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溫州特色古建築風貌 延續僑鄉歷史文脈

2020-12-19 中國僑網

  溫州日報記者 王民悅 通訊員 施素嬌

  一直以來,城市開發與歷史建築的存留被視為難以調和的矛盾,考驗著各級政府與城市建設者的智慧和執行力。2016年8月,溫州市在大力推進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緊急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市區城中村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保護特色風貌,延續歷史文脈。《通知》不僅明確對文保單位、文保點依法實施保護,且對具有一定價值、卻未被列入文保名錄的傳統建築物、構築物,以及古樹名木進行調查評估,由屬地政府確定保護方案予以落實。近一年來,甌海區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切實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歷史文脈的關係,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深入一線排摸 第一時間修繕 留住老城家底

  去年5月,在《通知》出臺前,甌海區文廣新局就牽頭召集相關部門和社會熱心人士召開「城中村改造中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座談會,廣開言路、群策群力,集中探討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留。11月,甌海區更是率兄弟縣(市、區)之先,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對全區列入「三普」的不可移動文物登錄點進行排查、建檔和影像採集。

  該小組由甌海區文廣新局牽頭組織實施,得到了50餘位屬地鎮街文化員和業餘文保員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協助。在歷時3個月的走訪中,他們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探尋鄉村郊野的每一個隱秘角落。局裡的90後孫亞,負責的是仙巖、麗岙、茶山等南面片區,除「三普」登錄點外,她還發現至少有五六十處保存較好的普通古民居,讓人頗為震撼。在澤雅片區當小組嚮導的劉伯森也感言:雖是土生土長,但有些老房還是第一次見,很是驚喜。

  據甌海區文廣新局副局長姜軍介紹,此次排查涉及的477處文物登錄點遍布在全區251個行政村的巷頭村尾,主要有民居、橋亭、廟宇、古墓等。然而,一直以來,隨著各類工程開發建設和村莊改造等情況,不少古建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乃至永遠消失。另外,很多尚有老人居住的木質老房,存在消防安全隱患。

  「保安全」「促保護」,已是刻不容緩!

  近日,甌海區文廣新局給每一處登錄點都掛上一張標有文物編號、建築物名稱與年份的紅色「身份證」,以接受更廣泛的社會監督,並率全市之先推行區政府與各鎮街籤訂責任書,每月組織安全巡查,及時記錄各類問題,向文化(文物)、消防(公安)等相關部門報告。同時,進一步加大督查力量,完善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情況通報和問責制度,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加強監督,依法查處擅自遷移、拆除和故意損毀等行為,並向社會公開處理結果。此外,利用甌海區治水公益基金300萬元,對水岸邊急需修繕的十處古橋古亭等展開修繕工作。

全國「三普」登錄點——澤雅鎮吳坑村吳金松民居。

  目前,部分被納入城中村改造範圍面臨拆除的不可移動文物得以保留下來,如茶山街道山根村的6處古民居,三垟園底村的高俊青老宅門臺等。

  本月初,甌海區政府還出臺了《甌海區農村住宅房屋改造建設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對屬於D級危房的「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將採用房屋置換、貨幣安置等方式進行處置,並落實資金予以原址保留修繕、利用或進行異地遷移保護,保護加固方案將根據不同級別由相應的文化部門核定。

  事實上,與有明確「身份」的各級文保單位相比,「三普」登錄點的保護管理法律條款較為弱勢。市文保所副所長黃培量說,這些尚未核定公布為各級文保單位的文物登錄點,在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中幾乎找不到相關法條,有時只能在公眾關注下才會保留,命運堪憂。而各區、縣內沒有核定為登錄點的歷史建築,更是沒有統一的鑑定標準和保護規定。

  「雖然沒有明確的年限規定,但並非所有上了年代的房子都值得保留。」黃培量認為,歷史建築的保護可參照不可移動文物登錄點的評估和管理標準,一般是指具有一定歷史、人文、科學和藝術價值,與歷史人物、事件相關,或有地標性、文化意義的,能反映城市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保存較好的優秀建(構)築物,以原址原地保護為最佳,其次是異地遷移或保留有價值的構件。

