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藝節|「90後」挑梁演《天路》,體會青藏鐵路修建艱辛

2020-12-17 澎湃新聞

為紀念青藏鐵路建成通車12周年,2018年「七一」期間,國家大劇院推出了原創民族舞劇《天路》。這部以青藏鐵路為創作背景的舞劇,圍繞漢藏民族團結、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講述了三代人「不忘初心」堅守築路的故事。

5月24日-25日,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參演劇目,《天路》將在上海保利大劇院登臺,並角逐第十六屆「文華大獎」。目前,《天路》演職人員及工作人員145人已抵達上海,整裝待發。

早在2016年8月,國家大劇院就啟動了《天路》的策劃,期間組織召開專家研討會10餘次、劇本創作會20餘次,劇本打磨了十幾稿,還推翻重來換了一次大方向。

怎麼表現「天路」這麼一個大工程?它跨過了1950年代、1970年代、2000年代三個階段,線索繁雜,人物眾多,舞劇不像歌劇和話劇,失去了語言功能,似乎很難把故事說清楚。

軍民魚水,漢藏一家。 王小京圖

總導演王舸說,嘗試了幾次,主創團隊慢慢找到方向,決定讓《天路》講述工程的第二階段。因為這個時候人們還需要手拉肩扛,有很多形象和體態,更適合用舞蹈來表現,而且當時的中國社會仍處在一個很艱苦的狀態裡。

創作前夕,主創團隊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深扎青海和西藏,並沿著青藏鐵路沿線走訪建設者和專家們,體驗艱苦築路生活,並採集藏族舞蹈和音樂素材。

王舸還坐火車走了一遍青藏線,這條鐵路給他最直觀的感受,是中國人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參觀烈士陵園期間他還了解到,一次塌方犧牲了幾十名戰士,給戰士們獻完花後,他靜靜地坐了很久,「我想為他們做一部戲,把這些已經逝去多年的人再現給觀眾看。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犧牲、付出、堅守。」

《天路》A組彩排。 王小京圖

最終的故事裡有九個人物,就像一個群像。故事線索上選擇從藏民的視角出發,講述一對藏族姐弟(央金、索朗)和戰士們從誤會到融合的過程,最終,戰士們犧牲,姐弟倆幾十年都守著那塊巖石。

主旋律題材怎麼才能不說教、不乏味、不陳舊?主創團隊為此動了很多腦筋,王舸也因此設想,能不能用一種相對輕鬆的方式來講,比如,藏民和戰士們接觸過程中的誤會和尷尬,用一些很愉快的橋段把兩個民族拉到一塊兒,觀眾看了既歡樂又感動,而不是一味強調它的悲壯,讓人壓抑到喘不過氣。

劇中有不少藏族特色的舞段,奔放又野性,比如下半場《擁軍》裡的「帽子舞」,化用了一段講述「軍民魚水情」的《洗衣歌》,非常有時代感。劇中還用了大量的手持小道具,像鞭子、帽子、口琴、枕木,完全還原了生活。

演員黎星在劇中扮演盧天。他說,盧天的名字有講究,是「天路」倒過來念,因為這個角色不是代表一個人,而是所有在「天路」裡犧牲的年輕人。

冰天雪地,戰士們手拿肩扛艱苦築路。 王小京圖

大地震突然降臨。

「我以前跳了很多劇,但沒跳過離我生活那麼近的人。二十多歲,當兵出身,他和我的經歷很像,他有年輕人的頑皮嬉笑,也有一個男孩面對困難時搖身一變男子漢的硬氣,我不用去演,真實表達就行。」黎星說,臺上的演員都是「90後」,歷史對旁觀者來說都是故事,但這次他們是感同身受,「當代年輕人要多低頭看看腳底下正在發生的時代故事,把它們撿起來放進背包,負重前行。」

演員馮敬雅在劇中飾演央金。她說,青藏高原的生長環境影響了央金的性格,她質樸、豪放、堅韌,就像一個小刺蝟,內心柔軟,又不屈不擾、堅韌不拔,「她在劇中是一雙眼睛,見證了『天路』的修建過程,也從中體會了『天路』建設的不易。」

迄今,《天路》已經演出45場。為備戰中國藝術節,今年年初起,國家大劇院又從舞劇結構、舞段設計、服裝造型、道具燈光、舞臺多媒體等方面進行了提升修改,打磨後新增的「勘探群舞」「打牆群舞」,淋漓盡現了築路效果。

「儘管演出是幾十場,但加上排練,演員們跳了不少於一百場。打磨後的《天路》整體更流暢,不僅能讓觀眾切身體會築路隧道下的重重艱險,感受到築路人的不易與艱辛,更充分體現了漢藏一家的深厚情誼。」王舸說。

