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唐詩到街舞功夫,
從案臺文創到山水攝影,
《與古為友》已陸續邀請藝術家們
交流各類古今傳承的話題。
第五集節目播出之際,
將繼續與你探討山水畫與攝影藝術、
美食創新與節氣文化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中國山水畫傳遞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哲學,現代攝影則捕捉時間與空間之美,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共通之處?在《與古為友》第四集節目中,藝術家徐冰與攝影師張克純從山水畫創作理念出發,探討山水畫所運用的技巧特徵,從而獲取藝術創作的更多靈感。
如何讓攝影作品更接近山水畫的意境?這個問題曾讓張克純的藝術創作陷入瓶頸。徐冰認為,許多傳統作品的可貴之處,便在於具有限定性。若靠合成技術拼貼元素,可以完成各式奇特的景象,然而這種無限性也讓作品的價值有所弱化。
當攝影師行走於山川大河之間,儘管很難經常捕捉到符合心境的畫面,然而一旦遇到便有機會塑造出巨大的藝術價值。作為同樣帶有局限的藝術,攝影與山水畫如何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依舊是張克純未來要繼續思考的課題。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
豐富的菜餚與精細的烹飪手法,
也令世界為之驚嘆。
而這其中是否有一條傳統飲食線索,
可以與西方烹飪理念相融合?
《與古為友》第五集節目即將播出,
法國藍帶勳章獲得者、分子料理大廚蘇啟勝,
將和24節氣申遺配圖國畫創作者林帝浣,
一同探討中國美食的傳統與創新。
提及分子料理,你或許很難與中國美食聯想到一起,但廚師蘇啟勝近年來卻對此深深著迷。他曾嘗試分辨雲南的一百多種蘑菇,在北極低溫環境下烹飪過橋米線,更前往法國藍帶學院進修廚藝……
儘管創造出新的菜式,蘇啟勝卻深覺菜品中少了一些傳統文化的底蘊。好在一本美食文化書籍為他帶來了靈感,該書的作者正是集攝影、繪畫、書法等愛好於一身的學者林帝浣,人稱「小林」。兩人相約在成都會合,據說這裡居住著一群憨態可掬又十分挑剔的「美食家」?
熊貓自帶吃貨體質,在食物上自然是精挑細選。通常它們會隨季節變化而擇食:春夏偏愛不同種類的竹筍,秋季多食箬竹竹葉,冬季則以巴山木竹、刺竹和苦竹竹杆為主食。一年四季大自然賦予不同的食材,從「資深品竹美食家」熊貓身上,我們能否領悟到一些中國人飲食的奧義呢?
大熊貓會按季節挑選食材,中國人同樣深諳美食之道。自然萬物生長有時,選擇當地的應季食材進行烹飪,往往能嘗到食物最鮮美的本味。這種「不時不食」的文化基因,則源自中國人獨有的一套天文編碼——二十四節氣。
所謂一年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照射角度的變化,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等分。這套天文曆法,不但有助於傳統農耕,也衍生出各地不同的文化習俗,它的背後更體現出中國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希冀。
以「不時不食」為文化理念,蘇啟勝漸漸有了創作的靈感。他與小林隨後前往位於成都以南的宜賓竹海,尋找當地的應季食材——冬筍。
原以為只有春筍才鮮嫩,沒想到冬筍也十分美味。原汁原味的新鮮食材,只需簡單的烹飪手法,即可變成上等的美味。採集到豐富的食材後,兩人下一站會前往哪裡?
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對於美食的研究也有一套秘訣。在擁有超過600年歷史的巍山古城,竟能發現許多中國老祖宗發明的「分子料理」?
原來早在古代,人們便發現了一種特別的食物製作方法:例如通過控制溫度和溼度,讓豆腐自然發酵而成的毛豆腐,以及與奶酪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雲南乳扇……這些人與自然共同「創作」的食材,與現代分子料理有著神奇的相似之處。
幾百年前誕生的食物,也讓蘇啟勝找到了古老的共鳴。在領悟傳統美食之道後,他最終將以黑松露、乳扇、生竹筍等本土食材,搭配糖巧餅乾和分子泡沫,製作一道含有大熊貓元素的分子料理。這將會是一道怎樣特別的創意菜式呢?請在正片放送中一覽成果!
自然四季孕育豐富的美食,
不僅滿足人們的味蕾,
更衍生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
想知道本集中兩位美食探索家
還發現了哪些地道食材嗎?
記得收看本周即將播出的
《與古為友》第五集:餐盤上的四季
每周三10點鎖定騰訊視頻,
《與古為友》與你準時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