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的一家餐館內,我和小冰邊吃邊聊。他今年24歲,正在進行環球旅行。義大利是他旅行的第二站。我倆相識於某著名2.0網站,得知我此刻正在義大利度假,便約了一起見面吃飯。
剛咬下一口披薩,他就迫不及待地問我:「我想在旅行期間多認識一些本地人,到底怎樣才能交到義大利朋友?
和義大利人交朋友真的不要太簡單,需掌握三點技能。
技能一:喝意式濃縮咖啡
(義大利每家必備摩卡壺)
義大利人被譽為「愛站著喝咖啡」的民族,可見咖啡已經融入義大利人的血液之中了。要想和本地人打成一片,首先要學會入鄉隨俗,而滿大街的咖啡館就是了解本地文化的最佳場所。
義大利和咖啡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世紀。雖然義大利本身並不出產咖啡,但是當年隨著威尼斯港口與北非,埃及的貿易蓬勃發展,咖啡得以大量引入義大利。當時天主教把這種褐色液體稱為伊斯蘭酒,即魔鬼的飲料,而試圖禁止,但羅馬教皇品嘗以後認為可以飲用,並在1600年為咖啡洗禮,隨後逐漸被義大利人接受,並風靡至整個歐洲。
如今,義大利人的日常生活再也離不開咖啡:早晨醒來走到樓下咖啡館,站在吧檯喝上一杯開始新的一天;中午飯後飲上一杯促進食物消化;工作、學習間困了累了來一杯提提神;朋友、同事下班後聊天小聚再點上一杯。這樣算下來,平均每個義大利人一年光咖啡就要喝掉至少600杯。
而義大利人喝得最多的就是意式濃縮(Espresso)了,它也成為義大利的經典咖啡:1901年,米蘭人Luigi Bezzera發明了製作此咖啡的機器,並參加了1906年的米蘭世博會,展臺的招牌上寫著:Caffe Espresso(意為「快速咖啡」),現代版Espresso宣告誕生。在製作的時候,咖啡機利用蒸汽壓力來萃取咖啡:當水被蒸氣擠壓的瞬間,就會快速穿過咖啡粉的細胞壁,從而將咖啡內的精華直接提取出來,這就使得做出的咖啡具有濃鬱的香味和強烈的苦味。
意式濃縮通常都是很小的一杯,大概只有30毫升左右。仔細觀察,會發現咖啡的表面浮著一層薄薄的咖啡油,這層油正是這杯咖啡誘人香味的來源。不加糖和奶,直接喝上一口,香濃和苦澀同時直擊喉嚨,不由得讓人想到那句意式名言:好男人要像espresso一樣,強勁又熱情。
(Photo by Amber)
小冰聽到這裡哈哈大笑,但同時又有些不解:「為什麼義大利人一早就要站著喝咖啡?難道他們比中國人還急?」我擺擺手:「不不,在義大利的咖啡館裡,站著喝通常只需要支付一歐元的咖啡錢,一旦坐下喝可就得另付服務費了。」
不為品質外的東西付錢,也算是符合義大利人民的性格了。
技能二:吃正宗義大利披薩
(瑪格麗特披薩簡單又美味)
我指著我和小冰面前的披薩問他:「披薩你最喜歡吃什麼口味的?」他興奮的說:「我最喜歡夏威夷披薩!」聽了他的答案,要不是周圍沒人能聽懂中文,我真想馬上上前捂住他的嘴巴。
要想在義大利和本地人交朋友,可千萬別提這類「美式披薩」。對於「吃」有著嚴格執念的義大利人來說,披薩也有不少規矩可講,要想知道這些規矩,就不得不從披薩的歷史說起:
早在古羅馬時期,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街頭出現了一種常見的民間小吃:人們用麵粉和水做成圓形麵餅,然後在燒熱的石頭上烙熟,最後撒上香料、橄欖油和蜂蜜,把它作為日常主食來食用,這是披薩最早的雛形。
1889年的夏天,皇后瑪格麗特久聞披薩的美味,來到那不勒斯親自品嘗。廚師為皇后準備了三種口味:一種配豬油、奶酪和羅勒葉;一種配橄欖油、大蒜和西紅柿;還有一種配鮮奶酪、西紅柿和羅勒葉。瑪格麗特最喜歡第三種,尤其對配色的創意大為讚賞——鮮奶酪的白色、西紅柿的紅色和羅勒葉的綠色恰好跟國旗的三種顏色不謀而合,從那以後,這種披薩就有了「瑪格麗特」之名,一直沿用至今。義大利所有其他口味的披薩,都是在瑪格麗特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
