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讀書,但就是讀不進去」 你的讀書習慣和人格有啥關係?

2020-12-20 騰訊網

臨床心理學家Victor Nell在關於自發快樂閱讀的研究中指出,如果想要人們自發地開始讀書,需要在閱讀前滿足三個條件:閱讀能力,積極的期待和選擇適合的讀物,並且,在閱讀後感到比做其他事更愉快,人們才願意繼續閱讀。

KY作者 / Celia

編輯 / KY主創們

明天「4.23」是世界讀書日。人人都知道讀書是好事,可真心沒事就讀會兒書(而不是打一把農藥)的人著實不多。我們今天就來聊聊「你為什麼讀不進書」的那些事兒。

世界上有很多類型的閱讀者,比如:

系列強迫症:買書一定要成套買,讀書一定要按系列讀。拒絕單行本,除非是某個系列的前傳或番外篇。最尷尬是某個系列最後一部換人寫,少了原作者注入的靈魂,不看難受,看了更難受。

暢銷書絕緣體:專找小眾讀物,遠離暢銷書架。哪怕是原本很喜歡的書,只要上了暢銷書架,在內心的地位就會瞬間下降。正在讀的書說出來周圍完全沒人聽說過,會有種特別的成就感。

多偶制讀者:讀書也要「左擁右抱」、「雨露均沾」。從來不會看完一本書再看下一本,都是同時進行的。在多本書之間來回切換,這樣才過癮。

書單狂魔:熱衷於瀏覽和收集各類書單,從暢銷書榜到冷門話題,一應俱全。對書名、作者甚至新版封面都如數家珍,實際內容可能只看了簡介或者公眾號推薦文章。

讀不完星人:總是沒辦法讀完一整本書;經常是讀了幾章或一半不到,注意力就開始轉移。從此,這本書就被遺忘在角落裡。下一次再想讀點什麼時,不管記不記得上次的書沒讀完,還是不由自主翻開了一本新書。

閱讀懷舊黨:喜歡一本書就反覆讀好多遍,每次都能看出不一樣的細節;即使過去很多年,也願意重溫曾經喜愛的經典。

劇透愛好者:讀小說先看結局,讀非虛構先看結論,讀公眾號那就直接拉到文末看彩蛋了。包袱和伏筆在劇透愛好者的面前,都形同虛設。喜歡去實體店買書,因為可以翻完目錄翻結尾,再決定要不要入手。

渣系讀者:不是說這些讀者真的「渣」,而是他們讀書如找備胎,只有在手機沒信號的時候,才想起自己還有本書要讀。坐飛機三小時以上、去郊區踏青過周末、手機沒電了還沒帶充電寶……在這些時刻,渣系讀者終於翻了紙質書或閱讀器的牌子。

上述閱讀者中有你的影子嗎?王爾德說:「正是你在不必要閱讀時去讀的那些書,決定了你身不由己時成為的那個人。

一個人對書的選擇,真的能揭示TA是個什麼樣的人嗎?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在不必要閱讀的時候將讀書當作消遣,而有些人一看到書就頭大?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閱讀選擇和人格的關係,為什麼有些人讀不進去書,以及如何自發地投入閱讀。

點擊播放 GIF 0.7M

你喜歡讀言情小說、科技文章還是傳記文學?這可能不僅僅是隨心的選擇,而是與你的性格有關。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的人,偏好的閱讀類型(reading genres)也是不同的;我們可能天生就對某些特定類型的書更感興趣。Annalyn等人(2017)整理了26種不同閱讀類型的人格畫像(personality profile)。

備註:引自Annalyn et al., 2017;圖中caneo分別對應大五人格中的責任心、宜人性、神經質水平、外向性及開放性。

其中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發現:

漫威DC粉可能比追番少女更開朗。研究發現,喜歡讀日本二次元漫畫和漫畫小說的人往往非常內向,較為保守,也比較隨性散漫;而相比之下,喜歡讀美式漫畫的人更具有開放性,還會稍微外向一點點。

喜歡這四種讀物的人情緒通常比較穩定:宗教、科幻小說、自我提升和南美文學。其中,喜歡讀宗教內容的人性格保守,但同時也非常有親和力、偏外向;喜歡讀科幻小說的人則不同:他們要內向很多,但更有探索精神和批判性。

