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媽媽的教育經驗:當孩子正處在3-9歲時,這4件事情請用心培養

2020-12-18 鄧朝芬說歷史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是很多專家都認同的一個觀點。

孔子也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習慣真的這麼厲害嗎?

李玫瑾教授曾在《開講啦》說過: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一個班級裡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就是好,有的孩子的學習成績差,那些成績好的孩子大都是有好的學習習慣,會對自己的學習有很好的規劃。

今天來看一下清華母親的曾經分享過的經驗,當孩子正處在3-9歲時,這4件事情請用心培養,或許能夠改變孩子以後的人生。

1、 良好的態度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句名言:"態度決定一切,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好,只要態度端正,廢鐵也成鋒"。

父母們平時要告訴孩子要做一件事就要認真的做,不要半途而廢,要始終保持著熱情和樂觀的心態。

孩子的態度比較積極樂觀就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學習上去,可以說是對孩子的成長十分的關鍵。

2、良好的時間管理

都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父母要教會孩子從小就有時間觀念,因為時間是最虛的東西,一去就不返。

家長在平時要讓孩子了解時間,在幫助孩子制定時間,時間久了。孩子自己就會管理時間,就能夠懂得怎樣運用時間才是最合理的。

3、情緒管理

情緒的好壞能影響一個人的辦事效率,但情緒卻不是一件容易把握住的事情。

拿破崙曾經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在平時的教育中,家長要告訴孩子,可以有情緒,但是,脾氣要通過正確的方式來發洩出來,不要影響到身邊的人。

孩子的情緒家長要從小就培養孩子,這樣走進社會以後,孩子才不會吃虧。

4、 良好的習慣

對於孩子的學習,清華母親說至少每天都要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讓孩子獨立、按時完成作業,養成預習、複習的習慣。

在做人方面,也要養成講文明有禮貌的好習慣,這樣的話孩子才能變得更加的優秀,全面的發展。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長要有耐心,堅持做下去,這樣孩子上了初中後就會很省心了。

清華學生媽媽表示:3-9歲可以說是寶寶養成好習慣的第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聽話的,培養孩子養成習慣還是比較簡單的。

我家女兒4歲的時候就看了很多的繪本,其中有一套《小松鼠行為習慣繪本》很不錯,在看故事的時候,孩子非常容易就會把自己代入到角色當中,裡面的人物怎麼做,孩子自然就會跟著模仿,從而學會基礎的生活規則。

書中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表達自己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疊加在一起,會讓孩子更容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

另外,還有《陌生人,快走開》、《說好了就要去做》等拓展故事,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學會誠實守信,懂得多了之後上幼兒園,家長們才能更放心。

全書一共10冊,僅需59,平均下來一本不到3塊錢,一包小零食的錢就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非常划算了,如果錯過了關鍵時期,再想培養就難了!

