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袁曹爭雄,對峙官渡。這一夜,烏巢被襲,敗兵回報,袁紹升帳,謀劃反擊。
期間,張郃力主救烏巢,郭圖建議攻曹營。袁紹仗著兵多將廣,最後拍板:烏巢也救,曹營也攻!
但在排兵布陣階段卻讓人大跌眼鏡:力主救烏巢的張郃被派去攻曹營,建議攻曹營的郭圖被留營沒事幹,沒啥想法的蔣奇被派去救烏巢。
此時的袁紹,活像一個沒有睡醒的手遊玩家,迷迷糊糊亂點出徵譜,待到按完回車鍵,一切就交給手機自動運行去也!
結果,郭圖內訌、張郃反水、蔣奇兵敗,一夜過去,袁紹「GAME OVER」!
《三國演義》畢竟不是歷史,但古人已經把要說的都表達清楚了,我們姑且按照他們的思路來。本初的官渡敗策,固然是應了「用人不當」這四個字,本篇暫且不表。
如何在大事面前做選擇,是大眾百姓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本篇就此展開討論。
官渡敗策,罪在多選。應該看到,袁紹當時不是沒得選,而是選項多,於是來了個全選。全選就是不分重點的和稀泥,主帥都沒主見,下邊就糊弄了。試想,袁紹的兩路人馬倘若有一路能成功,曹操就得不到啥便宜。兩雄相爭,或能持久。
相反,曹操在面對如何擊敗袁紹的選項上,就一門心思選擇了斷糧道,不僅大膽信任許攸情報,更是親自率軍出徵。這個單選,做得實在是漂亮。
選項多,選擇難,選對了更難!
有人會說,為了減少自己的犯錯機率,多選其實是正常現象。所謂的「此路不通,還有他途」、「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都是世人普遍接受遵循的。哪裡有錯?
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一旦出錯,就是大錯,滿盤皆輸,也是常態。我們看看崇禎。
崇禎針對大明末年的危局,就做了跟袁本初一樣的決策:既平內亂,又除外患。
一大批能人被崇禎起用: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楊嗣昌等等。從這些人的歷史作為來看,都是不弱。(就算是忙於黨爭排除異己的楊嗣昌,竟然也差點促成明清和議,若是實現,功莫大焉!)
從效果上看,崇禎中興的目標幾次露出曙光——袁崇煥在寧錦大敗皇太極,群雄在中原幾滅農民軍。後人感慨,若大明只是平內亂,或是只是除外患,還是可以辦到的。
要命的是,崇禎選的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結果,大明的國力本就積弱,兩方同時消耗實在難以持久,經常出現拆東牆補西牆的窘境。
崇禎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清人說他是「有道無福」,其實,他不過是做了一個多選題而已。
選項越多,越要少選,最好只選一項。
事實證明,越是大項決策,越要選項單一,以此保證精力物力財力高度集中。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南方戰事未休。鄧公就批示「軍隊要忍耐」,優先發展國民經濟,此舉成效如何?有目共睹。
美國爭霸全球,在小國打大仗,在大國磨小仗,如今更是跟中俄同時較勁,做了一個全部多選,成效如何?拭目以待。
幹得越少,才能幹得越精幹得越好。
這是我們普通人的經驗了。在職場中,這也能幹那也能幹啥都能幹的人,往往存在感最低,打雜一般地忙碌,有他沒他就那麼回事;只幹一項幹到缺你不行的境界,才是單位倚重的人才。
所以啊!當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候,不妨多想想袁本初的官渡敗策,數十萬人馬都架不住一個多選的消耗,何況吾輩小家小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