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藥業強大,但為何沒能誕生世界級的製藥公司?|鈦媒體行研

2020-12-16 鈦媒體APP

日本藥品製造業協會在2018年發布的最新一期《日本藥品製造業協會指南》中,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在2016年全球銷量排在前100位的藥品中,日本佔了13個,僅次於美國排在世界第二位。

圖1:2016年全球銷量前100的藥品中各個國家的持有數量。數據來源:Japan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Guide 2018-2019, Japan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JPMA)

然而,這個排名第二的地位,卻沒有反映在日本藥企的實力上。

2019年,美國 Pharm Rxec 雜誌公布了2019年度的全球製藥企業五十強排行榜。在上述2016年全球藥品佔有率統計中排在第二的日本,卻沒有一家企業進入這份權威榜單的十強。排名最高的武田製藥工業排名也僅排在第16位。

圖2:武田製藥工業和他的競爭對手門的對比。數據來源:美國Pharm Exec's Top 50 Companies 2019;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可以看到,日本排名最高的製藥企業武田製藥工業前面,還有2家瑞士企業、1家法國企業,2家英國企業,1家德國企業和1家丹麥企業。瑞士能夠誕生這麼多大型製藥企業,與其在「銷量前一百藥品」佔有率中實力相當(佔了11種),但是日本最大的製藥企業排名卻很靠後。

日本為何沒有藥企巨頭?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即日本的製藥企業數量龐大,在藥品研發上也更為專注,多家製藥企業分流了這些高銷量的藥物,造成了雖然整個行業非常強,但是卻沒有出現絕對的巨頭企業的局面。

鈦媒體App經資料研究認為,日本製藥行業的綜合發展歷程及現狀值得關注。如下報告將對日本製藥行業的現狀、日本製藥行業的代表企業、日本製藥行業的發展方向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嘗試揭開問題的答案。

日本製藥行業現狀

1、研發能力強,附加價值較高

圖3:日本國內藥品銷售額變化情況。單位:億日元。數據來源:「醫薬品醫療機器産業実態調査」,日本厚生勞動省醫政局經濟課。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2017年度,日本國內醫藥品的總銷售額為12兆5219億日元,總市場規模在日本135個行業中排在第29位,屬於日本的支柱性產業。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市場規模的排名並不高,但是附加價值方面(註:附加價值是為量化商品的不可替代性所產生的指標。例如一件衣服的價值與它的設計與品牌等相關程度較高,這類價值就會被歸類為附加價值。附加價值越高,商品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製藥企業排在所有行業的第12位。排在製藥行業前面啊的,只有日本的傳統強勢行業,如運輸機器製造業、汽車工業、汽車製造業、化學行業等等。

這反映出了日本的製藥行業的發展是以上遊研發為主,因此具備較高的附加價值。

2、市場規模龐大但出現了縮小趨勢

圖4:2014-2018年世界各國一藥品市場成長率分布情況。數據來源:「The Global Use of Medicine in 2019 and Outlook to 2023」,美國IQVIA。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市場規模龐大,不過在增長率方面,就沒有那麼樂觀了。

美國調查公司IQVIA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2014-2018年間日本的醫藥品市場的增長率僅有1.0%,不僅僅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最低的,也落後於不少發展中國家。而在未來五年內醫藥品市場的增長率方面,日本更是成為了唯一一個被預測為複數的國家。

如果以日本厚生勞動省(相當於中國「衛健委」)的數據為基礎進行計算,日本在 2008~2017年這十年間,醫藥品銷售額的平均增長率僅有0.2%,因此IQVIA預測日本在未來五年會出現負增長並非空穴來風。

造成日本醫藥品市場規模逐漸縮小的原因,主要是政策面。

2017年12月20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向日本中央社會保險醫療協議會遞交了關於藥價制度改革的相關文件,二者最終達成了一致。協議的核心點只有一個,就是「將每兩年一次的藥價調整改為每年一次」。

