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鴨:稻鴨雙豐收,新農人的家庭農場種養秘籍

2020-12-20 騰訊網

稻香鴨肥生態美,稻田養鴨已經成為新農人田間地頭比較常見的種養模式。

稻鴨共作是亞洲地區廣泛推廣應用的水稻種植模式,具有降低綜合溫室效應、生物性抑制病蟲草害、提高土壤質量、改善水體環境、穩定水稻產量和品質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是發展循環農業、保證食品安全的有效種植模式。

一、稻田養鴨的優勢

作為一種有效的有機立體種植技術,稻田養鴨是以水稻免中耕為基礎, 是種稻和養鴨的結合, 充分利用水稻田使之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把種植和養殖結合, 構建一個生態互利互補, 有利於生產出更優質、安全的有機稻米和鴨子。

一是對水稻的好處。鴨子在稻田裡自由行走,覓食。其可以刺激水稻的生長,減少水稻中的雜草和害蟲。鴨糞便作為肥料也是一種很好的農業肥料,可以很好地被水稻根部吸收利用,減少環境汙染。其對土壤質量的變化和水稻的生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是稻鴨種養技術有利於無公害有機大米的生產。用無機肥減少稻田和水稻的汙染。鴨子的糞便可以代替化肥。10公斤鴨糞相當於49克氮、72克磷和32克鉀。鴨糞直接排入田間,發酵後及時補充給水稻,為水稻生長提供豐富的養分。所以,在稻田中放養鴨子,無機肥料的施用量就較少。

三是鴨子肉蛋鮮美,效益更高。稻田是鴨子非常舒服的活動場地, 鴨子的運動多了可以增強鴨子的體質, 減少鴨病的發生, 這樣養殖出來的鴨肉和鴨蛋口感就更好, 能賣個好價錢, 大大增加養鴨的經濟效益。二、稻鴨品種的選擇

水稻品種應選擇植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適中、莖粗葉挺、抗病抗倒伏、生育期較長的優質品種,以保證鴨子和水稻有足夠的共同生長時間和生長空間,儘量減少鴨子對水稻的影響。

鴨子品種就地取材,宜選中小,適應性強,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食量較小、行動靈活的品種,活動能力差、個體過大、抗逆性差的品種不宜選擇。個體太小、蛋用型品種因商品性較差,不宜選擇。因公鴨生長快,所以一般以公鴨為主,搭配適量的母鴨。

三、稻鴨棚舍的搭建與管理

稻鴨模式雖有稻田養鴨的環節,但水稻生長的某些季節,鴨是不能進入田間的,就是鴨子能進田的季節,每天仍有一些時候需要離開田間,故需搭建鴨棚,以遮陰和補食。

要選擇水源方便,無汙染,蓄排水能力好的平坦田塊。在田塊周圍空地上搭建供鴨子休息和覓食的棚舍。鴨棚最好選在乾燥的地方, 棚口不要對著風口, 風口一面要封閉好。根據稻田的大小建設鴨棚, 每平方米鴨棚可養15隻左右的鴨子, 鴨棚的高不低於1 m, 鴨棚要高出地面, 並有一定的保溫性能, 可給鴨子避風、雨、寒。

鴨棚要清潔乾燥和通風, 關上門後老鼠、蛇、貓和狗等動物進不去, 還要有一定的通風效果, 保證鴨棚裡的空氣清新。如果分區飼養最好在兩區中間搭建, 兩邊留好通道, 也可以每區建設一個鴨棚, 這樣便於管理。

為了避免鴨子的逃離和受到天敵的侵害,養鴨稻田周圍用尼龍網、遮陽網或鐵絲網圍住,圍網的高度控制在60 cm左右, 把稻田四周圍嚴。同時在稻田中開挖排水溝,若田邊有水溝或水塘,可方便鴨子隨意進入,則可不需要開挖溝渠。四、水稻田間種植與管理

水稻移栽前15天左右灌水,有條件的最好提前播種綠肥作為有機基肥,並翻耕壓青,也可在播種前1個月放入成年鴨對綠肥進行踩踏以替代機械翻耕回田。

水稻移栽採用寬行窄株種植方式,葉齡達到3.5~4.0釐米時移栽,行距23釐米,株距20釐米,雜交稻每叢1~2本或常規稻5~6本。拋栽的稻苗要比不養鴨單一種植稻田的多10%,以保證足夠的有效穗數,因為鴨在田間活動會損傷部分稻苗。

