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操盡碎的浮世繪「放屁戰爭」:古今日本人如何用繪畫講故事

2020-12-15 藝術競爭力

當我們在今天提起「日本動漫」時,可能已經不會有太多人將其簡單地等同於「給小孩子們看的動畫片」。不管你身處北京、上海亦或是倫敦、紐約,在街頭巷角的塗鴉或是電影院剛上映的大片裡,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日本動漫,早已成為全球城市文化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2017年4月,YT將從藝術、時尚、電影三大方面入手,帶來專題「日本動漫:改變世界的力量」。從奈良時代用圖畫講故事的繪卷開始,討論到剛剛上映的科幻大片《攻殼機動隊》,全面解析動漫時代。

日本動漫:改變世界的力量

- 1 -

漫畫歷史:從傳統藝術到現代漫畫

從那個抽屜裡蹦出來的藍胖子,到節操盡碎的萬事屋三人組,日本漫畫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童年中:房間的床頭、課桌上的課本下面、班主任的辦公室裡……今天我們有眾多的漫畫可以選擇,已經習慣了在口袋書中看著一個個的格子故事,那麼在此之前漫畫是什麼樣子?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漫畫也不是。在日本漫畫發展成今天的樣子之前,島國有各種繪畫形式來講述不同的故事。

江戶前:當傳說遇上繪卷

在浮世繪大放異彩的江戶時代之前,日本人用「繪卷」來講故事。繪卷(或「繪卷物」)類似於中國古代的「畫卷」,是一種水平方向用連續畫面來表現情景、故事的長卷繪畫。有的繪卷完全用繪畫來講故事,也有一些在其中加入說明性的文字。

傳說最早的繪卷是奈良時代(710-794年)把經文和圖畫結合起來的《繪因果經》,此後繪卷開始和文學、歷史、傳說故事聯繫在一起。比如《源氏物語繪卷》,用濃厚的色彩來表現貴族生活,講述著光源氏和眾多女子的愛情故事。

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的《源氏物語繪卷》

還有提起日本繪畫就要說到的《鳥獸人物戲畫》。「戲畫」是一種用詼諧的方式創作的極具幽默感的繪畫形式,跟今天的漫畫很接近。這件作品一共有四卷,把動物以擬人的方式描繪出來,借用動物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

京都高山寺繪卷《鳥獸人物戲畫》,共有甲乙丙丁四卷。

當然繪卷也告訴我們,日本人奇怪的幽默感自古就有。從12世紀起流傳下來了一種名為「放屁合戰」的題材,講述一群人間進行的一場……放屁的較量。(畫面告訴我們,為了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他們做足了準備,吃了很多……黃豆……)

江戶時代末期的《放屁合戰繪卷》

就像中國古代的長卷繪畫一樣,「繪卷」可以用連續的幾個場景來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慢慢展開一幅長長的繪卷的過程要比這裡的一個個截圖片段多很多驚喜哦。

江戶時代:浮世的藝術,平民的故事

浮世繪是除了漫畫之外我們最熟悉的日本藝術形式了,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市民文化繁榮的產物。在沒有照片和「平面設計」的年代中,浮世繪擔負著很多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為文學作品的插圖、歌舞伎演員和吉原遊女的肖像、歌舞伎演出的「劇照」、店鋪門口的招貼畫……在這眾多類型的浮世繪中,有的還原了一個人物或一處風景,有的則講述了一個故事。

與長卷式的繪卷不同,由於浮世繪以單幅為主,所以很難用畫面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一般它們都描繪故事中的一個場景。

日本傳說中大地震都是由巨大的鯰魚引起的,於是浮世繪中出現了鯰魚攻城的場景:

根據歌舞伎劇中暴虐狂徒直助權兵衛慘殺家主的故事,浮世繪師月岡芳年創作了這幅浮世繪作品:

而另一些時候,在一幅浮世繪作品中可以用今天漫畫中常出現的「文字氣泡」(吹き出し)把主人公和「神遊」構建成兩層空間,這就頗有今天漫畫的樣子了。比如這幅名為《浮生如夢啊,如夢啊》的作品中,一個人趴在自己的房間中,幻想著自己出去旅遊,學習劍術,找藝妓喝酒,而現實卻是連想多喝一杯酒都買不起……

以裝飾柱畫見長的磯田湖龍齋也經常用這種方式,表現少女閨中的哀怨之情:

除了浮世繪,江戶時期已經有圖文結合的繪本「黃表紙」。這種形式把圖像和文字鬆散自然的結合在同一畫面中,圖文結合,用一本書來構成一個故事,其中的代表作有戀川春町的《金金先生榮花夢》、山東京傳的《江戶生豔氣樺燒》。

