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此次新冠疫情出發,分析了網際網路醫療的爆發、目前的障礙以及如何破局的方法,歡迎對網際網路醫療感興趣的童鞋閱讀。
黑天鵝常有,如何從在黑天鵝事件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卻不常有。
新冠疫情作為一次黑天鵝事件,卻促進了醫療、教育等部分行業的在線化進程。這次真的是網際網路醫療逆勢發展的機遇嗎?
新冠疫情下宅家隔離、醫療資源緊張,讓患者們不得不選擇在線醫療服務。據證券日報的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有10餘家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推出在線問診專頁,調動醫生10萬餘名,超過400萬人次在線上諮詢。
據平安好醫生提供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平臺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春雨醫生疫情期間共有2.1萬名醫生參與義診,累計解答近138萬例。百度健康問醫生也開通了免費諮詢通道,日最高諮詢量達85萬次。
一方面患者開始養成在線問診的習慣,另一方面政策管控也有望進一步放開。一個月內衛健委連發三次關於網際網路醫療的政策意見,發出了行業利好信號。
國家衛健委於2月3日和2月6日分別發布了《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冠肺炎防控的通知》和《關於在疫情防控中做好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充分發揮網際網路醫院、網際網路診療的獨特優勢,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疾病和慢性病的複診和藥品配送服務。
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網際網路+」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此外鼓勵定點醫藥機構提供「不見面」購藥服務,探索推進定點零售藥店配藥直接結算,創新配送方式,減少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風險。
隨著一系列的政策利好,2018年起中國網際網路醫院數量開始成倍增長,截至2019年11月總數已經達到269家,一年內新增網際網路醫院148家,是2014年-2018年5年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數量的總和。
那網際網路醫療的春天要來了嗎?
好大夫創始人王航持謹慎態度,他表示:「疫情會不會是網際網路醫療的轉折點,很難說。」春雨醫生CEO王羽瀟認為,對於網際網路醫療來說,現階段各家都還處於市場發展的早期階段。
丁香園董事長李天天也表示,雖然有政策利好的一面,但是離整個行業根本性爆發式的增長,還相去甚遠。理由主要有三點:
技術尚未突破;政策有待鬆綁;醫療仍是低頻。
網際網路醫療主要可細分為在線醫療、健康管理、醫療資訊、醫藥服務等4個領域,其中在線醫療佔據移動醫療大部分市場份額,根據相關報導顯示,我國2019年在線醫療市場規模為680億元,預計2020年接近1000億元,並且保守估計在2026年將突破2000億元。
招商銀行3月5日發布的研報指出,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我國2019 年在線問診量約5.6 億次,線上滲透率約6.2%,滲透率相對較低。受到2020年的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醫療用戶滲透率將達到7.9%,在線醫療用戶規模接近5000萬人。
醫療行業算是擁抱「網際網路+」比較晚的行業,網際網路醫療發展多年,雖然增長可觀,但至今滲透率仍然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業屬性決定了,目前「網際網路+」對於醫療行業的效率提升幫助並不大。
網際網路變革給企業增加的勢能取決於,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滿足客戶需求的效率。例如電商相較於傳統零售,在多快省方面顯著有提升;保潔、維修、房屋租售、招聘求職等生活服務通過線上平臺化,大幅降低了買賣雙方交易成本。但在線醫療是否也發生類似的化學作用?
搭建一個在線醫療平臺,集聚患者,通過分發流量盈利,聽起來很美,實際上卻有幾個核心障礙。
醫療作為一個高捲入度決策的品類,患者的信任門檻很高。醫療服務的用戶核心需求不是便利性和可得性,患者對療效或者說醫療水平的重視程度遠高於其它因素。
由於信息不對稱,老百姓無法客觀評估醫療質量,只能選擇相信權威,因此三甲大醫院或名醫就代表了療效。
不過平臺並不掌握優質醫生資源,例如丁香園雖然以醫生社區起家,現有醫生用戶存量為200多萬,但實際參與在線問診的醫生數量僅有1.5萬多人,比例不到1%。
如果沒有衛健委等政府機構或權威醫院的背書,網際網路平臺很難獲取用戶信任,在線醫療雖然提供了便利,卻無法提供就醫的安全保障。
醫療服務的核心交付就是治療,無法脫離線下,不經過檢查,醫生無法進行診斷和開具處方,線上更無法實現打針、手術等侵入性治療。
在線醫療局限於少數不依賴於檢查和線下治療的科室,如普通常見病、皮膚、兒保、慢病等,這也導致了對於患者來說輕問診只是隔靴騷癢,不解決痛點問題,只能充當給社區藥店和藥品電商引流的角色。
醫聯創始人王仕銳也曾公開提到,以前覺得移動醫療「移不動」,是因為傳統的醫療一直在做真正的治療性、介入性的工作,網際網路在這一塊沒有穿透力。
2018中國婦兒醫療機構白皮書,春田醫管,2018年
平臺的規模效應之所以能成立,前提是邊際成本隨著規模增長而下降。但醫療的供給是稀缺資源,醫生的培養周期決定了資源供給在短期內無法迅速增長。
AI導醫等人工智慧應用雖然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但由醫療的隱私性和信息安全等問題,平臺的大數據收集遭到掣肘,因而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發展較慢,暫時不能像在線教育那樣通過AI輔助降低對老師/醫生的依賴度。
醫療服務又是高度個性化的,無法做到像知識付費那樣實現一對多,醫生在線接診的患者有明確的上限,患者規模每突破一定數量,就要增加醫生,邊際成本反而是增加的。