考慮到藥品價格調整的結果基本都是下調,這一法案的最終目的很明顯是為了全面降低藥品的價格從而削減國家和民眾的醫療支出。這一法案將從2021年開始實施,因此預計2021年開始日本的醫藥品市場規模會加速下降。雖然這一法案並沒有開始生效,但是日本政府已經開始了對醫療行業的支出削減以及藥品的價格削減。

以2018年為例,國家的醫療費預算被削減了1.65%,這一舉措讓製藥行業的總銷售額下降了2.5%。預計今後由於政策方面的影響,日本國內的藥品市場保持負增長的可能性很大。

3、仿製藥正在逐漸取代新藥

日本推廣仿製藥的原因和市場規模縮小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縮減醫療費的開支。仿製藥與新藥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下文會解釋新藥和仿製藥的區別)。

日本由於有醫療保險的存在,每年在國民醫療上的開支都非常巨大。而正是因為有醫療保險的存在,讓民眾會偏向去選擇價格較高但是「品質較好」(實際上仿製藥的療效並不一定比新藥差)的新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醫療保險金的浪費。因此,日本政府在2013年出臺了「後発醫薬品のさらなる使用促進のためのロードマップ」(《關於推廣仿製藥的相關法案》),宣布在2020年年末,要將仿製藥的使用率提高到80%以上。(註:仿製藥使用率的計算方法是「仿製藥的數量/有仿製藥的新藥數量+仿製藥的數量」,還沒有出現仿製藥的新藥並不會列入統計之內)

本報告著重解釋一下新藥和仿製藥的區別:

所謂的新藥,就是市面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由企業開發出來的全新藥品。通常一種新藥的開發時間是9到16年。在新藥開發完成之後,企業會給這種藥申請專利。在日本,專利的保護期限是20年。專利申請完成之後,一般情況下會開始藥物的臨床試驗。臨床試驗通過之後,新藥就可以正式投入生產。為了後文方便解釋,我們這裡把這種藥物成為藥物A,它的療效成為療效A。

在專利保護期間,也就是專利申請完成之後的20年之內,其他企業是不能生產這種藥物,也不能夠仿製這種藥物的。換句話說,市面上有療效A的藥物,只會有藥物A這一種。等專利保護期到期之後,其他廠就可以開始根據藥物A仿製藥物了,仿製藥一般也會有療效A,可以作為藥物A的替代品使用。這時候藥物A不再屬於新藥範疇,分類會從「新藥」變成「長期收載品」,根據藥物A仿製的藥物則會被歸類為「仿製藥」。

仿製藥之所以便宜,是因為開發費用相比新藥要低得多。一般情況下,一款新藥的開發費用高達數百億乃至上千億日元,而仿製藥由於可以參考新藥的成分,研發門檻要低得多,開發費用一般在幾億日元,很少會超過十億日元。也就是說,由於成本的低廉,仿製藥的價格會比新藥要便宜得多。

由於仿製藥的價格便宜,許多民眾潛意識的會認為它是「山寨劣質產品」,實際上並非如此,幾乎所有的仿製藥與新藥的療效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日本政府推廣仿製藥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圖5:日本仿製藥的使用率。數據來源:「後発醫薬品の市場シェア【新目標】」,日本厚生勞動省。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可以看到,自從2015年《關於推廣仿製藥的相關法案》頒布之後,日本仿製藥的使用率就開始快速上升。2018年,日本仿製藥的使用率已經達到了72.6%,距離在2020年達到80%的目標僅有一步之遙。

不過,雖然日本定製了在2020年仿製藥使用率達到80%的目標,這並不代表著仿製藥的使用率達到80%之後就會穩定下來。

圖6:2017年度世界各國仿製藥使用率分布情況。數據來源:後発醫薬品の市場シェア【新目標】」,日本厚生勞動省。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可以看到,新藥研發能力最強的美國,仿製藥使用率卻是最高的,已經超過了92%。如果以美國為目標的話,日本的仿製藥使用率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考慮到日本老齡化的進程,2030年左右日本的高齡人口將有可能突破30%,屆時日本的醫療財政預算將會更加吃緊,因此日本進一步推廣仿製藥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總結來說,在2020年日本達成仿製藥使用率超過80%這一目標並不難,並且存在繼續推廣仿製藥的可能性。

