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湯圓:「寧波幫」人士心底無法忘卻的甜

2020-12-16 騰訊網

2019年12月,包鴻勳來到寧波鎮海出席包達三先生銅像落成揭幕儀式

有一群人走南闖北,在各個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寧波幫」。他們遠離故土多年,心裡卻都有一個美食的故鄉。

湯圓是寧波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軟糯香甜的口感中,包裹著故鄉的味道。這也是不少「寧波幫」人士心底無法忘卻的甜。

香港鎮海青年聯誼會副會長、包達三基金會理事長包鴻勳先生是著名愛國實業家包達三的曾孫,也是第四代「寧波幫」代表。

包鴻勳從小在香港長大,家裡至今保留著一些寧波的飲食習慣,湯圓便是他小時候最常吃的小吃之一。

「我們家一直都有吃湯圓的習慣,每年元宵佳節,一家人都要圍坐在一起,吃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包鴻勳說,自己是在香港長大,但根在寧波,對於湯圓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每次吃湯圓的時候,腦中第一時間便會浮現寧波種種畫面。

因為工作原因,包鴻勳時常往返於香港和上海,也曾多次來到寧波,看看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

2014年,包鴻勳無意間得知寧波鎮海有一處包達三故居,便專程從上海驅車趕往鎮海,親眼去看看曾祖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斑駁的牆面,長滿青苔的青石板,當包鴻勳看到曾祖父故居的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動。「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根』。」包鴻勳感慨道。

包鴻勳回憶說,小時候包湯圓也是元宵節的一大樂趣。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製作成餡,把糯米粉揉成粉團,然後包裹芝麻豬油餡後搓成球形,一個湯圓就包好了。每次包湯圓,年幼的包鴻勳總會把糯米粉抹得滿臉都是,可愛的模樣引得大人哄堂大笑。

對包鴻勳而言,寧波湯圓不僅代表了家鄉的味道,更是一種「寧波幫」精神的象徵。

寧波湯圓

「我覺得,『寧波幫』的人文特質,可以用黏性、搏爭、仁厚和務實四個詞來概括,甬商的團結精神就像寧波湯圓一樣,具有濃濃的黏性。寧波文博會吉祥物『寧波小知』形象設計也是以湯圓為基礎形象,同時還融入了寧波『四知』精神,寧波湯圓是寧波精神對外宣傳的一個很好載體。」包鴻勳說。記者 鄭凱俠