《江戶生豔氣樺燒》,講述江戶好色的豔二郎的風流韻事。

另外,在江戶時期也有直接被稱為「漫畫」的作品,不過此時的漫畫不是今天的漫畫,它更像是畫師們日常隨意的「速寫」,或是教授弟子的「繪畫教材」。這種類型著名的有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以及歌川國芳的《荷寶藏壁無馱書》:

葛飾北齋,《北齋漫畫》

明治到戰前:日本紙片故事和西洋格子諷刺畫

繪畫可以用來講故事已經是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講呢?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封閉的狀態被打破,西方人開始影響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藝術。現代日本漫畫的雛形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江戶末期,西洋幻燈機由荷蘭人帶入日本。傳入日本後,在當地轉變成了一種平民的「幻燈」藝術:紙芝居。「芝居」在日語中是戲劇的意思,紙芝居就是在紙上畫的戲劇。當時賣糖果的小販把小型的木製「戲臺」裝在自己的自行車後座上,一邊換木箱子中的故事畫,一邊講故事,以此吸引周圍的小孩來買他的糖果。

20世紀30年代,戰後日本經濟大蕭條。這時候紙芝居這種方面快捷的「小劇場」,既成為很多人的謀生手段,也是當時人們非常喜歡的娛樂方式。

當這種「紙戲」被轉移到書籍中時,連環畫就出現了(日文稱為「絵物語」)。這其中的代表作有1914年創刊的雜誌《少年俱樂部》。至於它的畫風是什麼樣子的……前方高能預警……

紙芝居是用繪畫和真人口述相結合,在連環畫中就是文字和繪畫相結合了。但總體上來說,這種圖文結合的方式仍然沒有跳出日本一直以來的模式。在紙芝居和連環畫發展的同時,幾個外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查爾斯·華格曼(Charles Wirgman),The Japan Punch

1862年,英國人查爾斯·華格曼(Charles Wirgman)在日本創辦諷刺漫畫雜誌The Japan Punch,十多年後,法國人喬魯吉·比戈(Georges Bigot)又在橫濱出版了漫畫雜誌《鳥羽繪》,與之前簡單的圖文結合不同,開始出現了很多「多格」漫畫。

喬魯吉·比戈描繪日本生活的漫畫作品

對於模仿能力極強的日本人來說,19世紀後期大量進入日本的歐美漫畫讓他們很快就掌握了多格漫畫的要領。這時畫面中的人開始說起話來,我們目所能及的文字不再是整個故事的主導,而是成為畫面場景中的一部分。

北澤樂天《田吾作和杢兵衛的東京見聞》,1902

1928年,在《時事漫畫》上連載了北澤樂天的《飛翔的羽子小姐》(とんだはね子),這是日本最早的以少女為主人公的漫畫,可以說是今天少女漫畫的先驅了。

北澤樂天,《飛翔的羽子小姐》

1923年,從麻生豐的《悠閒的老爹》(のんきな父さん)等作品開始,現代漫畫中的「畫格」和「文字氣泡」這些重要元素都基本形成了。

麻生豐,《悠閒的老爹》

二戰之後:手塚治虫打開的一扇門

1945年,戰敗的重創讓整個日本一片頹靡,出版界也是一樣。雖然出版界沒有辦法快速恢復工作狀態,但還是有一些出版商看到了人們對漫畫的需求,用當時簡陋的出版條件製作出一種被稱為「赤本漫畫」的漫畫形式。

日本戰後的「赤本漫畫」

這種漫畫用紙粗糙、印刷粗劣,多翻幾遍就會散架。雖然如此,在「赤本漫畫」中仍有很多優秀的漫畫作品,其中就有來自手塚治虫的《新寶島》。

手塚治虫是提到戰後日本漫畫避不開的人。他不是第一個把電影式的鏡頭運用在漫畫中的人,但無疑他讓這種電影鏡頭感在漫畫中普及開來。從此之後,鏡頭感也成為漫畫中塑造人物與表現場景的重要元素。

手塚治虫,《新寶島》

而之前提到的「畫格」,在手塚治虫的漫畫中不再只是畫面的分割線。對他來說,畫格可以隨畫面的需要變成各種形狀大小、可以用來塑造漫畫中的空間、甚至跟漫畫中的人物產生聯繫。

手塚治虫,《火之鳥》

最初的漫畫只是畫給小朋友看的,但是對於剛剛經歷過二戰的手塚治虫來說,漫畫不只是輕鬆詼諧,他開始用漫畫來思考這個世界,歌德的《浮士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等等嚴肅沉重的題材,都成為他筆下的漫畫作品。

