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天府文化記憶 成都14個特色風貌片區納入保護

2020-12-25 四川新聞網

  黨代會熱詞看民生

  今日主題

  天府文化

  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孕育積澱出思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質。要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現代文明,讓天府文化成為彰顯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幟。

  為此,成都要傳承歷史文脈,固城市之根。深度挖掘成都作為全國十大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大力弘揚古蜀文化、三國文化、大熊貓文化等特有文化,加強古蜀文化遺址、工業文明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裡、古鎮、古村落、古建築等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傳承成都故事和民風民俗,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

  作為全國十大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有著豐厚的歷史積澱和獨特的城市魅力,成都的老街巷、古建築、工業文明遺址等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地域文化特質的展現。對成都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將有助於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加大天府文化品牌打造和營銷力度。

  探點位 少城:城市格局得到整體保護

  在成都市中心,沿著長順街兩側,有一條條像魚骨似的小巷,炎熱的五月驕陽下,走到這些小街巷,便感到一片清幽涼意。這是老成都少城留下的長條小巷,小街兩側的銀杏樹已有兩三層樓高,挺拔秀麗、鬱鬱蔥蔥,將一片濃綠撒在街面。

  四川大學博士段化鞫有騎車遊成都的計劃,近日,她騎著共享單車遊覽了成都的少城片區,在少城的文化地標上,她讀到這樣的介紹:少城又稱「滿城」,位於成都城區西部,是清康熙年間為八旗官兵與家屬修建的「城中城」。「少城」城牆周長約2700米,高約4.3米,有5座城門。城內以長順街為中軸,共有八旗官街8條、兵丁街巷42條、通道5條。大致範圍是:北至今西大街,南至今君平街,東至今東城根街,西至今同仁路。城內綠蔭掩映,花木扶疏,是成都城區最佳的居住區。辛亥革命後,「少城」不再保留,對外開放,城牆從1912年開始拆除,1935年全部拆完,「少城」作為一個城中城完全消失,只是作為一個片區名稱留在人們心中。

  「我來到成都三年,看了文化地標,才明白原來成都的街巷還有這樣一段歷史。」段化鞫說。

  少城是成都市首批歷史文化地標點位之一。除了少城片區,市文廣新局近年還梳理出近千處點位,將對古蜀文化遺址、工業文明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裡、古鎮、古村落、古建築等文化地標逐一進行展示,迄今已標識600多處歷史文化地標。上月出臺的《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則明確將成都從秦朝建立成都城到清朝形成的少城、皇城、大城的「兩江環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作為整體加以保護。作為反映成都市文化特色和自然風貌的片區,「少城—祠堂街—人民公園風貌片區」也將受到保護。

  看規劃 27處工業遺產得到保護

  對於《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記者從市規劃局獲悉,此次成都將城市總體規劃中關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專章作為一個專項規划進行修編,主要是為保護成都傳統空間格局、歷史人文格局和文化遺存格局,保護各類物質文化遺存及其歷史環境要素,繼承弘揚成都民俗文化傳統和非物質文化遺存。

  《規劃》中明確,將保護能夠體現錦城文化歷史內涵、景觀特色鮮明的60條特色風貌街道,不拓寬、不減綠、建築控制高度、不破壞現狀風貌特徵、不破壞傳統文化,以使得成都的街巷肌理得到最好的保存。此外,還有4個歷史文化街區、14個特色風貌片區、27處工業遺產也將得到完善的保護。

  這次規劃中,對歷史城區的保護以成都古城為主體,主要覆蓋唐朝形成的兩江抱城區域,即唐羅城範圍,面積約13.44平方公裡。除了保護古城格局和街巷肌理,還將保護城牆遺址、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水系、重要的視廊與市域、傳統建築形態,提升歷史城區的園林綠化水平,控制歷史城區建設強度與人口規模。

  看進展 一批文化標誌場館陸續呈現

  成都還將新建一批文化場館:成都大劇院、自然博物館、成都美術館、群眾文化活動中心、三國蜀漢城……同時,加快推進成都中心、城市音樂廳、音樂坊建設,開工建設成都國際足球中心等。

  計劃投資22億元的成都城市音樂廳將於明年8月率先呈現,佔地約3萬平方米,這將是成都乃至四川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地標性建築。城市音樂廳將以構建音樂核心區域和產業標杆為核心,打造一座音樂廳、一座歌劇院、一座戲劇廳及多個配套建築,聚集音樂演藝、版權交易、音樂製作、創業創作為一體的音樂產業發展區。

  根據規劃,成都將在天府廣場後子門片區打造一個佔地上千畝,集文化中心、城市遺址、中央公園和產業高地於一體的國際一流新地標,成為一張世界級的中央公園城市名片。成都中心項目計劃年內開工,建成後將利用天府廣場及周邊文化建築圍合成城市客廳,並結合中央公園在總體格局上呈現「前廳後苑」的形態。

