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紫禁生活館~
號稱「十代都會」的華夏歷史名城南京,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之讚譽。鄒典(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明代萬曆年間至清代初期。又據《清初金陵畫派年表》載:1626年鄒典約在「30歲上下」),字滿字,號庚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客遊留都金陵後,他遂定居於此。
據清代周亮工《讀畫記》等載,鄒典儘管家境貧寒,但「能自行其志」。友人胡念約為其在金陵城南一隅、東園(即明代中山王徐達後裔私園、今白鷺洲公園)水畔的金陵柵一帶,構築居舍「節霞閣」。
明代南京一直是江南地區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得助於金陵壯美山川的滋潤和深厚文化的蒙養,鄒典隱居於景色秀麗的青溪、東園之畔,甘貧淡泊不仕,或與邢昉、葛一龍、萬壽祺、文從簡、譚元春、郭聖僕、林古度、宋比玉、吳應箕等文人雅士,交遊唱和。
同代文人顧夢遊詩詠《待月節霞閣聞譚友夏至》、《同鄒滿字松塢閒步》等外,在《訪鄒滿字溪上》中吟誦:「言尋居士家,薄暮青溪道。荒原鳥獨飛,寒木雲相抱。入室聞疏鍾,開門見秋潦。落葉坐來多,清風時一掃。」
明楊文驄《白日掩荊扉圖》卷 縱25釐米橫32.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詩人方文也吟有《題鄒滿字節霞閣》:「好靜罕容接,貧交有酒徒。過橋晴訪顧,掃徑夏留吳。啜菽親長健,擎茶女易呼。憑高一望遠,白露滿青蕪。」(二首之一)
而畫家楊文驄筆下的《白日掩荊扉圖卷》 (系應鄒典之約所繪)中的題畫詩,正是其安貧守志、不同流俗生活的一個側面寫照:「荒寒接太古,庭養洪濛姿。屋內移青山,欻然懷離奇。搔首問荊關,委身嗣大痴。慘澹白日中,天地靜相師。市朝遂道路,奔塵無停吹。何以療營營,雙扉誠良醫。」
明鄒典《金陵勝景圖卷》縱29.2釐米橫1272.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史載鄒典雖為一介布衣,但是性情豪爽,超世曠達,堪稱高邁之士。有次凌晨出城,登上金陵南郊雨花臺,「高歌竟日,逮暮而返」。據說鄒典平生嗜好讀書,愛讀《禹貢》、《考工記》、《離騷》和《南華經》等典籍,而且又「工書善畫」,尤擅山水畫,取法五代荊浩、關仝,元代黃公望等前輩大家之長,筆意清秀高雅,「絕去甜俗一派」。
明鄒典《金陵勝景圖卷》縱29.2釐米橫1272.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他亦善花鳥畫,精於雜花、墨蘭畫法,所繪花草「清超拔俗,不染氛塵」,無拘窠臼陳規。清代秦祖永《桐陰論畫二編》贊其「寫生清逸雅秀,有超然塵外之致。用墨一筆間能分濃淡,極得六法之秘」。清代金鰲(一作「金鏊」)《金陵待徵錄》則引昔人田志山詩嘆:「滄桑硯失端溪石,煙雨門留白板扉。」清代周寶偀在《金陵覽勝詩考》中,對其也是深懷感念:「信步乘清興,東園從夜遊。蘆爭迎渚月,燈閃隔溪樓。魚鳥南朝夢,煙花舊院愁。欲尋鄒子宅,應在水西頭。」
鄒典之子鄒喆,自小受到家庭氛圍的薰陶,學畫不輟,後來成為清初畫壇「金陵八家」之一;其孫鄒坤(一作「鄒壽坤」,鄒喆之子)、曾孫鄒冰(鄒坤之子)亦善繪畫,山水畫秉持家傳。
鄒家可謂是四代丹青、一門風雅。當代美術史論家林樹中先生在《清初金陵畫派年表》前言中,還將鄒典列為當時畫壇「金陵畫派」的先驅畫家之一。
明鄒典《金陵勝景圖卷》縱29.2釐米橫1272.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據現存的文獻史料顯示,鄒典的傳世畫作不多,主要有《山水圖卷》(明代天啟六年,即1626年作)、《秋山樓閣圖軸》(明代崇禎七年,即1634年作)、《設色山水圖軸》(崇禎十一年,即1638年作)、《仿黃公望山水圖軸》(崇禎十二年,即1639年作)和《墨花圖卷》(崇禎十年,即1637年作)等。而《金陵勝景圖卷》創作於明末崇禎七年。
原文作者:周安慶原文來源:《紫禁城》2011年10月刊《千古金陵,錦繡山川——明末畫家鄒典和他的 <金陵勝景圖卷>》(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