手塚治虫漫畫《罪與罰》

他不僅在漫畫上有各種革新,也影響著之後很多的漫畫家,包括《哆啦A夢》的作者藤子·F·不二雄也正是在手塚治虫的感染之下決定創作出最好的兒童漫畫,這才有了今天我們熟悉的那隻藍胖子。

藤子·F·不二雄,《哆啦A夢》

手塚治虫就像打開了日本漫畫的一扇大門,在他之後的幾十年中日本漫畫不斷向前發展,一直到今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當電影鏡頭式的語言出現時,把漫畫搬上電視電影的屏幕也就不是難事,手塚治虫也確實這麼做了。1963年,他把自己的漫畫作品《鐵臂阿童木》變成動畫,搬上電視屏幕。一個龐大的動漫產業開始從這裡出發了。

從古至今,日本人或以圖像為主,或圖文結合,以繪畫來講故事的方式多種多樣。明治時期,日本從歐美的影像開始,慢慢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漫畫語言。而今天,包括漫畫在內日本二次元文化,反過來又影響著視覺藝術、電影、音樂,從多個方面影響著整個世界。

參考資料:

賢魚《敘事的藝術:日本漫畫的「畫格」》

《沒有他們,不會有今天的日本漫畫》

圖片來源於網絡

溫嘉寶@YT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何特別鍾愛浮世繪?
    文/極端熊日本的浮世繪,是流行於日本17世紀早期至19世紀中期即江戶幕府時代的一種版畫(在薄木板上雕刻、上色的畫)。浮世繪作為一種廉價的繪畫藝術品,所針對的對象是日本廣大的底層民眾,因此其題材往往是藝伎、美人,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會誤以為浮世繪是日本古代版的「黃色漫畫」。
  • 日本浮世繪如何攻佔時尚圈?
    作為日本的民族藝術,浮世繪如何影響了西方主流時裝設計?其蘊含的東方元素又如何引領時尚? ▲ 作為時尚雜誌的浮世繪 浮世繪是日本最為典型的繪畫藝術形式,幾乎所有的浮世繪畫師無不對當時的流行風尚投以強烈關注並有所反應,他們的作品也反映出日本獨有的風土人情。
  • 日本浮世繪對西方油畫的影響
    日本浮世繪對西方油畫的影響  BY 黃阿忠  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上海美術館選擇了日本浮世繪來擔當一次紀念性活動。《日本浮世繪名作展——江戶美人畫的魅力》這個畫展中的作品來自日本北海道道立美術館的藏品,共計138組(177件)。
  • 浮世繪如何以俗世美重新定義了日本藝術
    使用天然材料,無需過多修飾,這種重要的美意識也成為日本人的倫理規範,摒棄奢靡,崇尚簡樸舒適,受禪宗影響深刻的鎌倉時代的武士階層也是如此。日本中世的美,可以概括為簡素、寂靜之美。我們所熟悉的懷石料理、枯山水、茶道都是這般幽玄寂閒的意境。那麼,為什麼到了近世,江戶時代的審美就徒然一變了呢? 日本的中世鎌倉·室町時代(1185-1467),戰爭頻發,無常觀深重。
  • 日本浮世繪代表大師——葛飾北齋
    說起「浮世繪」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常常被當作日本藝術的代表,也常常被用於商業廣告,時尚產業和漫畫的表現中,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人對其來龍去脈基本沒什麼概念,然而事實上,在西方美術體系中,浮世繪卻被當作東亞美術的最高代表,並且實實在在的影響了包括梵谷、高更在內的20世紀西方畫家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第2797期文化產業評論幾乎無人不識日本浮世繪,它作為日本最著名、最具特色的一種繪畫形式,不僅在日本美術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許多經典圖案從江戶時代流傳至今,依舊是跨界潮流和現代藝術的常客,經久不衰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
  • 日本浮世繪版畫藝術對著名畫家梵谷的影響
    浮世繪畫師以狩野派、土佐派出身者居多,因這兩個畫派非常顯赫。浮世繪的題材有:美人畫:以年輕美麗的女子為題材。玩具絵:因為應用在玩具製作上,所以種類很多,有雙六、人氣浮世繪的小型版、變裝遊戲的紙娃娃等。見立絵:取材自既有的歷史故事,但以當時的人、地、事物仿套。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左圖:《大橋驟雨》,歌川廣重右圖:梵谷臨摹作品莫奈也展現出了對日本美術獨有的熱情,他收藏的浮世繪版畫總計超過200幅,還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將浮世繪帶入了他獨特的繪畫世界。早期為妻子卡美伊所作的畫像中就瀰漫著濃濃的浮世繪風格。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它在日本不受藝術正史待見,卻如何能以「包裝紙」的身份深刻影響了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浮世繪和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又有著怎樣的血脈淵源?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風靡全球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何以成為日本精神的標誌性符號?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
