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張慶龍的《張愛玲傳》,張慶龍是張愛玲的一個痴迷粉絲,所以在他文字中有著張愛玲的犀利風格,讓人不得不拾起張愛玲的作品去體會其中的寫作手法,《張愛玲傳》中很多文字的表達手法都非常的靈活,詞語的運用也非常貼切,書中對張愛玲身邊的人物也分別做了介紹,新時代的女性――母親和姑姑,思想保守的父親,風流成性、移情別戀的胡蘭成,張愛玲的朋友炎櫻、鄺文美等等。
另外書中也對張愛玲的作品人物的現實人物進行了解讀,對小說在當時的社會所表達的情感進行了剖析,讀完這本書,對張愛玲的作品風格與創作背景有了大概的了解,這樣也更好地為讀張愛玲的其他作品做好準備。
究竟是誰改變了張愛玲的一生,假如她沒有遇到這些人,她的人生會有何不同?
張愛玲的一生,創作是成功,但婚姻卻是失敗的,失敗的唯一原因是她的初戀及初婚遇到了胡蘭成這個風流成性的男人,而且對這個男人情深意切。面對著胡蘭成這種「吃著碗裡瞧著鍋裡」的男人,她竟然百般容忍,最後在千瘡百孔的婚姻中,因為胡蘭成投靠了南京偽政府,最後兩個人的婚姻以離婚而告終。
在她的人生中,她的父親是一個思想保守,性格軟弱的男人,成天仗著官宦家族遺留的財產,吃喝嫖賭抽樣樣齊,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固守著傳統儒家教育,然而張愛玲的母親恰好是一個與她父親相反的人,在當時接受新思想的薰陶,接受西式教育,甚至與張愛玲的姑姑一齊出國深造,這一點在當時社會也是引起巨大反響的,作為一個已婚婦女,嫁入封建思想厚重的家族,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毅然不顧丈夫及世俗的反對踏上了出國的郵輪,在外國文化的洗滌後又堅決與丈夫離婚,這在當時的社會,這一行為令人刮目相看,甚至成為當時新時代女性蛻變的代表。
正是由於父親在傳統思想文化中對張愛玲的教育薰陶,還有母親的西式文化的影響,使張愛玲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功底,同時後來也是受母親的影響,本來打算去英國留學的,當時已經考入了倫敦大學,而且還是遠東片區的第一名,此時後母的陰謀阻撓和父親的強烈反對,甚至把她囚禁在家中半年,半年後張愛玲逃出來了,可是逃出來後歐戰爆發了,最後留學也泡湯了,「曾經那麼用心努力地證明著自己,成人的世界只有輕輕地轉個身就將她的夢想碾壓個粉碎。無窮的天與地,渺小的個人。」就這樣,夢想被碾碎了,封建思想的包圍下,你不得不屈服於命運。
最後逃出來的張愛玲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雖然是她最親的人,但是性格卻不相和,在母親面前她永遠都是一個討好者,生怕惹得母親不高興,雖然跟母親在一起的日子比起跟父親和後母的日子要好,但內心卻是提心弔膽的,處處討好,像寄居在朋友家中,不敢打擾別人的生活一樣。甚至打爛了一個茶壺都要偷偷地去買個相同的放回去。這樣的母女關係並我融洽,但是張愛玲無法改變現狀,只能是聽從母親的安排。母親的挑剔讓張愛玲很不適應。就連生個病都是自己故意的一樣,母親的話語中充滿了嫌棄,甚至認為她是一個累贅,因為父親那邊的家是不可能回去了,所以張愛玲對母親的訓斥直到晚年都還耿耿於懷,認為父母對孩子最好多誇獎少批評。
雖然性格上是不怎麼好的母親,但在教育方面確實也算是對張愛玲非常地重視,後來去英國不成,最後把張愛玲送到了香港港大接受教育,因為那時香港還屬於英租界。所以也算是去接受西方文化的地方,在香港迫於生活壓力,也是為了得到母親的讚賞,她投稿發表了文章,在《西風》雜誌社的徵文比賽中獲得了頭獎,接下來的寫作人生就一路開掛了。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這一句話把當時的社會描繪得非常真實,生命是多麼的美好,可是卻被身邊的煩惱像蝨子一樣爬滿了,生活的煩惱與無奈,戰爭的亂象等等,都在這個十九歲的女孩身邊圍繞著,甚至後來的婚姻不如意,都如蝨子一般,多且亂如麻!
張愛玲的一生,有過富裕,但多數處於艱難的生活困境中,國內創作的高潮期,稿費足以過著富足的生活,可是卻遇見了胡蘭成這樣一個渣男,最後因為婚姻失敗也使創作到了瓶頸期。後來遠走到了美國,卻一直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曾跟美國老公賴雅懷過一個孩子,因為貧窮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在子宮裡住了四個月的孩子。後來賴雅中風了,張愛玲最後不離不棄地照顧著賴雅到生命的最後一程,張愛玲晚景悽涼,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最後在洛杉磯去世了幾天才被房東發現,這樣一個才女,最後的人生,孤獨,悲涼,命運的坎坷,是誰造成的,假如她沒有遇到胡蘭成,或許遇到了另一個跟他廝守終身的男人,她的人生會有不同的活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