這個村子附近的黃花嶺,他們可以看到兩條路,一條通往殺虎口,一條通往張家口。這兩條路都可以到達蒙古草原。
  • 故事:老韓講故事:小綹老二
    聽老二講,他學徒期滿即將出師時,師傅為了考驗他一下,一天深夜,帶著他到了一戶富裕人家的院牆外讓他翻牆入院。他剛翻進去,師傅就在院牆外大喊:「有賊進去偷東西了!」他在院裡急了,慌忙尋找出口,情急之下就從院裡平日供狗出入的洞口往外鑽。無耐狗洞插滿帶刺的圪針,他順手將一個陶瓷尿盆扣到頭上鑽了出來,師傅見狀說:「你出徒啦。」
  • 老韓講故事:吃肉
    我在中山西路小學上學時,來回都要經過聯營商店旁的肉食店。肉食店櫥窗裡懸掛的香腸、五香小肚、豬肘子、豬手,永遠閃射著誘人的光澤。那一圈一圈細麻繩勒出的藕狀肉卷,倒吊著,能讓人看到肥瘦相間的切面。紅黑相間的螺旋連環,汪汪的肥油把捆綁肉的麻繩都浸漬成了油汪汪的藜黑色。
  • 故事:老韓講故事:打長途
    因為,打電話需要人工接線,而且需要層層人工轉接,市裡、縣裡、鄉裡……那時,在呼市打長途電話,只能去中山東路大郵局。到大郵局後,先在營業櫃檯前填寫長途電話申請單。填上被呼叫的地區、單位名稱、被呼叫人的姓名、呼叫人的姓名、預計通話時間,還要預交話費,才能在電話廳裡等候。
  • 故事:漂泊在中山
    坦白地說,中山不是我打工的第一站,我是四處漂泊多年,身心疲憊後,才來到中山石岐的。但是,中山是我見過的最有活力的一個地方,也是文化氣氛最為濃厚的一個地方,以至於我在這裡一呆就是十年,並且還打算以後繼續常駐下去。2007年 ,在東莞漂泊多年一事無成的我,準備回家扶犁種田時,突然接到了老鄉小安的電話。
  • 【紅色故事】西路軍魂
    西路軍魂,魂不在,人何存。西路軍魂,魂在,人與祖國山河長存。天空,呈現著血光。西路紅軍播下的火種,在水鄉澤國的棗林裡泛紅。梨園口的每一粒紅棗,便是一顆紅星,是英雄的饋贈,精神的食糧。(陳建宏)
  • 故事:老韓講故事:典妻
    再給大家看一張民國時期雁北的典妻字據,說說這背後的故事:「立典約據字陳阿旺,茲緣鄙人家無恆產,度活維艱,況且一家數口,殊難供給。際此米珠薪桂,百物飛漲,無法救濟撫養兒女。今承何珍君介紹,情願將旺妻張氏典與楊林鎬生兒育女,三面言明典價,計京谷一千三百斤,隨時收足無存。張氏典之後,所有男女產生應歸林鎬撫養,長大成人,接續楊氏宗。
  • 故事:老韓講故事:相親
    聽介紹人講,我走後,一屋子的人展開了充分的討論,一致認為我冷熱不分,腦子肯定有毛病。就因為一個假領子,好好的一樁婚事泡湯。4、還有一個閨女,雖然沒有工作,但有城鎮戶口。頭一次見面,雙方印象還湊乎。我第二次登門時,母親讓我給人家帶了些禮物,那時點心很貴,母親就從家裡給拿了幾坨子自己壓的粉和三四十個油炸糕。
  • 故事:老韓講故事:土豪老耿
    那批農民工大多沒有文化,最高的也只有小學本科。那批人入廠都當了熟練工,不用經過學徒,入廠就拿一級工的錢,第二年轉正後即為二級工。熟練工都是苦力營生,比如混凝土工、架子工,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也大。老耿有兩個老婆。文革伊始,電建公司部分工人在包頭市城中村武銀福窯子租房住,老耿把鄰居的女兒二華搞得肚子大了,不得已只好入贅到了她家。
  • 門衛老羅的故事
    老羅來長沙廣電應該有十多年了,那時還是在勞動西路的老廣電大樓,他負責守著新聞頻道有些昏暗、有些老舊的大辦公室,還要每天打掃衛生。不大的玻璃門邊上有一個角落專屬於他,陪伴他的還有一臺有些老舊的彩電、一把磨了皮的老椅子。老羅打掃衛生總是不那麼乾淨徹底,還喜歡一邊掃地一邊罵罵咧咧:「鬼崽子們,辦公室何解老是被你們搞得好邋遢!」記者和攝像師們當然不會示弱:「怪我們咯!
