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託夫作品中「船」意象的抒情與敘事

2020-12-20 百家號

萊蒙託夫作品中「船」意象的抒情與敘事

「船」在萊蒙託夫作品中出現的頻率達103次,是與萊蒙託夫命運、氣質頗為契合的重要意象。基於「船」的物理屬性及萊蒙託夫的情感投射,「船」以漂泊為常態,並成為海中「家園」的象徵;「船」在追逐中尋求,在放逐中解脫;「船」的生存與毀滅,也是詩人的終極選擇。

萊蒙託夫作品的敘事常依「船」而行,「船」參與了商貿走私、海上戰爭、海難事件的發生、發展,在這些事件中,「船」或是敘事的主體,或是敘事脈絡的支點,或是敘事空間、時間的標誌,並由「船」及人,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

「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飛機的時代,馬、馬車、帆、帆船是文學中人物行動的唯一負載。」「船」作為航行的主體或人物行動的載體,在萊蒙託夫的作品中高頻率出現,是詩人營造詩意、抒發情感與構建敘事的常用意象。

俄國的造船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從俄國開始發展的時候起,造船業就成了俄國必不可少的生產部門,這是由俄國的獨立和其他國家貿易的利益所決定的」,而之所以能迅速發展起來,得益於俄國的自然條件,「如極多的水路和大量的造船木材蘊藏量」。到19世紀,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俄國造船業已經高度發達,實現了「從建造木質的帆船過渡到建造金屬船體的蒸汽發動機的船舶」。

各種各樣的「船」在萊蒙託夫的詩海中漂流、漂流:小舟在《情歌》中飄蕩;海船在涅瓦河中航行,通過涅瓦的浪濤,駛入大海(《為孩子們寫的童話》);船艦在狂風暴雨中沉沒(《海盜》);小船在大海中變黑、消逝(《最後一個自由之子》);滿載遊客的大帆船遺忘了薩什卡的荒島(《薩什卡》);威尼斯遊船點綴著威尼斯的夜景(《威尼斯》):奧爾加坐在房間,眺望著遠方揚著白帆的駁船(《瓦吉姆》)……

據《萊蒙託夫百科全書》統計,「船」在萊蒙託夫作品中的「漂流」累計103次:獨木舟25次;海船25次;船艦9次;小船18次;大帆船15次;威尼斯遊船3次;三桅船、駁船8次。

「船」的部件,如帆、桅杆、槳、舵、信號燈、風信旗等,在萊蒙託夫的作品中時常得到描寫,如,帆出現了24次。萊蒙託夫在某些作品中沒有提及「船」,但涉及「船」的部件,「船」的部件彰顯了「船」的存在,如《朱利奧》中「移動的漁民的白帆」(Бегущий белый парус рыбака),詩人即以「帆」指代漁民的「船」;再如,《死亡天使》中,「帆在遠處遊蕩」(паруса вдали бродили),同樣以「帆」代「船」等。此種無「船」實有「船」的文本也屬於本文的研究對象。

「一個詩人有沒有獨特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建立了他個人的意象群。」萊蒙託夫有著獨特的個人風格,他以作品中一貫的孤獨、漂泊、苦澀、寧靜、反抗、追求之情感為統領,構建起了一個龐大的帶有鮮明萊蒙託夫色彩的意象體系,如「帆、小舟、葉、雲等漂泊者意象,懸崖、青松、棕櫚樹、白樺等孤獨者的意象和酒、酒杯(盞)、夢等人生的意象」。「船」意象則是萊蒙託夫意象體系的重要組成。本文立足萊蒙託夫的「船文本」,探析萊蒙託夫作品中「船」意象的抒情與敘事。

以「船」為中心的海難敘事一方面豐富了萊蒙託夫的敘事類型,另一方面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展現了海盜們在極端環境下的勇敢、鎮定、善良品質。

綜上,「船」意象在萊蒙託夫的作品中,既承載了詩人及作品人物的情感投射,又參與了事件的發生、發展,是萊蒙託夫意象群中的高頻率核心意象。「每一個大詩人都有自己最愛使用因而最具創作個性的意象。」基於「船」(漂泊、孤獨)與詩人個人命運(漂泊、孤獨)的強烈契合、共鳴,「船」成為萊蒙託夫最愛使用的意象,成為萊蒙託夫意象體系中最具標識性的意象。

