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海底隧道1964年開始動工,全長54公裡,僅海底部分為23公裡,修建了23年,1987年完工,共有33人為這項工程獻出生命,工程複雜,施工難度高,僅防止海水滲入一項就獲得眾多專利。
隧道介紹這就是日本的青函隧道,這是一條穿越日本津輕海峽的隧道,南接日本本州的青森,北接北海道函館,這條隧道由三座隧道構成,即主隧道和兩座輔助隧道,主隧道全場53公裡,海底部分23公裡,兩條輔助隧道為施工期間進行地質勘探的先導隧道和搬運施工器材、運出砂石的作業坑道。這兩座輔助隧道不僅是充當工程施工時的工具隧道,先導坑道是在主隧道進水後的排水隧道,主隧道進水,輔助隧道會利用高度差導入海水。而作業坑道則是作為故障列車維修以及管道養護的場所。
隧道奇聞隧道耗時23年,最初耗資8億美元,建成後共耗資6890億日元,整個工期跨越將近3代人,是那個時代日本建築、經濟和國力的體現,要知道,在60年代,能夠修建隧道的國家不是很多,更不用說修建長度如此之長的跨海隧道了。隧道距離海平面14米左右,地質構造非常複雜,曾多次出現施工時的嚴重滲水事故,其中一次僅排水就用了150多天,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日本掌握了防止滲水的先進技術,可以說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寶貴經驗。
隧道安全設施青函隧道的修建在世界上都是首創的,為了確保鐵路的準點高效運輸,青函隧道共修建了2座避難車站和8個熱感應點,裝有熱源自動探測、漏水自動偵測、地震監測等主動防護裝置,當列車一旦遇到危險,可以駛入避難車站,乘客可以進入容納千人以上的避難坑來逃脫困境,所有的設施都是防核級別的,確保避難人的安全。
隧道建設代價高昂青函隧道的主隧道建設時間是1971年,整個探測階段就花費了7年,在克服了比預期更難的技術問題後,才開始進入正式施工,預算工程款為8億3千萬美元,後來歷經種種困難,施工費用多次追加,竣工時,隧道共花費27億美元左右,而值得表揚的是這些費用更多是用在了確保隧道安全的設施和裝置上,平均每公裡隧道造價為5千萬美元還要多。
隧道施工複雜,施工條件非常差,技術上又是一片空白,很多時候,工人們都是從零開始施工,自隧道修建以來,有33名工人付出生命,1300多人致殘,隧道兩次被海水淹沒,1969年,隧道第一次被海水淹沒,每分鐘湧入海水11噸,工人們花費了5個月時間才將海水排除,1976年,海水再次融入施工管道,這次又花費了5個月時間,並且付出了20餘名工人的生命。
現如今,鐵路隧道安全運行近30年,是後來世界各國修建海底隧道的學習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