想購買的家長點擊下方商卡即可~

相關焦點

  • 清華學霸媽媽總結:帶娃走過小學六年,這6件事兒最重要
    相信很多孩子即將步入小學的爸爸媽媽,或者已經在經歷小學生涯的父母,都很想知道在為日後學業生涯打基礎、鋪通路的小學階段,如何幫他們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並且順利快樂地度過這6年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在清華學霸媽媽的經驗中,小學階段6條重要經驗是什麼呢?
  • 清華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
    "三歲看到老,七歲定終身",雖然這句話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它想表達的就是小時候的一些習慣,對長大以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父母在家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以後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清華大教授的忠告:能在孩子6~8歲前養成4種習慣,將一生優秀!
  •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教育資源必須要前傾,並且要往下沉,優秀資源,我們希望能夠更多放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馬雲馬雲說的這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還不太理解,為何要注重幼兒園階段的教育,直到我當媽之後才了解到,3~6歲對於孩子的人生來講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從孩子4歲開始,父母就要多花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
  • 3歲寶寶處於智力發育關鍵期,重點培養這幾點,能讓娃受益終身
    一個人會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全盤吸收,也就是說,兒童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令人驚訝的是,到2003年時,卡比斯教授和他的團隊對這些孩子進行回訪後發現,3歲時的言行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與成就。教授因此指出:一個人會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全盤吸收,也就是說,兒童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
  • 教育專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尹建莉:3件事不要做,2點著重培養
    北京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專家尹建莉,在這一方面則有著相當讓人信服的成績:她的女兒年僅16歲就通過連跳兩級的方式裸分進入清華大學,可以稱得上是的的確確的將自己的教育理論放入實踐當中並成功的典範,而她的教育方法也自然很值得家長的學習,談及自家女兒的成功,尹建莉她對女兒一直保持著3件事不做,兩件是重點培養的教育方案。
  • 孩子經常做這3件事,是「心術不正」的體現,最好在12歲前改正
    特別是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就更是容易寵愛孩子過了頭。家長的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是在愛孩子,但卻很容易害了孩子,教出一個「心術不正」的孩子。 而家長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的話,就必須要及早發現孩子這些「心術不正」的行為,爭取在孩子12歲之前輔助改正。否則的話,一旦過了12歲,想要改正都很困難了。
  • 日本「變態」媽媽曝光:硬核教育從3歲孩子開始,孩子們崩潰大哭
    確實,日本人的教育素質普遍較高,國民的文化素養也非常強大,甚至有網友稱「日本孩子出門時,背包必備的東西絕對會有書籍的身影」,以此可見日本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上大學不難,但要想上一流大學則困難重重。但日本有位寶媽不僅將孩子送進了一流的東京大學,還上的是難度最大的醫學部!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寶媽生養了4位子女,個個都是王牌學霸。
  • 「兒子保送清華,女兒在讀北大」,錢母稱:6歲前,堅守這3條家規
    最近有一條新聞稱同為北京大學畢業的錢家夫婦,育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都考進了國內最頂尖的大學,女兒在北大就讀兩年,兒子現在也保送清華。這讓錢貴生一家成了周圍的「紅人」。當被問到,如何培養孩子才能把孩子送進名校時,錢媽媽坦言:要注重孩子6歲之前的教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才成功的前提條件,在孩子6歲之前就要給孩子制定這3條家規。
  • 3歲寶寶暖心安慰媽媽,哈佛教授:情商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