  • 興盛了整個江戶時代的的浮世繪,如何走向衰落?
    1931 年開始日本連續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直到1945年戰敗投降。這麼來看,從大政奉還到二戰結束,日本基本上沒怎麼歇著,掙的錢都用來打仗了。但實際上,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戰火都沒有怎麼燒到日本本土,日本國內依舊是一派歌舞昇平之景。而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的幾年間,也是日本的文化藝術遭到了嚴重阻礙的時期。
  • 藝術|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右側為奧運會宣傳片JOJO版《神奈川沖浪裏》再放眼世界範圍,對這張畫的魔改可以用「無數」來形容。從咖啡豆到牛奶、生菜,甚至是神奇寶貝和川普的頭髮都能化身《神奈川沖浪裏》。這幅畫以及背後代表的日本「浮世繪」到底有什麼樣的淵源和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
  • 淺議解讀日本浮世繪藝術
    浮世繪從字面的理解是「虛浮世界的繪畫」的意思,直指所繪內容是過眼煙雲的瞬間歡樂。這種繪畫形式產生於17世紀的,由日本風俗畫發展而來,由於浮世繪的題材接近百姓生活且畫面豔麗優美,它展現出了日本繪畫的新形勢和新風貌,以旺盛的生命力繁榮了300多年的時間。
  • 日本浮世繪大師北齋畫了無數海浪,這幅圖對西方繪畫影響深遠
    聊到日本藝術,不容忽略的就是浮世繪。在17-19世紀之間的江戶時期,原本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商人階級受益於該城市快速的經濟增長,迅速積累了財富,於是開始流行享樂主義,許多有錢的富商沉迷於歌舞伎劇場。這便是浮世繪的原型。時間慢慢推移,大量的藝術家開始從事這一領域的繪畫創作,當然,題材也變得豐富起來:歌舞妓和相撲選手;歷史和民間故事;自然風景;植物和動物群 等等都被融入浮世繪當中,於是,浮世繪這個名詞也顯得生動了起來:浮世繪,就是描述浮生世間的繪畫。
  • 你能看懂日本浮世繪嗎?先明白「浮世」二字
    隨著江戶時代科學的傳播,醫學和植物學書籍也開始用浮世繪的形式出版,翔實的插圖,也為印刷技術帶來了發展。浮世繪作為一種形式,滿足了各種題材的表現,有畫美人的,有畫英雄的,有畫街市的,有畫風景的,在不同階級,不同的場所,你都能見到浮世繪的身影。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梵谷與日本浮世繪
    梵谷非常喜歡日本的浮世繪,對於浮世繪上面明白鮮明的色彩喜歡異常,曾經多次臨摹浮世繪,對於他的印象派繪畫創作作品有這極大的影響。在沉迷浮世繪期間,他一共繪製臨摹了30幾幅浮世繪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還都是直接拿來「複製」的。梵谷在自己的自畫像上也有繪製浮世繪,可見他是多麼沉迷。
  • 為什麼浮世繪這麼火?
    編者按:日本的風俗畫——浮世繪興起於江戶時代,鮮活地表現了當時平民社會的生活百態,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時代記錄,被稱為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近日,「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外灘壹號美術館)展出,吸引了不少人前往觀看。
  • 今天也是被浮世繪擊中靈魂的一天
    今年一月,作家鈴木由紀子出版了新書《浮世繪裡的女人們》,書中介紹了八位日本浮世繪大師與其畫中女子或神秘助手的故事,講述浮世繪作者曾經歷的創作磨難,以及背後不為人知的八卦趣談。 鈴木由紀子在前言裡埋下了一個疑問:為何浮世繪能如此直指人心、深入靈魂呢?
  • 浮世繪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近期,北京、上海與東京三地,都在舉辦浮世繪大展,它們分別是中國美術館「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上海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與東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繪收藏展」。浮世繪在日本藝術史上跨越了260餘年,用今天的眼光看這顆東方的藝術明珠,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
  • 專訪日本浮世繪博物館館長酒井信夫(組圖)
    開展前兩天,我們在中華世紀壇藝術博物館見到了展品提供人——日本浮世繪博物館館長、現年61歲的酒井信夫,一位高瘦的老先生。有點子承父業的意思,這位以造紙業聞名的酒井家族的第十一代傳人,比起同樣研究浮世繪的父親來,他顯然不會那麼寂寥了,「我父親就是研究浮世繪的,當時研究浮世繪的人很少,人們會覺得研究這個東西很奇怪。現在浮世繪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研究的人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