  目前,納入甌海區大拆大整範圍的不可移動文物大多屬於古民居,部分位於歷史文化村範圍內的傳統老建築將參照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執行,予以分類保護、規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全區範圍內,一些傳統民居的空間結構、人文環境能集中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禮樂氣氛,具有很高的建築文化價值,如抬梁式的中堂、精緻的外廊梁架、各異的鬥拱樣式。但在排查中發現,一些建築主體經過風化整體保存較難,但某些局部建築如門臺等保存相對較好,因此急需選擇一處地塊,對其予以遷移分類保護,再現和恢復當地原有民居的空間布局、建築樣式及裝飾陳設,建成原汁原味反映溫州傳統民居文化風格的參觀樣板。同時也希望能夠按片區設置若干倉庫,專門收集落架的古構件,便於今後用於其他文物建築或歷史建築的修繕,以及新景觀的規劃與建設等。

  融入景觀建設 探索多元發展 古民居重獲新生

  「留住古建築,不光是要留住皇宮別墅,還要留住我們自己真正的房屋。」 56歲的孫耀仁是景山街道淨水村孫家老宅的後人,今年初特地從北京趕來,住守著這座歲月斑駁的百年老宅。老宅建於清代中期,坐北朝南,由東、西兩大院落式建築組成。如今,歲月侵蝕,年久失修,西院落損毀嚴重,已是面目全非,只有東院落還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走進東院,往昔芳華依稀可辨。磚石木構,白牆黑瓦,立柱飛簷,精工細雕隨處可見……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合院式建築,盡顯靈秀婉約的氣質。

  「小時候,族人結婚、過節都是在院子裡。」 孫耀仁回憶說,老宅不僅見證了家族的輝煌,也承載著後人的美好的回憶。

  據了解,作為「三普」登錄點的孫宅,日後將融入「極力道公園」的規劃建設中,將被原址保留下來,在公園建設中得以保護利用。

  和孫宅一樣得到保護利用的,還有茶山山根村的姜立昌民居等6處傳統建築。經甌海區文廣新局與屬地街道、旅遊局協商,確定本體建築不拆,並有機地融入整村開發的旅創項目,列入今年甌海區政府工作重點項目中。

  此外,潘橋街道的民俗展示館,也是保護性利用民居建築的一個範例。這座佔地1200平方米的展示館擺放著500多件老物件,其中不乏100多年歷史的龍床,清代的帽籠等。它們的主人叫李匯華,今年68歲,原是一名油漆工,因有濃厚的鄉土情結,便萌生了收藏農村生活用品的念頭,一「淘」就是十幾載,「雖稱不上什麼寶貝,但每一件都是活著的歷史,能給後代留下些記憶」。

  展示館原是溫籍知名歌手吳滌清的舊居,以美式建築風格為主,建築材料大部分從海外空運而來。去年6月,林橋頭村開展徵遷工作,吳滌清主動配合籤約騰空。那時,李匯華的老家也被納入徵遷範圍,心愛的寶貝無處安放成了問題。於是,街道相關負責人多次協商,決定把吳滌清舊居改造成民俗展示館,無償存放老物件。

  李匯華興奮地說:「沒想到,城中村改造整出了一個展示館,現在來參觀的人很多,成了景點!」

  吳滌清也倍感欣慰:「原來覺得被拆了可惜,現在如願保留了寄託鄉愁的初衷,希望老物件能夠延續城中村的獨有文化。」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此輪城中村改造中,甌海有一批熱心家鄉民間文化的拾遺者,他們自發組織,前往梧田街道、三垟街道等地「搶收」。老房子的條石、老青磚、石礎、磚木石雕、古井欄、石柱、老木料、老門臺……只要是他們覺得有價值的老構件,就都安排工人手工拆下,一一收集。其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熱心人表示,現在的建築材料是用機器來加工,過去是手工。手工的東西永遠是有溫度、有情感的。「收藏老構件不僅僅是愛好,更希望日後能向世人展示,它的用途也很多,比如用來打造仿古建築、融入景觀建設等。」

  實際上,這些設想已經落地。早在2014年,甌海區政府就制定了《溫瑞塘河(甌海大道-南白象)沿河民辦博物館建設方案》,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民間資本參與公共文化建設。不久的將來,在溫瑞塘河沿岸將建成7個專題民辦博物館。在建築風格上,展館主體須傳承溫州當地傳統建築或代表性建築。這些博物館平均佔地約6000平方米,在選址、資金、供地、審批等方面可享受政府支持與優惠。