  成都還將打造一個集三國文化的展示、研究和體驗為一體的「三國文化中心」。三國蜀漢城項目位於武侯祠和南郊公園以西、一環路以東的片區,包含武侯祠、錦裡等景點,一直以來都是三國文化的旅遊勝地,對它的改造主要因為其原有的空間格局,對整個三國歷史文化的展示來說顯得過於侷促。三國蜀漢城的建成,將強化古城歷史格局,弘揚成都的蜀文化、三國文化等,彰顯城市特色。

相關焦點

  • 本然非遺產業園助力沙井大街片區打造特色文化項目
    片區開發打造深圳西部文化名片沙井大街片區(金蠔小鎮)重點城市更新單元,位於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由西環路、北環路、環鎮路、創新路圍合的區域,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東岸一線區位,是大灣區兼具本土特色及先鋒氣質的文化高地,深圳西部中心文化核心。
  • 以社區規劃師領銜風貌區保護更新,上海徐匯留住街區煙火氣
    徐匯區委副書記、區長方世忠介紹,衡復風貌區街道尺度適宜,人文氣息濃鬱,有「居住建築萬國博覽群」的美譽,是上海最具特徵的地理標識,也是徐匯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徐匯堅持微設計、微更新、微治理和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管理修正的「三微三修」理念,推動品質提升與精細治理雙輪驅動、雙向賦能,努力打造全球城市歷史風貌保護和活化的衡復樣本。一是規劃師把關繪就「工筆畫」。
  • 漢口歷史風貌區改造升級,這四大特色是保護城市文脈肌理的基石
    堅持科學規劃,修舊如舊,保護城市文脈肌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留、改、拆並舉,傳承歷史文化,創新市場化融資機制,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漢口歷史風貌區規劃範圍北達京漢大道,南抵沿江大道、西起友誼南路、東至黃浦大街,總面積為5.81平方公裡。其中江岸片區規劃範圍面積3.35平方公裡;江漢片區規劃範圍面積2.46平方公裡。
  • 保護鄉村特色風貌留住鄉愁 江蘇優化完善蘇北地區鎮村布局規劃
    留住鄉愁記憶——優化鎮村空間布局,引導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整治根據國家有關要求,江蘇省本輪規劃村莊分類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對應調整為「集聚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搬遷撤併類村莊」和「其他一般類村莊」共5類。
  • 成都擬建摩天輪 北望中心城區南觀天府新區
    成都的總體城市設計構思中,提出了10個方面的解決之道,打造環城公園、風貌片區、特色街道、成都記憶、都市霓彩、景觀大道、錦城步道、城市陽臺、城市客廳和休閒水岸。王松濤表示,這是成都市第一次做城市總體設計,「沒有經驗,也沒有教訓」。
  • 保護溫州特色古建築風貌 延續僑鄉歷史文脈
    2016年8月,溫州市在大力推進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緊急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市區城中村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保護特色風貌,延續歷史文脈。《通知》不僅明確對文保單位、文保點依法實施保護,且對具有一定價值、卻未被列入文保名錄的傳統建築物、構築物,以及古樹名木進行調查評估,由屬地政府確定保護方案予以落實。
  • 留住文化記憶 成都北改避免盲目大拆大建
    城北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後,在文化保護方面,可以先做基礎性研究  避免盲目大拆大建,保護和承接好北部城區的歷史記憶和人文氣息  在打造文化街區、文化景觀時,應注意發揚特色,避免拾人牙慧的山寨建設  北部城區文化保護  應先做基礎性研究
  • 福建龍海市:傳承特色文化留住鄉愁 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福建漳州龍海市在推進文明城市建設中,重視生態文化保護,挖掘閩南特色文化,讓城市看得見鄉愁,打好城市建設的「文化牌」「生態牌」,不斷激發激發市民熱愛城鄉的情感和傳承優良風俗的熱情,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惠及廣大群眾。
  • 福建石獅:文物保護——留住城市文化基因
    石獅全市範圍內散落著各類歷史文物,洋溢著濃厚的「海絲」文化氣息,承載著「愛拼敢贏」的人文精神,維繫著海內外百萬石獅人的鄉愁記憶,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留住城市底片 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
    2020年11月26日,中共重慶市渝中區委宣傳部、渝中區委網信辦主辦的"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渝中區大溪溝傳統風貌街正式啟幕。此次活動盡顯渝中母城文化、渝中傳統珍貴記憶,為重慶市整體文化塑造奠定了一個堅實基礎。
  • 成都天府錦城項目集中開工 打造二十裡「尋香道」再現陸遊詩句盛景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歷經2000多年空間格局演變的成都天府錦城,站在建設「三城三都」的起點上,又將迎來新的變化。1月3日,在成都市文化公園,成都市天府錦城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舉行,其中,尋香道、猛追灣市民休閒區一期、文殊坊、水井坊水璟唐D區、華興街特色街區、棗子巷特色街道6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87.2億元。
