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逃離臺灣之前,曾下了親筆手令,由蔣經國親自督辦,將中央銀行庫存的92萬兩黃金(也有說是700萬兩),另有蔣介石私人存放的4200餘兩黃金、銀元3000萬枚,派一艘軍艦轉運臺灣。這是一筆很可觀的財富,放在臺灣,蔣家幾代人也用不完。
可是,蔣介石到了臺灣後,生活卻過得十分清苦,那段時期他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窮。或許很多人都會不解,守著如此的財富,怎麼能說蔣介石窮呢?這裡不慌下定論,聽筆者慢慢道來。
蔣介石到了臺灣之後,位於臺北市的「總統府」辦公室陳設很簡樸,只有藤椅14把,上面還是南京用的藍布墊子。有人建議更換椅子,蔣介石阻止說:「國難方殷,一切從簡,不必更換,但注意清潔。」很長時間他都沒有更換辦公用具。
在生活上,蔣介石依舊保持不喝酒、不吸菸的習慣,只喝一點烏龍茶。經濟支出精打細算,該支出的仔細斟酌,不該花的錢絕對不許亂花。蔣的穿著,仍是大陸帶去的舊衣,平時軍服3套,內衣和毛衣各2套,破了就補,補了再穿。他在重慶穿的一件黑色披風,也帶到了臺灣,領口已經破損,宋美齡建議換件新的,但蔣不為所動,堪稱勤儉持家的模範。
蔣介石的座車,還是1946年在大陸用的舊車,到臺灣後為圖吉利,有人建議另購新車,蔣批覆「不必」。這輛車他一直乘坐到1956年,直到宋美齡從美國帶回一輛小車,才替換了這輛舊車。
對於總統府的車輛,蔣介石控制的也很嚴格,不許隨意採買和更換,這項規定很長時間沒有突破,到了60年代,總統府的車輛才有所增加,但也嚴格控制使用。
在其他方面,蔣介石也是精打細算,節衣縮食,有錢不落虛空地。據時任「國家安全局」主計室主任趙志華回憶說,1949至1950年間他在侍從室第九組工作,那時的財務署掌管著大筆軍費,但也不能照顧這位國民黨總裁。
1949年7月10日,蔣介石應菲律賓總統季裡諾之邀,參加碧瑤會議;8月6日應南朝鮮總統李承晚之邀,去開鎮海會議。因外出經費緊張,幾乎難以成行。對虧軍費節餘了16萬美金,交總裁辦公室,方得出國訪問。可見當時經費之緊張。
常言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蔣介石到臺灣後,儘管與在大陸時的生活水平難以相比,但也比一般官員的生活要好許多。可是,蔣家的經費開支已經出現捉襟見肘的困難局面。蔣到臺灣時,起初尚不是總統,但當時也很繁忙,他要為復出積極進行準備,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籌劃布置。
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仍然關心家內經濟開支,每月都要過目帳單,如果發現開支太大,即令縮減。在一日生活上他也很克制,7點半吃早餐,一般是稀飯和鹹菜。下午1時半的午餐,只是一盤蔬菜、一盤瘦肉、一個湯,偶爾加盤豆腐,有時也會以魚代肉。
要知道,在大陸時,每天一碗老母雞湯是少不了的,初到臺灣時也取消了。桌上的小菜主要是水煮筍頭、醬菜、小黃瓜等。直到臺灣經濟得到發展後,蔣家的午餐才改為四菜一湯,外加點心、水果。下午7時,蔣介石結束一天的工作然後吃晚飯,飯菜數量比中午略少,也沒新鮮花樣。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蔣介石從大陸帶去的那些黃金、白銀都幹什麼用了?守著大把錢財遭這樣的罪,豈非是頭號傻瓜又或是守財奴?蔣介石當然不傻,這些錢財自有用處。他以「毋忘在莒」的田憚「復國」精神,積極準備反攻大陸,這些錢財主要用於軍費開支,部分用於經濟建設。
蔣介石之所以精打細算,自找苦吃,主要是把錢服務於政治目的。若要保持優裕的生活應很容易,也用不了多少錢,但蔣介石沒有這樣做,堅持過一段時間的苦日子。當然,話又說回來,蔣介石的生活即便再苦,比起那些隨他逃臺的一般人家來說,還算是上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