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云云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西方現代營養學
西方現代營養學對中國烹飪文化的影響營養學是研究食物成分與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西方現代營養學奠基於18世紀,發展於19世紀,完善於20世紀。其優勢是微觀、具體、深人。
通過現代自然科學已有的各種檢測手段,能夠嚴格地進行定量分析。現代營養學大約在1913年傳人中國,到20世紀20年代後,中國現代營養學逐步發展起來。一些營養學專家還逐步將營養與烹飪結合起來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在80年代前後發展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即烹飪營養學。這門學科在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已取得一定成果。
許多高等烹飪學府都開設了烹飪營養學,使學生能夠運用營養學的知識科學合理的烹飪,製作出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菜點。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與北京國際飯店合作,對淮揚菜、魯菜、粵菜和川菜系的一批菜餚成品進行營養成分測定。這些都反映了我國目前烹飪營養學的發展狀況。
當然,中國烹飪與現代營養學密切結合的同時,仍然沒有、也不可能放棄長期指導中國菜點製作的傳統食治養生學說。
食治養生學說雖然比較直觀、籠統模糊,帶有經驗型烙印,但有宏觀把握事物本質的長處。正是由於中西醫學的結合,傳統食治養生學說與現代營養學的相互滲透,宏觀把握與微觀分析兩種方法的相互配合,使得中國烹飪向現代化、科學化邁出了更快的步伐。
創新筵席大量湧現與飲食市場空前繁榮創新筵席的大量湧現20世紀以來,隨著時代浪潮的衝擊杜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和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對新、奇、特的追求日益強烈。
飲食市場的空前繁榮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這一點可以從記載於歷代文獻中的數以萬計的菜點品種上得到充分體現。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很多菜點品種已銷聲瞿跡,流傳至今的菜點皆因其生命力之頑強而未遭淘汰。
如果對這些傳統菜點的源頭細加研究,則會發現,它們多分屬於歷史上的宮廷菜、官府菜、寺院菜和市肆菜。立足於今天的角度而論,這些菜點由於推動了歷史的光澤而淡化了彼此的區別,各種類別的菜點交錯一處,彼此滲透。如「八寶豆腐」本屬於宮廷菜,現在卻遍地開花,成為酒館飯店餐桌上的常見菜品「撥霞供「早先是寺院菜,如今也演變成不同區域。
不同風格的火鍋、涮鍋而民間的小窩頭卻成了一道頗具特色的宮廷菜,諸如是例,不一而足。這些菜點如同一曲酣暢歡騰的交響樂,和諧交奏,相激相蕩,從菜種意義上說,這正是中國烹飪不斷豐富、發展、自我完善之歷程的主旋律。
宮廷風味的歷史
宮廷風味的歷史沿革早在周代,宮廷風味即已形成初步規模。《詩》中《小雅六月》、《魯頓泮水》、《魯頓宓宮》等對此場面都有描述,雖具體程度有異,但猶可見一斑。公元前632年,楚晉之間為爭霸位打了一場惡仗,這就是戰爭史上很有名的晉楚城濮之戰,此役晉師告捷。
秋七月丙申,晉師凱旋而歸,晉文公舉行了盛況空前的慶功大宴(詳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筵席是在晉宗廟根據《周禮》記載,總理政務的天官家宰,下設59個部門,其中竟有20個部門專為周天子以及王后、世子們的飲食生活服務,諸如主管王室御膳的「膳夫」,掌理王及後、世子御膳烹調的「庖人」、「內饔」、「享人」等。
根據現存的有關資料看,《禮記內則》載述「八珍」,是周代御膳席之代表,體現了周王室烹飪技術的最高水平。周天子的飲食都有一定的禮數, 食用六穀(稻、黍、稷、粱、麥、菰) ,飲用六清(水、漿、醴、醯。涼、酏),膳用六牲(牛、羊、豕、犬、雁、魚),珍昧菜餚120款,醬品120甕。
《詩衡門》:「豈食其魚,必河之魴。……必河之鯉。」《周禮虔人》:「春獻王鮪。」
周代御膳中蔬菜的品種並不多,《周禮醯人》天子及後、世子食用的蔬菜主要有葵、蔓菁、韭、芹、昌本、筍等數種,由於蔬菜品種有限,故專由「醢人」將它們製成醬,或由「醯人」把它們製成醋製品,以供王室食用。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