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等於吹牛皮筏子

2020-12-25 百家號

一說起這個動物啊,第一印象就是忠厚老實,可當它發起脾氣的時候,任誰都拿它沒有辦法。」牛「這個字從甲骨文來看像是個牛頭的簡筆畫,放大了牛的鼻孔,以及牛頭上的那一對犄角。篆書的牛,把中間的豎拉長,抹去了牛鼻子的形象。隸書中的將那一對明顯的牛犄角寫成了」牛「樣。從此,在這個牛字本身上就再也看不出牛的形象了。《說文解字》中對牛做出了這樣的解釋,「牛 大牲也,凡牛之屬皆從牛」,意思是凡是和牛有關的字,都把牛作為偏旁部首,就拿牧、牝、特這三個字來說吧,牧是公牛,牝是公牛,特是專門用來祭祀的小公牛,因為人類對牛非常厚愛,所以從事與牛相關職業的漢字,也都會把牛字放在顯眼的位置,比如,牧童的牧,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到,這個字就像是一個人手裡拿著荊條,驅趕著牛群。

一般來說,牛的形象都是忠厚老實的,可是在《山海經》中,牛搖身一變成為了奇獸夔牛,這夔牛的吼聲跟雷聲一樣,只要它一現身,頓時電閃雷鳴。吹牛皮這個詞常常用來諷刺說大話的人,可是您知道為什麼這個詞會跟牛扯上關係嗎?近代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 .吹牛.拍馬》一文中做過考證。吹牛皮一詞,最早起源於我國黃河中上遊一帶,黃河水流湍急,小船很難行駛,住在黃河上右沿岸的人們,為了解決渡河的難題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皮筏子代替小船,而這皮筏子的製作材料通常就是牛皮或者是羊皮,羊皮的體積小可以直接用嘴吹起,可是牛皮的體積過大,當時又沒有打氣筒這樣的工具,一般都需要由幾個人一起合作才能吹起一隻牛皮筏子,那時候,誰要是說他能吹得起牛皮,那他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是在吹牛,所以當時但凡遇到說大話的人,總有人用,好大的口氣,簡直可以吹脹一隻牛皮筏子這樣的話回敬那個說大話的人,這樣,吹牛皮筏子很自然的就和說大話聯繫到了一起,而時間長了吹牛皮筏子就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為了表達方便,吹牛一詞就代替了吹牛皮筏子。

傳說,「牛」一開始是玉皇大帝身邊的一個衛士,有一天玉皇大帝在南天門手搭涼棚往人間看,說:「這人間也太荒涼了,到處都是光禿禿的這樣可不行啊,要讓人間綠起來,怎麼辦呢?撒草籽長草,這個事情誰能呢?「這個衛士聽見就說我能幹這個事情,玉皇大帝說,你平時做事挺粗心大意的,你確定你能幹得了這件事嗎?衛士一聽,立馬答道:」我能幹,我能幹「,那好,你到人間去之後,每三步撒一把草籽,衛士不敢忘記玉皇大帝的囑咐,嘴裡一隻念叨著」走三步,撒一把草籽,走三步,撒一把草籽「,到了南天門的時候嘴上念叨這個,過南天門的門檻的時候,一下拌個跟頭,一下嘴蹌到地上,把衛士上排牙全蹌掉了(牛有個特點就是沒牙),這一摔跟頭不光把牙摔沒了,他嘴裡念叨著走三步,撒一把草籽,起來之後,衛士笨的,一糊塗就記成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到了人間之後,撒草籽,撒撒撒。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那人間的草還不長荒了。結果回到南天門跟玉帝匯報,玉帝再搭涼棚往下一看,有句話說,天上一日,地上已千年,再往底下一看,雜草叢生。老百姓沒有辦法種糧食了,都是草,玉帝氣壞了:」我說你是個笨蛋,你不信把,罰你下界,幫人類種糧食你就是那耕牛,然後你一輩子只能吃草,什麼時候把你撒的草吃完了,什麼時候回來「。所以老牛被罰下界成為了人類耕種的好夥伴。