  • 工業搖籃變網紅聖地 成都東郊文化創意集聚區入選四川十大產業文化...
    從東郊記憶音樂公園、最長城市手繪景觀牆到成都東郊·音樂裡、成都1950·時光裡、成都味道·幸福裡,以工業聞名西南地區,被稱作成都工業文明「搖籃」的成華區東郊文化創意集聚區正在加快形成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色圈。
  • 文青打卡聖地 成都東郊文化創意集聚區入選四川十大產業文化地標
    ,一個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色圈正在加快形成。從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經典愛情故事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一代產業工人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從著名文化地標昭覺寺,到極具工業情懷的八裡莊老東站⋯⋯景觀牆通過43幅精心設計的手繪圖案,生動講述天府成都之「文旅成華」從古蜀時期、到工業文明、現代城市到文旅成華四個時期的發展演變歷程和文化記憶。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落實好保護管控措施,避免建設性破壞。創新活化模式,拓寬融資渠道。12月14日,由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市委宣傳部、湄洲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第108期《新聞沙龍》舉行,聚焦「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主題,邀請相關人士座談、建言獻策。「城市建設領域有一句話,地方的才是世界的。
  • 首批天府旅遊名縣巡禮•青羊篇|品「最成都」滋味,在青羊邂逅「千年蜀都」的文博蝶變
    這片生機,在寬窄巷子項目總策劃人之一、李作民看來,可以歸結為兩點:它們是城市鄉愁的載體,在寬窄巷子重構了一個通過想像完成的亟待消失的老城,在少城片區留住了原住民的「活態」生活;成都「慢生活」的場景代入,這裡有閒適安逸的生活氛圍,還因為成都畫院等文化單位在此凝聚的一大批文化人,沉澱了文藝範、個人化、休閒味的「慢生活」氣質,比如著名畫家何多苓、周春芽、設計師王亥、詩人翟永明、李亞偉等。
  • 吉州保護傳統村落留住文明記憶
    中國吉安網訊(張建明、王桃蘭、肖文清)傳統村落,是人類歷史遺存中的瑰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活著的文化遺產。近年來,吉州區緊緊圍繞吉安市「三山一江一城」發展戰略,將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都市田園觀光區建設、鄉村文化旅遊建設等工作融合,有效保護傳統村落自然、人文生態,留住文明記憶。
  • 泉州市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城市記憶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全市上下長期以來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圍繞「找出來、亮出來、保下來、用起來」,積極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傳承泉州城市記憶,還原歷史風貌,既能留住「鄉愁」,也能留住「城愁」。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全國「城市雙修」試點,隨著泉州「古城雙修」試點工作的推進,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 深圳首批歷史風貌區保護名錄公布(附名單)
    記者從最新一期政府公報獲悉,3 月 2 日,深圳市政府發文公布深圳市歷史風貌區(第一批)和歷史建築(第二批)保護名錄。寶安區沙井古墟、福田區皇崗老村等 26 處古墟及古村被列為第一批歷史風貌區,南山區南山炮樓、寶安區石巖老街明星樓等 31 處建築被列為第二批歷史建築。第一批深圳市歷史風貌區中,寶安區 7 個,龍華區 5 個,大鵬新區 5 個,龍崗區有 4 個,光明區 2 個,福田、羅湖、南山和各有 1 個。
  • 武漢16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
    昨日從武漢市國土規劃局獲悉,武漢16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保護規劃及實施性規劃已編制完成,針對武漢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將有硬槓槓。  在2013年武漢市政府公布江漢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島路片、「八七」會址片、一元路片、曇華林片、首義片、農講所片、洪山片、青山「紅房子」片、珞珈山片、大智路片、六合路片、漢正街片、漢鋼片、龜山北片、顯正街片共16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基礎上,此次保護規劃通過深度挖掘、增補,逐一細化了歷史街區、歷史遺蹟「紫線」劃定等保護要求。
  • 保護元江羊街哈尼特色民居留住最美鄉愁
    「魂」特色民居是地域特有的歷史符號攝影:張正新羊街鄉是一個哈尼族群眾聚居的鄉鎮哈尼族佔總人口數的93%而哈尼特色民居凸顯著哈尼族的人文風貌展示哈尼族獨特的生態建築文化為打造羊街鄉哈尼特色旅遊奠定基礎早在2013年羊街鄉就啟動特色民居保護建設工作01走訪搜集 傳承保護通過尋找古老哈尼建築物走訪哈尼傳承人了解哈尼建築上圖騰涵義在傳承和保持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優化村莊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