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唐詩裡的拾穗者

2020-12-20 我愛薅羊毛
《拾穗》(Les glaneuses),1857年作

法國的奧塞美術館裡,收藏著畫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畫《拾穗者》。它創作於1857年,以《聖經》故事為藍本,描繪了三位農婦在金黃色的麥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畫筆法簡潔生動,色調明快柔和,刻畫出當時的社會狀況。不過朋友們,您知道嗎,在唐詩中,也有一首詩描繪了一位拾麥穗的婦人,不過她的生活,比那三位農婦艱辛多了。

故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酷暑。在北方的麥田裡,有許多農夫在辛勤地收割麥子。他們的腳底燻蒸著地面的熱氣,後背烤著火辣的陽光,哪怕很累了都不肯休息片刻。這時,一位抱著孩子的農婦,也來到這片忙碌的土地,右手拿著零散的麥穗,左臂挎著一個破筐——原來她在撿地裡遺落的麥穗。她告訴周圍的人,因為賦稅繁重,家裡的田地都賣掉了,現在只能撿些麥穗充飢。

這時,有一位官員路過聽到了她的遭遇,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詩歌,記錄下老百姓的現實生活。他就是中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這首詩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明 郭詡 《琵琶行圖軸》(局部)

詩境賞析

《觀刈麥》,刈是收割的意思,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在田邊看到農民收割夏麥的所思所感。這是一首敘事詩,層次非常分明,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農民生活的艱難。這首詩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詩歌的前四句,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農戶一年到頭都沒有閒暇的時候,到了皇曆的五月就加倍繁忙。詩人接下來說明原因:「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原來,夏季到了,小麥大片成熟,而北方的夏天又是多雨的季節,所以一定要趕快收割麥子,這一年才能有好的收成。

第二部分就是後面八句,描寫農家男女老小參與刈麥的情景。「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體力較弱的婦孺,主要負責後勤方面的工作。家裡的媳婦們無論長幼,都用竹筐挑著食物,小孩子也提著壺裝的湯湯水水,早早從家裡出發了。「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婦孺們一路往南山岡走去,原來是為在那裡勞作的男人們送飯食。

那麼男人們在做什麼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正在炎炎夏日裡收割麥子。他們踩在灼熱的土地上,腳下蒸著暑氣;頭頂似火的驕陽,整個身體都被烈日暴曬著。做體力活本就是一件辛苦的事,何況遇到這酷熱的天氣?很快他們就精疲力盡了,但是每個人都像不知道熱一樣,繼續低頭勞作,因為夏日時間長,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農活呀。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唐宋詩醇》評價這兩句「曲盡農家苦心」,它通過農民反常的心理,傳神地表現出百姓生活的辛酸。誰都知道夏天幹活辛苦,但是他們偏偏珍惜這漫長的白天時光,好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完成工作。這種寫法,是不是和詩人另一首《賣炭翁》裡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接下來八句,一位貧苦的農婦出場了。「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她懷裡抱著孩子,說明家裡可能無人幫她照看幼子,或許是個孤苦伶仃的寡婦。「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這位農婦是無法收割麥子的,只能在田地裡尋找一些遺落的麥穗。「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婦人向周圍人講述自己的身世,因為家裡不堪賦稅的壓力,把田產都變賣了,這時候只能拾些麥穗來充飢。

聽到這番話的人,無不感到憂傷。為什麼呢?他們都是鄉鄰,沉重的賦稅壓得每個人都透不過氣來。今年的拾穗者也許就是去年的刈麥者,而今年尚能刈麥的人,明年是否還有田地供他們去揮汗勞作,維持家計?他們的傷心,既是對貧婦的同情,也是對未來命運的憂愁。

最後幾句就是詩歌的第四部分了。詩人耳聞目睹了這一切,憂國憂民的情懷湧上心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他感嘆有幸走上讀書入仕這條路,不必從事農桑。而且他雖然是個小官,卻能不用勞作就享有每年三百石的俸祿,年底還有剩餘的糧食。「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身為父母官,不忍見百姓深受賦稅之苦,因而感到難過而慚愧,這種憂悶的情緒久久縈繞心頭,不能釋懷。

明《南生魯四樂圖》(局部)詩人背後

談到詩人白居易,大家往往津津樂道於他的兩首長詩《琵琶行》和《長恨歌》,那優美的文字、細膩的情感千百年後仍然能打動人心。但是您知道嗎,在白居易心中最看重的卻不是這兩首詩。他在《與元九書》中,把自己的作品分成四類,第一是諷喻詩,表達其兼濟天下之志;第二是閒適詩,表達其獨善其身之志;之後是有感而發的傷感詩和其它的雜律詩,他認為這兩類都屬於抒情、應酬之作,「非平生所尚者」。