    柚子好像感覺到我生氣了,他小眼睛珠一轉對我說『媽媽,披薩不放芝士也可以,我覺得不放芝士也好吃』。他這句話直接平息了我的情緒,真的很暖。」「柚子很棒!他能感受到你的情緒,並且能想到解決的方法,這就是高情商的一種表現」。閨蜜聽後樂呵呵地說:「柚子剛滿3歲,我真沒有想到他能有這樣的表現」。
  • 6歲前,不培養孩子閱讀能力,上小學後追悔莫及
    秋天一到,又一批孩子從幼兒園升入了小學。新一批4、5歲孩子的家長,開始為寶寶上小學做準備。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幼小銜接很重要。3-6歲是孩子培養閱讀習慣的黃金時期,寶寶在這個階段,會萌發出想要自己讀書的強烈願望。想要自己讀書,就必須先認字,當然,許多家長也會使用字卡、識字APP等幫助孩子認字。
  • 財商教育:專門為中國3-18歲青少兒打造的成長路線(建議收藏)
    基於20年的經濟學專業學習和工作領域對金融、財務知識的理解,還有十多年的育兒和教育領域從業經驗,魔斯媽媽認為,在中國推行財商教育必須重點關注家庭教育中財商意識培養和寒暑假社會實踐這兩個發力點。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這篇文章,我為大家梳理了一條適合中國3-18歲青少兒財商培養的成長路線。
  • 日本腦神經專家:10歲前培養孩子專注力,3個轉折點很重要
    日本大學榮譽教授,世界著名腦神經外科專家林成之教授表示:孩子的大腦在10歲之前處於成長期,把握好成長期,能更好地培養專注力。林成之教授把孩子10歲前的專注力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0-3歲,4-7歲,8-10歲,而3歲、7歲和10歲就是三個重要的轉折點。
  • 抱怨女生太少的神童範書愷,14歲被清華錄取,校長只有4字評價
    但是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又十分的「揠苗助長」,為孩子施加的壓力太多,導致很多的孩子在還沒有成為「神童」時,就已經被學業壓力所打倒。但是卻有這麼一個神童,在父母的良好的教育下,14歲就考入清華大學,這個孩子就是——範書愷。
  • 豌豆思維與清華同頻共振, 推動數理人才培養
    如今,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少兒思維叢書》提供了「數理人才從娃娃抓起」的培養方向。當然,清華大學出版社與豌豆思維合作,也屬於情理之中的事情。正如清華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莊紅權所言,「豌豆思維在數理思維啟蒙領域擁有成功的產品、大量的學員和優秀的教學案例,這是我們展開全面合作的堅實基礎。」官方資料顯示,豌豆思維建立於2016年,專注於2-12歲少兒的數學邏輯思維、專注力以及學習習慣的培養。
  • 孩子3歲仍說不清話?媽媽要用「媽媽腔」,帶孩子感受語言的魅力
    孩子說話有早晚之分,這一點父母一定要理性看待。老人常說「貴人語遲」即說話晚的孩子會有大智慧,其實這只是一種毫無根據的推測,說話晚不代表孩子智商高。此外孩子說話過晚這件事,父母一定要上心。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拉臭臭的時候告訴自己,父母要跟孩子說:寶寶,你肚子疼的時候要記得告訴媽媽,媽媽帶你去拉臭臭。父母將拉臭臭這件事情具體化,孩子才能正確理解拉臭臭是怎麼回事?自己想拉臭臭時要怎麼做?使用「媽媽腔」能夠豐富語言魅力,讓孩子更好地理解。
  • 3-6歲是大腦開發的「黃金時期」,做好這4件事,孩子越來越聰明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更聰明伶俐,那麼作為父母既然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不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對孩子進行潛能的培養訓練呢?德國學者卡爾·維特在19世紀提出: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能力就越強,尤其是3-6歲這個年齡段。
  • 孩子的財商培養得從三歲抓起,談談培養孩子財商的五個要點
    隨著我國平均教育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對孩子的財商教育上心了。許多家長會直接把孩子抓過來教買基金,選股票。其實這樣的做法有點突兀,真正的孩童財商教育應該是從小開始培養孩子掌控自己的現金流,學會延遲滿足等理財習慣。
  • 因帶孩子太累,日本媽媽把4歲兒子扔下樓,孩子哭著跑回家
    據日本東海電視臺3月9日報導,當地時間3月9日上午,日本岐阜市一名32歲的母親將4歲的兒子從公寓二樓陽臺扔了下去,隨後被警方以殺人未遂的嫌疑逮捕。涉案母親名為林步,她在接受審訊時稱:「(做出這樣的事)是因為帶孩子和做家務太累了。」
  •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孩子也會變得非常的自信開朗。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情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 新東方繪本課堂:4杯拿鐵睡4小時,12歲以前這樣培養孩子少遭罪!
    有人提到自己在毛坦廠中學的求學經歷時曾經用了一句話來形容:毛坦廠中學復讀,有期徒刑一年。這種地域式教育,絕不只存在於中國的升學階段。外國孩子學霸和中國孩子一樣,想要成績優秀絕對也不輕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從A點到B點,1是理想中最快的情況,2是在摸索的初期就找到了方向,而3和4,則是花了大量的精力折騰,最後還有可能無法到達終點。而在現實中,3和4才是常態。做功和做無用功是兩個概念,會思考的人會用20%的努力完成80%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