稻鴨模式的稻田因有鴨子活泥,前期不需露田,一直保持淺水層即可,以鴨腳踩到表層土為宜。水稻移栽前要開豐產溝,豐產溝保持8~10釐米水深,供鴨子洗澡用。分櫱末期開始曬田,達到田邊開小坼、中間不陷泥的標準。抽穗始期開始露田,乾濕壯籽,鴨子即離開田間,進入溝渠、水塘飼養。

在移栽時要做到秧苗帶藥下田。大田期共施藥2次防治病蟲害。第一次在分櫱末期,主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第二次在破口期,主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蝨。其他病蟲草害,可通過養鴨得到有效控制。在整田時要做到下粗上細、平整,深施51%複合肥450kg/h㎡;移栽後3~5天,撒施尿素112.5 kg/h㎡,促返青提苗。

防治水稻病蟲害應採用綜合措施,提倡生物農藥防治,在施藥防治水稻病蟲害後,對鴨子進入田間的安全性要有正確的評估。水稻移栽前要一次性施足底肥,以沼氣肥、農家肥、腐熟的畜禽糞便有機肥為主,並配合施用氮磷鉀複合肥,具體的施肥量視土壤肥力而定。水稻移栽之後,為了避免影響鴨子在田間的覓食生長,儘量不施用化學肥料,同時也需減少農藥和殺蟲劑的噴施。若稻田要噴農藥殺蟲,需將鴨子轉移到另外不殺蟲的稻田中,3~4天後再趕回,穗粒肥在鴨子起捕後補施。

五、放鴨技巧及餵養技術

稻穀浸種時,鴨蛋起孵。鴨出殼後,先用全價飼料加米飯餵10天左右,再用米飯加農家飼料,適當餵些菜葉等青飼料。

挑選選擇10~20日齡的健壯的鴨苗,注射疫苗,控制好鴨群密度和鴨舍溫度溼度,飲水開食,提前下水調教,在水稻返青後8~12 天把鴨苗放進稻田,過早放鴨會破壞稻苗, 太晚會導致雜草過大,放入鴨苗後注意不能打施農藥。

放鴨的數量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鴨子數量過少, 稻田裡的雜草和害蟲會比較多;鴨子數量過多, 稻田中的食物就不夠吃, 過多還會破壞水稻, 需要投入大量的飼料。根據養殖實驗, 鴨子的放養數量以每畝30隻左右比較合適,可根據土質、水質和養殖的情況做出適當調整, 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約飼料成本, 又可以達到為稻田除草和消滅害蟲的目的。

進入稻田前,採用飼養棚飼養,按照常規管理辦法飼喂。進入返青期稻田後,此時氣溫較高,為避開高溫對鴨子的不利影響,只讓鴨子在上午6~9時、下午16~19時進入田間活動,其餘時間段在水塘、飼養棚等遮陰處棲息。

採用飢餓飼養法,按正常飼料量80%的標準飼喂,讓鴨子處於適當飢餓狀態,以利鴨子進入田間後迫切需要進食,而在田間快速活動,採食雜草,捕食害蟲。其他時間段在鴨子進入田間放養時,按上述辦法進行管理。在不能進行田間放養的時間段,則只能在溝渠、水塘中放養,其飼料給餵恢復正常量。

放養雛鴨後的前10~20天, 需要早晚各補餵一次營養全面的雛鴨飼料。放養鴨子20 天后可視稻田的食物情況, 在傍晚鴨群上岸後, 飼餵一定量的食物, 如豆餅、碎米、玉米面等。每天應餵料1~2次, 氣溫比較低的晚上給鴨子多補充一次精料。餵料最好選在晚上, 早上餵料會導致鴨子的活動減少, 達不到除草的效果, 養鴨後期草少後可適當增加餵料量。

為了滿足鴨子的生長需求,還可以養殖綠萍供鴨子採食。放養初期給足夠綠萍食用外還要適當補充精料,一般放養半個月後稻田間食物能滿足需求,不投放精料也能促進鴨子對田間雜草、害蟲等攝取;放養中期,田間食物不能滿足鴨子快速生長需求,除投放綠萍外還要在早晚飼餵稻穀等飼料,為了保證鴨子的肉質,一定不能飼餵商品飼料。

稻穀收割後,鴨子重返田間時,前10天左右不需餵食,讓其自由採食田間稻穀落粒,以後逐漸增加飼料量至正常量的70%,立冬後恢復正常飼料量,以利育肥。六、鴨群的管理與疫病防控

經常觀察鴨子的生長、活動情況有無異樣。有條件的將稻田分隔成2~3個小區, 讓鴨群在一個小區放養7~15 天,然後換到下一個小區, 這樣有利於植被恢復和進行疫病的防控。