4、醫藥品利潤的主要來源依然是新藥

圖7:2019年度日本醫藥品市場新藥和仿製藥的數量、銷量及銷售額對比。數據來源:「薬価基準改定の概要」,日本厚生勞動省保險局醫藥課,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2019年度,雖然新藥的銷量(鈦媒體註:這裡採用的「銷量」與上文的「使用率」並不是同一個數據)僅僅有35%,但卻佔了總銷售金額的77.3%。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新藥的價格相比仿製藥要高出許多,另一個則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新藥沒有被仿製成功。

第一條原因很容易理解,新藥由於開發成本極高,企業要保證收回成本的話,一般都會將價格定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

關於第二點,目前日本市面上存在4032中新藥,其中存在仿製藥的有1721種,僅佔了總數的42.7%,還有2311種藥品依然不存在仿製品。換句話說,雖然日本的新藥使用率已經提高到了72.6%,但是由於還有2311種不存在仿製品的新藥存在,每年醫藥品的支出還是會被這批高價新藥拿走。

這也反映出了目前日本藥企的主要盈利模式,即:

開發新藥-回收成本-賺取利潤-繼續開發新藥

實際上,目前日本專門生產仿製藥的企業非常少,絕大部分藥企都是新藥開發的模式。這也是日本製藥行業強勢的原因:絕大部分藥企都有很強的自主研發能力,並通過新藥的盈利來開啟下一個開發項目,並且已經形成了穩定的運營模式。

5、日系藥企的主攻領域

圖8:2016年日系醫藥品的貢獻度以及患者滿意度的排名情況。數據來源:「國內基盤技術調査報告書」,公益財団法人ヒューマンサイエンス振興財団。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由於日本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數量和比例都在快速增加,「老年病」也就逐漸成為了日本醫療界所面臨的主要課題之一。近年來,日系醫藥品的主攻領域也的確是這部分「老年病」。

其中,高血壓可以說是日系藥攻克最成功的一個病症,不管是從貢獻度上還是從患者滿意度上都排在了第一位。除了高血壓之外,高血脂、哮喘、通風、心肌梗塞、糖尿病這些在老年群體中常見的病症也均位列榜上,是日系醫藥品近年來攻克最成功的一系列病症。

日本製藥行業的代表企業

圖9:2019年日本營業額前十位的製藥企業,營業額單位:億日元。數據來源:各企業有價證券報告書。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武田藥品工業是日本當之無愧的最強制藥企業,2018年全年的營業額達到了2兆972億日元,領先了排在第二位的安斯泰來製藥7000億日元以上。營業額超過1兆日元的製藥企業共有三所,除了武田藥品工業之外,還有安斯泰來製藥和大塚控股公司。此外,第一三共的營業額距離1兆日元也很接近。這四家藥企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差距比較大,一般會把這四所企業看作日本製藥企業的第一集團。值得一提的是,這十家企業裡面除了「第一三共」之外,業務核心全部都是新藥研發。

此外,日本製藥企業生產的藥物中,銷量最高的藥物是貝伐單抗,持有者是中外製藥;銷量排在第二的是納武單抗,持有者並不是十大藥企中的任何一個,而是小野藥品工業。兩個藥物全部都是癌症治療藥物。

圖10:2019年日本營業額前十位的仿製藥企業,營業額單位:億日元。數據來源:各企業有價證券報告書。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仿製藥企業方面,不管是規模上還是數量上都要比新藥研發類企業要小。排在第一位的澤井製藥的營業額只有1831億日元,營業額超過一千億日元的只有澤井製藥、日醫工和東和藥品這三所。雖然第一三共也有仿製藥業務,但是營業額僅有555億日元,相比第一三共9297日元的總營業額來說要少得多。

