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盼了許久,潮溼的夏暑天終於過去了。
伴隨著秋涼而來的,還有秋燥。
過去看古裝劇,更夫們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是了,在還沒有電燈照明的年代裡。
蠟燭,燭臺,燭火,是家家戶戶們夜間照明的必需品。
李商隱寫,蠟炬成灰淚始幹。
熾焰燃燒的火燭,在乾燥季節容易帶來「失火」隱患。
難怪古人要派出專人,專門負責提醒這件事了。
又是一年秋,福州的天未涼,但能明顯的感覺到秋燥的來臨。
空氣裡的水汽減少,早晚間能抹上厚厚的保溼乳,才能讓皮膚適應這季節的悄然變化。
不過,這在「老茶收藏家」們看來,秋天乾燥,剛好能在存茶上多省點心。
至少不必再為存茶防潮的問題,而終日發愁了。
存幾箱老茶,少不了長年費心。
不過近期,有朋友和我們分享了他的存茶心得體會:
「存老白茶,老普洱,南方存茶轉化快,北方存茶品質好。」
但村姑陳看來,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2》
藏茶這件事,有必要分南北方嗎?
沒有。
對這點,資深的老茶客們想必會深有體會。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
眼下,這都已經是21世紀了。
有關茶葉貯藏的設備,技術,措施等,早就已經日新月異。
士別三日,早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
簡單的用地域區分南方存茶與北方存茶,並不科學。
因為,當下的存茶倉庫,可以藉助大型空調、抽溼設備、新風系統等,實現終年365天都能達到溫度、溼度等,位於適宜存茶的安全區間內。
酷暑來臨,不用擔心氣溫過高對茶葉存放的不利影響。
潮溼的梅雨季,也無需多慮茶葉受潮的風險。
甚至於,大型倉庫內還會配有專門的進風、送風系統。
讓倉庫內部的空氣,免於出現空氣不流動,室內空氣沉悶、不新鮮的狀態。
從而,可以有效的促進白茶和普洱的長期儲存和陳化。
長期儲存白茶和普洱茶時,基礎的存茶要求裡,有提到「通風」這一詞。
正確的理解起來,和茶葉的乾燥密封保存原則,並非違背。
只不過,是要求茶葉存放環境要有一定的空氣流通。
不然在悶味重,灰塵味重,長期無人打掃,門窗緊閉的空間裡,好茶容易受「串味」的影響,沾染到外界的雜味。
可見,常溫,乾燥,適量通風倉儲,是優質老白茶、老普洱的關鍵。
而在專業的倉庫條件內,可以提供科學的茶葉存放環境。
沒有必要分出地域上的差別,更不需強調南北方的不同。
由這點看,所謂南方存茶轉化快,北方存茶品質好的說法。
也就成了無水之源,壓根解釋不通!
《3》
所謂的「北方倉「存出來的老白茶,品質未必能更出色。
早兩三個月的時候,剛好有位北方的老茶友,提到了這樣的一回事。
當時他發來私信,開門見山的提,可以聊一下白茶的幹倉嗎,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他在當地城市買了一箱壽眉,據說是2015年從福鼎加工完畢後, 就立馬被人轉運到了北方專門幹倉保存。
憑」幹倉「這一亮點,那箱壽眉的價錢要比市面上的價錢高出一些。
但等到泡來喝,卻發現沒哪裡特別出彩。
藥香很弱,只有一些乾草香,並且泡來喝還略微有點水薄。
不如他在福建出差時,買到的一兩年陳的壽眉來得香氣馥鬱,湯感醇厚。
於是那位老茶友就想不明白了,北方幹倉存出來的老白茶,不是應該品質要更好嗎?
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向他回復了一句話,白茶儲存從來沒有幹倉的說法。
因為白茶的基礎存茶重點,就在於防潮、防水。
儲存茶葉的環境,只能幹燥,不能潮溼。
存放茶葉的空氣溼度,最好別超過60%,儘量維持在越乾燥的情況,越利於茶葉的安全保存。
更何況有現代化的空調除溼,抽溼機等設備在前,不能再簡單憑地理區域的氣候特點。
簡單化的理解成南方存茶是溼倉,而只有北方存茶才是幹倉。
這樣的想法,和茶葉儲存的實際情況不符。
要是將白茶放在潮溼的環境裡(溼倉),那麼茶葉早就該受潮發黴,變質變味了。
哪裡還能再繼續安然無恙的保存下去,實現後期良好的風味轉變?