言情小說和青春文學愛好者可能真的比較情緒化,但喜歡讀回憶錄的人也是。

讀尼採和海德格爾的哲學咖們,最願意去探索自我、探索世界。另外,和喜歡讀科幻小說的人相像的一點是,他們也比較內向,可能喜歡和人爭辯。

福爾摩斯迷可能也具備偵探式的嚴謹認真。喜歡讀推理小說的人,責任心較強、保守、情緒比較穩定,而且不太隨和。

雖然諷刺幽默讀物經常被分在一類,其受眾卻可能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喜歡讀幽默內容的人比較外向,有一定的責任心,但喜歡諷刺文學的人則完全相反。

另一則研究也指出,不同主題的文娛內容能夠反映人們的性格(Rentfrow et al., 2012)。具體到書籍的選擇,Rentfrow等人發現,喜歡讀言情小說、時尚雜誌等大眾向讀物的人,往往較有親和力,性格溫柔;而那些富有創意且聰慧的讀者,可能比其他人更傾向於選擇文藝審美類讀物,比如詩歌、文學和人物傳記。

閱讀類型不僅是我們人格的映射,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格。

多倫多大學研究人員Maja Djikic和Keith Oatley在一篇文獻綜述中指出,閱讀包含情緒的文藝作品,例如小說等虛構文學,可以為人格發展帶來獨特的、積極的改變,包括提高人們的共情能力(empathy)和心智理論能力(theory-of-mind)。

虛構文學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文學小說引導我們去探索書中角色的想法和感受,獲得社會交往經驗(social expertise),提高我們的共情能力。

虛構文學還會引起暫時的人格波動(fluctuation of personality)。Djikic和Oatley發現,在閱讀小說的時候,我們像是坐上了「情緒的過山車」,被其中情節的跌宕起伏牽動著,和主角同悲同喜。這些情緒不再只是主人公的情緒,同時也是我們自己的。而在人格系統不穩定的前提下,這些內在的、強烈的情緒體驗就有可能讓我們的人格結構發生改變。

也就是說,閱讀小說,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社會交往經驗,並且影響我們的人格塑造。在年輕的時候多多閱讀好的小說,是可以讓我們實現自我養育的途徑,很多在有問題的家庭成長出高尚的人格的孩子,都是因為有著良好的閱讀習慣。

另一方面,選擇閱讀一些非虛構類型的內容,例如科普讀物、哲學或學術文獻,則會強化人們的邏輯能力(logical thinking)和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會讓人變得更嚴謹、更好辯論。

人們常有這樣的調侃,「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嚮往沉浸在書中世界的體驗,卻怎麼都「讀不進去」。甚至,每次打算讀書的時候,莫名其妙就開始做其他事,結果想讀的書還是只停留在書籤標記的那一頁。

臨床心理學家Victor Nell在關於自發快樂閱讀(ludic reading)的研究中指出,如果想要人們自發地開始讀書,需要在閱讀前滿足三個條件:

閱讀能力(reading ability)

積極的期待(positive expectations)

選擇適合的讀物(correct book selection)

並且,在閱讀後感到比做其他事更愉快,人們才願意繼續閱讀。

根據Nell的概念模型,人們想讀書卻讀不進去,可能有下面這些原因:

1.閱讀能力有限,可能會讓人對讀書有心無力。

研究表明,人們是否讀得進去書,與閱讀時的理解速度(reading comprehension speed)有關。一方面,較高的理解能力是讓閱讀變輕鬆的前提;另一方面,讀的書多了,理解文字的能力也會提高。

Nell舉了一個閱讀外文讀物的例子:當我們在學習一門外語、進展不錯時,我們可能已經能看懂這門外語寫的菜單、新聞標題或小品文章。而直到我們的語言能力又進步許多,才會開始有可能讀外文長篇小說、文章等。

除此以外,段內閱讀的靈活性(within-text flexibility)也是自發快樂閱讀的關鍵。研究發現,跳段、著重看自己喜歡的部分,都會讓讀者更有繼續讀下去的願望,而以穩定的速度閱讀、不放過每個細節,反而會讓人讀不進去書。

