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這個動物啊,第一印象就是忠厚老實,可當它發起脾氣的時候,任誰都拿它沒有辦法。」牛「這個字從甲骨文來看像是個牛頭的簡筆畫,放大了牛的鼻孔,以及牛頭上的那一對犄角。篆書的牛,把中間的豎拉長,抹去了牛鼻子的形象。隸書中的將那一對明顯的牛犄角寫成了」牛「樣。從此,在這個牛字本身上就再也看不出牛的形象了。《說文解字》中對牛做出了這樣的解釋,「牛 大牲也,凡牛之屬皆從牛」,意思是凡是和牛有關的字,都把牛作為偏旁部首,就拿牧、牝、特這三個字來說吧,牧是公牛,牝是公牛,特是專門用來祭祀的小公牛,因為人類對牛非常厚愛,所以從事與牛相關職業的漢字,也都會把牛字放在顯眼的位置,比如,牧童的牧,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到,這個字就像是一個人手裡拿著荊條,驅趕著牛群。
一般來說,牛的形象都是忠厚老實的,可是在《山海經》中,牛搖身一變成為了奇獸夔牛,這夔牛的吼聲跟雷聲一樣,只要它一現身,頓時電閃雷鳴。吹牛皮這個詞常常用來諷刺說大話的人,可是您知道為什麼這個詞會跟牛扯上關係嗎?近代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 .吹牛.拍馬》一文中做過考證。吹牛皮一詞,最早起源於我國黃河中上遊一帶,黃河水流湍急,小船很難行駛,住在黃河上右沿岸的人們,為了解決渡河的難題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皮筏子代替小船,而這皮筏子的製作材料通常就是牛皮或者是羊皮,羊皮的體積小可以直接用嘴吹起,可是牛皮的體積過大,當時又沒有打氣筒這樣的工具,一般都需要由幾個人一起合作才能吹起一隻牛皮筏子,那時候,誰要是說他能吹得起牛皮,那他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是在吹牛,所以當時但凡遇到說大話的人,總有人用,好大的口氣,簡直可以吹脹一隻牛皮筏子這樣的話回敬那個說大話的人,這樣,吹牛皮筏子很自然的就和說大話聯繫到了一起,而時間長了吹牛皮筏子就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為了表達方便,吹牛一詞就代替了吹牛皮筏子。
傳說,「牛」一開始是玉皇大帝身邊的一個衛士,有一天玉皇大帝在南天門手搭涼棚往人間看,說:「這人間也太荒涼了,到處都是光禿禿的這樣可不行啊,要讓人間綠起來,怎麼辦呢?撒草籽長草,這個事情誰能呢?「這個衛士聽見就說我能幹這個事情,玉皇大帝說,你平時做事挺粗心大意的,你確定你能幹得了這件事嗎?衛士一聽,立馬答道:」我能幹,我能幹「,那好,你到人間去之後,每三步撒一把草籽,衛士不敢忘記玉皇大帝的囑咐,嘴裡一隻念叨著」走三步,撒一把草籽,走三步,撒一把草籽「,到了南天門的時候嘴上念叨這個,過南天門的門檻的時候,一下拌個跟頭,一下嘴蹌到地上,把衛士上排牙全蹌掉了(牛有個特點就是沒牙),這一摔跟頭不光把牙摔沒了,他嘴裡念叨著走三步,撒一把草籽,起來之後,衛士笨的,一糊塗就記成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到了人間之後,撒草籽,撒撒撒。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那人間的草還不長荒了。結果回到南天門跟玉帝匯報,玉帝再搭涼棚往下一看,有句話說,天上一日,地上已千年,再往底下一看,雜草叢生。老百姓沒有辦法種糧食了,都是草,玉帝氣壞了:」我說你是個笨蛋,你不信把,罰你下界,幫人類種糧食你就是那耕牛,然後你一輩子只能吃草,什麼時候把你撒的草吃完了,什麼時候回來「。所以老牛被罰下界成為了人類耕種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