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包鴻勳來到寧波鎮海出席包達三先生銅像落成揭幕儀式
有一群人走南闖北,在各個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寧波幫」。他們遠離故土多年,心裡卻都有一個美食的故鄉。
湯圓是寧波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軟糯香甜的口感中,包裹著故鄉的味道。這也是不少「寧波幫」人士心底無法忘卻的甜。
香港鎮海青年聯誼會副會長、包達三基金會理事長包鴻勳先生是著名愛國實業家包達三的曾孫,也是第四代「寧波幫」代表。
包鴻勳從小在香港長大,家裡至今保留著一些寧波的飲食習慣,湯圓便是他小時候最常吃的小吃之一。
「我們家一直都有吃湯圓的習慣,每年元宵佳節,一家人都要圍坐在一起,吃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包鴻勳說,自己是在香港長大,但根在寧波,對於湯圓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每次吃湯圓的時候,腦中第一時間便會浮現寧波種種畫面。
因為工作原因,包鴻勳時常往返於香港和上海,也曾多次來到寧波,看看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
2014年,包鴻勳無意間得知寧波鎮海有一處包達三故居,便專程從上海驅車趕往鎮海,親眼去看看曾祖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斑駁的牆面,長滿青苔的青石板,當包鴻勳看到曾祖父故居的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動。「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根』。」包鴻勳感慨道。
包鴻勳回憶說,小時候包湯圓也是元宵節的一大樂趣。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製作成餡,把糯米粉揉成粉團,然後包裹芝麻豬油餡後搓成球形,一個湯圓就包好了。每次包湯圓,年幼的包鴻勳總會把糯米粉抹得滿臉都是,可愛的模樣引得大人哄堂大笑。
對包鴻勳而言,寧波湯圓不僅代表了家鄉的味道,更是一種「寧波幫」精神的象徵。
寧波湯圓
「我覺得,『寧波幫』的人文特質,可以用黏性、搏爭、仁厚和務實四個詞來概括,甬商的團結精神就像寧波湯圓一樣,具有濃濃的黏性。寧波文博會吉祥物『寧波小知』形象設計也是以湯圓為基礎形象,同時還融入了寧波『四知』精神,寧波湯圓是寧波精神對外宣傳的一個很好載體。」包鴻勳說。記者 鄭凱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