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鴨肥生態美,稻田養鴨已經成為新農人田間地頭比較常見的種養模式。
稻鴨共作是亞洲地區廣泛推廣應用的水稻種植模式,具有降低綜合溫室效應、生物性抑制病蟲草害、提高土壤質量、改善水體環境、穩定水稻產量和品質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是發展循環農業、保證食品安全的有效種植模式。
一、稻田養鴨的優勢
作為一種有效的有機立體種植技術,稻田養鴨是以水稻免中耕為基礎, 是種稻和養鴨的結合, 充分利用水稻田使之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把種植和養殖結合, 構建一個生態互利互補, 有利於生產出更優質、安全的有機稻米和鴨子。
一是對水稻的好處。鴨子在稻田裡自由行走,覓食。其可以刺激水稻的生長,減少水稻中的雜草和害蟲。鴨糞便作為肥料也是一種很好的農業肥料,可以很好地被水稻根部吸收利用,減少環境汙染。其對土壤質量的變化和水稻的生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是稻鴨種養技術有利於無公害有機大米的生產。用無機肥減少稻田和水稻的汙染。鴨子的糞便可以代替化肥。10公斤鴨糞相當於49克氮、72克磷和32克鉀。鴨糞直接排入田間,發酵後及時補充給水稻,為水稻生長提供豐富的養分。所以,在稻田中放養鴨子,無機肥料的施用量就較少。
三是鴨子肉蛋鮮美,效益更高。稻田是鴨子非常舒服的活動場地, 鴨子的運動多了可以增強鴨子的體質, 減少鴨病的發生, 這樣養殖出來的鴨肉和鴨蛋口感就更好, 能賣個好價錢, 大大增加養鴨的經濟效益。二、稻鴨品種的選擇
水稻品種應選擇植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適中、莖粗葉挺、抗病抗倒伏、生育期較長的優質品種,以保證鴨子和水稻有足夠的共同生長時間和生長空間,儘量減少鴨子對水稻的影響。
鴨子品種就地取材,宜選中小,適應性強,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食量較小、行動靈活的品種,活動能力差、個體過大、抗逆性差的品種不宜選擇。個體太小、蛋用型品種因商品性較差,不宜選擇。因公鴨生長快,所以一般以公鴨為主,搭配適量的母鴨。
三、稻鴨棚舍的搭建與管理
稻鴨模式雖有稻田養鴨的環節,但水稻生長的某些季節,鴨是不能進入田間的,就是鴨子能進田的季節,每天仍有一些時候需要離開田間,故需搭建鴨棚,以遮陰和補食。
要選擇水源方便,無汙染,蓄排水能力好的平坦田塊。在田塊周圍空地上搭建供鴨子休息和覓食的棚舍。鴨棚最好選在乾燥的地方, 棚口不要對著風口, 風口一面要封閉好。根據稻田的大小建設鴨棚, 每平方米鴨棚可養15隻左右的鴨子, 鴨棚的高不低於1 m, 鴨棚要高出地面, 並有一定的保溫性能, 可給鴨子避風、雨、寒。
鴨棚要清潔乾燥和通風, 關上門後老鼠、蛇、貓和狗等動物進不去, 還要有一定的通風效果, 保證鴨棚裡的空氣清新。如果分區飼養最好在兩區中間搭建, 兩邊留好通道, 也可以每區建設一個鴨棚, 這樣便於管理。
為了避免鴨子的逃離和受到天敵的侵害,養鴨稻田周圍用尼龍網、遮陽網或鐵絲網圍住,圍網的高度控制在60 cm左右, 把稻田四周圍嚴。同時在稻田中開挖排水溝,若田邊有水溝或水塘,可方便鴨子隨意進入,則可不需要開挖溝渠。四、水稻田間種植與管理
水稻移栽前15天左右灌水,有條件的最好提前播種綠肥作為有機基肥,並翻耕壓青,也可在播種前1個月放入成年鴨對綠肥進行踩踏以替代機械翻耕回田。
水稻移栽採用寬行窄株種植方式,葉齡達到3.5~4.0釐米時移栽,行距23釐米,株距20釐米,雜交稻每叢1~2本或常規稻5~6本。拋栽的稻苗要比不養鴨單一種植稻田的多10%,以保證足夠的有效穗數,因為鴨在田間活動會損傷部分稻苗。
