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中國科考船在麥哲倫海山發現珊瑚林 海下1400米處長著2米高珊瑚

2020-12-20 前瞻網

罕見!中國科考船在麥哲倫海山發現珊瑚林 海下1400米處長著2米高珊瑚

 Emma Chou • 2018-04-13 14:26:18 來源:前瞻網 E1423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海山發現珊瑚林。3月10日,中國「科學」號科考船起航,從青島母港出發,赴西太平洋海山區執行科技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日前在海山發現罕見珊瑚林。

此次任務將對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區的目標海山進行地質地貌、底質環境、生物生態、理化環境等多學科綜合調查與研究,摸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區的生態系統參數和生物多樣性家底。

4月11日,中國「科學」號科考船考察隊在海下1400米左右的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上發現了「珊瑚林」,其中最大一株珊瑚高達2米多,這在熱帶西太平洋的海底十分罕見。

珊瑚形像樹枝,顏色鮮豔美麗,可以做裝飾品。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黑色是由於含有有機質。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

珊瑚的生長環境在水深100-200米的平靜而清澈的巖礁、平臺、斜坡和崖面、凹縫中。對於與蟲黃藻共生的珊瑚來說,其存活與蟲黃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光照是珊瑚水族箱養殖或異地繁殖的關鍵因素之一。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科考船海底發現「冷泉」,位於水深1200至1400米之間
    「海洋六號」科考船在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後於16日返抵廣州。科考期間,我國調查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發現一處新的大型活動性「冷泉」。「海洋六號」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科考船。
  • 【新華網】「科學」號探秘卡羅琳海山發現了什麼
    8月7日至29日,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對人類從無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同時,科考隊員調查發現卡羅琳海山曾是露出水面的島嶼,並首次在西太平洋寡營養深海底發現「珊瑚林」和「海綿場」。
  • 綜述:「科學」號探秘卡羅琳海山發現了什麼
    新華社「科學」號8月31日電 綜述:「科學」號探秘卡羅琳海山發現了什麼新華社記者張旭東8月7日至29日,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對人類從無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同時,科考隊員調查發現卡羅琳海山曾是露出水面的島嶼,並首次在西太平洋寡營養深海底發現「珊瑚林」和「海綿場」。萌醜「海怪」齊聚首「科學」號此次執行的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中的2017年卡羅琳海山航次,這個海山此前從未被人類探索過。
  • 同濟科學家科考南海下潛14次,最大深度3997米
    搭載科考船和載人深潛器,同濟大學團隊聯合多單位,赴南海深潛考察,最大下潛深度3997米。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官網顯示,2020年8月14日至9月7日,該學院教授翦知湣率領8人團隊,搭載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二號」科考船及「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組織TS2-1-3航次赴南海東北部峽谷區和中央海盆海山鏈,開展了共計24次載人深潛,其中同濟科學家下潛14次。
  • 科考船採集到稀有深水海兔,「吃貨」網友:怎麼吃?
    5月27日消息,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式開始對位於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南側系列海山展開調查,船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採集到稀有的深水海兔。「發現」號潛水器當天調查的海山是一座平頂海山,頂部位於海平面以下800米,高度1400米。
  • 南海深潛1400米,82歲老院士帶回神奇發現!
    深潛器載著82歲高齡的汪品先一直下潛到南海西沙1400米深處,在海底進行了8小時的考察後,成功返回母船。9天3次下潛深海在我國南海西沙,「深海勇士」號執行了「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科考任務。作為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82歲的汪品先不僅堅持要親自深潛,而且先後三次下潛至1400米的深海進行考察。
  • 我國對西太平洋麥哲倫淺水海山進行多學科綜合調查
    2018年3月10日,承載著中國人深海夢想的「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從青島西海岸新區母港出發,赴西太平洋海山區執行科技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 本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山東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4家科研單位及大學的31名科考隊員,項目負責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徐奎棟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陶振鋮副研究員擔任作業隊長。 本航次面向「走向深海大洋」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深海大洋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熱點——海山系統開展綜合性科學考察。
  • 「奮鬥者」深潛超萬米 中國人「全海深」科考終夢圓
    這連續取得的成就標誌著中國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海試取得成功,意味著中國人駕駛自己的潛水器可以自由到達大洋任何深度並開展科學考察,取得了中國深海裝備和深海技術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夢寐以求的中國科學家大洋科考「全海深」進入。
  • 印度洋為何成為中國大洋科考前沿陣地
