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養魚基地。
南都訊 車間佔地440㎡,養殖面積170㎡,270m3的體積,年產27000斤魚,是普通魚塘的十倍產能,看到這樣的數據也許你會不相信,但它卻真實地發生在順德區杏壇鎮東村的一個試驗基地裡。除了高產值,工廠化養殖更是把綠色農業和現代農業結合起來。該試驗基地的負責人劉九峰表示,經過五年的試驗時間,現在已經逐步靠近理想的效果,待技術成型後將推廣該項技術。
機緣巧合:
南下廣東試驗工廠化養魚
鴻發工廠化試驗基地隱藏在村落裡,想找到它可不容易。日前,記者沿杏龍路驅車十五分鐘轉進東村然後上堤圍,然後經過一條彎曲且只容得下一輛車的小路才到達基地,在門外就聽見了馬達運轉發出的聲音。
「這裡是從2012年開始運 作 的 ,一 共 有 九 個 單元……」水產養殖工程師劉九峰向記者介紹著試驗基地的情況。他留著一頭短髮,身穿一件乾淨的白色上衣,戴著副眼鏡,這樣的形象看起來更像一個書生。他告訴記者,讀書的時候就是學習水產養殖專業,1990年從西南農大畢業後就一直在水產養殖業的第一線工作,到目前為止,養魚已經27年了。
剛開始時,劉九峰在河南承包了幾畝外塘養魚,放魚苗、餵飼料、收魚,這個流程他循環了19年。由於是水產養殖專業出身,有當時還較為前沿的養殖理論指導,結合自身的努力,魚塘的產量還能讓他滿意。閒暇之餘,他還會翻翻水產雜誌。他說:「大概2005年的時候,整個養殖業就開始有工廠化養殖的概念傳出來,剛好也在一本雜誌上看到有關這項技術在外國的實踐。那時候想到可以在車間裡養魚,不用風吹日曬,可操作性也挺強的,所以就開始關注這個東西,有時也會刻意上網去找一些相關資料查詢」。受資金限制,劉九峰的工廠化養魚試驗一直未能付諸實踐。
2007年,劉九峰轉用網箱養魚,在河南的一處水庫邊上養起了加州鱸。他說:「由於水庫的地質鬆軟,水會下滲,網箱和水庫其實成了一個連通器,所以旱季時會擔心水位低,而雨季時則擔心水位高。因為水庫邊上有大量的網箱養魚,長期的飼料餵食對水質產生了影響,2009年,當地政府決定發出禁令,當年下完最後一次魚苗,收魚後就不允許在水庫邊養魚了」。這個消息讓劉九峰感到不知所措,他說那時候覺得很迷茫,二十年的時間都在養魚,不讓養魚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當時也考慮過去做販魚的工作。
離禁令規定的時間僅剩半年,劉九峰迎來了轉機。平時他養出來的成品魚都是賣給當地的一個中間商,這個中間商每天收的量都是相對固定的,當時專門做活魚物流的黎警武也是交貨給同一個人。當劉九峰有魚賣的時候,這個中間商就少收一點黎警武的貨,而當劉九峰沒魚賣的時候,就多要點黎警武的貨以達到平衡。交易量時多時少讓黎警武覺得奇怪,於是就問中間商是什麼原因,後來中間商把雙方介紹認識。劉九峰說:「認識後發現雙方的理念很相似,特別是在工廠化養魚這方面,同時對方也願意出資去讓我探索實踐」。在黎警武的邀請下,劉九峰正式踏入廣東這片土地,開始他的工廠化養魚試驗之路。
效果初顯:產能是外塘的10倍
劉九峰的試驗之路跟通往試驗基地的路一樣,都是崎嶇不平的。2011年,劉九峰和黎警武去到杏壇東村,投了22畝的外塘養魚,工廠化養魚的試驗基地也同步開建。記者了解到,他們之所以要繼續在外塘養魚,一方面這是他們的專長,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外塘養魚的收入來支持試驗的開展。
記者發現,這個試驗基地規模並不大,人造的魚池大概有一米高,魚池裡的水十分清,能直接看到底,肥大的魚在池裡遊動,裡面有幾個泵水機在工作,基地上方是有遮蔽的,四周有捲簾。
劉九峰告訴記者:「試驗基地的總投入約38萬元,其中設備佔了12萬。車間裡一共有九個單元,每個單元的面積是30㎡,其中18㎡是養殖面積,另外的12㎡是用來過濾水的。這與其它的工廠化養殖的設計有所不同,其他的一般是採用中央控制的辦法,即一個大的過濾設備對多個魚池的水進行過濾,而這裡採用一對一的過濾系統有兩個好處,第一是設備和電力的能耗會少一點,更關鍵的是如此處理水的效果會更好。假如一個池出現暴發性的感染,那麼也不會感染另外一個池的魚。此外,用人工魚池養魚,能最大限度減少外界對魚的影響,酸雨不會直接落到水裡」。那麼,工廠化養魚最大的好處在哪呢?劉九峰給出了兩個數據,以加州鱸為例,外塘的畝產能最高為8000斤,約為5公斤每立方米的產能,而工廠化養殖平均每立方米能去到50公斤。現階段,170平方米的養殖面積可儲水270立方米,年產能可達27000斤魚,對於這樣的數據,杏壇鎮農社局是予以確認的。