相關焦點

  • 青藏鐵路--綠色天路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出發19個小時後,列車抵達青海省西寧市。,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然而,以彼時中國積貧積弱、科技落後的狀態,修建這樣一條高原鐵路可謂天方夜譚。入藏難,在青藏高原修鐵路更難。高海拔為鐵路修建帶來三大世界級難題分別是多年凍土、脆弱生態以及高寒缺氧。
  • 《青藏鐵路的修建究竟有多麼難》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鐵路。如果只看這兩點,你可能覺得並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但我們要知道,青藏鐵路曾經一度被外國專家稱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青藏鐵路在修建時面對著無數的困難,無數的阻擋,但這些困難最終被頑強的中國人命面前倒下了,青藏鐵路全長1956千米 ,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鐵路,而它修建的地方——青藏高原,使它成為了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鐵路。在修建時,除了要面對海拔高,溫度低的問題外,還要面對一個更加艱難的困難,那就是凍土。
  • 【青藏鐵路的「前世今生」】世紀「天路」_原創_中國西藏網
    他問進藏鐵路走哪條好,陰法唐回答說:「還是走青藏線好。一是投資少,二是修得快。」鄧小平同志又詢問了青藏鐵路的裡程與工程預算後說:「進藏,看來還是要修青藏鐵路啊。」  1984年,青藏鐵路西格段開通運營,西藏各族人民渴望修建進藏鐵路的心情更加迫切。  「天路」工程再次啟動   2000年10月9日至11日,黨的第十五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對於青藏鐵路的修建是一個歷史性的關鍵轉折點。
  • 揭秘青藏鐵路為什麼只修建單線
    青藏鐵路東起青海西寧,南至西藏拉薩,全長1956千米,被譽為天路。青藏鐵路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誌性工程,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運營。東風柴油內燃機車美國通用NJ2型柴油內燃機車青藏鐵路途經崑崙山口、沱沱河,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很多人坐火車去拉薩時,會發現青藏鐵路最重要的格爾木到拉薩段,居然只是一條單線鐵路,而不是常見的雙線鐵路。鑑於目前我國主要鐵路幹線基本上都是複線,那麼既然青藏鐵路好不容易才通車,那麼為何不修雙線?
  • 歌頌青藏鐵路的歌曲為何叫《天路》
    連日來全國眾多電視頻道播出的青藏鐵路宣傳片、紀錄片,都把韓紅演唱的歌頌青藏鐵路的歌曲《天路》作為主歌或背景音樂,觀眾聽後無不為之震撼!其實《天路》是2001年專門為青藏鐵路譜寫的,但一直沉默了4年,直到韓紅在2005年央視春晚演唱後,才一炮紅遍大江南北。
  • 憶青藏鐵路建設
    巍巍唐古拉,蜿蜒青藏線,2006年7月1日,隨著列車一聲長嗚,打破了天堂亙古的寂靜,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通往世界屋脊的天路,結束了千百年來雪域高原沒有鐵路的歷史。如今,當我們乘著火車到達雪域高原時,我們不會忘記在修建青藏鐵路的五年間,有多少築路大軍日夜鏖戰,用雙手和艱辛為雪域築起一條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 神奇的天路——鏡頭中的青藏鐵路
    從驚雷翻滾的風火山口,到夏日飛雪的唐古拉山巔,穿過神秘的可可西裡無人區,到達聖潔的布達拉宮,一條「鋼鐵天路」綿延1000多公裡,在這片曾經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上架起又一條惠澤青藏人民的生命線。 青藏鐵路是中國繼三峽工程之後最受世界注目的一項重大工程,也是人類鐵路建設史上最宏偉的工程。
  • 青藏鐵路百年史
    1943年至1945年,國民政府先後派隴海鐵路局副總工程師李儼、工程師宋夢漁、選線工程師劉寶善等人,組團率隊勘測甘青鐵路,撰寫了「草測報告」,繪製了剖面圖,實施了青藏鐵路基點段甘青鐵路的部分具體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藏交通運輸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50年代初,黨和國家就著手研究 進藏鐵路建設問題。
  • 他是「天路」背後的功臣,他改寫了外國人對青藏鐵路的預言
    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它穿越世界屋脊,打開了青藏高原走向繁榮發展的一扇窗;它改寫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讓「坐著火車去拉薩」成為年輕人旅遊的新時尚。昨晚,東方衛視大型文化紀實尋訪節目《閃亮的名字》第二季走近這條「天路」背後的科技功臣張魯新。
  •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這裡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無數的雪山,冰川,激流峽谷,使得青藏高原成為地球上最難以到達的地區之一。如此環境,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今天就跟大家解密一下。他親眼目睹戰友們一個接一個倒在進藏的路上,僥倖活著的人,也被那條艱險的天路折磨得不成人形。中央從全國籌集的珍貴物資,運到西藏的時候,只剩下了一半,這一切都讓慕生忠將軍下定決心,一定要修一條通往西藏的路。
