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武本紀?》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武本紀?》

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武本紀》。彗星頻繁出現,主管官員是如何看待評價的?漢武帝到緱氏城尋找仙人有什麼結果?越祠雞卜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我們一起去讀。

彗星頻繁出現(資料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彗星頻繁出現 主管官員以為是吉兆

這年秋天,有彗星出現在東井宿天區,光芒四射。十幾天後,彗星又出現在三臺宿天區,光芒四射。望氣官員王朔說:「我觀察天象時,只看到此星出現時像葫蘆一樣,一頓飯的工夫就又隱沒了。」主管官員說:「陛下建立了漢朝的封禪制度,上天出現德星作為報答。」

其秋,有星茀於東井。後十餘日,有星茀於三能。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其星出如瓠,食頃復入焉。」有司言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雲嘒」

天子雍縣郊祀五帝 祭祀泰一

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縣郊祀五帝,回來時,以拜謝祝禱的儀式祭祀泰一。祝詞說:「德星光芒四射,象徵美好吉祥。壽星相繼出現,光輝遍照遠方。信星明亮降福,皇帝敬拜諸神福澤無量,請享用進獻的祭品。」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泰一。贊饗曰:「德星昭衍,厥維休祥。壽星仍出,淵耀光明。信星昭見,皇帝敬拜泰祝之饗。」

漢武帝尋仙人未果 祭祀泰山部署堵塞黃河決口

這年春天,公孫卿說在東萊山看到神人,好像說「要見天子」。於是天子來到緱氏城,任命公孫卿為中大夫。隨後來到東萊,住了好幾天,什麼也沒看見,只看到了大人的腳印。又派遣數以千計的方士訪求神怪,採集靈芝藥草。這年乾旱,天子這次出巡沒有正當的理由,便禱祀於萬裡沙,經過泰山時,祭祀了泰山。回去時,到瓠子口,親自去部署堵塞黃河的決口,逗留了兩天,沉下祭品祭祀河神後離去。派兩個將軍率兵堵塞河道的決口,使河水遷徒,從另外兩條河道流過,恢復大禹治水時河道的原貌。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見天子」。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復遣方士求神怪採芝藥以千數。是歲旱。於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禱萬裡沙,過祠泰山。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將卒塞決河,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漢武帝命令建立越式祠廟 越祠雞卜開始使用