  方案出臺後,很多企業、收藏家表達意向。

  目前,已確定4家民辦博物館投建單位,其中一座溫州石刻造像藝術館的建築主體材料用的就是老房子被拆除後的石材。

  「我們要開放保護利用意識,對明確列入拆遷對象但尚未拆除的普通古民居,搭建民間收藏家與民居所有人、當地鎮街的溝通橋梁。」甌海區文廣新局黨組成員周和敏認為,在建築整體拆除之前,由民間收藏家自行拆移、落架,不僅有效避免了古建築的野蠻拆除,也緩減了政府的收藏壓力。

  接下來,甌海區文廣新局將對全區60個涉及城中村改造的行政村進行梳理, 提出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八個一」工作機制,羅列出文物古建築保護利用責任清單,納入年度考核,並對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具有一定價值的古建築,制定認養保護辦法,向社會公開徵集領養人(單位),根據「不改變原狀」及「修舊如故」的原則,對古建築進行保護性利用。同時也鼓勵政府機構、單位團體、社會居民通過籌款捐助等方式,拓寬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利用的渠道,發動各界設立優秀歷史文化發展與保護基金,共同致力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利用。

  此外,廣納志士,召集一批熱心公益、奉獻文化的具有專業背景人士、業餘文保員、鄉村幹部及其它社會民眾,建立一個專業人才智囊庫,招募一支義工志願服務隊,鼓勵更多的力量參與到文化遺存的保護利用中來,並在此基礎上,由文化(文物)部門牽頭,組建包括住建、民政、地方志等部門以及專家、社會公眾代表的文物審查委員會,對全區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價值評估,對拆除範圍內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措施進行審查核定,共同推進全民參與的古建築保護新模式。

  「我們要文化尋根,充分尊重本地特有的文化歷史,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去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實現城市改造與文物保護相融共贏。」在甌海區文廣新局局長王珧珽看來,這是每個地方文化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圖片由甌海區文廣新局提供)