相關焦點

  • 寧波湯圓 寧波人心中的一抹甜
    對寧波人來說,若談及「甜」,那最出名的莫過於寧波湯圓了。寧波人喜吃湯圓,猶如北方人喜歡餃子。寧波人管湯圓叫湯糰,寓意團圓美滿。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逢此時,「缸鴨狗」現任掌門人陳開河,回憶起傳承人的委託就心生感慨,「近百年的中華老字號承載了好幾代人記憶中的年味,一顆湯糰背後沉澱的是時光,肩上的擔子很重。」
  • 大年初一 來一碗團團圓圓的寧波湯圓
    說起寧波的小吃和特產,首先都會提到獨樹一幟的寧波湯糰,尤其在外鄉人面前,不能不推薦它。甬城舊俚:「拜歲拜嘴巴,坐落瓜子茶,豬油湯糰燙嘴巴」。湯糰,本是元宵節必備的食饌,寧波人往往等不及,饞了就親手裹,一直有大年初一合家吃湯圓的傳統習俗。吃過一碗豬油湯糰,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 「寧波老味道系列」寧波湯圓
    說起寧波,大家一定會想起很多美食吧!小編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是寧波的湯圓。試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天,你捧著一碗冒著熱氣的湯圓,用勺子舀起一個。放在嘴邊輕輕地咬上一口,wow~又軟又糯又甜又香。一碗吃完你會覺得身體暖和起來了,心情愉悅了起來。
  • 寧波湯圓-始於宋元時期的中華名點
    寧波湯圓寧波湯圓,一個歷史悠久的美食的文化,湯圓的種類繁多,寧波湯圓以豬油湯圓最為聞名。據考證,寧波的豬油湯圓始於宋元時期,距今也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它採用寧波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淨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的豬板油製成餡。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每年都有不少國外人士來寧波平常湯圓,因而享譽海內外。
  • 「話年」之寧波湯圓
    每每身處在寧波,首先卻還是那香糯的湯圓。「寧波湯圓」,寧波的招牌,寧波的代表,寧波人的愛。寧波的豬油湯糰,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淨的冰糖搗成糖渣、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香、甜、鮮、滑、糯,享譽海內外。外地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是絕不願嘗試著豬油做成的甜甜軟軟的東西,甚至會覺得很飈蠻。
  • 寧波只有湯圓?當然不!
    在寧波的藏書樓眾多,其中以「天一閣」最為著名。這座建於明代的建築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它不僅以藏書豐富名揚四海,而且在建築方式和書籍管理上也獨具匠心。雖然歷經洗劫,天一閣仍然擁有30萬卷藏書,為寧波城平添一股燻人的書香。寧波菜又叫「甬幫菜」,以蒸、烤、燉等技法為主,講究鮮嫩軟滑、原汁原味,色澤較濃。
  • 好吃的湯圓千萬種,寧波湯圓排第幾?
    然後只剩,一邊感嘆年味越來越淡,一邊吵一吵湯圓的爭議:湯圓吃鹹的還是甜的?湯圓和元宵有啥區別?湯圓到底該不該有尖尖角?……固執的寧波人死死咬住甜湯圓陣營,並且必須水磨粉,必須豬板油,必須黑芝麻。而且吃法也比寧波城區更有意思。在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餐,會將湯圓、年糕、紅豆一起煮成甜品,加一勺紅糖,我們稱之為「豆茶」,味道比單一的湯圓更豐富。你能說這不是寧波湯圓嗎?
  • 寧波豬油湯圓,一口咬下去,口感細膩,甜而不膩,入口滑爽!
    說起湯圓,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寧波湯圓,後者以糯、軟、香、甜、鮮、滑而聞名。而寧波人則喜歡稱湯圓為「湯糰」,其中豬油湯圓是寧波最負盛名的小吃。寧波豬油湯圓是寧波的一道名點,寧波人可不是只有在元宵節的時候才吃它,而是平時都會吃。
  • 寧波湯圓:我們的古早味
  • 「寧波湯圓」多數不是寧波產 寧波企業打湯圓保衛戰
    每到這一天,中國人習慣上是吃碗湯圓,寓意合家團圓。  說到湯圓,寧波的湯圓好吃,人人都知道。老底子寧波湯圓,用本地糯米磨成粉做皮,以純淨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制餡,咬一口油香四溢,糯而不粘。  可是實際上,現在我們在超市裡買到的「寧波湯圓」,基本上都不是在寧波生產的;我們熟知的幾個湯圓品牌,雖然產品包裝上寫著「寧波湯圓」,也不是寧波的本土企業。
  • 寧波湯圓表情包大賽獲獎畫手感言:寧波這座城市與湯圓一樣,又軟又暖