《觀刈麥》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浪漫的故事,卻是白居易最推崇的那一類諷喻詩。在唐憲宗元和初年,白居易在陝西任縣尉,主管緝捕盜賊、徵收賦稅等事務。當看到當地百姓生活如此困窘時,白居易便寫下這首反映民間疾苦的《觀刈麥》。

夏天到了,白居易不去描寫陰陰夏木、映日荷花這樣的美景,卻把目光投注到田地上辛勤勞作的農人,為社稷、為百姓寫下平易樸實、又字字千鈞的詩歌。這是為什麼呢?這源於白居易作詩的一貫主張,他和詩人元稹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樂府詩以兩漢為代表,因具有「感於哀樂,緣事而作」的諷喻時政的精神,從漢武帝起,朝廷開始收集民間樂府詩,了解風土民情、地方政務。

到了唐朝,白居易等人主張恢復古時候的採詩制度,讓詩歌再次起到補察時政的作用。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本人也用樂府新題創作許多諷喻詩,並把自己創作的新樂府編成集子,還在序言中提出新樂府詩歌的創作原則,即文辭質樸,切中時弊,作詩要為君、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因而白居易的許多詩作,都對國家弊政、社會問題提出委婉的批評,也就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其實,白居易不僅是一位有責任感的詩人,也是盡忠職守的官員。他主要生活在唐憲宗時代,憲宗是盛唐之後很有作為的皇帝,曾大力徵討藩鎮,讓唐朝再次出現統一的中興局面,史稱「元和中興」。

白居易在三十多歲時入朝為官,創作的諷喻詩在士人君子之間廣泛流傳,甚至傳到宮廷,也受到憲宗的賞識。因此,他被拜為翰林學士,又擔任左拾遺、也就是一種言官。為報答憲宗的知遇之恩,白居易多次懷著拳拳忠心上書言事,也繼續創作大量的諷喻詩,讓詩歌能成為皇帝考察執政得失的一面鏡子。白居易的一片忠誠也得到皇帝的敬重,去世後被追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繼位的唐宣宗親自作詩,說道「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表達了對一代忠臣的深沉悼念。

白居易一生中,既有《觀刈麥》這樣的諷喻詩,也有《琵琶行》這樣的抒情敘事詩,那麼您更喜歡哪一種呢?或許這很難選擇,但這些詩作卻讓我們了解到,白居易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更是一位心懷天下的君子。