  • 天路——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鐵路
    歡迎乘坐天路列車去西藏!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這條鐵路實際上就在天上飛馳,這對乘客生理和心理上的衝擊是史無前例的新奇和巨大,而這一令人瞠目結舌的經歷更令人永生難忘。青藏鐵路於2006年7月1日通車營運,開創了人類鐵路建築史上的奇蹟,空前絕後,被美譽為「天上的鐵路」,的確名不虛傳。
  • 青藏鐵路:「天路」就是幸福路
    2006年7月1日,火車的鳴笛聲在「天路」迴響,跨越千山萬水,穿越茫茫雪域,青藏鐵路全線勝利通車。從此,一趟趟滿載全國各族人民希望的高原列車,把莽莽崑崙山、巍巍唐古拉、「日光之城」西藏拉薩與內地各大城市連接起來,納入全國交通網。
  • 舞劇《天路》終摘文華大獎:從一首歌到一部劇
    創排一個個小人物構築「天路精神」2016年8月,青藏鐵路全線通車12年之際,國家大劇院啟動舞劇《天路》創排。主旋律題材其實不缺好故事,青藏鐵路修建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開工建設,耗時26年,最終實現全段建成通車。
  • 青藏鐵路蹲點日記(4)丨火車窗外的天路風景
    編者按6月中旬,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參加了由中國記協指導、中國行業報協會和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聯合組織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採訪——青藏鐵路蹲點走基層」活動後,以蹲點日記方式,分別從青藏鐵路綜合效應、鐵路網規劃、運營管理特色、旅遊業發展、典型人物等角度,分層次、多角度描述青藏鐵路在過去
  • 【青藏鐵路的「前世今生」】「天路」建設一波三折_原創_中國西藏網
    然而,由於當時國家財力有限,建設投資捉襟見肘,青藏鐵路建設不得不被迫停下來。1960年6月,青藏鐵路工程局被撤銷。1961年3月,青藏鐵路全線停建。  青藏鐵路二次開工  雖然青藏鐵路按下了暫停鍵,但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將修建青藏鐵路的事情放在心上。
  • 舞劇《天路》摘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創排歷經三年積澱打磨造就樣本
    創排一個個小人物構築「天路精神」2016年 8月,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12年之際,國家大劇院啟動舞劇《天路》創排。主旋律題材其實不缺好故事,青藏鐵路修建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開工建設,耗時 26年,最終實現全段建成通車。 2001年,青藏鐵路二期工程破土動工,排除萬難,最終在 2006年完工,實現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48年修路歷程,數十萬鐵路建設者執著堅守,築起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堪稱壯舉。
  • 又一條天路正在建設,川藏鐵路意義非凡,預計2026年全線通車
    2005年青藏鐵路通車,青藏高原正式告別沒有鐵路的日子,青藏鐵路被稱為天路,穿越凍土層,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堪稱世紀工程。青藏鐵路如今,又一條天路正在建設,那就是川藏鐵路,川藏鐵路比青藏鐵路修建難度更大
  • 青藏鐵路採訪札記
    「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一首膾炙人口的《天路》,表達了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對青藏鐵路開通的深深祈盼,讚揚了青藏鐵路對沿線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1982年,關角隧道正式通車,讓經過關角山的火車不再需要耗費2個小時盤山而行,解決了當時制約青藏鐵路的運輸「瓶頸」。在老關角隧道的修建中,鐵道兵用生命印證著「鐵道兵前無險阻,鐵道兵前無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每名建設者都將生死置之度外,誓言啃下這塊『硬骨頭』!」
  • 【中國夢·踐行者】青藏鐵路總設計師李金城: 修成「天路」 此生無憾
    李金城在青藏鐵路上大洋網訊今年7月1日,青藏鐵路將迎來開通運營12周年。12年間,青藏鐵路累計運送旅客超過1.2億人次。這條穿行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打破了制約青藏高原發展的「瓶頸」,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 作曲家美朗多吉與青藏鐵路的情緣
    中新社拉薩6月30日電 題:作曲家美朗多吉與青藏鐵路的情緣  作者 萍措卓瑪 曾嘉  「早在青藏鐵路修建的時候,我們就接受任務去沿線採風寫歌了。」藏族作曲家美朗多吉與青藏鐵路的情緣超過十載,他說,總覺得鐵路這麼史詩性的工程必須被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