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村史長洲島深處兀自美麗的嶺南古村,見證了近代百年滄桑巨變

2021-02-16 黃埔觀察

深井村至今已有700年歷史。深井古稱金鼎,2002年改制為深井社區,隸屬黃埔區長洲街道管轄,位於長洲島西南面,與廣州大學城相鄰。面積約2.6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600多戶,戶籍人口4032人,外來人員千餘人。深井村初始以山崗丘陵為主,由於珠江的滄桑之變,河灘淤積成陸,經幾百年繁衍生息,這片珠江的流水淤,成了膏腴之地和魚米瓜果之鄉。

在黃埔長洲街乘坐渡輪過珠江,有兩條岔路:一條通向黃埔軍校舊址,一條通向深井。周末,遊客們紛紛湧向黃埔軍校,只是望著寫有「深井」的街道招牌時稍稍一瞥,便轉身離去。

 

然而,在這樣一個鮮人涉足的小村子裡,在縱橫阡陌的窄街小巷中,卻隱匿著大量清末民初的百年大屋;更為特別的是,這些大宅無一不是石腳青磚、灰瓦飛簷、龍脊橫空,完全保留了中式園林風格,頗有與西關大屋媲美的恢弘氣勢。

深井古稱「金鼎」。村中現存有「金鼎」石匾一方,可以佐證。但金鼎何時易名為深井,一說是在清末民初,另一說是在解放之後,均無從查考。

至於為何稱之為「深井」,也有種種解說。據黃偉所輯的《黃埔農業志資料》稱,深井,原名金鼎,1958年劃歸番禺新造公社,叫深井大隊;1976年劃歸黃埔區,由長洲鎮管轄。深井四面環水,地似蘑菇形,因村中水井普遍深而得名。又「金鼎」與「深井」諧音相似,故名深井。

黃偉此說較為可信。據當地知情人介紹,深井村80%左右的家居,均有水井,有的家居甚至有井兩眼;井深一般有2—3丈,而最深的井有兩眼:一在福康裡,另一在大雅裡,井口直徑約50公分,深8—10丈。這兩眼井均在井頭崗的土坡上,掩映在蕉叢和雜樹之中,可見井多且深,確是深井村的一大特點。

深井村東鄰長洲上莊,南面為新造河及江瀝海,西與大學城相鄰,北有珠江新洲水道,與新洲隔江相望。深井村從東往西山陵環抱,最高峰是大飛崗,登上崗頂遠望,珠江兩岸樓宇瀝瀝在目。

▲分隔深井於長洲的河湧上架起了漂亮拱橋,並成為居民垂釣和休閒的好去處。

深井村四面環水,是古黃木灣的江心島。村中民宅依山臨水而築,設有東西南北四個村門,名為「福旋」「光德」「尚賢」「由庚」。昔日周邊的海水均帶鹹味,而島上挖井多為甘泉。傳說明清時期外國海員及各路商賈,回航時多在深井買淡水儲船備用。

▲深井村至今仍有小部分居民以水為生。


▲深井碼頭。渡輪是深井村民對外聯繫的主要交通工具。

七百年間,這裡曾經的繁榮昌盛,曾經的文化底蘊,並不比市中心落後,甚至更開放,更深厚。

昔日深井村靠近黃埔古港及長洲的修船企業,又是清末民初辦洋務,興教育的重地,更是駐兵的軍營之所,因而市井繁榮,住民殷實。

西關大屋、雕樓式的民宅、竹筒式的商鋪、拔地而起的宗祠書舍……這些古居民宅,大都是紅砂巖石基底,青磚防火牆、龍船脊或硬山脊、配以石板街巷,齊整壯美。古宅處處透出「大戶人家」的風範,可以看出這座古村曾是何等繁華。