2.對讀書的觀念比較刻板,認為閱讀必然是不快樂的。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成了一件嚴肅甚至有些神聖的事。這種刻板的觀念導致人們對讀書缺乏積極的期待。一些人可能認為,閱讀就意味著正襟危坐,意味著娛樂的對立面,意味著枯燥和乏味。他們或許因為功利的原因想要讀一些書,卻從不認為讀書可以是快樂的。

有關讀書的刻板觀念,也會影響人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內容。刻板觀念讓人們把自己限制在某一類名著上。然而名著雖好,卻不是每個人都感興趣。

還有一些人會刻意選擇那些閱讀起來很吃力的內容,認為只有這樣的閱讀才會帶來自我提升,結果卻根本讀不進去。Nell在研究中發現,越是經典的大部頭和名著,在人們心目中的閱讀難度越高,相應地,也讓人越沒有動力進入自發快樂閱讀的狀態。

3.過去喜歡讀書的人,在碎片化閱讀中感到焦慮。

《紐約客》作者Katy Waldman在她的博文中提出「閱讀的不安全感(reading insecurity)」的概念: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發現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東西沒有過去那麼多了。注意力太容易被分散,太少有整段的、不受幹擾的時間用於讀書……我們很難再享受到維吉尼亞·伍爾夫所謂的「持續的、不倦的閱讀」。

這種閱讀的不安全感,在過去喜歡讀書的人的身上影響尤為明顯。對於這些讀者來說,越來越讀不進去書,就像是某種積累已久的珍貴能力在逐漸流失。明明想讀書,也選了喜歡的、應該讀起來很享受的書籍,卻很難再長時間沉浸其中了。

如果你苦惱於讀不進去書、想要獲得更愉快的閱讀體驗,你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塑自己的閱讀觀念。你需要去打破過去給自己的種種限制,放下「閱讀必須要有收穫」、「必須要讀懂每個細節」的包袱,從主觀上把閱讀當作一種閒暇時光裡的娛樂方式、一種了解作者觀點或想像力的途徑,而不是在工作學習之餘給自己新增的任務。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在閱讀中體驗更多的可能性:有看不懂的部分沒關係,可以先跳過;一時間讀不下去原作,可以先挑導讀、精編或漫畫繪本……這樣做帶來的良性循環是,隨著閱讀量的積累,你的閱讀能力也會逐步提升;你會慢慢發現,自己的選擇正在變得比過去更多。

你也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就像我們會被某些特定的人吸引,選擇喜歡的人來進一步交往,閱讀也是我們和某本特定的書之間發展的一段獨特的關係。

你不必強求自己去讀那些在他人眼裡很經典、卻沒能引起你個人興趣的書。重要的不是其他人如何評價你的閱讀,而是你在其中是否體驗到愉悅和意義,是否在那些「不必要閱讀」的時刻,也仍願意繼續下去。

