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葉上,升起的嫋嫋炊煙

2020-12-25 TouriHao

上海女子圖鑑中有一句話,有梧桐樹的地方才是上海。對葉子來說,有梧桐樹的地方才是家。

葉子的家後面有一顆梧桐樹,是爺爺為了夏天家裡能有一絲清涼,特意種下的。葉子從小就喜歡爬上去玩耍,尤其是夏天,夾雜著梧桐樹葉味道的,比家裡涼快多了。當然,樹上也是最能吃到什麼時候出飯的時候了,因為廚房的煙囪剛好就在樹下。聽到奶奶在廚房被嗆得打噴嚏,葉子在樹上笑出的咯咯的,「奶奶肯定又是把辣椒放多了吧」。

「葉子,皮又是發燒了,想挨揍了是吧,怎麼又爬上去了,又要弄的一身黏糊糊的臭燻燻的。」遠處傳來爸爸的吼聲。葉子趕緊一刺溜,滑下來,再不下來,肯定要挨打了。有可能是在梧桐樹上,沾了一身梧桐樹葉上黏糊糊的油,媽媽洗衣服時不好洗,也有可能是姐姐知道了,又嚷嚷著也要上來。反正,都要挨揍。

葉子小時候沒少挨過揍,有放學為了不幫姐姐背書包一個人提前溜走挨揍的,有偷偷的把自己的作業換成姐姐的,然後等姐姐做完後再偷偷換回來挨揍的,也有不知哪來的勇氣和姐姐打架挨揍的,當然也有第一次慫恿姐姐爬樹,姐姐摔下來而挨揍的。然後,葉子如聖人般總結出,想要不挨揍就得躲著姐姐,並為此沾沾自喜。

葉子最喜歡的時候,就是夏天爺爺和奶奶在梧桐樹下乘涼了。因為那時,葉子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爬上去玩耍了,也喜歡聽爸爸看著奶奶,欲言又止的吼聲。葉子心裡總是覺得爺爺奶奶這裡,不管我爬多高,他們在下面總會接住我的。當然梧桐樹也仿佛懂的奶奶,長得枝繁葉茂的,對葉子來說,摔下去可得需要點技術。

炊煙上的梧桐樹仿佛本就是炊煙,不管是在上班的爸爸媽媽,還是在學校上學的姐姐和葉子,總是能在最恰當的時間,看到梧桐葉上寫的「飯快熟了」。奶奶和時間掌使一樣,總能在恰好的時間剛好的端上滿桌的熱氣騰騰的山珍海味。

梧桐樹越長越大,越長越高。仿佛知道爸爸會將姐姐和葉子送到外地讀書,為了能讓葉子看到炊煙,只能拼命長高。可它還是低估了距離,縱使它想到用落下的梧桐葉去接姐姐和葉子回家,可是風的掌使從來不給奶奶這個時間掌使面子。風吹落了奶奶的滿頭白髮,吹彎了奶奶本就佝僂的身體,毫不留情地在奶奶的臉上劃上兩刀。

剛把葉子送到外地讀書的第一年,奶奶就突然得病倒了,第二年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被風綁架的奶奶,沒有一絲掙扎的力氣,和風一樣走得匆匆忙忙。梧桐樹拼命地搖曳,想要留住風,也許留住風也就留住奶奶了吧。可惜,留下的只有一地落葉。在風面前,梧桐樹多麼脆弱啊,縱使你被奶奶養的生長得多麼茂盛,縱使你經歷幾十個春夏秋冬,又能有一絲掙扎嗎?

奶奶走後的第二年,梧桐樹也枯萎了。爸爸說梧桐樹很小就長了桐木蝨,不然樹葉也不會有黏糊糊的東西。葉子從來不信,葉子知道梧桐樹是為了長高,吸乾了土地的養分。當然,葉子也不相信風會那麼無情,不然帶走奶奶後,奶奶一個人在那邊多無助啊。葉子更願意相信,風帶走了梧桐樹,是為了陪在那邊奶奶。