▲古香古色的屋門及門簷兩側的石雕,雖已破舊,但仍不失其美侖美奐的古韻。


▲深井古民居斑駁的龍船脊。


▲位於深井村正吉大街前山凌公祠一旁的一處雕樓式的民宅。

乾隆時期開始,黃埔港遷至長洲島北岸,深井村的安來直街墟市,更是成為島上商貿人員的集散地之一。此後,深井村便成了黃埔的「小西關」。

安來市街在深井村的東北部,有200多年的歷史。昔日在200米左右的街市中,就有眾多的金鋪、茶樓以及藥材、理髮、糧油百貨、布匹成衣店、中西醫館、煙館賭場。但安來市當時沒有涉黃場所。


▲安來市曾經是深井最大的集市,現已沒落。

市井的繁華帶來了民族手工業的發展。深井有糖寮、榨油廠、船欄以及碾米、釀酒、造醬、漂染、刺繡、製衣、禮餅等工廠和作坊,還有武館、會所、當鋪等行業,族民殷富,被外人稱為「小金山」。

深井村坐北向南,正吉坊、叢桂坊、中約坊連成一街,從北而南貫村而過,街面鋪五板和七板麻石,是官銜的等級。街的兩旁店鋪林立,成為村中的街市。榮陽裡、進士巷、岐西坊等橫巷從東向西,或從西向東匯入大街,形成了縱橫有序的集市型的村落。

村中街道以「街、坊、裡、巷」命名,井然而分明:叢桂街、登善裡、集賢裡、書房巷、黃蜂塘街……實在是有意思到不行。

順著村裡的羊腸小道拐來拐去,僅夠兩人並肩走的巷道,豐富地藏著一條又一條橫向的、更細的裡,幾乎每一條裡,都立有門楣與名稱;有些人家是三進式宅院,於是整一條裡都是他家的側立面。西關大屋式的建築,略帶一些西方風格,從用材就看得出都是大戶人家的手筆。


▲深井村中幽深的巷子

叢桂西街福康裡的肖蘭凌公祠照壁後牆,有一幅灰塑山水畫,除塑有山水之外,還塑有石榴牡丹花卉、鰲魚、蝙蝠、獅子等吉祥獸,是一幅少見的灰塑藝術精品。

▲肖蘭凌公祠外牆立面的磚雕。聞善/攝

 

可惜的是,深井村至今還沒有一張詳細到每條巷裡的地圖。否則,若把每一條街道的名字全部在一張圖紙裡完整呈現,該是多麼可觀而有趣的事!這些名字都體現著文人雅士的趣味,完全能夠反映出深井當初的文化高度,遙想出這片土地的深厚底蘊。

姓氏有凌、姚、黎、李、梁、胡、何等。深井的開村時間難以考究。傳說李姓原是深井住民,因忌諱李(鯉)藏深井無出頭之日而移居番禺蓮花山、化龍等地,其祖先山墳(殿前大將軍墓)仍在深井。其餘姓氏也有住民陸續離開,只有凌氏發展成大族。

深井也是長壽村,七八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本世紀現有三位百歲老人,凌勝添(男)107歲,麥桂(女)108歲,梁金水(女)106歲。

深井村歷來重視教育,明清時期就開設私塾和書院。其中「鼎星書屋」,「遂初書院」最有名,曾請梁姓老師執教。梁老師後來落籍深井,成為深井梁氏始祖。

深井小學前身名為「金鼎小學」,有上百年歷史,民初叫「番禺第二區區立第十八小學」,校長凌達材,1934年改名「金鼎鄉鄉立小學」。1952年「金鼎小學」改名「深井小學」。1993年在洄波8號建起數千平方米的教學大樓,辦成設施齊全的現代教育學校。其中族人凌達鏜捐資85萬元建校支持鄉梓辦學。

深井村裡居住的大多是凌氏家族的後裔,他們的升沉榮辱,就像村中巷道中的條條石板路,平實而悠長。 

深井凌氏遠祖在吳地(安徽),後移閩(福建),由閩入粵。凌氏入粵祖先是凌震,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從福建調入廣州任都統。南宋景炎年間(約1276),蒙古元軍南侵,凌震舉家組織軍民奮力抵抗,三復廣州,官拜廣東制置使。凌震第六子方名諱嵩,元元貞元年(1295)卜居深井,改號潛隱為金鼎一世祖,生息繁衍至今30代,子孫遍及海內外,人口近萬人。


