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話嘉賓Dialogue guests
零售資深專家、啟領商學院創辦人萬明治
北京好鄰居總經理、零售智多星陶冶
回看精彩直播,請訂閱看點直播之《啟領零售江湖》以下是直播內容精選文字版!
萬明治:便利店的春天到了嗎?前段時間商務部發文要求大力發展便利店,各方都把便利店當成與國計民生掛鈎的政策性利好,事實上,有很多投資人對便利店進行充分調研,通過各種渠道諮詢了解。
那麼便利店的春天真的到了嗎?如果是,便利店真的是一蹴而就的零售業態嗎?
陶 冶:這個話題相對有點敏感。第一 我在2014、2015年就呼籲社會應該大力關注便利店這個業態和店型,它能解決很多問題;第二在2015年我寫過一篇文章《重估便利店的價值》,當時我觀察到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北京便利店的銷售客流有明顯上升。2015年我們同店的業績增長了20%,而且房租不漲反跌。從2016年開始便利店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萬明治:很巧,2016年恰好那時候中百與羅森籤約,我們拿下了羅森在湖北地區的經營權。
陶 冶:後來市場就亂了,但我毫不懷疑地告訴大家,便利店的春天來了。
第一,今年的日子特別難過,如果你還在模仿7-11、全家和羅森,那你可能進入一個困難期。
第二、如果你還像當年一樣賣煙、賣酒、賣方便麵,那你的冬天到了。
萬明治:所以你的意思是高不成低不就?
陶 冶:我為什麼說便利店的春天到了,因為我們看到了購物便利化的趨勢,我們不再花更多的時間在購買上,尤其是日常三餐。
為什麼說賣煙賣酒會有問題?其核心問題就是我們能給顧客提供什麼樣的便利?
另外兩個現象,第一Aldi在歐洲早期是被歸納到便利店範疇,它的特點就是購物到達的距離短時間短,並不是產品好到不行,而是它離顧客更近,產品更好,這兩重因素讓他活下來。
第二像家樂福express、Tesco express,他們是不是便利店呢?他們跟我們今天看到的全家、7-11不一樣,這就是兩個重點。店型不一樣,產品組合不一樣, 這是目前我們便利店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另外,今天的便利化趨勢,連生鮮都開始便利化,那就意味著顧客的便利化趨勢,也已經來了。
萬明治:陶總表示便利店的春天百分百已經到來,簡單copy7-11、羅森、全家不一定成功,需要用心觀察顧客的需求,用心做產品和服務,才能做好便利店,這個觀點我完全同意。
三大日系便利店,我聽說只有全家盈利,並且是波動性盈利。那麼要做一個日系超市,是不是不太好做?還有做得早且已經形成千家規模的便利店是賺錢的,但資本收購的便利店,現代型便利店,什麼時候能夠盈利?
我們現在入手便利店遲了嗎? 大家都能去玩便利店,還是說只是巨頭的遊戲?
陶 冶:今天在一二線城市,早期創業者的布局都已完成,只有個別城市還有一點空白。一線城市的便利店生存狀態最差,一是成本高,二是競爭激烈。一線城市的便利店在產品能力未形成時是困難的。而二線城市,早期入局會取得很好的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利用這個優勢建立自己的供應鏈能力。而三線的便利店也開始冒頭,甚至比想像的還要密。
萬明治:你覺得便利店在三四線城市,有機會嗎?
陶 冶:答案是肯定的。便利店是在工業化結束後才高速發展的,工業化結束才會出現富裕且有生活追求的一代,無論是一二線還是三四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趨同,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美好的事物上。
萬明治:三四線城市年輕人趨向現代化,就像30年前的日本和臺灣,大賣場、普通超市轉到便利店,現在轉為全連福利社,四五百平能提供更多的SKU,更貼近家庭的商品。零售業也是一個輪迴。
7-11為什麼不開24小時便利店了呢?是已經撐不起成本開銷了嗎?像唐吉柯德或者地區性的社區生鮮超市又開始活躍了。
陶 冶:做零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零售絕對不是一個僵化的商業模式,而是一個變化的進化的生態體系,是跟著顧客走的。我更喜歡從社會學變遷的結構變化來考慮。
Aldi如今增加了生鮮類和NB類,這就是顧客需求的驅動性。
萬明治:零售業真的是一個需要耐心的行業,是」慢工出細活「,如果投資人把便利店當成2-5年就出效果的項目, 那最好不要投。
陶 冶:零售是在投資領域線性模型裡的T型模型,是一個極長的滾雪球賽道,零售不僅是純粹的線性模型,還會在某幾個量變到質變的拐點上有盈利模式的根本變化。當你在一個城市的滲透率達到20%-30%時,用戶的變現有新的模型。 零售業適合長期資本,追求快進快出會有一定挑戰。
萬明治:陶總剛才舉的例子很有趣,零售業是一個滾雪球的業態,特別是便利店和超市。那麼便利店成敗的關鍵,除了研究消費者需求, 做好產品和服務,除此之外還有嗎?
