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我的印象中,家中常走動的親戚不多。原來在本村,只有大爺(爸爸遺書中提到的張義大爺)家和老姨家(老姨劉素芳從甘橋嫁到楊風泉老姨夫家)常走動。再就是甘橋姥姥家了。
拜年,這兩家是必去的。
大爺個頭不矮,拄拐杖,留著很長的花白鬍子。記得去拜年時,他坐在太師椅上,拐杖放在扶手旁,說起話來,慈祥的臉上滿是笑容。只是,那時他說的「乾隆年間......」我弄不懂。大奶奶是比奶奶顯得老的多的小老太太,頭髮幾乎全白了。她說話不多。
大爺的兒子、老叔張伯江,個頭比爸爸矮,說話有點結巴,但老叔會吹號,村裡開會由老叔站在房頂上吹號。號聲翻成字音大概是:嗖都都嗖都,都咪嗖嗖都嗖都。有壞小子說,老叔吹號的意思是「叫誰誰不來,操他親娘祖奶奶」。
老姨比媽媽小許多,歲數比姐姐大不多。老姨稍胖,梳著短髮,一臉憨厚的樣子,說話慢聲慢語,不象媽媽嘎嘣乾脆。
姥姥家在大甘橋(甘橋有大甘橋和小甘橋,中間隔著一個很大的水塘),高坡上五間朝南的帶後門的土房,土圍牆圈起來一個大院子。後門外就是開窪地,院子西面和房後頭的護坡上長著多棵棗樹。我記得太姥姥住西屋,姥爺、姥姥住東屋,大舅一家在隔壁另有住房。
姥爺愛喝酒,喝完酒還愛罵人。後來得了肝病,常躺在炕上,家裡有不少治肝病的中藥丸(我去姥爺家時還嘗過),即使病了,姥爺有時還喝酒。姥爺會吹嗩吶,聽說年輕時常給人家當吹鼓手,他家裡有嗩吶,可我沒聽姥爺吹過。
太姥姥是盲人。我對太姥姥印象最深的是,因為姥爺有病,每天正午吃飯前,太姥姥都到午門外衝著太陽磕頭禱告,可見老人家愛子情之真。
姥姥長著倪萍似的臉,大眼睛,雙眼皮,總是面露慈祥的笑容。她和奶奶一樣,也是小腳(似乎比奶奶的大些),都喜歡盤腿坐在炕上。姥姥與奶奶不同,她不吸菸。我至今沒弄明白的是,媽媽曾經說過她不是姥姥的親生女。如果從面相上看,我覺得媽媽很像姥姥。如果從脾氣上看,媽媽又不大像姥姥。但是從媽媽對待姥姥一家的表現看,怎麼也感覺不到不是親生的。
大舅劉永生,和舅媽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小名小蛋兒,小兒子小名馬樁,可能還有女兒。大舅會白鐵匠,常走街串巷給人家打造或修理各種鐵器。
老舅劉永華,雖然個子不高,但濃眉大眼,看起來很結實、帥氣。老舅在楊村拖拉機站上班,是當時農村極少的拖拉機手之一,還開拖拉機到前屯耕過地。在我看來,老舅的模樣和媽媽最像。
老舅挺疼愛我,每次去,他都帶我四處玩兒。記得有一年(可能不到十歲),我住在姥姥家,姥爺喝了酒罵了我,我一氣之下逃走了。踏著雪和冰,從甘橋走十八裡地回到家。這下,可把姥姥家人急壞了。老舅追了十八裡,到前屯家裡把我找到了。所以我想,當姥爺姥姥的,可別嚇唬、打罵外孫,畢竟和爺爺奶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