先祖凌震被供奉在村裡最大的祠堂「凌氏宗祠」裡。這座祠堂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號「篤惠堂」。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同治元年(1862)修葺,2008年全面大修,煥然一新。

▲凌氏宗祠內氣勢恢宏。

凌氏宗祠坐落在村的中心,佔地面積573.78平方米,石基高達2米,花崗石門框,大門聯:蒲田遠流澤;梓裡慶長春。門首飾以青磚浮雕,屋頂雙層棟梁,蓋成「品」字形,覆以雙重青瓦,十分堅固。宗祠兩邊建有青雲巷,右巷一側有襯祠,民初時做過鄉公所,上懸「司無邪」木匾。


▲凌氏宗祠正面的兩個旁門。  三月小河/攝

村中另有多座凌震子孫自建的小祠堂,雖然門面小,但其精美程度卻遠勝凌氏宗祠,比如肖蘭凌公祠,儘管已冷落無人打理,依然讓人驚豔不已。


▲從屋頂看,肖蘭凌公祠為三進式宅院建築。聞善/攝

 

深井凌氏世代書香,歷代俊傑數不勝數。僅在清朝,已知的文武進士就有5名,村內有以「進士」冠名的巷就有三條。

據凌氏族譜記載,歷來的官宦名士有:凌瓚,明弘治辛酉(1501)進士。凌喬,乾隆癸丑(1793)進士。凌兆元,乾隆乙卯(1795)進士,任狼山鎮右營遊擊。凌日臨,嘉慶辛酉(1801)進士,任山東安邱縣知縣。凌一桂,嘉慶庚辰(1820)進士,任碣石鎮守備。凌廷颺,清道光癸未(1823)進士,任海門平海參將。凌福彭,清光緒己未(1895)進士,官至直隸布政使,光祿大夫正一品。真是一村七進士,兩朝顯華堂。除了七進士外還有凌埌、凌坮等多名舉人。

現代名人中有:著名作家凌叔華;同盟會員、民國初年廣東警察廳長凌鴻年;國民黨少將參謀凌子謙;民國時任番禺教育局長凌達材;聯合國基金會宣傳室幹事凌節生;香港東亞銀行董事凌文義;廣東省政協委員凌兆禧;旅澳同胞、廣州市第七批榮譽市民,捐資建深井小學「樹添樓」的凌達鏜;廣州市統戰部副部長、市政協常委凌達鏞;等等。

▲民國才女、著名作家凌叔華(1900.3-1990.5),出生於北京,祖籍番禺縣金鼎鄉(現廣州黃埔區深井村),其父凌福彭,番禺縣金鼎鄉人,光緒十九年中舉人,與康有為同榜進士,官至直隸布政使(相當於省長)。

今日的凌氏始祖墓道(亦稱「聖堂山」),建有「震嵩亭」以寄託後人對先祖的緬懷之情。村邊的土坡上,有座磚木結構的古塔,建於明末清初,塔高18米,塔身六角形,內分三層,因村中歷代文人輩出,故稱「文塔」,以彰村威,亦望後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愚園正門顯得素雅大方,全然不像是當年的「豪宅」,其實裡面別有洞天。

 

深井村岐山坊,有一座別致的古宅——愚園,從民國初年屹立至今,算來也有一百年歲月了。這裡曾經發生過的,在浩蕩的史著中,僅存片言隻語的記錄,其實背後卻有著不平凡的故事。

 

最初,它不叫愚園,這座宅院的誕生據聞是一位商人為接待友人而建,命名為「桂園」;又在園後種下近五畝的荔枝,每當荔枝成熟,商人就會邀請友人到桂園品嘗佳果,並藉此洽談生意。