稻鴨模式的稻田因有鴨子活泥,前期不需露田,一直保持淺水層即可,以鴨腳踩到表層土為宜。水稻移栽前要開豐產溝,豐產溝保持8~10釐米水深,供鴨子洗澡用。分櫱末期開始曬田,達到田邊開小坼、中間不陷泥的標準。抽穗始期開始露田,乾濕壯籽,鴨子即離開田間,進入溝渠、水塘飼養。
在移栽時要做到秧苗帶藥下田。大田期共施藥2次防治病蟲害。第一次在分櫱末期,主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第二次在破口期,主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蝨。其他病蟲草害,可通過養鴨得到有效控制。在整田時要做到下粗上細、平整,深施51%複合肥450kg/h㎡;移栽後3~5天,撒施尿素112.5 kg/h㎡,促返青提苗。
防治水稻病蟲害應採用綜合措施,提倡生物農藥防治,在施藥防治水稻病蟲害後,對鴨子進入田間的安全性要有正確的評估。水稻移栽前要一次性施足底肥,以沼氣肥、農家肥、腐熟的畜禽糞便有機肥為主,並配合施用氮磷鉀複合肥,具體的施肥量視土壤肥力而定。水稻移栽之後,為了避免影響鴨子在田間的覓食生長,儘量不施用化學肥料,同時也需減少農藥和殺蟲劑的噴施。若稻田要噴農藥殺蟲,需將鴨子轉移到另外不殺蟲的稻田中,3~4天後再趕回,穗粒肥在鴨子起捕後補施。
五、放鴨技巧及餵養技術
稻穀浸種時,鴨蛋起孵。鴨出殼後,先用全價飼料加米飯餵10天左右,再用米飯加農家飼料,適當餵些菜葉等青飼料。
挑選選擇10~20日齡的健壯的鴨苗,注射疫苗,控制好鴨群密度和鴨舍溫度溼度,飲水開食,提前下水調教,在水稻返青後8~12 天把鴨苗放進稻田,過早放鴨會破壞稻苗, 太晚會導致雜草過大,放入鴨苗後注意不能打施農藥。
放鴨的數量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鴨子數量過少, 稻田裡的雜草和害蟲會比較多;鴨子數量過多, 稻田中的食物就不夠吃, 過多還會破壞水稻, 需要投入大量的飼料。根據養殖實驗, 鴨子的放養數量以每畝30隻左右比較合適,可根據土質、水質和養殖的情況做出適當調整, 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約飼料成本, 又可以達到為稻田除草和消滅害蟲的目的。
進入稻田前,採用飼養棚飼養,按照常規管理辦法飼喂。進入返青期稻田後,此時氣溫較高,為避開高溫對鴨子的不利影響,只讓鴨子在上午6~9時、下午16~19時進入田間活動,其餘時間段在水塘、飼養棚等遮陰處棲息。
採用飢餓飼養法,按正常飼料量80%的標準飼喂,讓鴨子處於適當飢餓狀態,以利鴨子進入田間後迫切需要進食,而在田間快速活動,採食雜草,捕食害蟲。其他時間段在鴨子進入田間放養時,按上述辦法進行管理。在不能進行田間放養的時間段,則只能在溝渠、水塘中放養,其飼料給餵恢復正常量。
放養雛鴨後的前10~20天, 需要早晚各補餵一次營養全面的雛鴨飼料。放養鴨子20 天后可視稻田的食物情況, 在傍晚鴨群上岸後, 飼餵一定量的食物, 如豆餅、碎米、玉米面等。每天應餵料1~2次, 氣溫比較低的晚上給鴨子多補充一次精料。餵料最好選在晚上, 早上餵料會導致鴨子的活動減少, 達不到除草的效果, 養鴨後期草少後可適當增加餵料量。
為了滿足鴨子的生長需求,還可以養殖綠萍供鴨子採食。放養初期給足夠綠萍食用外還要適當補充精料,一般放養半個月後稻田間食物能滿足需求,不投放精料也能促進鴨子對田間雜草、害蟲等攝取;放養中期,田間食物不能滿足鴨子快速生長需求,除投放綠萍外還要在早晚飼餵稻穀等飼料,為了保證鴨子的肉質,一定不能飼餵商品飼料。
稻穀收割後,鴨子重返田間時,前10天左右不需餵食,讓其自由採食田間稻穀落粒,以後逐漸增加飼料量至正常量的70%,立冬後恢復正常飼料量,以利育肥。六、鴨群的管理與疫病防控
經常觀察鴨子的生長、活動情況有無異樣。有條件的將稻田分隔成2~3個小區, 讓鴨群在一個小區放養7~15 天,然後換到下一個小區, 這樣有利於植被恢復和進行疫病的防控。