經常檢查鴨棚,對鴨棚的破損進行及時的修補, 要保持鴨棚內乾燥、清潔、安靜和通風, 經常對鴨棚進行打掃和衝洗,墊草要勤換勤曬並及時清理鴨糞, 定期對鴨棚內外進行徹底消毒。七、收鴨時機和水稻收割注意事項

當水稻齊穗和灌漿下垂時,鴨子會開始採食穀粒,要把鴨子從稻田趕到飼養棚內圈養,鴨子與水稻共同生長時間共計70~80天。鴨子趕出後要清溝排水,並採用見幹見溼的灌溉方法,以增強水稻根部的活力,防止倒伏。當成熟度達90~95%時,搶晴天收割。收割的同時可將水稻秸稈粉碎還田,以避免焚燒秸稈汙染大氣。水稻收割後,可將未出售的鴨子再放入田裡,讓鴨子啄食落於水田中的稻穀和蟲子。

收鴨時機選在水稻快要抽穗時比較合適, 這時的鴨子體重達到1 kg以上, 採食能力很強, 這時的鴨子會採食大量的稻穀, 造成水稻產量下降, 這時收回鴨子是比較科學的。

水稻收割後田間要及時灌水,保持深水層:

——以水控害

田間淹水後可使雜草、水稻秸稈等儘快死亡、腐爛,起到秸稈還田的作用,淹沒雜草後,可降低雜草種子的成熟度,減少下年度雜草基數;可儘快淹死田間害蟲,減少越冬蟲口基數。

——以水養鴨。

水稻收穫時的落粒率一般為5%左右,田間及時灌水,有利於鴨子重返田間,覓食落粒稻穀;有利於增加鴨子的活動場所,延長鴨子飼養期到冬至時上市,鴨子體重明顯增加,肉質明顯變優,此時也正值人們準備年貨的最佳時期。

——以鴨控害

鴨子在此階段個體較大,覓食、活動能力強,進入田間後,可吃掉雜草種子,踩踏秸稈、雜草,加速秸稈、雜草的腐爛;鴨子在田間可吃食部分越冬害蟲。八、總結

稻鴨立體養殖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水稻種植方法,具有除草、防蟲、施肥、中耕、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等優點,同時也提高了水稻大米的產量和質量,其還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質,實現生態化、有機化的水稻種植,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例。

——清除雜草

鴨子是雜食性水禽,鴨子對稻田的除草效果比任何化學除草劑都要好,鴨子在地上吃草,在長大的時候吃雙子葉雜草,並且控草效果也非常明顯。

——減少害蟲

鴨子可以吃掉稻田裡的昆蟲,它們喜歡稻飛蝨、水象鼻蟲、蚜蟲、負泥鰍和稻葉卷等害蟲。在控制稻田害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減少了對稻田的破壞。

——增加肥力

由於鴨子生活在稻田中並經常四處走動,因此,可以促進土壤鬆散,從而促進土壤氣體排出,增加土壤的含氧量。其排洩物成為良好的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肥力提高15%左右。

——提高產量

鴨子天生有掘地的習性,可以起到耕作肥水的作用,有利於疏鬆土壤,活水,增加氧氣,促進水稻根系的發育,增加了穗的千粒重和稻米的成熟度,並使水稻產量增加了約7%。

稻鴨種養相結合的種植模式實現稻米和鴨子雙豐收,從單一收入到雙倍收入,綜合效益高。在稻田中生長的鴨活動頻繁,稻鴨種養的水稻品質高於普通栽培稻,並且通常每畝可產生50~100公斤水稻。此外,大米質量好,口感好,生產出來的大米是無公害有機大米,經濟效益高,每畝普通種植可以增加900元的淨收入。