    由寧波市政府新聞辦指導、寧波晚報主辦的「寧波湯圓表情包大賽」正式收官。自9月中旬開始徵稿,主辦方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湯圓表情包輪番「轟炸」。最終,6套作品獲得評審專家的一致「點讚」。據了解,參賽選手年齡層次很廣,涵蓋了90後、00後和10後。
  • 香港「寧波幫」人士 助力中西部地區精準扶貧
    近日,記者從寧波市委統戰部獲悉,由香港寧波同鄉會各位會長捐資助建的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紫馬鄉新洋村敬老院主體結構即將完工,同時他們捐贈的10萬元善款已在兒童節前後發放到該鄉貧困學生手中。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香港「寧波幫」人士助力中西部地區精準扶貧,已累計捐資近8000萬元。
  • 唐一軍走訪會見香港「寧波幫」及工商界人士
    9月25日至28日,出席2017甬港經濟合作論壇的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唐一軍在香港連續走訪會見「寧波幫」及工商界人士。市領導毛宏芳、施惠芳、李關定、褚銀良、葉雙猛等參加相關活動。  唐一軍分別看望會見了香港寧波同鄉會創會會長、世界中華寧波總商會創會會長、香港甬港聯誼會永遠名譽會長李達三,全國政協委員、環球航運有限公司董事包陪慶,省政協委員、香港永新企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曹其鏞,香港路勁集團董事長單偉豹等香港「寧波幫」人士。唐一軍在同李達三交談時,感謝他為香港繁榮穩定、寧波建設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祝他健康長壽、頤養天年。
  • 寧波湯圓為何不姓「寧」?
    新華網寧波2月16日電(記者鄭黎)正月十五吃湯圓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習俗。說起湯圓,不能不提到寧波湯圓,它歷史悠久馳名海內外,是中國傳統民間小吃代表之一。然而,令許多人沒想到的是,暢銷全國的寧波湯圓絕大多數卻並非產自浙江寧波,這讓寧波人頗感惋惜和失落。那麼,寧波湯圓為何不姓「寧」呢?
  • 寧波最著名的老字號,以做寧波湯圓出名,遊客卻說招牌太古怪?
    去過寧波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寧波當地人的飲食口味是相當獨特的,強調一個「鹹」,突出一個「臭」,鹹齏鹹蟹,臭冬瓜臭芋艿蓊,很多寧波當地特色菜口味重到被外地遊客稱為「生化武器」。不過寧波這座城市最出名的美食卻是「甜」的,不僅好吃而且還享譽海內外,有時候甚至能成為寧波這座城市的代名詞。
  • 元宵節吃寧波赫洋酥湯圓!
    寧波湯圓春節之後最重要的節日就是元宵節。元宵節的傳統當然是吃湯圓,而湯圓最出名的就是寧波湯圓,最經典是黑洋酥餡,白如羊脂、皮薄餡足,營養價值超高。今天,我們就請來美食林風味餐廳向陽漁港(鼓樓店)的王大廚,教大家做最正宗的寧波湯圓!
  • 《舌尖3》裡的寧波湯圓竟「長角」?真相是…
    儘管「出鏡「時間並不長,卻「炸」出了一場寧波吃貨界的「口水仗」:寧波湯圓怎麼長角了?《舌尖3》是近期最熱的電視節目之一,25日晚上播出的關於寧波湯圓和年糕餃的部分,迅速引起了寧波觀眾的注意。△《舌尖3》截圖和夏女士有一樣反應的還有寧波餐飲界的資深人士老潘,雖然還沒來得及看這一集《舌尖3》,但當記者提到寧波湯圓是否有角這一說時,老潘笑著說自己跟美食打了這麼多年交道,在其他地方倒是有見到
  • 寧波湯圓異地產 "龍鳳""思念"被告誤導消費者
    「寧波湯圓」非寧波產的尷尬現象將有望改觀。日前,浙江一名律師以普通消費者身份,對多家生產「寧波湯圓」的非寧波企業和銷售非寧波產「寧波湯圓」的商家提起訴訟,認為這些企業和商家通過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寧波市海曙區法院已經立案受理這一系列訴訟。
  • 正宗的寧波湯圓是什麼味道?答案在缸鴨狗
    正宗的寧波湯圓是什麼味道?答案在缸鴨狗說到寧波美食,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寧波湯圓。這湯圓也是歷史悠久了。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脂肪油、少許白砂糖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在寧波,幾乎家家戶戶都捏得一手的好湯圓。
  • 本土湯圓難覓蹤跡 寧波湯圓如何實至名歸?
    外憂內患多困擾  寧波湯圓難覓蹤跡,是寧波人不會做生意?還是寧波本土湯圓不為市場接受?答案與寧波湯圓市場本身特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南方人與北方人不同,北方人豪邁,吃餃子以斤論;南方人細緻,吃湯圓以個計,湯圓與餃子相比,市場需求量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