總體來說,目前日本藥企的主要經營模式依然是新藥研發,仿製藥企業不管是數量還是規模上都比新藥研發類企業要差不少。不過,在2015年日本政府出臺推廣仿製藥的相關政策之後,日本的仿製藥企業的營業額近年來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並且新興企業也在陸續出現,傳統的新藥研發企業也開始開設仿製藥生產線,在未來日本的仿製藥行業是一個比較被看好的行業。

日本製藥行業的動態和展望

1、研發能力優化

在未來,日本的仿製藥行業可能會進一步發展,但是日本製藥行業的支柱依然會是新藥研發類。換句話說,雖然由於政策等原因讓仿製藥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由於日本製藥行業強大的研發能力,再加上新藥研發行業巨大的利潤,日本的製藥行業沒有理由會放棄新藥研發。

不過,新藥研發企業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最近新藥研發的難度越來越高,所需要的投資也越來越大了。這不僅僅適用於日本,也適用於其他國家。

圖11:1995-2015年日本、歐洲、美國新藥研發投資金額變化情況,投資金額單位:億美元。數據來源: European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and Associations,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Figures,Key Data 2017.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圖12:1997-2016年日本、歐洲、美國研發成功的的新藥數量變化情況。數據來源: European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and Associations,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Figures,Key Data 2017.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

自1995年以來,日本、歐洲和美國這幾個主要的新藥研發地區每年對新藥研發事業的投入都在增加,尤其是美國,2015年對新藥研發的投入已經達到了1995年的四倍以上。但遺憾的是,每年誕生的新藥數量並沒有隨著研發成本的快速增加而增加,相反,甚至還略有下降的趨勢。換句話說,現在新藥研發的難度相比20年以前已經提升了不少,每件新藥的研發成本相比20年前要高出3到4倍。換言之,現在的醫藥企業必須要想辦法優化研發程序,不然高額的成本會成為企業嚴重的負擔。

對日本來說,研發能力的強化更是一個非常迫切的課題。

日本藥企研發的黃金年代是1990年前後,當時日本藥企不但數量眾多,而且研發能力普遍很強,誕生了一大批新藥。但是隨後,日本醫藥行業的研發能力就開始下降,新藥的產出也開始放緩。2010年前後,在1990年代誕生的新藥的專利陸續到期之後,日本藥企由於缺乏新藥產出,盈利能力驟減,這一現象當時被稱為日本製藥行業的「2010年問題」。

隨後,日本的製藥行業就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強化研發能力了。近年來,日本新藥研發的數量也的確已經開始回暖。但是,研發成本過高這一全球普遍性的問題依然存在。日本政府在2019年出臺了「日本製藥能力強化計劃」,預計每年會撥款600億日元左右來支援醫藥品企業的研發改革,目標是優化日本製藥行業整體的研發能力。

2、經營體制優化

製藥行業有一個專有詞彙,叫做「輝瑞模式」。即通過不斷的併購,在擴大公司規模的同時擴大公司的產品庫,從而增強企業能力。輝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過一系列的併購,現在已經成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製藥公司。

上文已經提到,目前日本乃至全球的藥企都存在研發成本逐漸升高這一問題。換句話說,縮減成本已經成為了全球的製藥企業都在面臨的問題。優化研發能力固然是一種解決辦法,但是M&A也是削減成本的一個重要方法。

上文提到的「輝瑞模式」,就是典型之一。通過併購,可以讓兩家企業取長補短,去除冗餘部門,實現經營體制的優化;並且,通過併購可以讓企業之間技術互通,從而讓研發能力得到強化;再者,由於研發本身伴隨著風險性,體量越大的公司,對研發項目失敗的承受能力就越強,等等。換句話說,M&A活動對於製藥企業來說,是解決現階段研發成本過高的一種非常好的辦法。