2020年6月1日,葉子想,也許我也能過兒童節呢。

經過雨後的上海梧桐街,看著淺水倒影中敲到好處落在梧桐樹葉上的白雲。葉子想,那一定不是白雲,那是炊煙,是奶奶的飯快熟了。

相關焦點

  • 那升起的一縷嫋嫋炊煙
    ——題記那升起的一縷嫋嫋炊煙無數的畫作在空曠幽谷裡總會留下一間茅草屋,總會畫上一縷升起的炊煙,伴隨炊煙的升起頓覺畫作鮮活了許多,畫家也食人間煙火了氣了,靜下心來總會想為什麼?電視臺反覆播放的《父母愛情》影響了一代人,女主人站在屋頂慨嘆:站在這裡看藍天,看大海,看那嫋嫋的炊煙……頓覺詩情畫意了許多,冥思時會問為什麼?一切皆因勞動罷了!炊煙是農村特有的存在,曾經被幾代城裡人嫌棄,今日已是難尋,竟成了讀書人畫中,口中,文字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這足以見得勞動是創作的源泉,勞動會充實人生。
  • 又見炊煙升起
    以至於很多時候,走在鄉間的小道上,淌洋在田間地頭,看著家家戶戶蓋起的小洋樓,感慨感恩農村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又因為看不見炊煙,有過惆悵和迷茫,平添了些許傷感,甚至有時還會生出一種莫名的擔心,也許真有一天,家鄉嫋嫋的炊煙會成為記憶中的一道風景。
  • 閱讀悅讀:嫋嫋炊煙
    一縷炊煙代表一個家,我們在嫋嫋炊煙中長大。那時候農村沒有液化氣電磁爐這些現代化的家具,全靠一把柴火維繫生活。所以夏收過後家家戶戶都會堆起高高的麥秸垛用於做飯。麥秸不是好柴火,燃燒速度快並且產生的灰多。但它柔軟,那一個個圓圓的麥秸垛是我們小時候的樂園。捉迷藏時用麥垛做掩體一般是找不到的。
  • 嫋嫋炊煙,在江南煙雨的思念中飄散又聚起
    嫋嫋升炊煙,家家味道鮮。牽掛,源於思念,思念是會在筆端升起嫋嫋炊煙的。今天品讀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讀到《江南小鎮》時停了下來,思緒瞬間就飄向了遠方。我心裡的江南小鎮,有著溫婉如水的景致,隨風飄散的嫋嫋炊煙,攜手勞作的夫妻,還有人們對小鎮魂牽夢繞的思念。所幸,我自詡是名江南女子。雖然更多地受著現代文化的薰陶,但骨子裡的溫婉還是讓我更想親近於有著石橋、流水和小船的地道江南小鎮。
  • 哈斯塔娜:難忘草原上的嫋嫋炊煙|我的故鄉
    我的家在錫林郭勒盟大草原上,這裡有我的鄉愁,有我童年的美妙時光。01錫林郭勒系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的母親河。錫林郭勒草原既是蒙古族發祥地之一,又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走向中原、走向世界的地方,在錫林郭勒這片廣袤的大草原上,至今仍流傳著許多有關成吉思汗的傳說。
  • 夜讀|魯先聖:遙遠的炊煙
    嫋嫋的炊煙,在房屋的脊梁上盤旋,在樹梢的鳥巢旁飄蕩,在胡同的拐角裡踱步,最後都凝聚成片片朦朧的煙霞。那溫暖的煙霞裡,有母親的呼喚,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親洪鐘般的聲音。有多久沒有看到過炊煙了?城市裡沒有炊煙,城市裡用的是液化氣,即使有了些許的炊煙,也是有害氣體,是不會讓人留戀的。
  • 贛南鄉村的嫋嫋炊煙,江西人非常熟悉的秋日景象,鄉愁記憶很難忘
    就拿炊煙說吧,自人類用火始,就伴隨著鄉村走過幾千年吧,不知從什麼時候飄著飄著,就與鄉村走散了。對於在江西贛南農村成長的人來說,特別是00後之前的人都會對炊煙有深刻的印象,因為看到了炊煙就知道了時間也看到了家的存在。
  • 故鄉的炊煙
    故鄉嫋嫋升起的炊煙,會冷不丁地在我心頭升騰盤繞,讓我在離家的日子裡時常思念。有炊煙就有村子,有村子就有人家,就有可能存在著生活、溫飽和安寧。作為豫南平原的農民,整天與黃土地打交道,這也就是他們的人生舞臺。於是在屬於他們的舞臺上,他們一直樸實地奮鬥著、忙碌著。炊煙,是農民生活的外現,是他們舞動時飄逸的舞袖,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幽幽嫋嫋,綿延不斷。
  • 冬大過年,家家嫋嫋炊煙
    冬大過年家家,嫋嫋炊煙。 燈火指引著遊子,歸家是最好的報恩。 每到冬至,都會聽這首東家少爺的《冬大過年》,但每年冬至,都未能與家人共聚一堂,我很羨慕那些過冬能回家的孩子,說是孩子,因為我們都還未長大,都想著冬至能吃上一口美味的湯圓,與家人團聚。
  • 難忘太平山上那縷縷炊煙
