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
這天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而艾餈就是這種
提前做好不用加熱的食品,
專門在寒食那天用來充飢。
每年清明前後,
人們在外出祭祀、踏青時,
便會採摘些鮮嫩的艾葉,
用於製作各類清明節氣食物。
鮮嫩的艾草採回後
搗爛成汁,混入糯米粉,裹入餡料,
做成一個個帶著青草香味的艾草糰子,
蒸熟了冷食;
過清明,品艾餈,
這也算是清明節的一種食趣吧。
[ 食材 ]
艾葉 紫薯
糯米粉 小蘇打 玉米澱粉
[ 做法 ]
1. 水煮開,下艾草焯至碧綠色,放入提前準備的涼水浸泡五分鐘,去除苦味
2.蒸熟紫薯,去皮,壓成紫薯泥備用
3. 瀝乾艾葉,加入花生油、鹽、糖、溫水,充分磨碎成艾草糊
4. 打成糊後加入糯米粉、玉米澱粉攪拌
5. 適當加入溫水,揉壓,和成麵團
6. 取出部分艾草麵團揉成等分的小麵團,紫薯泥揉成合適大小的餡料團備用
7.用拇指在麵團壓出小窩,放入餡料,收攏重新揉成青糰子
8. 在蒸籠底刷上一層油,放入青團
9. 大火燒開,蒸5~8分鐘,直至變成油亮的綠色,即可出鍋
艾餈是中國南方鄉村一種很普遍的點心,各地餡料配方不盡相同,但製作工藝是相似的。
而這次之所以使用紫薯,因為紫薯的營養高,配搭艾草天然的青草香氣,更加是自然清甜的口味。
艾草可以暖胃、健胃,味道很清香,艾餈不僅好吃,更具有藥用價值。
廚房閒話
清香的艾餈是專屬於春天的味道
你打算做什麼味道?
來品嘗屬於春天的氣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