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圍龍屋,一座樓122個房間,不出家門可生活一年

2021-01-20 river2014大河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與福建省龍巖市和江西省贛州市相鄰,這裡是客家人的聚集區。在梅州有客家人的特色民居,叫做圍龍屋。跟福建土樓相比,圍龍屋沒有那麼的的名氣,但其作用跟土樓類似,一個家族生活在一起,便於防禦,其房屋的設計極其注重防禦功能。

梅州興寧市的磐安圍,是一處典型的客家圍屋,位於興寧市區以西的葉塘鎮河西村。磐安圍始建於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也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建築了,至今依然有人居住在裡邊,同時也對遊客開放旅遊參觀。

磐安圍由劉氏修建,整座圍龍屋共有房間122間,21個天井,可供數百人居住。圍龍屋的前方有水塘,四角碉樓建在圍龍外,防禦功能好,外層設有許多槍、炮眼,在四角碉樓最高處有瞭望孔。

進出圍龍屋,只能通過大門前禾坪兩側兩個窄小的鬥門,防守極為嚴密。如果把兩個鬥門關閉,外人很難進來。客家人大都是唐宋時期由中原地區遷徙而來,通常居住在偏僻的山區,為了抵禦野獸及盜匪入侵,一個家族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圍龍屋內。

圍龍屋通常是半圓形的結構,加上前方的半圓形水塘,構成一個完整的圓形,這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民居之一。圍龍屋左右對稱,設計美觀。中軸線房間為龍廳,正對上堂祖龕。除了每家人居住的房間外,圍龍屋內還有許多公共活動空間。

以磐安圍為例,在圍龍屋兩邊還建有碓間、牛舍、豬欄間、馬廄、雜物間、衛生間等,實現了人畜分居。同時在屋後有山泉水,通過暗渠直通屋內,如果備足生活物資,可以足不出戶在圍龍屋內生活一年。

