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四川人嗎?」8月20日,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一次意外的邂逅,讓記者結識了一位來自成都的志願者。他叫鄒志熙,畢業於成都石室中學,現在斯洛伐克留學。為了當一名奧運志願者,他甚至放棄了暑期待遇優厚的實習機會。
主動招呼記者 原是老鄉
8月20日下午,記者到奧林匹克公共區採訪,走到中心區下沉廣場巨型中國鼓雕塑前時,看到很多人在這裡合影留念,我們也駐足於此,準備留影。
留影的人很多,記者注意到,旁邊有幾位志願者正在用流利的英語給一對老外夫婦介紹路況。當記者和同行用四川話談論時,一名志願者突然跑了過來。「你們是四川人嗎?」「是啊。」「我也是四川人!」
我們都為能在公共區的人潮中遇到老鄉感到特別高興。仔細端詳,眼前的這名志願者中等個子、略顯清瘦,與其他志願者一樣充滿了青春活力。他叫鄒志熙,是地道的成都人,今年23歲。
在聊天中,記者了解到,鄒志熙現在是斯洛伐克考門斯基大學的研究生。之前,他中學畢業於成都石室中學,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書期間,獲得了公費出國留學的機會。
國外提出申請層層過關
「我只是想回來當一名普通的志願者,沒有其他想法。」鄒志熙介紹,其實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書期間,他就報名參加了志願者選拔,但他於2007年8月獲得了到斯洛伐克學習的機會,所以在讀大學期間,自己報名的志願者身份只得重新申請。
在國外申請志願者,可比國內程序複雜多了。「我是從中國駐斯洛伐克大使館知道我們在國外也可以報名的。」鄒志熙回憶,他先是在網上進行了報名,後來北京市僑辦與他取得了聯繫,經過了各級部門的層層審核後,2008年5月,他收到了錄取通知書,終於如願成了一名海外志願者。「那時,我比獲得任何獎勵都高興。」
由於是海外志願者,奧組委對他們有特殊照顧的政策。「我來這裡報到的時候,工作人員準備派人到機場接機,我立即謝絕了。」鄒志熙認為,自己是來服務的,不是來享受的。到了北京後,由於他對那裡的情況非常熟悉,鄒志熙還主動當起了其他海外志願者的嚮導,成了外國華僑眼中的「中國通」。
掌握4種語言他很搶手
「每天下午上班,主要是做語言服務。」由於鄒志熙能熟練地使用英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和中文四種語言,所以他成了「香餑餑」,經常需要到其他地方「支援」。
8月8日晚,由於當晚進入鳥巢的人數達到頂峰,志願者們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我一晚換了3個地方。」鄒志熙介紹,8日下午開始,他先是在本崗位公共區下沉花園處服務,當大量觀眾開始入場時,他被調到最大安檢口提供語言服務。開幕式結束時,他又被調到地鐵口協助服務,忙完時已經是次日凌晨2點半了。「其實,我在斯洛伐克上學的時候,就經常為外國同學介紹中國。」鄒志熙介紹,自己所在學校的同學大多來自歐洲,對中國的了解不多,所以他一有機會就給同學們介紹中國的情況。在學校的演講活動中,他每一次演講的內容都是中國的人文地理、燦爛文明,他想告訴同學們一個真實的中國。「這個暑假你原本打算做什麼?」鄒志熙回答道:「我原本就是安排當志願者,雖然也有其他待遇優厚的實習機會,但我不會去。」鄒志熙介紹,學校的放假時間是6月5日到9月10日,若不是時間不允許,他將會繼續選擇做一名帕運會志願者。(何文宗、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