經常檢查鴨棚,對鴨棚的破損進行及時的修補, 要保持鴨棚內乾燥、清潔、安靜和通風, 經常對鴨棚進行打掃和衝洗,墊草要勤換勤曬並及時清理鴨糞, 定期對鴨棚內外進行徹底消毒。七、收鴨時機和水稻收割注意事項
當水稻齊穗和灌漿下垂時,鴨子會開始採食穀粒,要把鴨子從稻田趕到飼養棚內圈養,鴨子與水稻共同生長時間共計70~80天。鴨子趕出後要清溝排水,並採用見幹見溼的灌溉方法,以增強水稻根部的活力,防止倒伏。當成熟度達90~95%時,搶晴天收割。收割的同時可將水稻秸稈粉碎還田,以避免焚燒秸稈汙染大氣。水稻收割後,可將未出售的鴨子再放入田裡,讓鴨子啄食落於水田中的稻穀和蟲子。
收鴨時機選在水稻快要抽穗時比較合適, 這時的鴨子體重達到1 kg以上, 採食能力很強, 這時的鴨子會採食大量的稻穀, 造成水稻產量下降, 這時收回鴨子是比較科學的。
水稻收割後田間要及時灌水,保持深水層:
——以水控害
田間淹水後可使雜草、水稻秸稈等儘快死亡、腐爛,起到秸稈還田的作用,淹沒雜草後,可降低雜草種子的成熟度,減少下年度雜草基數;可儘快淹死田間害蟲,減少越冬蟲口基數。
——以水養鴨。
水稻收穫時的落粒率一般為5%左右,田間及時灌水,有利於鴨子重返田間,覓食落粒稻穀;有利於增加鴨子的活動場所,延長鴨子飼養期到冬至時上市,鴨子體重明顯增加,肉質明顯變優,此時也正值人們準備年貨的最佳時期。
——以鴨控害
鴨子在此階段個體較大,覓食、活動能力強,進入田間後,可吃掉雜草種子,踩踏秸稈、雜草,加速秸稈、雜草的腐爛;鴨子在田間可吃食部分越冬害蟲。八、總結
稻鴨立體養殖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水稻種植方法,具有除草、防蟲、施肥、中耕、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等優點,同時也提高了水稻大米的產量和質量,其還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質,實現生態化、有機化的水稻種植,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例。
——清除雜草
鴨子是雜食性水禽,鴨子對稻田的除草效果比任何化學除草劑都要好,鴨子在地上吃草,在長大的時候吃雙子葉雜草,並且控草效果也非常明顯。
——減少害蟲
鴨子可以吃掉稻田裡的昆蟲,它們喜歡稻飛蝨、水象鼻蟲、蚜蟲、負泥鰍和稻葉卷等害蟲。在控制稻田害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減少了對稻田的破壞。
——增加肥力
由於鴨子生活在稻田中並經常四處走動,因此,可以促進土壤鬆散,從而促進土壤氣體排出,增加土壤的含氧量。其排洩物成為良好的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肥力提高15%左右。
——提高產量
鴨子天生有掘地的習性,可以起到耕作肥水的作用,有利於疏鬆土壤,活水,增加氧氣,促進水稻根系的發育,增加了穗的千粒重和稻米的成熟度,並使水稻產量增加了約7%。
稻鴨種養相結合的種植模式實現稻米和鴨子雙豐收,從單一收入到雙倍收入,綜合效益高。在稻田中生長的鴨活動頻繁,稻鴨種養的水稻品質高於普通栽培稻,並且通常每畝可產生50~100公斤水稻。此外,大米質量好,口感好,生產出來的大米是無公害有機大米,經濟效益高,每畝普通種植可以增加900元的淨收入。
另外,稻鴨種養有利於綠色生態環境。並且,農藥施用過多對稻米品質也有一定危害,化肥的施用對周圍大氣、土壤和水域的環境也起到破壞作用,危及人們健康,稻鴨種養結合技術的應用可防治水稻生產過程中的害蟲和雜草,由於不施用或少施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汙染,保護人們生活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