相關焦點

  •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羊皮筏子 甘肅蘭州黃河上的獨特風景標籤:旅遊風物風俗、甘肅蘭州、旅遊人文地理、蘭州羊皮筏子、旅遊地域文化隨筆黃河九曲東流,塞上駝鈴悠悠。絲綢錦緞玉門關,西域女兒羞。西北西風西漢有,當年金城最風流。
  •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探究蘭州羊皮筏子的新奇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幾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
  • 羊皮筏子:黃河鮮明文化的交通工具
    平緩的水面上出現了三三兩兩的羊皮筏子,擺渡的筏子客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穿行往來。「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一句民諺道盡了蘭州三大特色:刻花葫蘆、牛肉麵和羊皮筏。身在黃河岸邊,就先放下刻花葫蘆和牛肉麵,先去乘坐一下這「最具蘭州特色」的羊皮筏子。
  • 為什麼「牛」就等於「了不起」?
    我們俗語中還有「吹牛拍馬」一詞,顧頡剛先生在《吹牛、拍馬》中對這一詞有非常有趣的考證:以為吹牛是吹牛皮筏子,黃河岸邊的河工煩對方吹牛,就說:「去年的,到河邊去吧」,意思你就在河邊吹吧。「拍馬」則是草原上的朋友見面,互相拍對方的馬屁股,連呼「好馬好馬」,向對方致意。「吹牛拍馬」從最開始的日常使用的中性詞逐漸成為一種戲謔之語,這是非常值得細究的趣味文化。
  • 羊皮筏子,世界上最古道的運輸工具之一,很多年輕人沒見過
    古稱「革囊」,今稱「羊皮筏子」。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運載貨物這種交通方式,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以蘭州一帶為最多。戰國時期的伍子胥的「牴夷」可以稱之是其鼻祖。黃河羊皮筏子的羊皮胎通常只用山羊的,且只用公山羊。羊皮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小皮筏由十多隻羊皮袋紮成。
  • 零下17度體驗羊皮筏子,遊客卻稱這是世上最殘忍的水上工具
    古稱「革囊」,今稱「羊皮筏子」。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運載貨物這種交通方式,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以蘭州一帶為最多。第一次坐羊皮筏子是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下的黃河石林龍彎村河段,黃河石林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以古石林群最富特色。但在這裡,古老的羊皮筏子卻最讓人感到新奇和意外。對於羊皮筏子並不陌生,可從未真正體驗過。
  • 羊皮筏子究竟是怎樣製作的?艄公笑著說,怕漏氣只能用公山羊皮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多少人醉倒在羊皮筏子的詩情畫意當中,西北人家的筏子客豪飲一壺烈酒,沿著奔騰壯麗的黃河水漂流而過,岸邊響起一曲曲滌蕩人心的山歌對唱,讓人們不禁心生好奇,羊皮筏子對於這裡的老百姓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在遙遠的西北腹地,寬闊遼遠的黃河上遊仍能看到穿梭於浪尖的羊皮筏子,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河上代步工具已存在了三百多年。
  • 「吹牛」英文怎麼說?跟「牛cow」一點關係都沒有!
    每個人生活中都不乏一些愛「吹牛」的人!這類人一般都沒有實力,卻喜歡裝作自己很厲害的人。據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做過考證:吹牛一次原本是西北百姓的方言。故此有了「吹牛皮」的詞。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有趣,也符合吹牛這個詞定義,是說遊牧民族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而牛、馬、羊是他們最重要的財產,他們聚在一起討論自己的財產的時候喜歡把牛馬說得比實際多一點,其中就有誇大的成分。天長日久,人們就把愛誇大內容的人形容成「吹牛」,然後吹牛一次就流傳開來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吹牛」這個經常用的短語英文怎麼說!
  • 沒想到「Spanish athlete」居然是指「愛吹牛的人」!
    說到這想必有些年輕人該苦惱了,回去肯定又會被七大姑八大姨各種逼問或各種比較,左鄰右舍又該各種誇讚自家的孩子在哪掙大錢了(有時帶點吹牛的味道)。哈哈哈,不可否認確實有點煩人,但換個角度想想,也有點趣味不是。閒話不多說,我們今天要介紹就是「吹牛的人」,它有一個趣味性的表達方式,那就是「Spanish athlete」。