相關焦點

  • 明明知道讀書很重要,但就是看不進?兩個方法讓你讀書更有效率
    知道讀書很重要,但是看不進去?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相比打遊戲、追劇、刷朋友圈這些做起來很輕鬆的事情,閱讀和學習這種「反人性」的行為,就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努力,完成起來相對就困難很多。明知道讀書很重要,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的手,只要拿起手機就忘了其他事情,做事情的效率大大降低。如何才能讓讀書更有效率?你可以試試這2個方法:一、改變閱讀方法,對閱讀產生興趣我們總會下意識地選擇更容易的事情去做,比如在閱讀和玩手機之間,多半人會選擇玩手機。
  • 給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的人
    對於平時不怎麼讀書或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建議:1、選的第一本書,要容易讀,信息量不是很大,確保自己可以看完,比如,想知道怎麼專注的?可以讀讀知乎上 胖子鄧的《專注力管理——讓你的努力更有效》,喜歡心理學的,可以試試看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想讀小說的,建議可以試著有文字價值的書讀起,比如王小波或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自己選,(切記:只選一本,讀完一本再看或是再買下一本)2、第一本書,建議讀的時候,這樣嘗試:第一遍:
  • 【話題】世界讀書日談:基督徒為什麼要讀書?如何讀好書?
    基督徒應當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多閱讀能進步,也能建立正確的信仰觀,明白真理。基督徒在閱讀書籍時,應當注意一下兩點:1.要有針對性的選擇好的書籍,例如勵志的書、有正確價值觀的書、使人進步的書、積極向上給人正能量的書……要避免閱讀有危害的書、消極的書、引人犯罪的書、不健康的書、價值觀錯誤的書和無聊毫無意義的書。
  • 愛讀書 讀好書 善讀書
    實際上,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率先垂範,不僅本身堪稱讀書典範,而且在許多場合提倡讀書和推薦好書,為推動全民閱讀注入強大動力。黨員領導幹部當有追隨之志、倡導之意、引領之範,自覺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帶動全民閱讀成為生活方式和習慣,進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早日實現。
  • 讀書對人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爸爸回答道:「假如你讀了書,你去買房子的時候就知道什麼叫城市發展戰略、城市規劃、區位、地段、交通優勢、國家品牌計劃、高端物業服務、智能家裝、容積率、綠化率、進深、採光、通風、朝向、車位配比、升值空間……如果你沒有讀書,你就會說:我去,啥房子賣這麼貴?」讀書是改變命運的途徑,不僅是為了考上好學校,對人的品德情操、修養和文化等大有裨益。
  • 讀書|詩人的人格
    詩人的人格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與社會有關的、完整而穩定的思想品德、意志、行為傾向的總和。它是確定人的感情流向、行為準則的重要基礎,是判斷一個人的本質特徵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國心理學家吉福爾德從七個方面描述人格:體格與性情、智能與其他能力、社會態度、動機趨向、價值觀念、理想與信仰、病態的可能性許金聲《走向人格新大路》中認為:人格是個人相對穩定的比較重要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主要包括:個人的能力、氣質、興趣、愛好、傾向等,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形成和鞏固。
  • 你知道讀書和旅遊有什麼關係嗎?
    我喜歡讀書,尤其是古典文學中的傳統國學簡直就是我生命的基因。除此之外,企業管理和財經類的書籍也是我的床頭之書。多年來,我養成了每天晚上不看幾頁書,就睡不著覺的習慣。如果不看幾頁書,總覺得心裡空蕩蕩的。我讀書涉獵的領域比較龐雜,多年前我就自詡為「雜家」。因為古典文學是我的最愛,企業管理、財經營銷、演講口才、教育培訓、宗教哲學等等經典暢銷書我也經常手不釋卷。俗話說「藝多不養人」。所以,到現在我在哪個領域也沒有建樹。不過,我還是相信孔子的話:君子不器。
  • 《閱讀7堂課》:不是讀書難,而是你不會讀書
    文 |晴風圖 |網絡今天的你,讀書了嗎?你喜歡讀書嗎?相信這個問題,很多的夥伴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記得之前有次,和同事們聊天,說到了讀書,很多同事都表示,買了很多書,卻沒有好好讀完一本書。而沒有讀完一本書的原因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有人說:每次時間都不夠,總是抽時間讀,可是還沒完全進入到狀態,就又要忙了。
  • 讀書苦,讀書累,讀書以後心不累