不過,日本的製藥企業卻不這麼想。

日本製藥公司的M&A進程要慢得多。日本製藥行業曾經發生過一次比較大規模的合併潮,那是在2005年,山之內製藥和藤澤藥品工業進行了合併,成為了現在日本的第二大藥企安斯泰來;同樣在2005年,第一製藥和三公進行了合併,成為了現在的日本第四大藥企第一三共。此後,除了中小企業之間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併購之外,日本再也沒有出現過比較大的併購潮。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藥企大多數研發能力都非常強,大多數在第一批新藥的專利到期之後都可以研發出下一批新藥來繼續盈利。雖然新藥研發成本過高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是相比M&A,日本的藥企們更傾向於通過優化自身的經營體系,如生產線外包、MR外包等來削減成本。

總結來說,雖然其他國家製藥企業之間的M&A發生的比較頻繁,但是日本的製藥企業並不傾向於去互相併購,而是傾向於「自力更生」,通過強化研發能力、優化經營體制來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再次回到報告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日本的製藥行業沒有出現超大型企業?通過上述報告內容,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日本的製藥企業並不傾向於積極的資本併購。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把併購分成兩類,即「主動併購」和「被動併購」。

所謂被動併購,即某企業出現經營危機,導致不得不被併購的情況。對於製藥企業來說,導致經營危機最主要的原因無疑是新藥開發失敗導致的資金鍊問題。但是,日本製藥行業已經發展了許多年,現在的日本已經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新藥研發國,整個行業的研發能力很強,研發能力強大的企業也很多。實際上,現在日本的藥企基本上都是研發能力很強的企業,而且開發經驗豐富,因此對於新藥開發的風險控制都做得比較好,也就很少會出現被動併購的情況。

而主動併購方面,日本製藥行業的企業目前並不積極。自從2005年發生了兩起較大規模的併購之後,近十幾年日本的製藥行業就沒有發生過任何大規模的併購活動了。相比併購,日本企業似乎更喜歡對自己「嚴格要求」來謀求進一步發展。

