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李哥遊南京:鄭和七次下西洋,均得媽祖保佑,明成祖建宮紀念

2020-11-12 建安視覺

跟著李哥遊南京:鄭和七次下西洋,均得媽祖保佑,明成祖建宮紀念。(李倫 攝影)

江蘇省南京市天妃宮有三處,通常所講的南京天妃宮是指「弘仁普濟天妃之宮」,在今建寧路北側,下關儀鳳門外獅子山下。該宮始建於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初八,由明成祖賜名,以紀念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歸來。

靜海寺始建於明朝永樂九年(1411年),系明成祖朱棣為紀念航海家鄭和等人下西洋凱旋歸來而敕建,並賜額「靜海」,意為四海平靜。

與鄭和下西洋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靜海寺—天妃宮歷史景區,包括獅子山西入口廣場、特色商業步行街、靜海寺和鄭和紀念館以及天妃宮媽祖廟,該景區被定位為商貿、旅遊、文化、休閒、觀光為一體的歷史景區。

我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是英國軍艦停在附近下關江面上,英國人與清政府代表,在靜海寺談判四次,達成協議,割讓香港,五口通商。然後,到江面上停泊的軍艦上簽字生效。近代中國屈辱歷史之肇始,靜海寺是歷史見證。

為昭示後人牢記歷史,當地政府在靜海寺原址闢建了南京靜海寺紀念館,記述了鴉片戰爭的歷史。

天妃在閩粵港澳臺和東南亞一帶又稱「媽祖」,被尊為保佑航海安全的和平女神,傳說天妃確有其人,本名林默娘(公元960-987),祖籍福建莆田湄洲嶼。鄭和首次率船隊出海,據說得到天妃神助,化險為夷平安歸來,於是奏請皇帝,建宮封號立碑以示紀念。

天妃宮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國後,以海上平安為天妃神靈感應所致,奏請朝廷,明成祖賜建「龍江天妃宮」。鄭和在以後的六次下西洋出航之前及歸航之後,都要專程前往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

十幾年前,當地投資1.5億元,用時2年零6個月,對靜海寺―天妃宮歷史景區進行了規劃重建,景區佔地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其中天妃宮佔地1.7萬平方米。