    每個行走於書海的人,是否心裡都有一個遠方,總把夢想寫成文字,寄托在遙遠的未來。然而當下卻不停地讀書,深知想要到達夢想的彼岸,需讀書。或許現在和未來,就像一條河流的兩岸,而讀書就是在中間建造橋梁。所以需要我們堅持和努力,只有橋梁牢固了,走起來才安心舒坦,才能儘早到達夢的彼岸。
  • 棲說讀書:怎麼培養讀書習慣和五月的閱讀計劃和書單
    四月讀書情況復盤四月的讀書目標: 培養精讀慢讀的習慣執行方法:1、加入對賭讀書群,每日輸出手寫版讀書筆記2、教就是最好的學,定期輸出文章在百家號結果:完成每天讀書打卡的目標,共計閱讀失敗者的春秋100頁,總共輸出文章6篇,手寫讀書筆記46頁。
  • 讀書,讀書,還是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一本好書匯集了一位精英人士的思想精髓,讀一本好書如同和一位高人對話。2021年1月6日我在石家莊宅居,既然不能出去,不妨靜下心來,找一本書讀。讀書就像養花兒,需要你細心澆灌讀書不同於隨便翻開手機網絡小說,享受文字快餐;讀書也不是打開短視頻媒體,快速閱覽短小快的信息。
  • 不知道如何讀書?讀了啥也記不住?三個方法幫你實現高效閱讀
    最近很多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讀書是好,這個道理我們也知道。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讀書,每每拿起一本書,沒看兩分鐘就跑神。萬物皆可閱讀,那這書究竟要如何去讀呢?以前我在閱讀的時候,發現字不認識,就先停下來,查個字典,等到我想再往下讀的時候,就發現那本書讀起來沒意思了。所以這本書也就束之高閣了。閱讀間隔會打破我們閱讀的樂趣和快感。古人云「好讀書,不求甚解」。
  • 鄭州平均每人每月讀書1.21本 不讀書因玩手機
    每一次翻開,或想起布恩迪亞家族的那些故事,殘酷與溫柔,魔幻與吶喊,都好像有一個老頭兒跨越時空和你對話,拷問著心靈。也許是巧合,今年讀書日,主題是「地球與我」。許多人從沒見過馬爾克斯,也從沒去過他的故鄉阿拉卡塔卡。甚至很多人在獲悉他離世後,才吃驚「大師」原來一直還在世上。語言不通,文字不同,素未謀面,都不妨礙你在馬爾克斯的世界裡遨遊。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否則,若不讀原書,無直接印象,雖有「常談」,聽過了,看過了,考過了,隨即就會忘的。還有一類書同樣不得不讀原書,那就是「跳不過」的書籍,即你不讀原書,後面的書也就理解不透了。譬如讀文學總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
  • 努力讀書2年寫出百萬筆記,才發現這樣讀書才是對的
    用強力研讀看書,不會有什麼快樂學習,也不沒有遊戲化設計,一點都不好玩。費時,費力,費時間,如果你想邊學邊玩,那麼強力研讀法不適合你。用強力研讀看書有三點:第一,不好玩。我們讀書就是為了學習新知,不是為了娛樂高興,想玩去看電影直接玩遊戲不香嗎?為啥要折磨自己,明明在玩還安慰是學習。
  • 讀書心得體會
    所以讀書就是閱讀一個人的經歷,閱讀一個人的思想,受環境的局限,我們不能事事親歷親為,受才能的局限,我們不能將體會表達得那麼到位,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廉價又方便的渠道去分享一個歷事比我們多,體會比我們深的人的經驗,非常難能可貴,所以我們要好讀書,讀好書。讀書有三大好處:一是增加你人生的厚度,二是培養良好的習慣,三是創造一個好的氛圍。讀書增加你人生的厚度。
  • 我們讀書的時候,讀到了什麼?
    相信自己亮起的這一束微光能照亮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然後帶給他們改變哪怕這種改變,只是一點點我們時常看到有人在問讀書真的有用嗎?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閱讀是平凡生活的快樂來源喜愛讀書、熱衷求知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會擁有富足的精神世界獲得內心的愉悅
  • 【讀書在前網絡時代】二十四字讀書真言——訪國際關係學院黃宗良...
    平時,黃宗良還愛翻雜誌《讀書》。「你不需要成天閱讀長篇大論,有時也需要吃點小吃、零食。」他把這當作「小吃零食」,有空時讀一小篇。他還把這個雜誌推薦給很多學生,鼓勵他們從哪怕三言兩語中汲取人文社會科學的精彩,「我七十多歲了都覺得很有收穫」。從過去的資源貧瘠到現在的卷帙浩繁,黃宗良在汲取營養的同時還注意避免文字垃圾的幹擾。「選典型」是他的讀書方法。
  •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讀書?這20句話,就是最好的回答
    讀書會讓你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情趣、會思考的人。5.讀書、學習,去更遠的地方的意義大概就是,遠離那些自己不想見的人,也不用做那些不想做的事,希望我們都可以不被改變。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10.讀書,你可以體驗1000種人生。
  • 讀書到底能夠帶來什麼好處?有三大好處與你分享
    在如今這個快速的社會中,讀書這個詞語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詞語,從小到大被很多人都在談論著,從小到大被很多人所鞭策著。你要好好讀書,要考上大學,如果不能考上大學,就像我們這樣的,每天都要幹苦力活。如果不好好讀書,你的人生命運會比較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