    1月6日,「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航行。穿越馬六甲海峽、航經安達曼海,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1月6日駛入印度洋。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攝  穿越馬六甲海峽、航經安達曼海,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6日駛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國大洋科考的前沿陣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為何吸引了中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這是因為印度洋「很年輕」。
  • 「科學」號科考船從4438米海底採集到200公斤火山巖樣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共享航次「NORC2020-581」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開展巖石、沉積物和CTD採水作業。據航段負責人、中科院海洋所張國良研究員介紹,航次第一航段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南海所等單位的科考人員,調查內容涉及水文、地質、地球物理觀測及取樣等,航期預計50天。航次開始後的第一周,受風浪作用影響較大,對正常作業和隊員身體狀況造成較大影響。進入12月以來,海況明顯好轉,作業有了明顯進展。目前,航次已經完成了馬裡亞納附近的CTD-ADCP作業和部分巖石採樣站位。
  • 中國科考船採集到稀有深水海兔,來看看這種生物有多神奇
    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通訊員 胡家美據報導,5月27日中國科考船「科學」號對位於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調查時,船載「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意外「捉住」兩隻深水海兔,十分稀罕。在西太平洋頭一回「被捉」中國科考船在西太平洋採集到的稀有海兔據介紹,當天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執行的是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潛水器從海山東側底部往上爬,展開底棲生物與巖石的調查及取樣。
  • 八旬院士汪品先深潛南海凱旋,帶回海底3700米高清照片
    他說,此航次上有8位科學家參與科考,每位科學家平均有1.5次下潛機會(每人下潛1至2次)。他自己原本計劃下潛2次,一次是看冷泉,一次是看珊瑚礁。因為冷水珊瑚林的發現,『深海勇士號』增加了一次下潛,一天裡下潛兩次,為他提供了第三次下潛的機會。下潛到一千多米深的西沙海底,每次觀測採樣都要持續不少於8小時,作為一個年逾八旬的長者,身體吃得消嗎?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師圓滿完成南海科考航次任務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師圓滿完成南海科考航次任務清華新聞網4月8日電  3月10日-4月2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馬輝教授、廖然副研究員參加「探索一號」TS16航次,並分別完成下潛,於4月3日順利返回深圳。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新華社青島3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 10909米!中國成功挑戰海洋最深處:勝利返航
    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記者趙穎全、陳凱姿)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中國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震撼」歸來
    中國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震撼」歸來 2018-10-16 23本次科考充分驗證了多個國產深海裝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取得多項國內首次和國際首次的科考成果。  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首席科學家包更生介紹,此次科考主要有兩項任務:深海裝備海試和科考作業。科考隊在深海裝備與技術、地球物理、海洋地質與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及物理海洋等多個學科方向取得豐碩成果。
  • 82歲高齡「深海勇士」汪品先,三探南海1400米水深
    在剛結束的「深海勇士」號西沙載人深潛航次中,汪品先作為年齡最大的「乘客」,3次下潛到南海1400米水深以下,每次下潛觀測採樣時間都在8小時以上。所以我們很高興,在1800米深的水域,南海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冷水珊瑚群,這是以前在南海沒有注意到的。新京報:到了水下1400米,身體會有什麼反應嗎?
  • "深潛科考"樹萬米裡程碑 "中國深度"建海洋強國
    而近日在深海探測方面,中科院又傳來重大科考成果消息。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開展了我國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所獲成果填補了我國長期以來無法獲得超大深度、特別是萬米海底數據和樣品的空白。從此,萬米深海不再是我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中國深度」正逐步進入海洋深處。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啟航開始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外高橋邊檢站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10日從上海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之行。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據介紹,此次「雪龍2」號上的考察隊由116名隊員組成,預計2021年5月返回中國。
  • 日本稱中國海警船進入釣魚島海域 科考船在赤尾嶼投下探測器
    據共同社7月29日報導,29日上午9時許,日本海上保安廳稱,日本海保巡邏船發現2艘中國海警船相繼駛入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附近海域,航行約2小時後離開。共同社稱,這是中國公務船今年第21次駛入釣魚島海域,上一次為本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