另外,稻鴨種養有利於綠色生態環境。並且,農藥施用過多對稻米品質也有一定危害,化肥的施用對周圍大氣、土壤和水域的環境也起到破壞作用,危及人們健康,稻鴨種養結合技術的應用可防治水稻生產過程中的害蟲和雜草,由於不施用或少施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汙染,保護人們生活的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家庭農場現代化立體種養 有機水稻價格翻倍
    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生伏家庭農場立體種養水稻生產基地田間地頭架設的病蟲害防治設備(10月10日攝)。近日,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生伏家庭農場4000畝立體種養水稻進入收穫期。該家庭農場2014年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發展大面積集約化立體水稻種養,使用智能化監控設備實現24小時稻田監控、天氣實時預警、病蟲害生物防治,並建立水稻由田間到餐桌的可追溯體系,出產的有機大米零售價每斤7-8元,是普通大米的3至4倍,並結合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稻田養螺,每畝毛收入可達3000元左右,是傳統種植方式的2倍。
  • 稻田養鴨模式,稻香鴨肥生態美
    近日,在岷江農業示範園區東坡片區的稻田裡,上千隻圓滾滾的鴨子在稻田中自由穿行、覓食。 「附近這近千畝稻田都是我流轉承包的,目前採用了稻田養鴨模式,去年的試驗結果顯示,經濟效益比較好。」當地養殖戶羅建敏介紹道。
  • 江蘇秋收有序推進 稻田綜合種養實現雙豐收
    多地綜合種養模式不僅使稻米品質更好,還實現種植養殖雙豐收。 【淮安洪澤:岔河稻香鴨先知 渠道創新增效益】   江蘇臺記者梁瑄:「我現在是在淮安市洪澤區的岔河鎮,這兩天趁著天氣晴好,農民們正在田間收割水稻,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片兩千畝的稻田,都採用原生態耕種,標準化管理,從而保證了稻田有機質優。」
  • 《在希望的田野上》專欄:鴨田稻米受青睞 綠色種養倍效益
    (記者 劉洋 周娟報導)近年來,河西鎮狠抓農業生產,創新水稻種植模式,推進特色產業項目,積極推廣水稻與稻田鴨相結合的種植技術,提高水稻有機化程度,做到水稻綠色種植和有機生產,實現水稻與養鴨雙豐收
  • 稻鴨共棲生態種養能實現共促雙盈
    稻鴨共棲生態種養能實現共促雙盈敖禮林等稻田中的蟲、草等有害生物可為鴨的生長發育提供一部分優質飼糧;鴨糞是水稻的上好有機肥,鴨在稻田中運動與覓食有除草、除蟲和中耕等作用,稻田可不用化學或人工除草,病蟲害防控的壓力也大大減輕,降本增效明顯。稻鴨共棲水稻可增產10%~15%,每畝節省除草和防治病蟲害等費用50~100元,每畝養鴨能增收200元以上。
  •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2020-12-18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鴨綠河農場「稻田綜合種養」生態模式助農增收
    東北網6月26日訊(通訊員 葛豔晶)「去年我家試驗種植的蟹稻效益很可觀,今年我又擴大了蟹稻種養面積,爭取賺更多的錢。」鴨綠河農場第四管理區種植戶肖方興奮地說道。近兩年來,鴨綠河農場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創新種養模式。
  • 養鴨計劃很重要,稻田養鴨輕鬆學,值得一看
    稻田養鴨輕鬆學稻田養鴨是一種新的養鴨方式,是可持續農業、有機農業、環保農業中有著較強的生命力和很大的發展空間。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結合,下面簡要介紹稻田養鴨的技術要點及其新拓展。1.稻田養鴨好處多(1)除蟲及除蟲效果稻田養鴨的鴨稱為「役鴨」。鴨在稻田喙、腳並用,採食雜草,反覆踐踏破壞雜革根系,持續活動,渾水抑制雜草生長,控草效果達95%以上。役鴨除對穗期探蟲較難控制外,對其他水稻害蟲如稻飛蝨、稻葉蟬、稻象甲、福壽螺等均可有效控制。
  • 稻鴨「混搭」米飯香!稻鴨米,還你小時候的味道!
    ——1月24日,在大悟縣三裡城鎮中興種養殖家庭農場,放眼望去,一片片的稻田已收割完畢,只剩下一行行稻根,稻田裡,農民鍾銳一邊給200隻鴨子餵食一邊笑著介紹說。——三裡城鎮位於大悟縣北部,處於澴河水上遊的源頭,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特別是大米遠近聞名,素有「三裡城鎮出米仁」的美譽。在武漢闖蕩一番事業後,回家探親之餘,和泥巴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父親硬是拉回了兒子。
  • 官亭鎮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位於肥西縣官亭鎮姚崗村的瀚鵬家庭農場,通過探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構建立體高效的現代農業新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農場產業蓬勃發展,更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增收,為農村發展增色添美。
  • 養魚能手李偉庭看好生態園稻田立體種養新模式
