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授銜,絕對是一件大事,拉開了我軍的新紀元,促進了我軍的現代化,在我軍的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著非常獨特的歷史意義。那麼,在當時,評定軍銜最終是按照什麼標準呢?
標準有很多,也不算特別統一,筆者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條:第一,根據1952年全軍將領評定的級別。1952年,組織上將我軍將士們進行了級別評定,按照評定的結果,在授銜時,第一級別授予元帥,第二級別是大軍區司令級,授予大將,第三級別是正兵團級,授予上將。
然後分別是副兵團級,原則上授予中將,部分授上將,準兵團級,原則上授予中將,正軍級別,原則上授予少將,部分授中將,以此類推。
當然了,這第一條只是個大脈絡,實際操作起來,就要看第二條,那就是資歷。比如說第三級別的正兵團級,資歷如果超高,就可以授予大將,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樹聲大將了。王樹聲大將1952年評定級別時只是正兵團級,按理說應該授予上將,但他資歷太高,畢竟是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嘛,於是乎便授予了大將軍銜。
然後是第三條,德才。才方面,具體來說就是功勳。在副兵團級將領中,就有十餘位功勳卓著的將領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就是因為他們的「才」較好,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四野的李天佑、韓先楚、劉震、洪學智,三野的韋國清等人,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再就是德,級別資歷差不多,德較好者可以破例高授,比如說一野的許光達,按照級別和資歷標準上將,卻授了大將,就是因為德較好,又比如說一野的賀炳炎,準兵團級竟然越兩級授了上將,也是因為德較高。
最後是第四條:平衡。平衡,意思就是平衡各個系統。我軍在紅軍時期創建過多個根據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贛南閩西、湘鄂西、鄂豫皖、陝甘寧四個系統,這四個系統,在各個軍銜中都要有代表人物。
另外就是紅一、紅二、紅四、紅二十五軍,四個獨立完成長徵的獨立部隊,四支部隊中,自大將以下,都要有代表人物,所以徐海東雖然解放戰爭基本沒有參加,卻依然被授予大將軍銜,就是因為他代表著紅25軍這個系統。
而閻紅彥在授銜時甚至已經不在軍隊任職,但依然被授予上將軍銜,也是因為他代表著西北紅軍這個系統。另外,賀炳炎之所以授上將,也是因為他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湘西蘇區這個系統,而許光達,也可以說是洪湖蘇區的代表人物。所以,這幾位將領,實際上都是高授了,就是因為要儘量保證每個系統都要有代表人物嘛。
最後一條,特殊情況下可以靈活運用,進行授銜。比如說皮定均,按照資歷,皮定均是標準的少將資歷,但是由於皮定均在中原突圍中表現極為突出,在評定軍銜時,領袖特意在皮定均的名字下用紅筆批註:皮有功,少晉中。於是,皮定均就被破格授予了中將軍銜。
另外,少將中的陳沂,按照級別是準兵團級,妥妥的中將軍銜,但因為他在軍中任職的時間很短,幾乎都是在宣傳部門工作的,所以最終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在準兵團級將領中,除了段蘇權和陳沂、解方,其他人都是中將及以上軍銜。
陳沂授少將,是因為軍內資歷低,解方授少將,則是因為參加革命太晚了,他1936年才參加紅軍,原來是東北軍的,做過張少帥的副官,能力出眾,但是革命資歷太低了,所以也被授予了少將軍銜。說實話,解方是志願軍參謀長,只授少將,實在太低了。
另一位就是段蘇權,他只授少將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在紅軍時期曾經離隊兩年多,影響了日後的升遷,第二,他在遼瀋戰役中未能及時領會野司命令,差點影響了戰役進程,所以只被授予少將軍銜。
綜上所述,我們要說,授銜是受到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的,並不是只有一個標準,也不是非常草率就決定的,他是評銜委員會經過深思熟慮後,再上報組織,最終經過領袖拍板,才最終決定的,是經過多方面的反覆斟酌的,每一位將軍的軍銜,都是完全符合標準的,就是這樣。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