不過現在居住在圍龍屋裡的居民越來越少了,大多數的圍龍屋都有些冷清,幾乎見不到年輕人,期待開發旅遊,吸引遊客過來參觀。

磐安圍是興寧市十大古民居之一,屋內保存有刻有滿漢兩種文字的光緒帝賜匾、木刻八卦建屋始樣圖、四腳雕花鎏金木床、清末水缸,很有歷史價值。

相關焦點

  • 印象梅州:「天圓地方」的客家圍龍屋
    興寧市城區圍龍屋群(何志林 攝) 在梅州,青山綠水掩映之間,隨處可見一組組呈半圓形的,具一定規模的客家民居建築——圍龍屋,這大概是最能承載「客家」特殊身份和獨特人文的載體
  • 「天圓地方」之客家圍龍屋
    )、粵東客家民居(圍龍屋)等幾大流派。圍龍屋是客家圍屋或客家圍村中最典型的一種。圍龍屋屬於半圓形客家圍屋,是具有極強的中國傳統禮制、倫理觀念及風水意識的民居。客家圍龍屋的代表作有善述圍、躲世圍、磐安圍、棣華圍、馨梓圍、朝天圍、長興圍、仁厚溫公祠等。
  • 梅州客家房屋-圍龍屋
    客家民居:梅州有特色的民居是圍龍屋承德樓位於市中心區,是梅州市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號星樓,是廣東嘉應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窩人氏。二十世時任暹羅(即現泰國)華人華僑僑領,同時亦經商做生意。
  • 客家圍龍屋只有圓形?梅州興寧有十個最美半圓,四角圍龍屋!
    《大魚海棠》,《花木蘭》裡面出現的都是圓形的客家圍龍屋,難道客家只有圓的圍龍屋?其實客家人比較多數量的都是半圍龍屋,梅州興寧裡有十大典型代表,一起來看看其中六個吧!第一個!有730多年歷史,保持完好的寧新街道東風村東升圍始建於1279年建成,坐北朝南,為三堂六橫三圍的圍龍屋,是興寧境內最老的俗稱「九廳十八井」圍龍屋。建築佔地12000平方米,池塘1600平方米,花頭腦650平方米,屋內有9個廳,18個天井,190多個房間。
  • 梅州圍龍屋:客家人的土木堡壘
    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富有濃鬱客家風格特色的民居建築,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南部地區。這種民居以土木結構為主,集合宜居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營壘式建築,歷史悠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典型的漢族民居建築,遍布於廣東省梅州市,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
  • 假日遊蹤|梅州過大年:大埔城中百年圍龍屋,雄偉壯觀泰安樓!
    廣東有一個地方,被譽為「客家建築大觀園」,這就是梅州市大埔縣,大埔的客家民居綜合了福建客家和梅州客家的建築特色,民居建築形式多樣、種類齊全。圓樓、方樓、走馬樓、半圓樓和圍龍屋屬於豪宅型,屬於商人巨賈居住的地方;普通小戶人家以簡樸實用為主,如「三堂屋」、「下山虎」和「鎖頭屋」等。
  • 梅州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的風格、圍龍屋的全貌
    首先我們來了解客家圍龍屋的風格!客家圍龍屋的風格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源於中原貴族的遺風。因為客家人的祖先大都是中原漢人,而且多是來自中原的大族人家。在這一點上,可以從各姓氏祖堂的堂號和楹聯中得到佐證。由此而表明,客家人的祖先,在中原時候,因為生活比較安定,文化生活和居住條件比較優裕,於是對於忠君愛國的思想和宮廷制度的習俗、生活、文化等方面的追從,都是採取保守態度的。儘管經過漫長歲月的避亂南遷,依然懷戀故巢,不忍捨棄,因此,來到南方定居之後,在營建新窩時,仍然不失中原大族遺風,仍仿照宮殿式遺風,建造適應新環境的大圍屋。
  • 河源一日探秘客家經典「圍龍屋」
    久經戰亂的「白雲樓」在木棉花掩映下頗具歷史神韻-丘立文攝廣東省河源市屬東江流域純客家地區,這裡的客家「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雲南「一顆印」、廣西「幹闌式」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
  • 客家風情圍龍屋風格鑑賞與設計
    (客天下圍龍屋夜景)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客家人在不同的地域,都相互扶持,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客家百年圍龍屋老宅)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
  • 外國友人點讚客家圍龍屋
    日前,小編偶遇一幫來自德國的遊客在梅城客家圍龍屋承德樓參觀,不僅對飽含客家風情的圍龍屋產生了濃厚興趣,而且對深遠厚重的客家文化嘆為觀止。在承德樓門口,一群外國友人圍著泥塑圍龍屋,連連讚嘆這建築凝聚了客家人的聰明才智。
  • 觀廣東興寧羅浮鎮,便明白圍龍屋之古樸,客家民居模樣就此明朗
    不妨收拾行囊去觀廣東興寧羅浮鎮的原膴隆基,作為傳統客家民居圍龍屋的代表作,身處其中便明白圍龍屋之古樸,從此客家民居模樣就此明朗。從秦朝起中原就有一群漢族為躲避戰亂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這場歷時近千年的大遷徙中逐漸形成了一支具有獨特方言和文化風俗的漢族民系,背井離鄉的他們稱自己為客家人。
  • 特斯拉自駕之旅:梅州行之花萼樓客家圍龍屋
