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1月17日,水利部水文司司長蔡建元在回答封面新聞提問時表示,「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水文部門要為確保『大堤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水質不超標、河床不抬高』提供支撐保障。」
當日,水利部召開水文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新聞發布會。蔡建元透露,目前我國基本建成空間分布基本合理、監測項目比較齊全、測站功能相對完善的水文監測站網體系,水文測站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53處發展到12.1萬處,水文站網總體密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談及水文如何支撐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蔡建元稱,水文部門將通過構建完善水文站網體系、增強水文監測預報能力、提升水文信息服務水平等,為確保黃河「大堤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水質不超標、河床不抬高」提供保障。
蔡建元表示,水文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完善水沙監測預報體系,首先補充骨幹節點水庫監測站點,優化調整泥沙監測站網,「黃河『大堤不決口』最主要是要防範極端天氣造成的影響,如何部署水源監測,及時準確地開展預測預報,這是關鍵。」他強調,要加密寧夏至內蒙古防凌重點河段水位監測站點,增設濱海區潮水位站等,擴大水、雨、沙等監測信息的覆蓋面。
與此同時,要充分利用聲、光、電自動及在線監測技術手段,研究改進氣象、洪水、泥沙、冰凌等預報模型,提升預測預報水平。
「『黃河不斷流』是水資源管理、調動、利用、保護的一個重要課題,而水資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需要精細化,需要科學支撐。」蔡建元認為,水文部門要加強水資源監測分析,助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包括補充省級行政區界水資源斷面,完善主要引退水口水資源監測站點,「現在先從省界斷面開始布局,先把省界斷面各區間水量的控制狀況,加強監測,也為水資源管理、考核、監管提供支撐。」同時,完善徑流預報系統,拓展預報範圍,提高預報水平;開展黃河下遊水循環演變研究、寧蒙水資源高效利用評價,深入研究農業灌溉用水、耗水、排水規律。
「關於黃河『水質不超標』,水文部門主要是拓展水質水生態監測研究,做好生態保護服務。」蔡建元表示,目前要補充河源區水文站網,開展變化環境下水資源演變情勢及驅動力研究,預估源區未來水資源變化趨勢,摸清水源涵養能力;同時,加強水質水生態監測和分析評價,為中遊水汙染治理、河口生態保護提供支撐;完善重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監測,為河湖生態流量監測調查分析評價提供依據。
針對黃河「河床不抬高」要求,蔡建元強調,「主要問題是河床演變和泥沙的預期變化。這個任務在水文上要進一步地加強重點河段、岸線以及水體下河道地形的測量,通過這些監測數據來分析判斷河床的走勢和變化狀況。」
蔡建元還表示,要豐富水文信息服務產品,針對黃河流域區片特性和目標布局,立足水文分析計算、水文規律研究、水文情報預報、水質預警、水資源評價,有效提供水量、水質、水生態等多樣化產品,為黃河流域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修復、水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提供全方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