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歲、利是、團年飯:澳門年俗暖意濃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澳門1月25日電(記者劉暢)「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一首喜氣洋洋的《恭喜恭喜》唱遍了澳門的大街小巷。

  「恭喜,恭喜」已成為時下澳門人見面時情意暖暖的開場白。不過作為中西文化融會貫通的小城,澳門的春節習俗可遠遠不止於此。近來,特區政府旅遊局通過官方網站和公眾號,介紹了一連串關於澳門年俗的關鍵詞,以便於居民和遊客了解澳門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

  「謝灶」。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有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以此來感謝灶王爺。在澳門,臘月二十三的送灶神儀式謂之「謝灶」。很多家庭、公司以及餐飲企業都會舉行專門的祭拜儀式,為灶神獻上灶糖,以「糊住」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

  「年宵市場」。為了讓澳門人更方便地置辦年貨,澳門民政總署每年都開設年貨齊全的「年宵市場」。「年宵市場」通常在臘月二十三正式開業,在除夕之夜關張歇業。今年,澳門「年宵市場」分別在塔石廣場和祐漢公園兩處地點舉辦,前者售賣年花、小食及傳統賀年禮品,後者專營年花。

  「團年飯」。澳門人真正地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二十八」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晚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而與家裡人一起吃的「團年飯」則是在年三十除夕之夜。為了這頓「團年飯」,澳門人往往要提前很多天去採購年糕、髮菜、生菜、鯉魚、瑤柱、乾魚、臘腸等食材,以及糖蓮藕、糖冬瓜等零食。其中,年糕寓意「年高」,髮菜寓意「發財」,都映襯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守歲」和「逛花市」。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擺出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也是澳門非常普遍的年俗。連日來,在澳門的年宵夜市上,桃花、水仙、盆竹、盆桔等都是熱賣的花品,寓意著「花開富貴,祝報平安」。

  「香火拜祭」。吃過團年飯,遊完花市,虔誠的人便到廟宇參神上香,祈求保佑心想事成。香火最旺的當屬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媽閣廟。每年除夕之夜,到媽閣廟等待燒頭香的人們將這裡圍得水洩不通,附近幾條街道排著長長的進香人龍。小小廟宇之內,人們還會互道新喜。

  「燃放爆竹特區」。爆竹一聲除舊歲,但澳門作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這爆竹還真不能隨意放。為了保障城市安全的同時又不乏年味,特區政府每年都會安排「燃放爆竹特區」,允許遊人在區內燃放爆竹。「燃放爆竹特區」位於近海的開闊地帶,所有的爆竹攤檔必須持牌經營。每到跨年時刻,砰砰作響的爆竹和漫天飛舞的煙花,帶著人民的祝福飛向海天盡頭,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利是」。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派「利是」。「利是」就是紅包,純粹是以示吉利。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派利是」。

  「開年」。大年初二,是澳門傳統的「開年」日。為什麼初二「開年」呢?這是因為,傳統上年初一是不會殺生的,而「開年」則開始首度殺生。此外,澳門人還篤信這樣一個傳說:年三十晚至年初一是眾神休息的時間,到了初二,便是神仙開始「工作」的日子。「開年」日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開年」過後,澳門會繼續沉浸在中國傳統春節氣氛中,直至元宵佳節玩龍舞獅,歡天喜地,將春節的氣氛推向高潮。