當時已滅南越,越人勇之向皇上進言說:「越人風俗相信鬼,他們祭祀時都能見到鬼,往往有效驗。從前東甌王敬鬼,壽高一百六十歲。後世子孫對鬼怠慢了,所以衰敗下來」。於是命令越地巫師建立越式祠廟,只有祭臺,沒有祭壇,也祭祀天神、上帝、百鬼,用雞骨卜問吉兇。皇上相信這些,越祠雞卜開始使用起來。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後世謾怠,故衰秏」。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相關焦點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24》
    原標題: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24》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劉邦八子都有誰?司馬遷是如何評說各朝政治利弊的?又是如何評價漢朝制度的?我們一起來讀。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23》
    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劉邦駕崩後,呂后起了什麼樣的殺心?她為什麼要誅殺眾將?這場風波是如何平息的?我們一起來讀。呂雉(資料圖)。
  • 十二本紀·孝武本紀
    孝武皇帝是孝景帝的中子,母親是王太后。孝景四年,武帝以皇子受封為膠東王。孝景七年,慄太子被廢為臨江王,膠東王立為太子。孝景在位十六年崩逝,太子即位,立為孝武皇帝。他即位之初,就特別敬重對鬼神的祭祀。第二年,武帝徵召文學之士公孫弘等人。  明年,皇上初次到雍縣,郊祭時拜見五帝於五畤。以後經常隔三年舉行一次郊祭。此時皇上請到神君,安置在上林苑中的蹏氏觀。神君是長陵女子,因兒子死了悲哀而死,死後顯現神靈於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就在自己的居空中供奉她,很多人去祭祀。平原君也去祭祀,以後子孫因此作了顯赫的大官。武帝即位後,用厚禮延請至宮中立祠供奉。
  • 《春秋》學影晌下的《史記》十二本紀文本生成
    在《春秋》影響下,《史記》也繼承了其為後世立法的思想追求,特別是其中的十二本紀文本,不論是文本形態還是具體的文本內容都深受《春秋》的影響。〈一)十二本紀繼承了《春秋》為後世立法的思想追求司馬遷深刻地認識到了孔子作《春秋》的歷史價值。
  • 史記漢書怪現象:她沒有稱帝,但被列入「帝王本紀」,為何?
    呂后不是皇帝,最終也並沒稱帝,司馬遷又將他列入本紀。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得將《史記》和《漢書》,以及《舊唐書》對應著來作比較。 《史記》最主要分本紀、世家、列傳,本紀一共只有十二篇,包括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項羽、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孝武,以時間的順序,主要記載了各時代帝王的言行和政績。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鍾惺曰:「《五帝本紀·贊》不作一了語,其一段傳疑不敢自信之意,往往於運筆虛活承轉處見之。字字是若存若亡光景,使人讀未終而先得之,其引證原委又似歷歷有據,正其不敢自信處。蓋多聞而後能闕疑,多見而後能闕殆也。『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是作史之本;『擇其言尤雅者』是作史之法。一部《史記》,要領盡此矣。」
  • 《史記》中的這篇「本紀」寫得最差,很可能是後人增補進去的
    在《史記》中,位於《五帝本紀》的後面便是《夏本紀》。耐人尋味的是這篇本紀的質量奇差,而且矛盾的地方也很多。內容寫得極其簡陋,大多抄自《尚書》,有拼湊的痕跡,作者直接敘述的地方很少。裡面又收錄《禹貢》來擴充篇幅,然而《禹貢》屬於地理書,把它編入敘事性的《本紀》裡顯得不倫不類,很不協調,而且使文章變得堅澀難讀。
  • 關於《史記》:司馬遷首創《史記》的紀傳體例 流傳至今
    〔金毓敝《中國史學史》第39~40頁《司馬遷與班固之史學》)(二)《史記》的體例司馬遷首創《史記》的紀傳體例,以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本統覽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漢書·司馬遷傳》)班彪謂司馬遷序帝王則日本紀,公侯傳國日世家,卿士特起則曰列傳,是蓋以本紀、世家、列傳為史遷創例。然《文心灘龍》雲:遷取式《呂覽》,著本紀以述皇王,則遷之作紀固有所本炎.今按《呂覽》十二月紀,非專述帝王之李,而《史記·大宛傳贊》則雲:「《禹本紀》言河出崑崙,高五百裡。」又雲:「《禹本紀》及《山海經》所有怪物,與不敢言之也。」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首發式暨研討會在陝西韓城舉行
    陝西省政府機關黨組成員、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史記研究集成》總主編徐曄出席並講話,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原文化部副部長鄭欣淼,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會長、《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編委會總顧問張豈之,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史記研究會原會長安平秋,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王子今,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史記研究集成·
  • 《史記研究集成》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
    近日收到西北大學出版社寄來的《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以下簡稱《集成》),皇皇十二巨冊,裝幀精美,印刷考究,不勝之喜。翻閱一過,獲益良多。其中《五帝本紀集成》66.2萬字,《夏本紀集成》53.8萬字,《殷本紀集成》36.5萬字,《周本紀集成》55.4萬字,《秦本紀集成》49.7萬字,《秦始皇本紀集成》56.9萬字,《項羽本紀集成》48.5萬字,《高祖本紀集成》60.2萬字,《呂太后本紀集成》25.2萬字,《孝文本紀集成》50.2萬字,《孝景本紀集成》27.6萬字,《孝武本紀集成》30.7萬字,總計字數達560餘萬字。