不過,雖然沒有超大型的製藥企業,但日本的製藥行業總體上還是非常強,並且研發能力近年來也得到了強化,「2010年問題」也已經成功克服。(本文為日本醫療製藥行業研究報告導讀的上篇,首發鈦媒體。作者/玉琴,編輯/蔥蔥)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原研藥的「血」,仿製藥的「淚」
    「法裡容情」,雖令人動容,但也透露出巨大的心酸,尤其是那些吃不起原研藥的「癌症病人」。那究竟什麼是原研藥,什麼是仿製藥?為什麼海外代購抗癌仿製藥是違法?還是讓我們先從歷史讀起。原研藥研發艱難,成本投入巨大所謂原研藥是指製藥公司花費大量科研經費研發生產的專利藥品,世界各大製藥廠像瑞士諾華、德國拜爾、美國輝瑞等公司研製一種特效藥的投入都達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投入為何如此之大?這主要是其研發的複雜性決定的,畢竟是跟「生命」在博弈。
  • 生病了,吃原研藥好,還是仿製藥好?
    劇中,治療慢粒白血病的原研藥貴比黃金,一瓶售價超過2萬元。主人公程勇為了讓患者們吃上藥,去印度買來大量平價仿製藥,被白血病患者奉為「藥神」。 隨著影片的熱映,網友們除了關注源自真實案例的故事情節外,圍繞「原研藥」和「仿製藥」的討論亦熱火朝天。
  • 小林製藥的保健品才是最強大的?
    小林製藥即便在苛刻的日本消費者心中也是品質保證,除了廣大中國人所熟知的退熱貼各種藥膏,保健品更是日本人的心頭愛。日本人普遍長壽,莫非和它們愛吃保健品也有關係?
  • 關於日本的AI製藥簡單剖析
    比如2016年,日本NEC公司就將AI引入了新藥研發,短時間、低成本地發現了一種可以治療肝癌和食管癌的疫苗。而中國的創新藥物,目前還停留在提取中藥有效成分優化合成的思路,還有部分屬於仿製藥。 這麼說並不是在妄自菲薄,而是希望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既然中國在AI技術上並不遜色,是不是也能利用人工智慧,為製藥產業另闢蹊徑呢?
  • 國內生物製藥業瞄準中東藍海市場
    其中以「新趨勢:生物製藥與醫學健康的創新突破」為主題的圓桌論壇,聚焦國內生物製藥的發展與創新,與會嘉賓百濟神州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吳曉濱、卡替醫療創始人谷為嶽、富煜亞洲總裁\步長資產管理總裁姒亭佑,圍繞相關話題展開討論,碰撞出不少精彩觀點。
  • 日本製藥行業的發展歷程簡介和總結
    行研君說   導語   目前中國醫藥企業在國際化方面遇到的難題,也曾經困擾過日本製藥企業,日本製藥企業通過資本運作,直接收購歐美生產型企業、歐美建立合資公司,以合資公司生產,通過規範市場的驗證、國內合資企業為生產基地等多種方法獲得成功
  • 靈北製藥的上市及在研藥品淺析
    丹麥靈北(Lundbeck)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精神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全球性製藥公司。公司專注抑鬱症、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及精神分裂症類藥物開發。2016年公司銷售收入達156億丹麥克朗(約合25億美元)。本文將對Lundbeck上市及在研產品進行盤點。
  • 齊魯製藥骨髓瘤靶向藥齊普樂成功上市 價格僅為原研藥三分之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建祥教授、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教授、齊魯製藥集團總裁李燕、齊魯製藥集團副總裁、銷售總公司總經理徐元玲等出席會議並致辭,會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0位血液病領域專家學者和20餘家媒體記者共同見證了齊普樂上市儀式。
  • 生物製藥公司緣何扎堆美國波士頓和劍橋地區?
    /劍橋地區聚集,和此趨勢相對應的是,波士頓/劍橋地區今年被多個媒體或網站評為生物製藥或生命科學領域的冠軍,其中影響最大的是GEN在今年3月份推出的「Top 10 U.S. 那麼,這些生物製藥公司在波士頓/劍橋地區到底是怎麼扎堆?又是為何在該地區扎堆呢,本文試圖解答這兩個問題,也希望波士頓/劍橋地區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眾多的生物製藥開發區建設有所啟示。首先在波士頓/劍橋地區(包括大波士頓地區)的眾多生物製藥公司不僅僅是美國本土的公司,而是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中國的公司尤其是歐洲的公司。
  • 日本最老的製藥企業為何百年不倒?
    原標題:日本最老的製藥企業為何百年不倒? 遊客們對日本「神藥」的爆買熱度也是有增無減。其中,最為人氣的還是那些有著百年歷史的家庭常備藥。不僅對海外遊客,對當地日本民眾來說也都是炙手可熱的商品。 1570年創業的翠松堂製藥是這些老牌製藥企業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家。其經營了近130年的和漢配方解毒丸——「百毒下」也是「神藥」名單中的一員。近日,記者採訪了翠松堂製藥負責人石井利明,向他了解了一個老牌企業在日本屹立不倒的秘密。