(我最喜歡的兩種口味披薩:生火腿+沙丁魚黑橄欖披薩)
食材方面,義大利人堅定地認為,每個披薩上面只能出現一種肉類。比如豬肉披薩,義大利人會放上生帕爾馬火腿、薩拉米(南歐民眾喜愛食用的一種醃製肉腸);而海鮮披薩則是新鮮的沙丁魚、金槍魚、大蝦、海虹等。你不會在義大利看到混雜著各種肉類的美式披薩,也不會看到雞肉、羊肉或牛肉披薩。
烤制的時候,必須要放入傳統的磚窯式烤爐進行烤制,溫度也要穩定在200多攝氏度,這樣烤出來的披薩才完美,才能稱為真正的義大利披薩。
聽到這裡,小冰連連點頭,又看了看四周,小聲和我說:「難怪我沒在菜單上看到有夏威夷披薩呢。」
不用小冰說也知道,「夏威夷」這種水果型披薩根本不可能在義大利找到生存空間。因為它「觸犯」了義大利人民嚴格遵守的「披薩法」:
*披薩必須是鹹的,甜的披薩不存在於義大利人的生命中。
*菠蘿作為水果,富含大量水份,烤好後整個麵餅溼乎乎的,完全破壞了披薩的賣相和用餐感受。
*菠蘿富含的水份使得其散熱慢於其他食材,咬上一口,湯汁先把舌頭、口腔給燙傷了。
小冰點點頭:「我知道了,想和義大利人做朋友,也千萬不能告訴他們我們還有榴槤披薩。」我表示同意:「對,如果他們知道了,不僅朋友沒得做,沒準兒還會氣得血管爆炸。」
技能三:學會用手勢表達各種意思
「義大利人平時說話真是聲音洪亮又語速極快啊,還喜歡用各種我看不懂的手勢。」雖然小冰才來了義大利兩天,但他已經注意到了義大利人的這一顯著特點。
是的,掌握了義大利人手勢的含義,交朋友的願望就成功了一半。不是有這麼一個笑話嗎:只要把義大利人的手綁住,他們就一個字兒都吐不出來。
要知道,義大利人豐富的溝通手勢,不僅是他們特有的秘密語言,其中更承襲了幾個世紀以來的歷史意義與獨特文化。
義大利人最常用的經典手勢是把五個手指併攏在一起,邊說邊前後擺動,它的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
主要意思為:
為什麼?!
怎麼回事兒?
你想怎麼樣?
有時也可以表達為:
太好吃了!
當然也有很多其他的手勢:
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扣成一個環,其他三個手指伸開,好似我們表達數字「三「的樣子,在身體前面劃一條橫線,臉上還要配合一個滿意的表情,意為:完美!
雙手合攏一起,並且前後擺動,頭向上抬,眼睛看向天空,意為向神祈禱願望達成。
雙手手指交叉在一起,雙肩內縮,臉上伴隨著痛苦的表情,期盼壞事不要降臨在自己身上。
右手除食指外併攏在一起,形成描述數字「一」的樣子,食指放在右側臉頰處,來迴轉動,意為「太好吃了」!
手指仍然為描述數字「一」的樣子,放在一側的太陽穴處,來迴轉動,意為「這個人太瘋狂了!」
只伸出食指和小拇指,其他手指合攏,指向對方,意為「詛咒你倒黴」。
五指合攏在一起,隨後快速地反覆張開合攏,形容某人喋喋不休,說個不停,卻都是廢話。
食指和拇指形成我們數字「八」的樣子,然後左右快速搖擺,意為「沒有」,同時臉上做出惋惜的表情。
這些只不過是一些經典的義大利常用手勢而已。在日常生活中,一共有250多個表達不同意思的手勢。
小冰已經開始自己練習了,還叨咕著:「真是太方便了,這些手勢不僅跨越了語言的障礙,而且還能準確傳達說話人的意思,義大利人真是天才!」
看著有點興奮過頭的小冰,我善意提醒他:「知道了這些之後,我只怕你到時候會發愁你的義大利朋友多得有點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