  • 故事:老韓講故事:夜壺軼事
    提到人中白,林奶奶自然不懂,王先生就耐心解釋,人中白是書裡講的名稱,其實就是夜壺壁上尿液長期積澱形成的固體物,也就是俗稱的「夜壺砂」。一說夜壺砂,林奶奶立馬就明白了。次日一早,林奶奶就去堡子灣買回一隻豬肚,反覆洗淨,往豬肚裡塞進幾塊冰糖、幾片老薑,然後用針線將豬肚的破口處縫合,塞入林爺爺的夜壺。
  • 我來中山打工找老婆的故事【續集篇五】
    上篇回顧:大家好,我是廣西六哥,來廣東中山打工找老婆十多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上篇講到我找到來中山遇見的第一個女孩阿麗,而在旁邊的阿蘭看到我們的關係曖昧後氣得打我一巴掌就跑開了。
  • 故事:老韓講故事:麻哥麻姐軼事
    原來這個姑娘是位教師,在舊城楊家巷小學教書,和周麻子住得不遠。周麻子也講了他的不幸,姑娘對他表示很同情。快到站了,姑娘很誠懇地說道:「周同志,我有個請求,如果你方便的話,能不能去我們學校去一趟,見見我的學生們呢?」這句話不要緊,周麻子可是心花怒放了:別的姑娘見了就躲,人家還讓我去她們學校,真是破了一個天大的荒呀,莫非她對我有意?這麼漂亮的姑娘,周麻子巴不得和人家多聊會兒呢,這樣的請求能不答應嗎?
  • 老韓講故事:芫荽考
    說到毀譽參半的食物,在水果界裡,榴槤當仁不讓;傳統小吃裡,臭豆腐拔得頭籌;而在蔬菜界,芫荽就是至尊魔王了。它排第二,沒菜敢排第一。有人說魚腥草表示不服,不服它就憋著。魚腥草曾經很風光,但如今它的肆虐範圍僅限於西南一隅,怎比得上芫荽大魔王足跡遍布全國。
  • 故事:老韓講故事:盤炕
    關於老家的炕還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愛和溫暖蘊藏其中。火炕凝聚著親人無盡的愛,講述著家鄉最美的故事。得勝堡是我的故鄉,我總想寫點東西給這個曾經養育過我的地方。自己雖有艾青對故土的深沉大愛,卻無沈從文清新雋永的筆端,只好細數碎念記憶的片段了。
  • 老韓說:一旦做錯,想吃後悔藥都沒地買
    由於老韓做滷肉生意,兜裡並不缺錢;加上房子年年升值,於是決定早房不要錢,並打算把房子分給子女,也讓子女們擁有更多家產。大家日子好過了,他這個一家至尊也就能得到更多的尊重,然後就等著晚年享福吧!越想越美,竟然好幾天沒睡好覺。
  • 故事:老韓講故事:派飯
    傳言此女很風流,我雖然心裡真有一點點波動,但不敢造次,因為那天她老公一直在門口圪蹴著傾聽屋裡動靜。我不敢多言,趕緊吃完就走。幾十年過去,那個場景,深深地銘刻在腦海中。
  • 故事:老韓講故事:餓死鬼傳奇
    四以下故事,是聽表哥說的,真假無從考證。我加以改編,與大家分享。說的是雁北某村,村口有家小飯鋪,名為「上一當」,老闆是當地人,姓胡。故事真正詭異的地方,要從2008年的一個冬夜說起。那天臨近冬至,天氣寒冷,北風呼嘯。大約晚上九點時分,老胡看見再無顧客上門,收拾停當,準備關張。
  • 官場故事:省裡來的大官
    來源:故事會 文/滏陽這一天,一輛豪華小轎車停在老韓家的小屋前。老韓這麼大年紀還沒見過這麼大的官,更沒想到這麼大的官這麼關心自己,他感動得眼眶溼漉漉的,張了好幾次嘴,也沒說出那件心事。汪部長和老韓談話時,眼睛也不住地瞟他頭上的那塊白癜風,弄得老韓怪尷尬的。過了十幾天,方大嫂風風火火地跑進老韓家裡,說:「老韓,你到現在還想瞞我呀?過幾天省委韓書記就要來看你了!
  • 故事:母親的早餐攤
    小學有段日子我是在廣東讀的,對廣東腸粉有種特殊的情感。以至於,現在我住的周遭,但凡有出售這個的,我都會想去嘗試一下。在我心裡,還有一種絕對是可以與「腸粉」平分天下的一種廣東地方小吃。母親是地道的四川人,待在廣東十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