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聯想到素食 ,對中國人而言,所謂的出家人就是「吃齋」的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佛教僧侶是否一定得吃素,實際上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除了中國佛教(以及直接從大陸傳入的臺灣佛教)外,其他如藏傳佛教、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日本佛教等等,並不忌諱吃葷。
吃素始於南北朝時梁武帝(502-549)的推行。相傳梁武帝讀《楞伽經》,經雲「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食眾生肉」,他讀了非常感動,自己發願吃長素。他是佛門的大護法,又以帝王之尊推動「素食」,於是很快就影響整個僧團。這個運動推展得非常成功,不但出家的佛弟子接受,連在家信徒也接受了,形成中國佛教的特色——素食。
在佛教的觀念裡面,吃素跟不吃肉的概念也不一樣:吃素指連蒜、韭菜之類的都不吃才叫不吃葷,不吃肉只是說不肉食,跟不吃葷不一樣,但是我們通常把不吃葷就當成是不吃肉。既不吃葷又不吃肉,才是吃素。
漢地的佛教從梁武帝開始吃素,除了肉蛋外,蔥、蒜、韭菜、洋蔥這些具刺激性的蔬菜也屬葷菜的範圍,《楞嚴經》記載,佛家五葷為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
佛法主張不食葷腥,不食肉是因為慈悲心,不忍傷害眾生以充己口腹;不食蔥蒜等是因為葷菜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食用後口氣惡臭,會助長淫慾,會影響他人。此外,《愣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
所以,佛教中不吃葷又不吃肉,才是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