  • 日本小林製藥在打造新的「神藥」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經濟新聞》9月12日報導,日本小林製藥正在加快開發迎合中國遊客需求的藥品和化妝品,希望創造新的「神藥」。2015年,去日本必買的「12種神藥」在中國社交網站上廣為流傳,小林製藥的商品佔了其中5種,但熱銷商品會迅速發生變化。
  • 四環製藥專利被齊魯製藥質疑「造假」(1)
    聲明中提及了該專利的主要問題包括:357專利說明書記載的一系列實驗數據不僅與三家權威機構的實驗數據完全相悖,且其自身實施例的數據之間互相矛盾;357專利系仿製藥雜質專利,原創性和重要性低,原研藥產品早於上世紀70年代便問世;357專利聲稱其解決的安全性問題至今仍未證實,國家食藥監總局於2016年發函要求四環製藥於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本品上市後的臨床研究工作,並將補充申請上報總局
  • 為什麼印度能成為「全球藥房」?仿製藥大量生產,中國卻不行?
    另一個就是關於製藥方面。熟悉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的仿製藥特別多,尤其是那些價格昂貴的進口藥品,在印度以不到一半的價格就可以買到,仿製藥可以說在印度很受歡迎。然而,除了印度,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如此「大膽」。畢竟,很多印度仿製的藥品,都是西方國家開發的,光是專利費就可以嚇死人。
  • 三生製藥2019年度業績公布
    來源:美通社營收同比漲幅16.0%,正常化歸母淨利潤增長19.4%,研發投入增長45.2%香港2020年3月31日 /美通社/ 中國領先的生物製藥公司三生製藥(01530.HK)今天公布的2019年報顯示:公司業績保持穩健增長,核心產品持續市場領先,醫保覆蓋產品不斷增加,研發管線穩步推進
  • 原研藥和仿製藥傻傻分不清楚,「藥」選哪個好?
    原研藥和仿製藥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仿製藥成本會低很多?醫生要給我開「仿製藥」,療效可靠嗎? 進口原研藥受專利保護,當專利到期之後,其他公司就可以申請製造並銷售這類藥(仿製藥),因此「仿製藥」與「原研藥」其實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相同的規格,相同的給藥途徑,而且與「原研藥」有相同的通用名。 仿製藥僅複製原研藥的主要分子結構,省時省資省力,研發成本低,所以價格上一般會比「原研藥」便宜許多。
  • 駐大阪總領事李天然訪問日本樂敦製藥公司
    2019年10月8日,駐大阪總領事李天然訪問日本樂敦製藥公司,與會長山田邦雄、董事山田哲正、樂敦投資(中國)總經理橫井正紀舉行會談。山田表示,樂敦製藥高度重視對華合作,公司產品在華受到消費者好評,也將繼續開拓在華業務,並積極考慮與中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山田強調,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良好,醫療相關市場巨大,今後樂敦製藥願將更多資源與精力投入到中國業務,以構建中日再生醫療高端平臺為目標,實現互利共贏。
  • 日本小林製藥收購中國虧損藥企 正式進軍中國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早在2015年,其在日本面向中國遊客的銷售額就達到43億日元(約人民幣2.54億元),而前一年不過23億日元,僅向中國遊客銷售的金額就佔到了總銷售額的3%。而小林製藥社長小林章浩也曾表示,其已經將中國消費者作為一個獨立的客戶群體來分析,他的觀點是:中國人對日本藥妝有信心,只是每次旅遊時不方便購買或是出現囤積的現象,會使得公司的銷售業績顯得不太穩定。
  • 香雪製藥:關於與ATHENEX,INC.合作事項進展的公告
    證券代碼:300147             證券簡稱:香雪製藥      公告編號:2020-115                     廣州市香雪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與 ATHENEX,INC.合作事項進展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信息披露的內容真實、準確、完整,沒有虛假
  • 印度製藥公司可合法生產「達菲」仿製藥
    印度著名製藥公司Cipla周一表示,已收到來自拉丁美洲、墨西哥和以色列等國的要求,並且該公司有能力在4-6周內提供1500萬劑禽流感藥「達菲」(tamiflu)的仿製藥奧塞米韋(oseltamivir),據稱該藥能有效治療豬流感。Cipla在印度市場銷售「達菲」仿製藥的價格為20美元每劑(20粒),而該藥的國際市場價格為60美元每劑。
  • 2020年化學製藥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 2020年中國化學製藥市場現狀...
    化學製藥行業迎來嶄新的前景,「十二五」末,化學製藥行業利潤將突破1000億元!  《2020年中國化學製藥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針對當前化學製藥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威脅,提出化學製藥行業發展投資及戰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