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授銜,究竟是按什麼標準評定軍銜的

2021-01-21 歷史八卦社

五五授銜,絕對是一件大事,拉開了我軍的新紀元,促進了我軍的現代化,在我軍的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著非常獨特的歷史意義。那麼,在當時,評定軍銜最終是按照什麼標準呢?

標準有很多,也不算特別統一,筆者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條:第一,根據1952年全軍將領評定的級別。1952年,組織上將我軍將士們進行了級別評定,按照評定的結果,在授銜時,第一級別授予元帥,第二級別是大軍區司令級,授予大將,第三級別是正兵團級,授予上將。

然後分別是副兵團級,原則上授予中將,部分授上將,準兵團級,原則上授予中將,正軍級別,原則上授予少將,部分授中將,以此類推。

當然了,這第一條只是個大脈絡,實際操作起來,就要看第二條,那就是資歷。比如說第三級別的正兵團級,資歷如果超高,就可以授予大將,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樹聲大將了。王樹聲大將1952年評定級別時只是正兵團級,按理說應該授予上將,但他資歷太高,畢竟是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嘛,於是乎便授予了大將軍銜。

然後是第三條,德才。才方面,具體來說就是功勳。在副兵團級將領中,就有十餘位功勳卓著的將領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就是因為他們的「才」較好,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四野的李天佑、韓先楚、劉震、洪學智,三野的韋國清等人,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再就是德,級別資歷差不多,德較好者可以破例高授,比如說一野的許光達,按照級別和資歷標準上將,卻授了大將,就是因為德較好,又比如說一野的賀炳炎,準兵團級竟然越兩級授了上將,也是因為德較高。

最後是第四條:平衡。平衡,意思就是平衡各個系統。我軍在紅軍時期創建過多個根據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贛南閩西、湘鄂西、鄂豫皖、陝甘寧四個系統,這四個系統,在各個軍銜中都要有代表人物。

另外就是紅一、紅二、紅四、紅二十五軍,四個獨立完成長徵的獨立部隊,四支部隊中,自大將以下,都要有代表人物,所以徐海東雖然解放戰爭基本沒有參加,卻依然被授予大將軍銜,就是因為他代表著紅25軍這個系統。

而閻紅彥在授銜時甚至已經不在軍隊任職,但依然被授予上將軍銜,也是因為他代表著西北紅軍這個系統。另外,賀炳炎之所以授上將,也是因為他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湘西蘇區這個系統,而許光達,也可以說是洪湖蘇區的代表人物。所以,這幾位將領,實際上都是高授了,就是因為要儘量保證每個系統都要有代表人物嘛。

最後一條,特殊情況下可以靈活運用,進行授銜。比如說皮定均,按照資歷,皮定均是標準的少將資歷,但是由於皮定均在中原突圍中表現極為突出,在評定軍銜時,領袖特意在皮定均的名字下用紅筆批註:皮有功,少晉中。於是,皮定均就被破格授予了中將軍銜。

另外,少將中的陳沂,按照級別是準兵團級,妥妥的中將軍銜,但因為他在軍中任職的時間很短,幾乎都是在宣傳部門工作的,所以最終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在準兵團級將領中,除了段蘇權和陳沂、解方,其他人都是中將及以上軍銜。

陳沂授少將,是因為軍內資歷低,解方授少將,則是因為參加革命太晚了,他1936年才參加紅軍,原來是東北軍的,做過張少帥的副官,能力出眾,但是革命資歷太低了,所以也被授予了少將軍銜。說實話,解方是志願軍參謀長,只授少將,實在太低了。

另一位就是段蘇權,他只授少將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在紅軍時期曾經離隊兩年多,影響了日後的升遷,第二,他在遼瀋戰役中未能及時領會野司命令,差點影響了戰役進程,所以只被授予少將軍銜。