  • 李歐梵:英雄本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李歐梵先生所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中,第一講即選取《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因為「司馬遷的這篇文章,第一次用文字把一個英雄的傳統帶出來了」。李歐梵教授將這篇名文放在一個更廣、更深的文化脈絡裡,來探討中國英雄傳統的意義和影像。相較於《陳涉世家》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發布暨研討會在我市隆重舉行
    10月26日,《史記》研究最新成果--《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發布暨研討會在我市隆重舉行。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省政府機關黨組成員、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陝西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史記研究集成》總主編、《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徐曄等有關專家學者;以及我市領導亢振峰、冀會康、韋紅革、斯宏浩等出席活動。
  • 十二本紀文本的價值一一兼具通史與人的專史
    十二本紀文本的價值一一兼具通史與人的專史十二本紀從時間上跨越了從黃帝到漢武帝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說他著史的目的之一是「通古今之變」。在這一目的指導下,《史記》具有宏偉的歷史敘事框架。在文本生成中,司馬遷又側重在歷史發展中展示人的價值,凸顯紀傳體的體例特點。《史記》兼有通史與人的專史的屬性。僅從十二本紀文本來源來看,司馬遷囊括了《尚書》 《詩經》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韓非子》 《呂氏春秋》等種類繁多的先秦文獻資料。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在司馬遷故裡陝西韓城發布
    圖為《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 張遠 攝中新網陝西韓城10月26日電 (記者 張遠)《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發布暨研討會26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韓城舉行。《史記研究集成》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規模浩大,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各部分構成,旨在對司馬遷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匯集、整理、編纂一部囊括古今中外《史記》研究成果的「集成」。
  • 《史記》的選題理由和意義是什麼呢
    這從漢代就已經出現,王充《論衡》說《漢書》 「紀事詳悉,文淺理備,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晉人張輔卻認為「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氣宋代蘇淘、鄭樵、朱嘉、葉適、黃履翁、洪邁、王若虛等對「班馬異同」都有或多或少的評論。
  • 如果你不想讀《史記》,花兩分鐘時間,讀讀它的目錄總該可以吧!
    《史記》總字數雖少,但它卻傾注了司馬遷十三年的心血,可謂字字千金,很多我們後世所熟知的成語及名言警句皆出自《史記》,可惜,這麼一部偉大的著作,很多人只知其名,而未睹其容。當然文言文對於現代人來說是枯燥無味的,老妖讀久了也會頭疼,但是讀讀《史記》的目錄總該不是那麼乏味吧!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
    ·新知三聯書店 2020-6ISBN: 9787108066619 定價:78.00元內容簡介《史記》關於秦有兩個本紀,即《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充分說明了司馬遷對秦的重視。《史記·秦本紀》記述了秦人如何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完整經歷了從附庸到諸侯國,再到王國,最後到帝國的發展,再現了「三部曲」的歷程,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有經典意義。本書以《史記·秦本紀》為主線,以相關的考古資料為「第四家注」,以期達到考古與文獻相互印證、相互啟發的「二重證據法」冊效果。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採摭眾家 成其博大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袁仲一 趙光勇 編/西北大學出版社共12卷、560萬字的《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以下簡稱《集成》)終於出版了,這是當代《史記》研究學人不懈努力,付出二十餘載心血的成果。引用中國古代《史記》研究著作420餘種、現當代《史記》研究著作260餘種、海外漢學研究文獻100餘種、考古資料200餘種,以及一批代表性學術論文。千餘種著述的體量規模,是以往《史記》工具書無法比擬的。但本書並不限於單純的資料匯聚,以「匯校」「匯注」「匯評」為其主體。
  • 《史記》
    《史記》是我國漢代偉大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它記載了上起軒轅、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  《史記》是司馬遷一生的結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資料的準備工作在算在內,那要超過20年。《史記》記錄的歷史,是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為止,大約三千年。其體例為紀傳體,多以人物或者家族為單位展開,故事性很強,文筆出眾,是後代傳記文學的先驅和樣板,影響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