相關焦點

  • 澳門年俗:謝灶 除夕 春節 開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 澳門:「謝灶」「守歲」迎「開年」
    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赴澳門旅遊的參團旅客共863.3萬人次,較2016年增加14.3%。圖為旅客在澳門議事亭前地遊覽。澳門保留了這一中國最傳統的年俗,稱之為「謝灶」。很多家庭、公司以及餐飲企業都會舉行專門的祭拜儀式,為灶神獻上灶糖。  過大年,離不開置辦年貨。為了讓澳門人更方便地置辦年貨,澳門民政總署每年都開設「年宵市場」。澳門的「年宵市場」雖然沒有香港的龐大,但勝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掛飾、花卉到鮮魚,各式各樣的貨品應有盡有。
  • 記者手記:澳門的年味兒
    也許是已經到了臘月二十九(2月14日),在意傳統的澳門人都在忙著籌備春節,商家也只好對「洋節」選擇性地忽略。記者幾天來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澳門的年,別具風情,在西方文化數百年的激蕩下,反而沉澱出更多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  「二十三,糖瓜粘」,中國人傳統上往往把這一天當作年關的起步。而在澳門,臘月二十三(2月8日)家家戶戶送灶神,澳門人稱之為「謝灶」。
  • 黃梅年文化:除夕,除了吃年夜飯,你要守歲嗎?
    如何慶祝這一節日,千百年來,黃梅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民俗習慣,我們稱之為「黃梅的年文化」。今天我們來看看在黃梅是如何過除夕的。除夕守歲。臘月三十夜(月小則在二十九日夜),人稱除夕,又叫辭歲。除是盡的意思,辭是告別的意思。
  • 年俗知多少,象山的這些傳統年俗你知道嗎?
    而這天宰好的公雞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場,整隻雞盤在一個碟子裡擺放在桌子中間,不能將其拆解,取名為「大吉大利」,意寓好彩頭。臘月二十七也可能是春節前最忙碌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既要趕集把年貨採買齊全,又要把年菜準備妥當,故有民諺有雲「二十七趕大集」。
  • 這些年俗讓年味更濃!
    年關將至,年味兒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忙著要過年。>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除了豐盛美味的年飯,自然也少不了年味滿滿的年俗活動。
  • 江西各地除夕年俗大盤點!-贛州頻道-中國江西網首頁
    然後全家老少團聚在一起,點燈熬夜達旦不眠,稱為"守歲"或"熬年",所以,小夥伴們今晚要做好一夜不睡的準備哦。  春節準備、慶祝活動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過年期間要進行臘八、祭灶、守歲、拜年、祭財神、逛廟會等種種風俗活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歷時一個多月。
  • 俗語「三十夜守歲,年初一守舍」,何意?守歲已知,守舍是啥?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過年是整個中華民族重視的節日,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儘管年俗文化的歷史起源年代久遠,呈現在我們面前依然是一副熱鬧非凡場景,而遠方的遊子帶著「近鄉情怯」的心理,也開始慢慢踏上歸途。
  • 很多人都說四川地區過年的年味最濃,真的是這樣嗎?
    買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剪紙畫、放鞭炮、掃塵、洗浴、祭灶、祭祖、守歲、拜年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都開始行動了。而全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其年俗卻不是很相同。很多都說四川人過年時候很熱鬧,這也是一個事實,畢竟四川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年關到來,外地打拼的四川人都回到了家鄉,這樣肯定會為家鄉帶來更多的人氣,年味自然會濃很多。
  • 【除夕守歲】
    ,守歲,民間也叫守夜、熬年。守夜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習俗,我們稱除夕守歲,俗稱「熬年」。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習慣在除夕夜用守夜來迎接新年。1、除夕是我國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除的意思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三十晚上叫「除夕」,也稱「大年三十」。
  • 澳門慶新春 年味別樣濃
    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農曆狗年春節將至,澳門街頭張燈結彩,人人互道恭喜發財,充滿濃濃的年味,一系列「新春大餐」也即將出爐:琳琅滿目的年宵花市、美輪美奐的花車巡遊、耀眼絢爛的煙花匯演,市民和遊客熱鬧過大年。
  • 香港環保團體倡導回收重用新年「利是封」
    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2016年01月26日 10:31 來源:新華網 不過,另有調查發現,在三百多間中式酒樓中,九成八提供的團年飯套餐仍然有魚翅。  由25日開始至下月七日,市民可以在超過二百五十個派發地點,包括六十個香港賽馬會場外投注站、五十間領展旗下商場及二十間郵政局等,免費索取「新生利是封」。其中首次參與的連鎖護膚店LUSH嵐舒,更會在本港及澳門門市設立派發點。
  • 燃爆竹、守歲、飲屠蘇酒——古詩裡看春節三大民俗
    從字面便能理解除夕的意義,除是去除之意,夕是夜晚之意,除夕是歲除之夜,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大年夜。作為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過了除夕便是新年,自古就有掃除、祭祖、燃爆竹、守歲、貼春聯、年夜飯的傳統,也成為了寄託家國情懷最重要的情感紐帶。
  • 澳門年味別樣濃:花市花車煙花匯演(圖)
    逛市場 慶團圓   為讓澳門人更方便地置辦年貨,每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澳門民政總署就會開設年貨齊全的「年宵市場」。雖然規模不及香港的「年宵市場「,但勝在種類多樣,品種齊全。今年,澳門「年宵市場」分別在塔石廣場和祐漢公園兩處地點舉辦,前者售賣年花、小食及傳統賀年禮品,後者專營年花。   在粵語中,「花」與「發」諧音。
  • 各地年俗大盤點
    大年初一早上,杭州人最喜歡吃年糕,諧音「年高」,寓意著年年高升。寧波人過年的習俗主要有:回家、備年貨、祭灶、撣塵、請床公床婆、守歲、年夜飯、拿壓歲鈿、吃湯糰、開門炮、拜歲、舞龍、踩高蹺、鬧花燈、貼春牛圖等。溫州人的過年習俗與許多地方有不同之處,早在冬至就開始進行著一系列的籌備工作,從一首關於過年的民謠中可見一斑。「一購二曬三還冬,四撣五貼六燂紅。
  • 民俗| 除夕守歲(熬夜)的由來
    相信大家都有除夕夜熬夜的「習慣」,這個「習慣」古代人叫做「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春節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 南京老年俗
    南京老年俗誦讀:嘟嘟 趙斌 彩衣 吳健 微塵文字整理與音頻製作:趙斌 來源:南京秦淮朗誦表演藝術協會「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在老南京年俗中,過臘八要喝臘八粥,喝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暖心暖胃,來年一定順順溜溜。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視每家是非善惡情況的神靈,每年臘月廿三要上天匯報,所以家家戶戶要祭灶,給灶王爺送行。老南京祭灶的傳統食物是十一樣十五碗。首先是三果三素,三果是橘子、菱角和荸薺,三素是香菇、木耳和千張,其中千張要折成元寶的形狀。
  • 「新春故事匯」春節民俗故事之一:熬年守歲的傳說
    春節民俗故事之一:熬年守歲的傳說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