相關焦點

  • 萊蒙託夫詩歌《帆》賞析
    仿佛是在風暴中才有著安詳!  《帆》這首詩作於 1832 年。 與萊蒙託夫其他著名的詩歌《詩人之死》、《祖國》、《匕首》相比,《帆》的意境最深邃,也最著名。「帆」在孤獨中尋求風暴 , 實則是尋求鬥爭、希望和戰友。  意象是詩的靈魂,一首好詩必定有意象。在《帆》中蘊含了豐富強烈的意象。
  • 試論萊蒙託夫詩歌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
    試論萊蒙託夫詩歌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萊蒙託夫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僅次於普希金的偉大詩人,他的創作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於一身,他的《惡魔》和《童僧》被譽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之作。詩歌的主題多種多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入詩。縱觀中外文學作品,不論何種主題,無一例外的寄寓著作者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對假、惡、醜的摒棄和痛恨。在人類的文學史上,愛情和死亡是兩個古老而永恆的主題,古往今來書寫愛情和死亡主題的詩歌不計其數。
  • 第八屆十月詩會山西沁源舉行 研討「詩歌的敘事與抒情」
    詩歌的敘事和抒情,是一個很古老的史學概念,已經成為詩歌血液的一部分。日前,在山西沁源舉行的第八屆十月詩會上,來自全國各地30餘位詩人、評論家,圍繞「詩歌的敘述和抒情」展開研討。自2010年首創以來,「十月詩會」以「薈萃名家與新人、對接詩歌與城市、引領潮流與風範」為號召,已連續舉辦七屆。
  • 萊蒙託夫是一個比普希金更為地道的俄羅斯人
    他不喜歡平靜安定的小確幸,渴望狂風暴雨般的生活,他前往高加索,希望在槍林彈雨中驅散往日生活的舒適麻木,希望在與野姑娘的愛情中趕走上流社會的虛偽浮誇,甚至希望在直面死亡的決鬥中感受存在的溫度,他始終像一個鬥士那樣尋求不平常的生活,哪怕這種不平常的代價是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正如萊蒙託夫詩中所寫的那樣:「我想要生活,偏不要幸福和愛情,就要痛苦……是時候驅散安寧的迷霧,詩人的生活中怎能缺少磨難,正如大海怎能沒有風暴
  • 英年早逝的萊蒙託夫,是大海中的一葉「孤帆」
    萊蒙託夫的童年和青年時代是孤獨的、灰暗的。他曾在一首小詩中這樣寫道:「我早已習慣於孤獨,我不可能和友人合群;我會把與他共度的時辰,統統看做虛度光陰。」詩人的整個童年時期是在外祖母的塔爾罕內莊園中度過的,外祖母將萊蒙託夫撫養長大,並使其受到了良好的貴族家庭教育。
  • 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
    有朋友提問: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古詩詞意境由多個意象組合而成。意象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說到意象,就已經超出了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詩詞創作中的寫景、寫物、敘事的時候已經加入了本人的感情渲染。關鍵是詩人的這種情感投射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是否能夠得到天下文人的認同。
  • 萊蒙託夫語言圖景中的觀念詞「大海」——以《塔曼》為例
    《當代英雄》是萊蒙託夫著名的長篇小說,寫於1835年-1839年,由五篇中篇組成:《貝拉》、《塔曼》、《宿命論者》、《馬克西姆馬克西梅奇》、《梅麗公爵小姐》,本文分析《塔曼》中的「大海」形象。萊蒙託夫強調大海馴服於天上的月亮,此時天空和海洋並非對立,相反,大海就是生命的象徵,作家以此展示了人類生命受天的意志支配。
  • 從螢火蟲和蟬的物象,看王沂孫詠物詞中的意象
    ,在物我描寫的角度轉換中,進而表達自己的情感;第二種是不直接寫抒情主體,而將其隱藏在物後,借物象在不同時空中的不同情感變化,展示情感的曲折發展。由此而構成了一幅凋殘滿目、秋寒烘籠的秋意圖,這樣的寫法的的確確是即景敘事的典範之作。接下來三句「病葉難留,纖柯易老,空憶斜陽身世」,是詞人寫蟬在這時序變易中的孤苦情態。樹枝樹葉是蟬賴以生存的地方,也是蟬的託身之所,但是它們在時序變易、風雨交加之下,生存就成了難題。
  • 楊孟軍的詩丨在幻想與現實的波浪中抒情
    他的詩很少涉及政治、歷史等宏大敘事,也很少介入既有的傳統,而是始終以個體和自我的身份寫作。他並不用詩歌去營建某種理念或思想體系,也不在詩歌中展開玄學的思辨,他的作品是他自身生存體驗的延展或變型。應該說,恰恰是在擺脫了各種文化符號和身份歸屬的幻象之後,詩人才得以獨自上路,去找尋屬於自我生命的位置,而這種存在感就源自於他直接的個人感知。