  • 黃河羊筏子
    一個年輕的後輩將羊皮筏子放到黃河裡。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小皮筏體積小而輕,吃水淺,適合短途運輸。  陳團結 蘭州攝影   皮筏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之分,是黃河上一種特殊的擺渡工具。羊皮筏子也叫黃河羊筏子,因為它僅流傳於黃河兩岸而得名。  我國的皮筏歷史悠久。《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
  • 新時代的「筏子客」
    河邊的碼頭上,十幾名筏工在陽光下有條不紊地打理著自家的羊皮筏子。 「這羊皮筏子每天都要放到河裡沾沾水,不然會裂開。」一大早,52歲的筏工羅崇孝放下自家果園裡的農活,來到了河邊對筏子做例行保養,他介紹道,「村裡的筏工由景區管委會統一管理,大家輪流接待遊客,都能掙上錢。碼頭上專門建了棚子,各家的羊皮筏子統一放在一起,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 筏子客老魏
    原標題:筏子客老魏  明前茶  蘭州附近的黃河河段上,老魏在一眾筏子客中很出名,原因是,供大伙兒騎浪而行的羊皮筏子,多數是他做的。
  • 黃河岸邊的筏子客
    筏子客在黃河漂流前對羊皮筏子進行清洗。午休時間也顧不上回家了,就在筏子下面眯一會。遊客們乘坐羊皮筏子,體驗黃河漂流。筏子客們在生意蕭條的時候坐在岸邊聊天。一名筏子客正在接聽遊客的電話,多年的漂流經驗讓筏子客們逐漸有了「老客戶」。筏子客將羊皮筏子背到黃河邊。古人稱之為:「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 瀕臨失傳的「羊皮筏子」
    在蘭州中山橋附近的濱河路附近,偶爾會看到有小小的皮筏子在湍急的黃河上猶如一葉扁舟,隨著河水起伏顛簸而行,皮筏上的乘客談笑風生,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就是黃河沿岸的古老擺渡工具——羊皮筏子!    乘坐羊皮筏子度黃河,已成為了特色旅遊。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用羊牛皮扎制而成的筏子。
  • 羊皮筏子是怎樣製成的?
    往羊皮裡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  作為熟練的筏子客,何太景已有十幾年的製作經驗。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地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毛皮,將羊皮脫毛後,吹氣使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夾緊,經過晾曬顏色黃褐透明,羊皮富有彈性。
  • 黃河「渡手」——羊皮筏子
    「九曲黃河十八彎 ,筏子起身闖河關」,黃河皮筏子是我國黃河地區特有的一種皮船。據說是黃河中上遊的古代先民為運輸人員和物資而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皮筏子原有兩種:用羊皮製成的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用牛皮製成的牛皮筏子。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時光如梭,退回那古老年代,酈道元的《水經注》裡就記載有「王遣兵乘船南下水」的故事,這裡的「船」就是羊皮筏子。經過1500餘年的往事悠悠來到了如今,羊皮筏子經過了戰爭、買賣、交通工具等等具體的作用,搖身一變成了今天的水上娛樂工具。 花了錢、穿了救生衣,坐在羊皮筏子上。黃河水輕蕩,就是坐在搖籃裡了。
  • 【城市紀事】羊皮筏子客
    【城市紀事】羊皮筏子客 2021-01-06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省的靖遠縣,羊皮筏子賽軍艦!
    除此之外,靖遠這塊土地還盛產筏子客,咱靖遠的筏子客以高超的水平,頑劣的秉性聞名很多省市。當年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甘肅省的靖遠縣,羊皮筏子賽軍艦。「可見當年的水上運輸業是多麼發達。靖遠筏子客就是這一支水運大隊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靖遠筏子客從事水上長途筏運者歷代都很多,到民國年間達到了鼎盛。筏子客有著嚴密的組織,有總掌柜,有分支掌柜。筏子客忌稱自己為水手。
  •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馬爺「搬筏子」  馬爺放筏時親歷過三次大的風險。  第一次在1953年,什川大峽水中有塊暗石,筏子一般經過時只能跨半塊石頭,那次的把式叫馬成通(音),沒有把握好,筏子過石頭時跨得多了,拗不過來,結果整個筏子被撞散了架。那次他不在出事的筏子上,但看得一清二楚,嚇得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