相關焦點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要開展全區域全要素歷史文化遺產大普查。落實好保護管控措施,避免建設性破壞。創新活化模式,拓寬融資渠道。12月14日,由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市委宣傳部、湄洲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第108期《新聞沙龍》舉行,聚焦「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主題,邀請相關人士座談、建言獻策。
  • 修舊還舊留住文脈 福建連江修繕保護老城區古建築
    歷史長河為連江老城區留存了不少古建築,如何在城市建設進程中留住文脈,是連江縣幹部群眾關心的話題。2018年以來,連江縣決定圍繞中心城內發現的82座古建築,建設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分為上林街、天王前街、王步街、魁龍坊「三街一坊」,街區總面積276畝,項目總投資約22億元。
  • 重慶恢復傳統風貌街區 讓歷史文脈綿延相傳
    編者按:5月17日,市規劃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市委書記、市規委會主任、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任孫政才在會上指出,傳統風貌街區是我們城市的一張「名片」,加強保護、修繕與利用,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
  • 漢口歷史風貌區改造升級,這四大特色是保護城市文脈肌理的基石
    投稿作者:資深自媒體人馮煜暉漢口歷史風貌區是武漢城市文化根脈所在,改造面積大、涉及歷史建築多。圍繞提高城市品質、體現城市特色、展示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來立足推進舊城改造,真正讓老舊街區變活,煥發新的生命力。
  • 重慶加強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傳承文脈
    新華社重慶11月23日電(記者陶冶)重慶市規劃局11月23日發布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加強對沒有進入文物保護範圍的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發揮其傳承文脈、記住鄉愁的功能。  重慶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優秀歷史建築進行掛牌保護,是按照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出臺的具體措施,也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三層七類」保護體系中的重要保護類型之一。此次認定優秀歷史建築的標準為:建成30年以上,能夠反映重慶發展的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保護價值,且未公布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
  • 延續歷史文脈 煥發老街活力
    10日,梅州市委書記陳敏到梅江區,深入江北歷史文化街區等地,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精神,謀劃做好「十四五」時期工作進行調研。
  • 保護傳承歷史文脈 重現邕州圩市繁華
    對於南寧人而言,以興寧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獅巷和銀獅巷為代表的「三街兩巷」,是傳承南寧傳統建築文化和反映老南寧歷史文脈的重要街區,其改造升級對於保護歷史文脈、重塑老南寧的記憶、實現綠城品質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福州路徑」
    記者 葉義斌 攝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林洪相「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福州古厝〉序》,深刻描述了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自然風貌、地理特點和文化底蘊,如數家珍地介紹了福州知名的歷史人物和古建築,深刻論述了經濟發展與人文環境保護的關係,充分體現了對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充分體現了對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感情
  • 「歷史建築」傳文脈 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做成「全國典範」
    逸雲寄廬,本文圖片由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提供「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說話。」歷史建築之於城市,猶如年輪之於樹木,只有保護文化遺存、弘揚歷史文化、延續城市文脈,人們才會對這座城市心存敬畏。
  • 樂清非文保歷史古建築的保護困境
    「不管怎麼樣,古橋、古池塘承載著樂清歷史文化記憶,記錄著古城故事。樂清市要申報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區北大街馬上要改造成歷史文化街區,據悉也要保留原風貌,加強本土文化的保護。這個古池和狀元橋為什麼就不能保護起來呢?後人逛了北大街老城區,再來附近看看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池和狀元橋該有多好啊!」
  • 傳承歷史文脈 渝中區全力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
    近年來,我區不斷深化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內在統一的認識,紮實推進傳統風貌街區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保護原址保護與原貌重現相結合一直以來,我區著眼重現傳統巴渝風貌、體現明清移民特色、展現抗戰陪都風格以及彰顯開埠建市、西南大區風採,修舊如故推動東華觀藏經樓、巴縣衙門、聚興誠銀行等67處文物保護,升級打造「最美街道」中山四路,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李子壩等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
  • 閩侯:守望古厝 延續文脈
    卓仁勇 攝這裡有行之有效的創新機制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每一處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都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守住文脈,必須從源頭開始保護。在閩侯,這一思想轉化為行之有效的創新實踐——項目選址八部門聯審機制。「一切以文物優先。」
  • 潮州:歷史與現代交織 城市文脈延續傳承
    歷史與現代交織,城市文脈延續傳承  潮州 古城觀新潮(解碼·城市味道)  本報記者 李 剛  潮州,是一座從歷史中走來的古城。工夫茶、潮州木雕、老民居……既沉澱著古城的深厚歷史,又展現了古城的活力與魅力。
  • 【學習篤行】用好人文資源 延續城市文脈
    【學習篤行】用好人文資源 延續城市文脈 2020-12-04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瀋陽故宮古建築有限公司 傳承歷史文明,延續古建築生命
    古建築指的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建國之前的民用建築和公共建築,其中也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築,在中國的很多古鎮以及大部分城市還保留著一些古建築。在大興土木的當代,我們更願意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築及其蘊含的文化特質,既想讓古代建築文化保存於世,也想讓古代建築以及文化遺產產生現代價值。雖然一些古代建築離現在很遙遠,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作為炎黃子孫,建築文化是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要發展現代建築,更要吸收古建築中的營養,走出中國特色建築之路,這樣才能使得中國的古建築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承和延續。
  • 《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乾貨」多 地方立法...
    郭永樂 攝□文/江門日報記者 唐達通訊員 楊小燕 何中林《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今天起正式實施,從地方性立法的高度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和管理,守護城市文脈,弘揚僑鄉文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包括:核心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除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外,核心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新建建築物、構築物,應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控制要求,與核心保護範圍風貌相協調。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延續城市文脈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今日揭幕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今天,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將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在五邑大學揭牌, 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運華教授將主持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儀式
  • 深圳首批歷史風貌區保護名錄公布(附名單)
    記者從最新一期政府公報獲悉,3 月 2 日,深圳市政府發文公布深圳市歷史風貌區(第一批)和歷史建築(第二批)保護名錄。寶安區沙井古墟、福田區皇崗老村等 26 處古墟及古村被列為第一批歷史風貌區,南山區南山炮樓、寶安區石巖老街明星樓等 31 處建築被列為第二批歷史建築。第一批深圳市歷史風貌區中,寶安區 7 個,龍華區 5 個,大鵬新區 5 個,龍崗區有 4 個,光明區 2 個,福田、羅湖、南山和各有 1 個。
  • 留住天府文化記憶 成都14個特色風貌片區納入保護
    要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現代文明,讓天府文化成為彰顯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幟。  為此,成都要傳承歷史文脈,固城市之根。深度挖掘成都作為全國十大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大力弘揚古蜀文化、三國文化、大熊貓文化等特有文化,加強古蜀文化遺址、工業文明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裡、古鎮、古村落、古建築等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傳承成都故事和民風民俗,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
  • 傳統村落保護 助推鄉村風貌提升
    這些年來,我市以中國傳統村落和省級傳統村落申報創建為抓手,加大對全市傳統村落的信息調查、上報和錄入,完善傳統村落檔案,編制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規劃,並同步開展傳統村落風貌保護提升工作,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多措並舉對傳統村落和古建築實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