我個人覺得便利店真正的成功是在後臺,而非前臺,很多零售人去日本學習只看到前臺,這樣能做好便利店嗎?
陶 冶:這肯定不行,每個文化體對便利的理解是不同的,便利店到底做什麼呢?我年初做了一個演講《吃的都市樂章》,幫年輕人解決吃的問題,讓他們生活更輕鬆。
吃是我們便利店的一個核心,怎樣圍繞吃來解決吃的問題,是便利店的核心。另外吃什麼是便利店要琢磨的。
比如早期日本的飯糰是媽媽現蒸現包,你帶走吃的,但7-11把它拆解了,什麼在工廠做?什麼在門店做?什麼樣的運營方式?什麼樣的冷鏈方式?再運輸幾百公裡到某個門店,顧客吃到嘴裡的時候依然充滿了感動,這才叫解決吃的問題,把食品問題工業化解構。
我們好像在管理一個虛擬工廠,確保工廠出來的產品到顧客手裡嘴裡的時候是最好的狀態,這是我們這一代便利店人應該去研究的工作,我們今天就得向食品科學學習,向食品機械學習,向餐飲行業學習。
萬明治:各個文化體對便利店的理解是不同的,真正做好吃才是便利店的精髓。我有一個想法,便利店會幹掉路邊餐飲店,幹掉輕餐飲,甚至還會搶奪部分餐飲企業的外賣,是嗎?
陶 冶:我認為外賣市場是在幫助餐飲企業,外賣這種形式,某種程度上挽救了部分餐飲企業,它以外賣的方式觸達顧客。
萬明治:很多餐飲企業堂食和外賣比例是1:3,甚至只做外賣。
陶 冶:很多人對便利店的熱食和鮮食有誤解,覺得這是高毛利產品,但算上設備投資、員工、廢材等,其實毛利是不高的。終極來看所有的零售店都是折扣店,而便利店就算做鮮食和加工食品折扣店 ,完成輕餐飲的折扣。
萬明治:剛才有網友提到,奶茶店往便利店模式發展,陶總覺得會成功嗎?
陶 冶:有可能,任何企業都在互相學習,能否最終成功,主要看團隊。
萬明治:奶茶店在中國還有巨大空間,這是一個巨大的體量, 且毛利遠遠高於便利店。如果奶茶往便利店模式發展,不僅會增加管理難度,而且連管理邏輯都變了。目前來看奶茶店最容易成功的就是奶茶+歐包,這兩者的毛利都很高。
陶 冶:回到最開始Aldi的極簡管理,7-11的門店管理也極其簡單。7-11完成了服務業零售業的工業化,Aldi是工業化的前移。想要做千店萬店規模的企業,簡化的基因一定要有。便利店和折扣店都是複製產業,簡化是重要過程。
萬明治:便利蜂是便利店的異類,就像超市的盒馬,這個您怎麼看?
陶 冶:便利蜂嘗試了很多傳統零售人不敢去嘗試的事情,事實證明一些方式可以走通。比如依賴系統去解構門店管理,讓門店管理做得更精細。便利蜂系統對人的高度解構,把工序管理得很細,這是給我最大的啟示和學習方向。
萬明治:一家科技型企業對便利店的革命性解構,值得我們零售人去學習和借鑑。那對便利蜂還有一些存疑的地方呢?
陶 冶:雖然說便利店的春天來了,但很多企業還在嚴冬,企業需要重構,包括收入重構和成本重構。便利蜂在成本重構上做了努力,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有更好的成績。收入重構需要更針對客群,建立在對顧客的長期觀察之上。便利蜂用兩年多時間,在北京開400多個門店,單憑這複製速度在中國已經是NO.1,這是它解構成功再複製的優勢。
萬明治:便利蜂做到了整個體系的標準化和門店的標準化。整體來說更傾向於節流與提效。
咱們第二個話題「便利店的春天到了嗎?」就簡單聊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