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筏子客老魏
明前茶
蘭州附近的黃河河段上,老魏在一眾筏子客中很出名,原因是,供大伙兒騎浪而行的羊皮筏子,多數是他做的。
做羊皮筏子需要極大的耐心,羊皮需要「渾脫」,「渾」字做「全」解,意思是羊皮需整張卸下,不能有一處破潰,也不能有一處厚薄不均。羊皮運回來,老魏的工作就開始了,夏天要焐,冬天要曬,直到羊皮的毛囊鬆懈,用牛角刮板輕輕一刮,羊毛紛紛脫落。
下一步,就考驗老魏的肺活量了——只見他紮緊羊的頸項與三足,從預留的一足中朝內呼呼地吹氣,吹至皮胎鼓脹,捏緊開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灌入少許清油和鹽水,搖蕩整個皮胎,讓羊皮吸收,由內封住細小的皮孔。努力續吹,紮緊最後一足,皮胎就像打足了氣的燈籠一樣。老魏抬出桐油桶來,給十幾個吹好的皮胎刷上油。他得意地微笑:「在老家,紅白喜事都要僱嗩吶班子,班主知道我肺活量大,20年前就許我當班頭,我不肯去,嫌那吹奏聲太吵。」
遊客們逗他:「所以你選擇在黃河岸邊風吹日曬漂著,當筏子客?」
老魏答非所問:「曉得那兩句詩不?『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講的就是羊皮筏子在黃河上順流而下的感覺。看似驚險,實際上很悠然。黃河不發大水的時候,是很柔和的,浪不大,坐在羊皮筏子上,伸手下去撩水玩,水多半是溫的。在這裡做事,連毛躁的性子,也變敦厚了。」
遊人都微笑:「咱們的領航人,挺有文化呀。」
老魏繼續刷桐油,笑道:「這套說辭,當然是跟導遊們學的。乘筏子遊黃河的,多數是城裡的中老年人,一個團隊有三四十隻小紅帽,僱這種綁著8到12個皮胎的羊皮筏子,得僱八九隻,那光景真是浩浩蕩蕩。」桐油刷在新的皮胎上,經過晾曬,皮胎通體發老黃色,半透明,是黃河灘上特別耀眼的風景。老魏和徒弟們用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形的木框子,框中再綁「井」字形的木條,上油曬好的皮胎緊湊排列,繫於柳條框架下,一隻可以破濁浪、過險灘的羊皮筏子就做成了。
老魏叮囑我們:乘坐羊皮筏子時,決不可猛勁兒往上跳,要如履平地;遇浪別慌,因為羊皮筏子是軟的、柔和的,不是硬邦邦的船幫,完全可以貼浪而行,安穩得很。只消坐在筏子上抓著木桿,保持平衡即可。
拂面的風,就這樣慢悠悠地傳遞著黃河的溫柔。在蘭州段,黃河不再咆哮,而是散發著看盡世情的柔和光輝。老魏把控方向,唱了幾句民謠。有遊人問他:「離家這麼多年,究竟為了啥,魏把式,你想過沒有?」
老魏說:「來的時候想法很簡單,就是要給兩個兒子攢錢蓋房子、娶媳婦。等小兒子也結了婚,分家另過了,有那麼幾個月,我整個人的筋骨都鬆懈了。我老婆說,咱家掌柜的沒目標了,忽然老了好幾年。」
遊人的精神都聚攏了。老魏道:「沒想到筏子客也有不樂呵的時候吧,後來,我找到了新目標,掙來的一部分錢,買了治腰腿疼、治關節炎的藥,捐給了老家的村醫。我的想法很簡單,如今還留在老家種地的農民,都苦慣了,幹了一輩子農活落了一身病,還捨不得治。我在外這麼多年,老家架橋修路,我也沒出上力,我就替他們買些常用藥,讓他們到老了,還有個好腿腳,有機會到處走走,見見世面。能像城裡的老人家一樣,戴著小紅帽,坐上我們的筏子。」
一時間,筏子上都安靜了,老魏的「遊子夢」,震動了每一個人。
(摘自《揚子晚報》2020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