可見,所謂的「幹倉老白茶」,完全是沒有亮點的噱頭罷了。
《4》
回到正題,南方存白茶、普洱茶,是不是後期轉化更快?
對於此,也就不難回答了。
它們的後期陳化速度快與慢,和南、北方存茶沒有必然關聯。
而是和它們的制茶工藝,存茶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相關。
白茶的後期陳化,實現從清新鮮爽的新白茶向甘香醇厚的老白茶過渡,依靠的是自身獨特的加工工藝。
因制茶過程沒有經歷殺青的緣故,白茶內部的活性酶等成分,保留較為充足。
在後期的乾燥、密封等存茶措施下,憑藉酶促氧化的作用,可以不斷促使白茶內部的風味物質發生轉化。
而普洱茶的後期陳化,則分生普和熟普的不同。
生普的加工重點,在於曬青。 由於日曬的過程中,溫度相對較低,茶葉內部的活性成分能得到相應的保留,後期可以實現風味的轉化。
而熟普的加工,則需要藉助到微生物的參與,在後期儲存的過程中,憑藉著後發酵的進程,從而實現風味的轉化。
由此可見,白茶和普洱茶的後期陳化之旅,所走的路子並不大一樣。
但原則上,它們是相同的。
即避免過多的破壞茶葉內部的養分物質,影響好茶內部的豐沛糖苷類物質。
不然,它們的後期轉化就會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難以談起。
同時,在儘量不破壞茶葉內部的養分和風味物質的同時,要將含水量做幹。
以免得茶葉內部的水分含量過大,為後期的存放過程增加隱患。
在後期的長遠存放時 ,茶葉內部多餘出來的水汽,容易逸出、並擴散到四周圍。
由內而外的,難以避免的,無可挽救的受了潮。
自然而然,後期的良好陳化難以實現。
幹度不合格的茶,壓根沒法子長期儲存。
《5》
將白茶、普洱茶實現「越存放風味越佳」的轉化,少不了在存茶方法上費心思。
任何的幹茶,都十分的怕潮、怕高溫、怕異味、怕擠壓。
論南方存茶,北方存茶的不同而言。
雖然,在大致的氣候特徵下,南方相對潮溼,在潮溼多雨季節,梅雨季等天氣情況下,要額外的注意除溼防潮。
北方氣候乾燥, 並非意味著長期存茶能夠掉以輕心。
後期儲存時,要儘量為好茶提供乾燥、清潔的環境。
不能是隨意將茶葉存放在地下室、地窖、落地一樓等地,容易讓好茶受潮變質。
從穩妥的角度看,儘量為茶葉提供乾燥的存放環境,越利於存茶守護!
此外,在長期存茶的包裝上,也要做好密封防潮。
通常而言,成箱成規模存放的白茶和普洱,存茶包裝建議是外箱+內袋的組合方式。
這一點,福鼎當地的茶農們在存老白茶時,如此。
而老班章、易武的茶農,做法同樣相似。
以長期儲存白茶而言, 最為推薦的存茶包裝是「三層包裝法」。
外層瓦楞紙箱,加上食品專用的塑膠袋、鋁袋,分別密封。
外箱的選擇上,輕便實用密封性高的紙箱,實用性強,既能密封防潮,又能遮光防異味。
而防潮防異味的鋁袋和塑膠袋,韌性強,不易破損。
多重組合之後,能形成牢不可破的存茶堡壘,為好茶的後期陳化提供舒適的環境!
《6》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一年裡,九月是很好的月份。
雲淡風輕,溫和爽颯,不冷不熱。
不知不覺間,夏天的熱浪被一股清風吹走了。
接踵而至的仲秋,靜美而舒適。
乾燥的季節下,存茶防潮自然更省心。
不過存好一箱老白茶,老普洱,一年三百六十日,都不能輕視。
南方存茶而言,北方存茶也罷。
在存茶這件事上,貴在用心持之以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