經過一年半的探索之後,劉九峰和黎警武決定升級養殖系統。這次的升級主要是對池形進行改造,第一代由於是長方形構造,存在收汙不好的情況,改造成正方形後,把收汙系統設在中間,整個效能也會提高。
記者注意到,在車間的一側有一個形狀不規則的大水池,水泵一直在運轉,但裡面卻沒有養魚。劉九峰告訴記者,這個正是工廠化的第三代產品。他說:「第三代的產品重點改造了過濾系統,水池的水到了一號濾池後進行物理沉澱,水繼續流向二號濾池,繼續做物理沉澱,濾池底部設有自動排汙功能,隨後通過水泵把水輸送到三號濾池進行濾網攔截,經過三層過濾後的水會去到四號池,使用生物濾料分解水中僅剩的有害物。整個過程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循環,簡單點說就是不用換水,過濾10升的水相當於加進去10升新水」。記者採訪時,由於要培菌,該系統已經空轉了二十天,劉九峰告訴記者,等它再多轉5天左右才是最適合養殖的時期。他預計第三代產品的產能約為50公斤每立方米,較第一代提升50%,是外塘養殖的10倍。
政企聯動:
發揮技術最大效應
記者了解到,養魚一直是順德農業的拳頭與支柱產業,千百年來,在地處珠三角腹地、河湧密布的順德,農民們積累了豐富的魚類養殖技術和經驗,即便進入後工業化時代,這一地方的漁業養殖一直沒有萎縮,而是向精細化方向不斷發展,其中順德生產桂花鱸、生魚、鰻魚等優勢魚類品種,更是在全國佔據非常重要的市場地位。然而,工業化的迅猛發展,也使得順德的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由於水體的汙染,適合魚類養殖的水塘同樣在萎縮,加上水塘承包價格年年上漲,順德農民要想擴大生產、增產增收,已經面臨巨大的壓力。
「水產養殖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現在的很多操作模式都是遺留下來的。想在這個行業裡繼續發展的人都會意識到,傳統的模式已經走到頭了。」黎警武說,「大家都在尋找突破口,工廠化養魚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可喜的是這個試驗基地的成效慢慢顯現出來了。五年磨一劍,現在已經十分接近想要的效果了,等技術成型了,具備商業開發價值,就可以把它推廣出去。因為它的成本其實並不高,很多中小農戶都能接受」。
事實上,杏壇鎮政府一直十分重視現代農業的發展。據介紹,現在杏壇鎮內有魚塘6萬多畝,如果這項技術成熟,把它推廣給更多的養殖戶,既可以讓養殖戶受益,也能極大地節省土地資源。
採寫/攝影:
南都見習記者 岑龍基
那些不為人知的困難
「2012年剛開始試驗的時候,由於水的各種指標比較反覆,又找不到原因在哪,一餵飼料,指標就高,後來不敢餵太多,魚又不長,於是就嘗試著把水放掉,加入外塘的水,但這又會面臨著把外塘的細菌帶進來的問題。當時很想放棄,因為花費了那麼多心思,但卻沒見到成效。後來一想,什麼都沒做成,自己也不好意思回老家。」
劉九峰決定堅持下去。在顧及正常的養殖之外,他到處去考察學習,最後把魚池的供氧方式改了,以前是直接打空氣進去,利用空氣中的氧氣,現在是供純氧。而且,改進後魚池的餌料係數從原來的4 .5降到2.65。劉九峰介紹,餌料係數又稱增肉係數,餌料係數越高成本越高。
名詞解釋
工廠化養魚
是指運用建築、機電、化學、自動控制學等學科原理 ,對 養 魚 生 產 中 的 水質、水溫、水流、投餌、排汙等實行半自動或全自動化管理,始終維持魚類的最佳生理、生態環境,從而達到健康、快速生長和最大限度提高單位水體魚產量和質量,且不產生養殖系統內外汙染的一種高效養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