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李哥遊南京:鄭和七次下西洋,均得媽祖保佑,明成祖建宮紀念。(李倫 攝影)
江蘇省南京市天妃宮有三處,通常所講的南京天妃宮是指「弘仁普濟天妃之宮」,在今建寧路北側,下關儀鳳門外獅子山下。該宮始建於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初八,由明成祖賜名,以紀念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歸來。
靜海寺始建於明朝永樂九年(1411年),系明成祖朱棣為紀念航海家鄭和等人下西洋凱旋歸來而敕建,並賜額「靜海」,意為四海平靜。
與鄭和下西洋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靜海寺—天妃宮歷史景區,包括獅子山西入口廣場、特色商業步行街、靜海寺和鄭和紀念館以及天妃宮媽祖廟,該景區被定位為商貿、旅遊、文化、休閒、觀光為一體的歷史景區。
我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是英國軍艦停在附近下關江面上,英國人與清政府代表,在靜海寺談判四次,達成協議,割讓香港,五口通商。然後,到江面上停泊的軍艦上簽字生效。近代中國屈辱歷史之肇始,靜海寺是歷史見證。
為昭示後人牢記歷史,當地政府在靜海寺原址闢建了南京靜海寺紀念館,記述了鴉片戰爭的歷史。
天妃在閩粵港澳臺和東南亞一帶又稱「媽祖」,被尊為保佑航海安全的和平女神,傳說天妃確有其人,本名林默娘(公元960-987),祖籍福建莆田湄洲嶼。鄭和首次率船隊出海,據說得到天妃神助,化險為夷平安歸來,於是奏請皇帝,建宮封號立碑以示紀念。
天妃宮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國後,以海上平安為天妃神靈感應所致,奏請朝廷,明成祖賜建「龍江天妃宮」。鄭和在以後的六次下西洋出航之前及歸航之後,都要專程前往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
十幾年前,當地投資1.5億元,用時2年零6個月,對靜海寺―天妃宮歷史景區進行了規劃重建,景區佔地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其中天妃宮佔地1.7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