    炊煙是鄉村的眼睛,越過一座一座的山巒,寂寞的向外張望。 炊煙是一道永遠看不厭的風景。早晨,它伴著朝陽起舞,一縷一縷的炊煙從鄉村的夢裡升起,沿著屋簷,隨著清風,纏著樹梢,嫋嫋上升,婀娜多姿。它調皮的跳躍,有時候躍上天空,成為白雲;有時候貼地而行,化為詩行。
  • 抖音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是什麼歌? 鄧麗君的《又見炊煙 》了解...
    抖音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是什麼歌? 鄧麗君的《又見炊煙 》了解一下時間:2019-04-12 14:36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是什麼歌?
  • 嫋嫋炊煙,隨夢而去
    嫋嫋炊煙,隨夢而去 日期:2020-07-22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 散文欣賞:又見炊煙升起,故鄉,永久的牽掛
    望著屋頂嫋嫋升騰的炊煙,勾起幸福香甜記憶,飄散著團年桌上稻米裡摻苞谷磣蒸飯還有初一早上扁食的噴香。在那饑饉歲月裡,只有年關才是最溫飽的時光,對年的嚮往持續持續三百六十五個日夜,多少次睡夢裡嘎嘎笑醒,甜甜地回味……天剛蒙蒙亮,嘰喳的小鳥叫個不休。遠處,鞭炮零星炸響,早趕走睡意,攪擾了自然醒計劃,遂披衣起床。
  • 詩詞:柳條溝畔緩車行,嫋嫋炊煙老屋生
    七絕 錯覺文/白雪柳條溝畔緩車行,嫋嫋炊煙老屋生。掀動心中塵鎖夢,似聽阿母喚兒名。翔鶴掠雲:前兩句實筆寫景,後兩句虛筆寫情,「似聽」乃「錯覺」。錯覺文/玄影衣霧嵐嫋嫋似炊煙,曉過青山老屋前。兼味誰家酒相備,已然候客陋門邊。翔鶴掠雲:起句「似」便是「幻覺」開始。
  • 暮色中,又見炊煙升起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這是鄧麗君的歌曲,流行那時剛上高中。我那時並不知道鄧麗君,甚至在學這首歌的時候。上高中那會,學校有個很好的習慣。又見炊煙這首歌是一位長得很高有些豐滿的女同學教的。她長得算好看,就是成績不怎麼好,似乎不夠自信,只是在教大家唱歌時才感覺到她還是有才能的。她的名字叫楊小瓊,估計早為人母了,要是在農村,孩子也許二十多了吧。儘管過去了二十多年。我還是喜歡聽又見炊煙這首歌。每當我聽到這熟悉的旋律,我好像又回到過去的情景當中。
  • 小影一一嫋嫋炊煙
    一直以來都莫名的異常喜歡炊煙,喜歡它那飄飄嫋嫋猶如情竇初開少女的嬌羞模樣。在建南這樣的小鎮,清晨的炊煙,是最美的。淡藍淡藍的,和世代勞作的農民一樣慣於早起,在村莊的房舍上、樹林中瀰漫繚繞,輕盈而又自然,極易與山村、原野裡浮蕩的霧靄亂真。微風吹過,繚繞解開,縷縷輕煙便飄向蔚藍的天空。
  • 偶遇.又見梧桐花開
    抬頭一看,是一顆梧桐樹,枝椏上開滿了一簇簇喇叭樣的花朵。在清晨六點半的細雨中,疾風把梧桐花吹落在地面,也把香氣吹散開來。我站在樹下,記憶的大門怦然打開,那棵老家大門邊的梧桐樹也像一把大傘一樣倏地撐開。那棵梧桐樹很大很高,小時候伸長胳膊也環抱不住。
  • 原創散文‖再也見不到故鄉的炊煙
    □□八十年代的鄉村,最常見的風景就是嫋嫋炊煙,它也是七零後、八零後一生抹不去的美好記憶。□□當我遠離故鄉外出求學時,那縷縷炊煙常常闖進我的夢鄉,讓我魂牽夢縈。我像飄搖的風箏,炊煙像一條長長的絲線,把我與故鄉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遙遠的異鄉,也能看到炊煙升起,但心中升起的卻是故鄉的炊煙,還有對母親的思念。
  • 古詩詞中最悽涼的一景: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古詩詞中的梧桐和秋雨聯繫在一起,似乎總有一種悲哀的情緒籠罩。比如題目當中的這一句:「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古人的離別自然是苦澀的,而如果給這份苦澀一張形象化的圖畫,那就是文中的「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 上海話朗讀故鄉個炊煙
    長期蹲勒城市鋼筋、混泥土個森林當中,老多人已經根本勿曉得農村個炊煙是啥個物事了。就是現在長期蹲勒農村個小囡,隨牢仔生活方式個改變,也已經難板看得到炊煙了。前一槍,我開車回到崇明老家去探親,讓我又一趟看到了伊個留勒記憶當中個嫋嫋炊煙。回想小辰光,我住勒農村老家個祖屋裡,儕用田裡拾回來個柴草燒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