 

民國七年,商人生意失敗,將桂園變賣;民國八年(1919年),自深井村走出去的凌鴻年回歸故裡,買下了它,桂園從此成為「愚園」。他在高高的木門上方刻了大大的「愚園」二字,渾厚質樸。

 

凌鴻年別號「去愚」,故給家園命名「愚園」——愚園,原來是去愚之地。這一年,凌鴻年40歲,曾任民國南方政府警察廳長。

僅存的零星歷史記載,凌鴻年年輕時,「精槍法,善駕騎,前半生戎馬生涯」。

 

凌鴻年早年在日本時就加入了同盟會。回國後,凌鴻年成為廣東高等警察學堂教員,後任南方政府警察廳廳長;袁世凱弄權復闢帝制後,凌鴻年跟隨蔡鍔反袁;蔡鍔死後,凌鴻年在雲南任唐繼堯督軍高等顧問官,之後相繼輾轉綏遠、湖南、山西多個省任事,直到1937年,凌鴻年辭官歸隱。 

▲左圖為凌鴻年像。右圖為凌鴻年珍藏的長城磚。1919年,凌鴻年被南方政府授予陸軍中將軍銜,後又作為南方政府代表之一參加南北談判,其間登陸長城,得此磚留作紀念。磚上原有「摧鋒監造」銘文,凌鴻年在磚上加刻「秦劫餘灰,己未夏五月遊察哈爾登長城獲歸愚廣志」字樣。

歸隱不到一年,廣州淪陷,深井村亦在日寇的鐵蹄之下,愚園被日本兵闖入,凌鴻年被日本人發現懂日語,為方便統治,日軍託人叫凌鴻年幫忙做事,被凌鴻年當場拒絕。為了安全,凌鴻年被迫離開愚園,與女兒凌厲去了香港,暫避風頭。

 

香港一去便又三年。1941年,時任廣東省主席的李漢魂寫信給凌鴻年,希望凌到戰時省會韶關參加抗日救亡。凌鴻年接信後,立即動身,從惠來北上韶關,但日本人的重重封鎖,讓他無法通過封鎖線,凌鴻年只得折返,回到家鄉深井。

 

這一次,他終於停止了顛簸流離,自此再沒有離開過愚園。是年,他62歲。1962年,凌鴻年在愚園離世,享年83歲。一年後,愚園後方那座西關大屋,頂梁柱也再支持不住百年歲月的沉重,屋瓦全數坍塌。

深井是廣府文化之鄉,民間風俗與珠三角相同,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和節慶文化,如傳統敬老活動「耆英節」。昔日有深井十景:「鵝嶺聽松」、「飛鵝飲澗」、「榕溪泛棹」、「彎山賞荔」、「洄波鴨浴」、「石橋晚望」、「瀝海漁歌」、「臘洲喚渡」、「長庚鳥鳴」、「音塘觀魚」。

其他的人文景觀有:高步崗文塔、岐西愚園、聖堂山公園、賓公佛廟、三聖宮、孔明廟、大飛崗公園等名勝。


▲深井文塔,是深井村的鎮村寶。文塔塔頂上有一朵蓮花,花心託著葫蘆,塔身呈六角形狀、六面中僅有一面闢門,據說,塔內共三層,每一層用木板相隔,首層供奉土地神,2層供奉文昌、關公二帝,3層供奉文魁星。

鵝嶺聽松:深井安來市之西北面有座山崗,名大飛崗。崗上松林茂密,每當風起,松鳴如濤。

飛鵝飲澗:大飛崗形如天鵝展翅,珠江從旁流過,儼如天鵝飲水,別有一番情趣。

▲大飛崗公園荷塘風光。這是近年來深井村新開闢的景色,與大飛崗「飛鵝飲澗」相映成趣。

榕溪泛棹:位於深井叢桂東湧口東北邊,此地有古榕數株,根深葉茂,高數丈,幹數圍,老樹盤根,形成網狀樹窿。西邊有一小崗,崗上建有「雷公廟」、「醫靈廟」、「武鄉侯廟」。旁有小溪流過,泛舟溪上,令人心曠神怡。