  • 中國敘事文學中的燕子故事,漲知識,建議大家都看一下!
    因為這份鍾情與偏愛,燕子成為文學表現中的一個重要物象。杜詩中有53次提及燕子,作為「婚愛的象徵,興亡的見證」,燕子更順理成章地飛舞在唐宋詞的淺唱低吟中[3]。   目前學界對燕子形象的研究,集中在抒情文學領域內狹義的意象研究,如對杜詩、唐宋詞、晏殊詞、徐燦詞中的燕子意象研究,總體研究僅《燕子的象徵與意象》一篇。對於敘事文學領域大量存在的燕子故事,關注並不多。
  • 劉健:葫蘆絲音樂作品中的意境
    意境和意象是緊密相連的,在音樂作品中,有意象就必然產生意境,作品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通過對意境的渲染對意象進行描繪。因此可以說意境是對意象的闡釋。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可以分為標題意境和情感意境。標題意境是對標題意象的解釋,情感意境是通過對標題意境產生的感情。
  • 《藝展中國》吳強新意象繪畫作品欣賞(2020年新作)
    尤其是在藝術創作領域,新意象在文化形態中的創新和探索精神促使對藝術追求真諦的反思,對藝術本質訴求提出新的可能。《山海一色》142x57cm 水墨 2020年以往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就在於講故事,說內容,找符號,走形式,以記載、傳播、交流、參悟、升華為目的。
  • 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
    淺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文/高登權藝術品特別是詩歌作品主要是以審美意象為中心,從意象到意境,是每個詩歌創作者和閱讀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詩歌是中國最早的傳統藝術之一,它是一種語言藝術,而且是一種抒情的語言藝術。
  • 萊蒙託夫的一首詩,開篇就描寫精彩,最後一段話更充滿哲理
    他的小說《當代英雄》,也是俄國文學中的經典著作。萊蒙託夫曾被放逐到高加索山區,後來死於一次決鬥,當時他只有27歲,真令人心痛。下面介紹萊蒙託夫的一首詩, 開篇就描寫精彩,最後一段話更充滿哲理。而它,不安地,在祈求風暴,仿佛是在風暴中才有著安詳! 這首詩創作於1832年,當屬萊蒙託夫最著名的詩篇之一。當時菜蒙託夫住在彼得堡,詩中反映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俄國進步知識分子的思想、心情和處境。
  • 從「意象」看審美範疇的規範使用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這裡無法展開對「三思」的討論,但其中所說的「未契意象」,很顯然是詩人內心之象,而後面的「搜求於象,心入於境」也很明確地是指在內心中的「搜求」。這類例子尚有許多。  作品文本中的藝術形象  「形象」是指體現在作品文本中的藝術形象。
  • 聽,李莉委員用萊蒙託夫的《祖國》致敬祖國
    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特推出《誦讀經典致敬祖國》欄目,邀請政協委員為您誦讀那些鼓舞人心、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以此致敬偉大的祖國、偉大的時代。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李莉,為您朗讀俄國詩人萊蒙託夫的作品《祖國》。
  • 貝嶺:哈維爾於政治中的抒情
    1996年夏,我首次旅行歐洲,布拉格成為我旅途中理想的終點。寒意襲身,10月的布拉格已是深秋,在市區一條只有布拉格人才會踏入的碎石小街上,有間昏暗的舊書店,我正被一張張如時光再現的老布拉格明信片激動著。
  •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淺談蟬在詩詞作品中的意象流變
    是問蟬本身,還是蟬在古詩詞中的意象?是問虞世南的《蟬》,還是其他作品中的「鳴蟬」、「玄蟬」、「寒蟬」、「秋蟬」、「早蟬」?這個「詩人」又是指誰?即便是採取大數據分析,那我們也要搞清楚,是問古代詩人,還是今天的「詩人」?蟬,就是一種昆蟲。
  • 鯤鵬意象的「誤讀」
    雖然大鵬的意象只是作為一個敘事因子出現在文中,但是「大鵬於南溟」是與「人間之委曲」相對立的意象,於是,在這裡大鵬也就擺脫了「有待」羈縛,成為一種超越世俗的自由象徵。這就將大鵬意象的內涵詩意化了。後來,阮修創作了文學史上第一篇《大鵬贊》:「蒼蒼大鵬,誕自北溟。假精靈鱗,神化以生。如雲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徵。翕然層舉,背負太清。志存天地,不屑雷庭。鷽鳩仰笑,尺鷃所輕。超世高逝,莫知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