    我一早來到位於惠城區水口街道的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萬盧基地,看著魚兒在稻田邊暢遊,心裡也高興起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我去年回到家門口工作了,不用像以往在外那麼奔波。從農村到城裡打工,現在又回到農村了,我回鄉養魚的故事被《人民日報》和《惠州日報》等媒體報導過,被同事戲稱為「明星員工」。我慶幸能參與生態園稻田立體種養新模式中,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
  • 江蘇興化:發展生態綜合種養 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藕田養殖小龍蝦 餘劉江攝人民網南京5月18日電 近年來,江蘇省興化市充分挖掘稻田、藕田潛力,大力推進稻田、藕田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發展。目前,興化市已出臺相關政策,對利用現有提水養殖蟹塘進行改造發展稻蝦、稻鴨共作等立體種養,按提水養殖中水稻種植面積每畝給予經營主體300元獎勵。生態綜合種養是一種將水稻、荷藕種植與水產養殖巧妙結合的生態高效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充分發揮稻田、藕田的農業種植和水產養殖兩大功能,既具有互補作用,又可以達到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 稻田養魚發展措施:做好這些管理,稻田與魚雙豐收
    之前的時候給大家講過杭州等地的養魚現狀,杭州地區的養魚現狀是這樣子,大多數情況是養魚的技術以及管理模式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這樣導致稻田養魚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接下來小編就稻田養魚過程中遇到的這幾個問題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小編想說的是,稻田養魚要進行一定的強化種養的設施建設
  • 安徽肥西官亭: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位於安徽省肥西縣官亭鎮姚崗村的瀚鵬家庭農場,通過探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構建立體高效的現代農業新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農場產業蓬勃發展,更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增收,為農村發展增色添美。2015年,農場主人高晉凱返鄉創業,承包了1500多畝土地,在村率先實施稻蝦共養發展模式,精心選種了口感香甜、病蟲害少的「野香優-1573」水稻,並與人合夥就近辦起了專業化的大米加工廠。2020年度,米廠和周邊40多個農戶籤訂協議,種植訂單稻3000畝,稻米成熟後,直接從農戶手中以1.55元一斤的價格回購。
  • 家庭農場種養致富成功案例分享
    種養綜合型家庭農場致富樣本一:養雞 種菜 摘草莓農場面積:200畝地經營品種:3萬隻雞 草莓>年收益:上百萬元經營思路:用有機化肥,種養綜合在武漢新洲區陽邏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後面,36歲的陶國民創辦的家庭農場一年收入上百萬。
  • 「稻田鴨」來了,生態又美味「鴨」
    漁樂谷的有機農場生態散養麻鴨剛好可以成為你口中的一道美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漁樂谷生態散養麻鴨即在稻田、荷塘裡發揮鴨子「殺蟲禽」、「除草禽」的作用減少化肥、農藥的公害達到水稻純綠色生產鴨苗健康生長,進而實現了稻鴨雙豐收
  • 「稻田+生態種養」模式種蘑菇 80歲「辣椒大王」育苗忙
    家庭農場主孔蒲中拓展「稻田+生態種養」模式,80歲的「辣椒大王」楊意紅在大棚裡親力親為…… 不負春光,種養大戶田間忙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顏開雲 攝 長沙晚報2月26日訊(全媒體記者 顏開雲 通訊員 李川)在瀏陽市達滸鎮金石村的孔蒲中家庭農場,稻田裡的甲魚雖然尚在冬眠期,但大棚裡的雙孢菇已經破土而出。孔蒲中說,利用發酵的水稻秸稈種蘑菇,是自己「稻田+生態種養」模式的又一次拓展。
  • 湖南大米綠色升級樣本:「稻鴨米」種植 米好鴨美味
    吉娃米業生產的「稻鴨米」。紅網時刻8月25日訊(記者 馮鈞 童妙 攝影 李璐)「集合——集合了——」在嶽陽華容縣鯰魚須鎮高山村湖南吉娃米業有限公司的基地,隨著村民一聲吆喝,綠油油的稻田裡立刻鴨鳴一片。伴著鴨子在禾苗中穿梭的聲音,不一會兒一群鴨子就出現在面前。
  • 稻田套養小龍蝦標準化綜合種養技術
    因此,很多地區已經開始進行稻田套養小龍蝦的新型種養模式,此種模式建立在節省水土資源的基礎之上,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水稻生長發育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收益明顯提升。一、稻田的選擇通常情況下,稻田更多的是靠近水源、無汙染、排灌方便以及土壤肥沃的位置。
  • 南京江寧:楊長根家庭農場獲評全國典型案例
    「南京最美家庭農場」。新品試種 增添致富新路近年來,楊長根在創新種養模式之餘,還積極與南京農業大學稻田種養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得到專業技術支持,同時還在自家農場試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在周邊農戶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