彎山賞荔:深井中部有一陡峭山崗,盤山小徑,狀如彎螺,名曰彎螺崗。崗上荔枝如林,蟬鳴荔熟世界,紅果綠葉,令人賞心悅目。

洄波鴨浴:沿溪南去,西岸有一紅石門樓,門樓上刻有「洄波」二字,湧邊連接本村中約坊多條巷尾,村舍鱗櫛農家群鴨嬉於水中,至今猶是。

石橋晚望:沿榕溪向南一裡許,有一白石橋,每當黃昏,立橋眺望,遠近美景,盡收眼底。

瀝海漁歌:沿溪下遊,約三裡許,便是村南江瀝海,每近黃昏,漁舟群集,漁歌四起,次唱彼和,頗為醉人。

臘洲喚渡:村之西北,歧西坊外有臘洲,有一白石碼頭,小艇載客過海往來。

長庚鳥鳴:由臘洲碼頭入村,便見一刻有「長庚」二字之門樓。門外古木參天,枝繁葉茂,群鳥棲集,每當晨光熹微或夕陽西下,群鳥爭鳴,婉囀悅耳。

音壙觀魚:「長庚」門之西,有「觀音廟」,廟前有一魚壙,壙內養有鯪鱅鯿鯇,閒暇無事,近壙觀賞,其樂無窮。


深井村水果以黃皮、香蕉等為主,有深井燒鵝、黃埔炒蛋、長洲粉葛和霸王花等美食。其中尤以深井燒鵝最為有名。據傳深井村裡養出來的鵝,肉質肥美細膩,製成的燒鵝表皮酥脆,肉嫩多汁。

不過也有一種說法是,所謂「深井」其實是一種特殊烤爐形式。它是在地上生生挖出來的一口乾井,下堆木炭,井口橫著鐵枝,燒臘就用鉤子掛在這些鐵枝上,吊在井中燒烤,由於井是在地裡挖的,周圍都是密不透風的泥土,在這種深井中燒烤,爐溫更加均勻穩定,因此出品上乘。


值得一提的是,深井村房前屋後,大庭小院的圍牆上都長滿了作為當地特產的霸王花。當地村民將霸王花奉為鎮宅闢邪之祥物。

有著700多年歷史的深井古村,近年來卻面臨著古建築保護以及歷史文化傳承上的危機。很多老房子被拆掉,古建築正在快速消亡,歷史文化也面臨失傳。

2015年,在志願者的發起下,一支民間的保護團隊逐步建立起來。隊伍中既有土生土長的深井村民,也有對古建築文化感興趣的外來志願者。志願者們把村裡的老人和小學生組織到一起,通過老人言傳身教,古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達到歷史文化逐代傳承的目的。

 

2014年2月,凌志亮等凌氏後人向政府有關部門申報,希望可以重建凌家古宅,並把房子捐給政府作為「黨史教育基地」。目前,凌家古宅復原圖已完成,下一步他們打算在學校內開設小型展廳,把這些古建築的模型搬進校園。他們也正在號召更多的村民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共同保護這些傳統建築。

© 本文綜合自《黃埔文史》相關文章及部分網絡資料,凌行恕、陳大偉、聞善博客對此有貢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黃埔公共觀察編輯整理。更多黃埔、蘿崗文史、村史,請返回頁面,查看下方菜單中的「歷史掌故」。