綜上所述,我們要說,授銜是受到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的,並不是只有一個標準,也不是非常草率就決定的,他是評銜委員會經過深思熟慮後,再上報組織,最終經過領袖拍板,才最終決定的,是經過多方面的反覆斟酌的,每一位將軍的軍銜,都是完全符合標準的,就是這樣。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華野司令部的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都是什麼軍銜
    筆者整理了華東軍區和華野八位高級將領的履歷,來看一下這八位元勳五五授銜時都是什麼軍銜吧。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老總,曾經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擔任過教官,參加革命後與朱老總將南昌起義餘部帶上了井岡山,與朱毛一起開創並發展了中央蘇區,功勳卓著。
  • 1955年授銜時有3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最後獲得什麼軍銜?
    我國直到1955年才開始實行軍銜制,並為那些在革命期間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功臣授予了相應的軍銜。不過由於這次授銜的人數太過龐大,也不是人人都像粟裕將軍那樣不受功名利祿的桎梏,因此在授銜名單出來以後,很多將軍都對自己的軍銜表示不滿,認為其軍銜太低。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他們在授銜時的軍銜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帥,原本是川軍熊克武的部下,在舊軍隊中就表現不俗,有著「川中名將」的稱號。後來,劉帥離開舊軍隊參加革命,並前往蘇聯伏龍芝軍校充電,系統地學習了先進軍事理論,遂成為人民軍隊中傑出的軍事家。
  • 抗日神劇裡的「燕雙鷹」,如果到了1955年授銜,會是什麼軍銜?
    1955年9月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大授銜的序幕,從元帥到將軍,從將軍到士兵,授予軍銜,佩戴勳章,軍銜等級為六等十九級。當年軍官軍銜的評定主要有五要素:任職、素質、能力、資歷和軍功,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授銜幾乎都有壓低。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總,在解放戰爭中臨危受命,率部在連續擊敗胡宗南,穩住了西北的局勢。自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後,我軍開始在西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牢牢掌控了西北戰場的主動權,將胡宗南、馬家軍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順利解放了大西北。1955年,彭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五五授銜時,主要參考標準是1952年的全軍將領的級別劃分。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兼政委、東野司令員林帥,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人民軍隊中戰神級別的人物,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功,都是全軍諸將領中的佼佼者,1955年,林帥被授予元帥軍銜,位列十大元帥第三位。
  • 五五授銜時授予啥軍銜
    蕭克前期的資歷非常高,但後期級別不算太突出,在1952年的級別劃分中是正兵團級,最終被授予上將軍銜,還是符合原則的。當然了,作為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120師副師長,授上將確實是低了點。鄧華是四野文武雙全的一位名將,他不僅懂戰術,敢打硬仗,戰略眼光也是十分高超,是一位元帥之才。所以在彭老總回國後,鄧華能夠被任命為志願軍的司令員,這與他傑出的戰略水準是分不開的。
  • 五五授銜時,共有48位開國將軍是少數民族,分別是誰
    首批授銜的將帥中,共有48位少數民族將領,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壯族。廖漢生的父親是賀老總的幕僚,廖漢生也是自小視賀老總為自己的偶像,賀老總曾親自做媒,將自己的外甥女與廖漢生訂了娃娃親,廖漢生參加革命後,也很快成為湘鄂西蘇區一位傑出的政工幹部,1955年的授銜中,廖漢生被授予中將軍銜。開國將領中,藏族5人。
  • 55年授銜,這10人未獲將帥軍銜,但每人都配得上大將軍銜
    55年授銜是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次軍隊授銜,為了表彰那些為全國抗日事業、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此次授銜共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10人被授予大將軍銜,上將57名,中將,少將、校級軍官則更多。但由於一些特殊原因(例如毛主席主張已經離開部隊到地方工作的將領不授予軍銜),也有一些功勞很大的共和國元勳沒被評上將帥軍銜。上圖左為李先念事實上,按照當時評選元帥的條件,鄧小平是完全具備元帥資格的,只是他自己堅辭不受。