相關焦點

  • 品讀唐詩《春雪》
    品讀唐詩《春雪》韓愈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 「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300首 122《月夜》
    望月的時間久了,深夜的霧氣會沾溼妻子的頭髮,手臂露在月光裡也會感到寒冷。什麼時候能倚靠在帷帳旁,讓清冷的月光把我倆的淚痕默默地照幹?精彩回顧【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300首 121《登高》【朗誦】友誼好聲音謝友誼讀唐詩300首 111-120集
  • 跟著他,跟著唐詩去旅行——讀《萬遍千回夢裡驚:唐詩之旅》
    讀唐詩就是一場心靈的旅行,而讀李元洛先生的《萬遍千回夢裡驚:唐詩之旅》更是一場酣暢淋漓的痛快的精神之旅。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一是旅行,而是讀書,當身體無法在路上,無法擺脫俗世生活的羈絆時,那就讓心靈在路上吧。
  • 品讀唐詩《從軍行》其二 王昌齡
    品讀唐詩《從軍行》其二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琵琶起舞換新聲","換新聲"是改花樣的意思。
  • 品讀唐詩《月夜憶舍弟》杜甫
    品讀唐詩《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全詩語句精工,格調沉鬱哀傷,讀來真摯感人。
  • 春回柳葉湖,戴著口罩讀唐詩
    紅網時刻常德2月19日訊(通訊員 曾敏)因為疫情,「唐詩」和「標語」都火了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日本捐贈中國的防疫物資上印著的唐詩,讓我們重新讀起王昌齡的詩歌。詩歌讓我們想起千年前的沅江。
  • 品讀唐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雍袞》李商隱
    品讀唐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雍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園亭裡竹林環繞,經過一場秋雨地洗刷,景物煥然一新,空氣令人十分愜意。"相思迢遞隔重城。",和崔雍、崔袞分別已經多日,思念之心遠隔千山萬水,不知道他們現在怎麼樣了。"迢遞"寫出了相隔的遙遠。"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落寞悵惘之中聽到了雨打殘荷,心裡更泛起縷縷漣漪。"秋陰",就是指天暗了下來,陰晴莫定的天氣。
  • 「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300首 113《江南逢李龜年》
    謝友誼讀唐詩精彩回顧【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300首 111《贈花卿》【朗誦】友誼好聲音謝友誼讀唐詩300首 101-110集【朗誦】友誼好聲音謝友誼讀唐詩300首 91-100集>【朗誦】友誼好聲音謝友誼讀唐詩300首 81-90集【朗誦】友誼好聲音謝友誼讀唐詩300首 71-80集【朗誦】友誼好聲音謝友誼讀唐詩300首 61-70集【朗誦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
  • 炸軟殼蟹穿金縷衣 吃得下肚子的唐詩宴
    當聽到有餐廳以唐詩入饌時,不禁跟友人開玩笑:難道是吃古詩?但其實由古至今,文學跟美食已是密不可分,難得師傅有心,花時間去詮釋唐詩意境、形態,取其精粹設計菜式,讓食客從飲食裡體會文學,不妨試試以舌尖品嘗一下文學。猶記得中學讀文學,老師曾說過「未飲過酒,焉知文學?」
  • 唐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唐詩三百首」第二十五首
    譯文:今天郡齋裡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隱居的人。你一定在澗底打柴,回來以後煮些清苦的飯菜。想帶著一瓢酒去看你,讓你在風雨夜裡得到些安慰。可是秋葉落滿空山,什麼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跡?注釋:寄:寄贈。全椒:今安徽省全椒縣,唐屬滁州。
  • 海都小記者學習吟唱閩味唐詩 讀唐詩學閩南語
    閩南網4月28日訊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上周四下午,在鯉城區昇文小學多媒體教室內,60多位海都小記者正向鯉城區詩詞學會的老師學習如何用閩南語吟唱唐詩,音韻悠長的閩南腔吸引了不少小夥伴圍觀。  「唐詩念起來就像唱歌一樣,好有趣!」大多數小記者都是頭一回聽說唐詩還能用閩南語吟唱,個個感覺很新奇。
  • 「鍾振振 唐詩新解」第十三集
    人心苦顛倒,反為憂者嗤。關於「忽然遺我物,誰復分是非」王汝弼先生《白居易選集》注曰:「下句言在是非顛倒的時代裡,誰能有真是真非。案,此為作者憤慨語。」如果筆者的這一讀解可以成立,那麼,白居易這兩句詩的意思應該是說:不同處境的人,心理狀態也截然相反。我因連日陰雨,家釀新熟,暢飲酣醉而「樂」;定然會被因連日陰雨而遭受經濟損失的「憂者」嗤責。
  • 當現代攝影遇上古代詩詞:閒話唐詩宋詞中的「中國紅」
    在唐詩宋詞中,無論是意境或是意象,「紅」出現在作品中的機率都是極高的。它是春之「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夏之「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秋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抑或是冬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一年四季,你皆可在這些古典詩詞邂逅那一抹最鮮明的色彩。
  • 「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300首 046《終南望餘雪》
    謝友誼讀唐詩高中語文高級教師友誼好聲音語言藝術中心總教練宿遷賽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精彩回顧045【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300首《送崔九》044【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300首《盧溪別人》043【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300首《採蓮曲》042【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300首《閨怨》041【朗誦】友誼好聲音讀唐詩
  • 《六神磊磊讀唐詩》評價兩極 當唐詩成為網文新"爆款"
    原標題:當唐詩成為網文新「爆款」 「六神磊磊讀金庸」系列火了後,六神磊磊又讀起了唐詩。近日,《六神磊磊讀唐詩》 出版了,作者曝在公眾號上的對於唐詩及詩人的解讀文字變成了白紙黑字的存在,這些「10萬+」加持的文字一經集結出版,便成了「爆款」,引發不少網友熱傳熱議。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唐詩怡情趣
    唐詩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讀唐詩中能了解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一個中國人深感自豪和驕傲,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唐詩宋詞是中華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成部分,我們從讀唐詩中可以知曉古人深厚的文化修養是多麼厚重,作為一個中國人當自勵、自奮、從中吸取強大的精神營養和力量。
  • 《六神磊磊讀唐詩》:唐詩只有靠「公號寫手」才能煥發生機嗎
    六神磊磊寫了新書《六神磊磊讀唐詩》。該書從全唐詩的編纂寫起,從謝脁、初唐四傑、宋之問、陳子昂、王之渙一路寫下去,重點寫了寫李白和杜甫,再往後寫到白居易、李商隱,也寫了諸如《武俠小說怎樣用唐詩顯得高明》、《唐詩,就是一場太陽和月亮的戰爭》等等。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016年03月14日13:4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起來欣賞吧。
  • 在唐詩中踏青
    而躺在唐詩中徜徉春天,品讀大好春光,更是不亦樂乎。 踏春即古代春天的郊遊和散步,對現在久居都市的人們,是一種對大自然的嚮往。唐杜甫的《長吟》詩:「花飛競渡日,草見踏春心。」春臨大地,萬象更新,風和日麗,漫步林蔭,使人舒暢心情、振奮精神。孟浩然有詩曰:「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