相關焦點

  • 桑園圍 見證滄桑巨變
    ■被列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吉水竇,由近代民族工業創始人陳啟沅捐助重建而成。李均良攝默默守護一方平安的桑園圍,承載著珠三角文明的發展,見證著珠三角的滄桑巨變,在新時代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 文/珠江時報記者劉永亮
  • 乘風破浪丨中英街:「一街兩制」見證百年滄桑巨變
    中英街地處深圳市東部沙頭角鎮南部是一條長不到250米、寬不到4米的小街它和它的居民們見證且親歷了改革開放風雨變革也是改革開放紅利的「嘗鮮者」這樣一條「老街」又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故事呢?讓我們跟隨講解員小姐姐一起走近「百年中英街」深圳博物館「近代深圳」展覽和「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覽分別展示深圳中英街的起源和現狀 利用近代和改革開放前夕的中英街部分復原景觀以及現代中英街的圖片
  • 百年京張鐵路 見證華夏巨變
    穿越百年京張」網絡宣傳活動。沿著京張高鐵沿線一路北上,一項項中國鐵路史上的壯舉引人自豪,一個個融合京張文化的細節令人驚豔。傳承與創新之中,跨越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京張高鐵見證「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使命擔當。百年京張承載著中國人的復興夢想、強國情懷。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成了由中國人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 見證百年歷史滄桑巨變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優美建築印記動人故事
    位於上海蘇州河畔的上海郵電總局,是一座保護相對完整的百年建築。早在1996年11月20日就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郵政總局是我國目前仍在使用的最為古老的郵政大樓。四川路橋郵政支局仍然正常營業。
  • 歷經百年滄桑巨變——爨底下村國慶旅遊攻略
    經歷了數百年滄桑巨變的爨底下村,依舊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風貌――明清古居。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單。免費導遊講述古村歷史,有些院落無人居住,需要導遊隨時開門、鎖門。
  • 周末自駕 | 探尋西樵山腳百年古村!打卡一場嶺南之旅→
    周末自駕 | 探尋西樵山腳百年古村! 樵鄉美,最嶺南西樵處處好風光西樵山下的古村正深化鄉村文化打造已展現出別樣的芳華上金甌,書香醉西樵有著許多上百年歷史的古村
  • 全國最大的蒸汽機車博物館 見證中國鐵路的滄桑巨變 | 坐標蘇家屯區
    從滄桑歷史穿越到現代文明,這裡真實再現了中國鐵路近12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國鐵路百年來的滄桑巨變,堪稱一部中國鐵路史。文化之旅攻略&劇透 全國最大的蒸汽機車博物館 見證中國鐵路的滄桑巨變
  • 花都百年古村將華麗變身,寶藏級嶺南建築等你來玩~
    不過,與眾多傳統村落一樣港頭村也面臨著產業發展落後、資源亟待開發、人口流失嚴重等問題百年古村將華麗轉身>近日,由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及CBC建築中心共同發起的「嶺南國際建築師公社」美麗鄉村項目正式啟動。
  • 嶺南文化古村廣州番禺大嶺村,近距離觀看它的美
    見證著歲月的滄桑,龍津橋的橋頭有一座文昌塔,文昌塔又名大魁閣,是三層樓閣式磚塔,坐乾向巽兼辰成三分「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塔高二十餘米,塔上分別有狀元榜眼、探花提詞。形成典型的嶺南水鄉格局。正是「菩山環座後」「玉帶繞門前」。玉帶河碧波清流,緩緩地流過悠長歲月,見證了世事如煙的滄桑巨變。在歲月深處。清吟著歷史的歌謠。岸邊的百年古榕樹。依然蒼翠繁茂。在炎炎夏日為人們灑下一束清涼的濃蔭。
  • 三亞河,見證昔日漁港小鎮滄桑巨變
    今年,三亞河入選海南十大「最美家鄉河」,她是三亞的第三大河,位列寧遠河、藤橋河之後,被喻為三亞「母親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三亞人,同時見證了三亞的興盛發展。這裡成為市民遊客休閒度假的「打卡地」,也成為這座美麗城市40年滄桑巨變的見證之一。三亞河兩岸的紅樹林綠影婆娑,仿佛一位舞動的少女,它展示生機活力,在人流車流川流不息中,見證昔日漁港小鎮的滄桑巨變。