  • 大授銜時,3000多名老紅軍連校級軍銜都評不上,最後怎麼辦了?
    1955年9月份的時候,為了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重要的將領們,我軍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大授銜。這次授銜的主要依據是資歷、職務和戰功,許多軍銜都是按照1952年定級時授予的。當時規定:上將需為正兵團級;中將需為副兵團級和準兵團級;正軍級、副軍級和準軍級可評為少將。
  • 1955年授銜時的那些特殊情況,既有大校軍長,也有少校班長!
    1955年2月,我軍開始了醞釀5年之久的軍銜評定工作,這個評定並非一帆風順,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出現的問題也不少,但好在最終都順利解決。歷時7個多月,終於趕在當年的國慶節前完成了全軍的軍銜評定工作。晉西北鐵三角對自己的軍銜都不滿意中國有句老話,叫「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有一些人將授銜看作「論資排輩」,當成「論功行賞」,因此格外注意自己肩上的牌牌和別人肩上的牌牌。如在電視劇《亮劍》中,晉西北鐵三角都對自己的少將軍銜不滿意,還大鬧了學院,這都是當時個別情況的真實寫照。
  • 1955年授銜時,他是四川省委書記,為何仍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25軍,是參加長徵幾支紅軍隊伍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支,這支不到三千人的隊伍,卻創造出紅軍長徵史中很多奇蹟,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紅25軍還支援給他們5000銀元,建國後這支幾千人的隊伍,卻走出一位大將徐海東將軍,和兩位上將,韓先楚和劉震將軍,其實還有一位將領按資歷應授上將銜,可惜55年已離開部隊,沒有參與授銜,此人就是曾任紅25
  • 55年大授銜:主席不當大元帥,粟裕等讓帥自降級,許世友嫌銜低
    長期無官階制度,一時評定官階是困難的,目前宜採取過渡辦法,規定職務識別,在目前戰鬥中已感必要。」此後不久,彭德懷因病回國,毛澤東即指定他著手推進軍隊的軍銜制工作。高級軍銜的設定與標準1953年12月至1954年初,在朱德、彭德懷主持下,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了一個長達55天的軍委高級幹部會議。會議中明確提出,要在軍隊中實施軍銜制、幹部薪金制和義務兵制三大制度。
  •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脾氣和本事古往今來,人本事大往往脾氣也大,他們是能人和怪人的混合物。雖然令人不快,但關鍵時刻還得靠他解決問題,只要不過分,只能讓他三分,忍他五分。
  • 1955年授銜時,國防部副部長中軍銜最低的是誰?他是賀老總的外甥
    1955年開國大授銜,有1048位解放軍將領被授予將帥軍銜,他們一路走來,沐風櫛雨,久經生死考驗,是名副其實的開國英雄。十位開國元帥不必多說,他們是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十位開國大將勞苦功高,五十五位開國上將功勳顯赫,一百七十五位開國中將是解放軍的中堅力量。
  • 新四軍七位首任師長,為何只有三人參與授銜?其他四人呢?
    這七位首任主力師長,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大英雄,但令人意外的是,1955年授銜時,只有三人授了軍銜,還有四人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眾所周知,新四軍七位首任師長,前三位都參與了授銜,分別是粟裕、張雲逸和黃克誠,軍銜也無一例外都是開國大將。至於沒參與授銜的四位,分別是彭雪楓、李先念、譚震林和張鼎丞。
  • 解讀:大校軍銜,對應什麼職務級別?相當於什麼級別?
    解讀:大校軍銜,對應什麼職務級別?相當於什麼級別?軍銜是軍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也是一支現代化軍隊的重要標誌。當一位軍人佩戴軍銜肩章那一刻,對其來說是終身難忘。因而,軍銜也就成了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大校軍銜在新中國軍銜體系中,屬於歷史相對悠久的一個軍銜。然而,大多數人對於大校軍銜往往是一知半解,認識存在著很大的誤區。筆者結合大校軍銜的歷史,來為大家解讀其對應的職務級別,以及相當於什麼級別。
  • 井岡山的五虎上將,唯他沒有評上軍銜,鐵道部任職時間最長的部長
    他雖然長期擔任解放軍高級領導,但並未被授銜建國後滕代遠被調到中央軍委鐵道部門工作,也正是這次的調任,讓滕代遠和軍銜失之交臂, 因為中共的首次授銜在1955年,當時規定在地方工作的一律不授銜。也就是只可以參與評定而不能授銜,碰巧當時滕代遠被調到鐵道部門,所以不能對滕代遠進行授銜。
  • 中國開國十大元帥評定標準:彭德懷元帥勇猛剛烈
    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十大元帥正符合這個嚴格的標準。「紅軍之父」朱德元帥年高德昭,「紅軍猛獅」彭德懷元帥勇猛剛烈,「紅軍靈鷹」林彪元帥常戰常勝,「軍神」劉伯承元帥多謀善斷,「賀鬍子」賀龍元帥創立源頭,「詩人」陳毅元帥能文能武,「政治元帥」羅榮桓元帥軍政皆能……  本文摘自《1955共和國將帥大授銜》,歐陽青著,黃河出版社出版  在評定高級軍銜的初步方案中,毛澤東為大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