    提起客家圍龍屋,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福建永定土樓,殊不知梅州市大埔縣境內的大東鎮,也有一座圓形土樓——花萼樓,光看圖片,與永定土樓幾無二致。從大埔縣城出發經省道S221轉鄉道Y151不到40公裡,大年初四的下午,我們驅車來到了這座廣東省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古建築——花萼樓。土樓前就是停車場,幾乎停滿了車。整體開發不夠好,周邊有些亂糟糟,這樣依山傍水的古建築,周邊那些毫無美感的現代農民房真是太煞風景了,客家祖先的建築美學似乎只留在歷史裡了。
  • 五百年圍龍屋 客家建築名片
    一首廣為流傳的客家童謠唱出了客家人濃厚的圍龍屋之情。圍龍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梅縣區丙村鎮有一座五百多年歷史、規模龐大的圍龍屋——仁厚溫公祠,猶如鑲嵌在客家圍龍屋群中一顆耀眼的明珠,也是唯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巨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
  • 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一天住一間房,一年都住不完!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五華水寨鎮壩美村一座大型的圍龍屋揭開了神秘面紗:周家七世的開基祖屋——璼公祠。據中國客家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它是梅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圍龍屋。
  • 梅州,最美不過圍龍屋!
    梅州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因此被稱為「世界客都」。在這裡,圍龍屋遍布郊野鄉間,規模各異、樣式相同,最能體現濃鬱的客家風情。客家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是客家民居三大經典樣式(圍屋、排屋、土樓)之一,也是中國民居的「五朵金花」之一(其他四朵: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幹欄式、雲南一顆印)。圍屋之妙在於「圍」,而在「圍」的基礎上,又可細分出十多種樣式,最常見的有圍龍式、城堡式、殿堂式、槓式、中西合璧式等。
  • 客家建築 古韻圍龍屋
    圍龍屋和客家傳統民居,承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曾與自然和諧相襯,散發古老的人文氣息。而今,終被打亂生活境況,只留下破敗景象和恪守客家傳統的老人們在苦苦支撐。在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中,客家傳統民居建築獨具特色,是中華建築的一朵奇葩。其中梅州地區的客家圍龍屋更是極具代表,圍龍屋和傳統民居融科學、實用、藝術性於一身,凝聚了客家文化歷史內涵,也成為了客家廣大民眾的精神家園。
  • 你了解圍龍屋嗎?
    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香港、澳門等19個省的180多個市縣也有達5000萬人。在國外生活的客家也不在於少數,而蘇利南的法定語言就是客家語!而全世界就約有6500萬人使用客語。 (而客語是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主要保留中原地區許多古漢語詞語與常用詞一些詞語的發音特徵。
  • 客家人的土木堡壘——走近梅州圍龍屋
    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富有濃鬱客家風格特色的民居建築,主要分布在中國廣東省梅州市內,以及福建省和廣西省北部部分地區,歷史悠久。梅州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當地官員將這些移民的戶籍立為「客籍」、「客家」,這正是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了防範外敵和野獸的侵擾,客家人選擇了聚族而居,於是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民居建築形式。其中,圍龍屋存世量最多、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 梅州客家民居建築:何為客家名居,客家民居類型簡介
    它在布局上,沿中軸線分為上、中、下3個大廳,作為供奉祖先和公共活動場所。左右對稱設兩廂或四廂,為生活區,以若干個花廳為中心,分成各個生活單元。在屋前,置一半月形池塘,既利於屋內排水,又可養魚和灌溉。在屋後則建1座半月形土丘,俗名「花頭塋」。塋上用於種植風圍林(果木或竹林),以保護房屋免受風沙襲擊和調節小氣候。
  • 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古圍龍屋依然有居民在此生活這座圍龍屋不但規模巨大歷史悠久,同時還是紅色革命故地。75歲的老人周新錫現在還住在這裡,他說,留下來的幾戶基本都是生活相對困難無力建新房的家庭,實屬無奈。記者在周新錫住的潮溼陰暗的房間裡看到,裡面僅有幾件破舊家具雜亂地擺放著,更顯孤寂冷清。「近幾年,不少外地遊客慕名前來看梅州最大的圍龍屋,然而每每看到如此破敗的景象都紛紛搖頭而去。」如今,就連保存較為完好的祖祠大廳也面臨著保護難題,梁架、瓦頂、灰沙牆正被周圍失修的房屋侵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