相關焦點

  • 南京冷門景點,和鄭和下西洋有關,不需要門票錢
    天妃宮的修建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故事有關,在鄭和第一次成功從海上返航之後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天妃是哪位,其實天妃就是我們常說的媽祖,對於那些經常需要在海面上工作的人來說,媽祖就是庇護他們平安的神明。天妃宮修建完畢之後,鄭和每次下西洋之前和回來之後,都會來天妃宮祭拜,以次感謝天妃娘娘對自己的保佑。後來,南京人每年在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逛廟會的習俗也就延續了下來。這也是天妃宮給老南京人帶來的影響。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海外華人華僑福建長樂尋蹤鄭和遺蹟
    據中新社報導,現長樂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40萬之眾,分布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長樂也因此成了中國著名的僑鄉。        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首先登上了南山。此山又名塔山、登高山。北宋時在山上建聖壽寶塔,作船舶進出長樂諸港的航標。塔下有勝會堂、仙人境、書院等建築,這些寶塔殿均為鄭和或重修或興建。據記載,鄭和在永樂十年奏建天妃行宮於聖壽寶塔旁。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鄭和航海圖》本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為方便起見,簡稱為《鄭和航海圖》。該圖約成於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間,即第六次下西洋之後,其時全體下西洋官兵守備南京,明宣宗朱瞻基醞釀再下西洋(即第七次)之際,是為適應需要集體編制而成,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比如說東西廠、錦衣衛的設立,丞相制度的廢除,愛好鬥蟋蟀的「明宣宗」,痴情皇帝明憲宗,痞氣十足的明武宗,沉迷煉丹的明世宗,視財如命的明神宗,喜歡做木匠的明熹宗……當然也湧現出了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跟大奸大惡的奸臣小人,比如鄭成功、鄭和、魏忠賢等等。
  • 鄭和一生七次下西洋,為的是什麼?朱棣死後,他的結局如何
    朱棣開始讓鄭和出海,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是這事畢竟不能擺在檯面上,所以只能假託「耀兵異域」為由。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朱棣特意選出了27800士卒隨同鄭和一起出海,更有長44丈、寬18丈的船62艘,浩浩蕩蕩下西洋而去,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返回南京,真可謂是一場盛事。
  • 鄭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裡?為何第七次成為鄭和的不歸之旅?
    永樂三年(1405年)起,朱棣命太監鄭和作為正使太監率領帝國船隊向西洋進發,開啟了世界航海史重要的一頁。 鄭和所率領的船隊於永樂三年起至宣德八年(1433年)止,前後總共七次遠赴重洋,那麼,他這七次都去過哪裡?為什麼第七次卻成為了鄭和的不歸之旅?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南方網訊 六百周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馬六甲,每次他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為馬六甲王朝奠下關鍵性的基礎。
  • 紀念鄭和下西洋614周年 南京牛首山景區「旅遊+」激發新活力
    文旅中國移動端融媒體記者 王焰今年7月11日是我國第十五個航海日,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文化旅遊區內的鄭和文化園舉辦「弘揚海絲文化 圓夢中華復興」——鄭和下西洋614周年紀念活動。海絲文化詩詞大賽、青少年航海模型系列賽總決賽等精彩活動讓遊客們直觀地感知鄭和七下西洋,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的光輝歷史故事。「攬勝推開天闕門,撫心細數遠航痕。波濤萬裡騰牛氣,一嶺青松守海魂。」一首精心創作的壯闊航海詩篇引得遊客交口稱讚,這是榮獲2019「鄭和杯」海絲文化詩詞徵集大賽一等獎的作品《遊鄭和下西洋陳列館》,由江蘇鹽城陸志清創作。
  • 淺析鄭和下西洋時在長樂留下的遺物遺蹟
    因此,鄭和下西洋,不僅對當時福建的經濟、文化和海外交通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給後世留下了不少遺物和遺蹟,為我們今天研究鄭和的航海事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鄭和下西洋的遺物、遺蹟,主要在福建省長樂縣。太平港和十洋街太平港在長樂縣西面的閩江口,相傳為吳王夫差造戰船的地方,故又名吳航頭。
  • 鄭和下西洋,和平的遠航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與他的寶船明朝永樂年間,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異國他鄉,明成祖朱棣為了褒獎他,敕建靜海寺。這座位於南京城西北角的寺廟,取名「靜海」,寓意為「四海平靜、天下太平」。南京鄭和研究院院長趙志剛:當時,明成祖朱棣曾經給鄭和一個聖旨,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宣德化柔遠人」,「柔遠人」就是和平外交,「宣德化」就是把中國的文明帶到海外,宣傳中國的文化。
  • 南京公布與鄭和有關旅遊景點圖 多數免費
    景點一 南京寶船廠遺址(鼓樓區灕江路57號) 看點:寶船的雄姿  宣德八年(1433)七月,鄭和船隊回國後,由於鄭和已去世,船隊難以接著再下西洋,所有寶船統統返還寶船最初的基地——南京寶船廠駐泊、封存。從這時起,直到寶船朽壞為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寶船廠遺址成了鄭和寶船的「展覽館」。現在這裡仍存有當年部分作塘(船塢)遺址。
  • 鄭和每次出海之前都要拜一拜媽祖,兩者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對媽祖的崇拜,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航海實踐中建立起來的,是他們完成航海事業的重要精神力量,以至於到今天,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鄭和就充分利用這種民間信仰樹立人們的信心,他相信媽祖是正義的化身,定能夠保護船隊完成下西洋的事業,他在南京龍江關天妃宮置立的《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的碑文中,記載了一次在海上遇天妃化險為夷的故事。
  • 是什麼原因讓鄭和7次下西洋?難道真是為了宣揚國威嗎?
    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到宣德八年(1433年)結束,「三寶太監」鄭和在為期28年的時間裡,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沿海南下一共進行了七次下西洋。在這七次下西洋中船隊遠航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先後造訪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古代的航海事業貢獻巨大。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異獸呈現:鄭和下西洋與海上七次「麒麟貢」 鄭和下西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共計三次,即永樂三年(1405)六月至永樂五年(1407)七月、永樂五年(1407)十二月至永樂七年(1409)八月、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主要是出使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 揭秘鄭和曾七次下西洋,為何沒有發現新大陸?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舉世震驚,而且他航海時的裝備簡單,又比鄭和航海的時間晚了八九十年,可是為什麼不是鄭和先發現新大陸呢?1405年,明成祖就派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兩萬多人,從江蘇出發,開始遠洋,這時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 鄭和下西洋與明人的海洋意識
    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是基於其海外知識和海洋知識的準備。成圖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的《大明混一圖》是明初海外知識的重要基礎。該圖為明代宮廷藏本,彩繪絹本,386x11875px,該圖以大明王朝的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朝鮮,南至爪哇,西至非洲西海岸、西歐,北面到蒙古,顯示了明朝及臨近地區的各級居民地、山型、河流及其相對位置,以及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等共計1000餘處。
  • 媽祖文化源於南京
    金陵晚報報導昨日上午9點,第三屆南京媽祖文化民俗節在下關靜海寺開幕。剛剛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南京吆喝」、「浦口手獅舞」和「秦淮花燈」成了昨天開幕演出的重頭戲。  「媽祖文化起源於南京。」南京民俗專家王湧堅告訴記者,媽祖雖起源於宋朝的福建莆田,但興盛是在明清時期。
  • 他隨鄭和七下西洋,鄭和死在印度,他帶屍骨回南京,一年後開始第八次...
    「三保太監」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明人,回族,生於公元1371年,公元1381年,明將傅友德進攻雲南,年僅10歲的馬三保被俘虜,傅友德為了邀功,將10歲的馬三保閹割成太監送到宮中
  • 國際學術論壇上曝猛料 專家判斷鄭和死於南京
    「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應該是活著回來的,最終死在南京,而並非在海上。」在昨天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上,浙江省平湖市史志辦的蔣蒼蒼語出驚人。    鄭和七下西洋活著回來     蔣蒼蒼告訴記者,1982年,鄭鶴聲、鄭一鈞兩位先生根據從明代古籍中的資料,提出了鄭和1433年4月在歸國途中死於印度古裡的觀點被學界廣泛接受,《中國大百科全書》採納了此觀點,2002年版的《辭海》也說「鄭和……死於最後一次下西洋歸國途中,歸葬南京牛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