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來臨,一些老人由於子女不在身邊、精神生活空虛、不適應退休生活等原因,出現了失眠、食欲不振、沉默寡言等症狀,慢慢不愛與人交往,甚至出現自閉、抑鬱等精神疾病,值得引起關注。
臨床研究發現,抑鬱障礙在老年人較為常見,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其患病率也是水漲船高,70~85歲以上是65歲以上人群的2倍。老年抑鬱障礙常出現於患有慢性軀體疾病、認知損害和功能障礙的人群中,自殺風險高,給患者、家庭帶來痛苦。
令人擔憂的是,老年人抑鬱障礙的診斷常被貽誤,而嚴重影響療效和生活質量。老年人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即持續情緒低落不突出)、存在明顯認知損害以及非心理專科醫生經驗不足是延誤診斷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抑鬱障礙的臨床核心症狀依次為:鬱悶、興趣減退、輕生觀念或行為、自責、缺乏愉快體驗、無助絕望、焦慮不安、睡眠紊亂、疲乏感、軀體不適、食慾或體重改變、懶散遲緩。情緒、興趣的改變是重要和核心的臨床表現。掌握這些臨床特徵,有助於提高老年人抑鬱障礙的早期識別。
老年抑鬱障礙的治療目的在於減輕抑鬱症狀,預防自殺、復發和症狀復燃、改善認知功能,幫助患者掌握應對技巧以更好地應對環境改變,提高生活質量。抗抑鬱藥如丁胺苯丙酮片和米氮平片是不錯的選擇,但老年人初始劑量要小,約為成人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密切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
另外,社會心理幹預能有效緩解抑鬱程度,改善生活質量,這項工作的重擔壓在了社區醫生或基層保健人員的肩上,他們作為「守門人」,進行情緒篩查,及時發現情緒障礙者並進行社會心理幹預。
作為晚輩,多和父母說說窩心的話,多和長輩交流、聊聊天,多關心下老人的內心需求,可以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讓他們感受到天倫之樂,減少其患上抑鬱症的機率。
如何預防老年人患上心理疾病?
我們歷來主張,家庭社、會需形成合力:
一是,子女應多給予老年人精神上的關懷。
二是,加強社區醫生、基層保健人員隊伍建設,加強社會心理幹預,有效緩解老年人的抑鬱程度,改善生活質量,及時對社區老人進行情緒篩查,及時發現情緒障礙者並進行社會心理幹預。
三是,相關部門多組織老年人參加各種健身和娛樂活動,讓老年人結識新朋友,培養更多興趣、愛好,讓老年生活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