  • 走進武漢網紅博物館 帶你領略這座城市百年的滄桑與巨變
    筆者:博物館作為城市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往往是這座城市的對外名片,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記憶,隨著時間的轉動,同時它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與巨變。在武漢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博物館,但每個博物館的性質都略有不同,館內珍藏的文物也各不相同,今天,我們走進素有網紅之稱的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帶你領略這座城市百年的滄桑與巨變,帶你探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該館目前是國內第一家綜合性的工業博物館,也是唯一反映張之洞與「漢陽造」的專題館。
  • 西鐵時光故事:鐵路發展與變遷見證中國「滄桑巨變」
    4月11日,《西北信息報》頭版以《鐵路發展與變遷見證中國「滄桑巨變」》為題,對我集團公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便百姓出行的突出成效和發展變遷進行了大篇幅報導,拉開我集團公司
  • 唐山開埠140年,看百年華章,滄桑巨變
    穿越百年時空,回溯歷史、追憶初心,感悟唐山這座英雄城市的滄桑巨變,感知再創輝煌的美好未來。千年歲月,百年華章。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唐山曾創造了七個第一: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第一座鐵路橋、第一張現存股票、第一件衛生陶瓷潔具。
  • 市審計局黨員幹部參觀「江漢關博物館」感受武漢百年滄桑巨變
    博物館展覽分為「漢口開埠——武漢城市現代化的開端」、「艱難跋涉——武漢城市現代化的曲折探索」及「走向輝煌——武漢城市現代化的發展與騰飛」三個部分,詳細介紹了武漢自近代漢口開埠到邁向現代化發展這100多年的曲折歷程。通過這次主題教育活動,大家感受到一代代革命先賢志士和武漢人民不折不撓的奮鬥歷史,進一步激發了武漢審計人投身建設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自豪和自信。
  • 河源林寨古村,見證著歲月的滄桑
    到了 林寨古村 古村始建於秦朝,據說是駐守河源 的大將趙佗派一名姓林的統軍在此建築村寨屯兵積糧,據守防備來敵。後來直到元朝,陳氏氏族南遷到林寨落居,逐漸取代了林姓人,所以目前古村居民大部分姓陳。林寨最富盛名的,是四角樓——一種和土樓一脈相承的客家民居。
  • 燒鵝固然美味 古村更令人回味無窮
    「深井」,可能愛吃的廣州人第一時間想到美味燒鵝,其實,廣州市黃埔區深井村除了有「好吃的」還有「好玩的」——它是一條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保留了典型梳式布局的嶺南古村落形態,是目前廣州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 紅山的變遷見證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滄桑巨變」
    回望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滄桑巨變,我們可以著眼於從祖國西北角新疆省烏魯木齊市內這座小小的山,依山而建的公園中,可以由此窺知一二。紅山公園,位於新疆省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紅山路北一巷40號,是一座集旅遊觀光、古典特色、人文內涵、體育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自然山體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也是烏魯木齊市新十景之一。紅山公園,因地處紅山而得名。而紅山之名,則緣於其山體。
  • 探尋西樵山腳百年古村!書香醉、古韻香,來南海,打卡一場豐富的嶺南...
    西樵山下的古村 正深化鄉村文化打造 已展現出別樣的芳華 上金甌,書香醉 西樵有著許多上百年歷史的古村
  • 遊走在深井古村,為深井燒鵝當一回吃貨
    由於這些古民居的業主以居住港澳或海外為主,大多無人居住。氣勢恢宏的「愚園」,是昔日廣東省警察廳廳長凌鴻年的宅子,裡面就有一棟「西洋式」的西關大屋,木大門、石腳青磚、灰瓦飛簷滿洲窗、龍脊橫空……一派嶺南古風。正吉坊裡則是窄長的石街小巷,保留著宗祠、私塾、書廳、民居、店鋪和公用的古井,不少人家的外牆上種滿了霸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