在線醫療平臺面臨的這些困境,解決方案都離不開與線下,想要有更好的服務質量、更高的滿意度,就需要依託實體醫院,整合線下醫療資源,切入醫療核心場景,打通醫生、患者和醫療機構三端。
眾多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也探索了線上與線下不同的結合模式。微醫、好大夫等基於在線掛號問診,與醫院合作共建網際網路醫院;企鵝杏仁基於家庭醫生,在各地自建連鎖線下診所;平安好醫生則建立自有醫療團隊,提供遠程醫療諮詢服務。
從目前的運營方式來看,網際網路醫療模式分為共建合營模式和自建自營模式兩種。
共建合營模式是第三方機構與醫療機構或區域衛健委共同建設和運營網際網路醫院或區域醫療網際網路平臺。
例如,浙大邵逸夫醫院提供醫生,阿里健康提供IT服務和中後臺服務,共建浙大邵逸夫網際網路醫院,以及平安好醫生獲得了福州市區域網際網路醫療運營權等。
自建自營模式是指醫療機構或者區域衛健委託醫療IT公司建設軟體平臺並提供系統運維服務,自身負責平臺的業務開展。
大型醫院自建的優勢在於,允許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之後,實體醫院原先因線上無法報銷而導致留存率低的現象得到解決,且傳統醫院本身就具有區域性的影響力。
已開通新冠肺炎在線諮詢問診的實體醫院
來源:各地衛健委官網、公開報導
疫情期間,各地在盤活、整合已有網際網路診療資源、加速審批新的資源方面,收穫頗多。疫情期間開通新冠肺炎在線問診的實體醫院總共有170多家。
實體醫院線上化進度並不快。為醫院提供線上解決方案的卓健科技創始人尉建鋒表示,目前和卓健合作的醫院已經達350個。但是,目前接入了簡單線上問診的醫院佔比在10%左右;真正的醫療資源轉移到線上的不到2%;能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的,「可能1%都不到」。
除了較早開始進行網際網路醫療探索的省份如廣東、山東和寧夏,其它省市也在疫情推動下出臺鼓勵措施。
3月11日,重慶市發布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發展的意見》。
《意見》提出重點探索發展「在線醫療」服務模式,發展覆蓋醫療服務全流程的線上線下新模式。積極推廣基於5G技術的遠程會診、遠程手術、遠程超聲、遠程監護等遠程醫療應用。推動建設智慧醫院,支持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提供預約診療、候診提醒、診間繳費、自助查詢等服務。鼓勵搭建網際網路信息平臺,支持開展線上診療、健康諮詢、健康管理等服務。
重慶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於2月3日正式開通網際網路醫院,並通過中國郵政將藥品配送至患者家中。
另一家重慶的民營醫院重慶北部婦產醫院早在2018年就上線了醫院小程序,功能包括預約和看報告、電子就診卡和繳費、套餐購買及在線圖文諮詢。疫情期間免費開放給社會進行線上諮詢,涵蓋輔助生殖、婦科、產科、兒科、兒保、乳腺專科和計生科等婦兒相關科室。免費開放一個多月來累計在線解答12000餘人次,解決了眾多患者疫情期間無法到院就診的難題。
在線醫療服務不是用戶剛需,此前並非民營醫療機構的關注重點,因而在疫情爆發前就已準備好自有在線問診工具的民營醫院為數不多。掌握線下資源的醫療機構將部分醫療服務線上化,這種模式未來將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如將患者的線下就診流程切分成不同的場景,會發現可以線上化的環節其實很多,想像空間也較大。
患者就醫流程中業已實現線上化的場景服務
以往第三方服務平臺很難切入醫療核心的診療行為,隨著線上複診和配藥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主體將逐漸從網際網路平臺向醫院為主體的醫療機構轉移。
由於目前網際網路醫療只能接受複診,醫療機構更容易在線上把初診病人管理起來,特別是對於以日間手術為主或幾乎不進行侵入性治療的婦兒科室,可以藉助網際網路工具更好地進行診後隨訪。線下初診+線上複診和隨訪,可以較大程度地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有助於醫療機構服務更多病患。
同時,以本地化為主的醫療服務需要持續擴大服務半徑以吸引更多病人,網際網路工具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果藉助醫聯體和醫共體的連接模式,醫院通過網際網路將觸角直接伸向周邊社區衛生機構,這將擴大其輻射能力,更快速高效的從基層虹吸病人。
網際網路醫療能更好地解決慢病人群的開藥問題,這使得醫院藥房的作用凸顯了出來。因為處方是從醫院流出,醫院自身又有能力完成從處方開具到對處方的審核、調配與核對,再到藥品配送的全鏈條服務。電子處方的監管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院滿足合規的可能性更高,監管能力也更強。
當然,與純粹的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依靠藥品作為主營不同,藥品利益本身不是醫院拓展網際網路醫療的主要目標。線下醫療機構需要持續並加大獲取病人,以對衝未來單個病人收入下降所引發的營收全面下滑。門診和入院數量是未來醫院競爭的核心目標。
因此,儘管網際網路醫療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但長期來看,醫療機構的線上化動力會越來越強,自建網際網路醫院的模式具有較大潛力。
網際網路醫療若想不止步於在疫情期間曇花一現的繁榮,其核心在於促成醫療機構、醫生、網際網路公司等多方聯動的發展環境,形成完整且規範的醫療服務閉環。
線下場景仍然是核心,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工具性的角色,以患者為中心提升線上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可能是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道路。
線下服務線上化才是未來。
吳俊宇,微信公眾號:深幾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數碼家電的產業融合。
本文由@吳俊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