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畫壇「金陵八家」之一的他,雖為一介布衣,但性情豪爽

2020-12-16 紫禁生活館

歡迎關注紫禁生活館~

號稱「十代都會」的華夏歷史名城南京,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之讚譽。鄒典(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明代萬曆年間至清代初期。又據《清初金陵畫派年表》載:1626年鄒典約在「30歲上下」),字滿字,號庚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客遊留都金陵後,他遂定居於此。

網絡圖片

據清代周亮工《讀畫記》等載,鄒典儘管家境貧寒,但「能自行其志」。友人胡念約為其在金陵城南一隅、東園(即明代中山王徐達後裔私園、今白鷺洲公園)水畔的金陵柵一帶,構築居舍「節霞閣」。

楊文驄 網絡圖片

明代南京一直是江南地區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得助於金陵壯美山川的滋潤和深厚文化的蒙養,鄒典隱居於景色秀麗的青溪、東園之畔,甘貧淡泊不仕,或與邢昉、葛一龍、萬壽祺、文從簡、譚元春、郭聖僕、林古度、宋比玉、吳應箕等文人雅士,交遊唱和。

同代文人顧夢遊詩詠《待月節霞閣聞譚友夏至》、《同鄒滿字松塢閒步》等外,在《訪鄒滿字溪上》中吟誦:「言尋居士家,薄暮青溪道。荒原鳥獨飛,寒木雲相抱。入室聞疏鍾,開門見秋潦。落葉坐來多,清風時一掃。」

明楊文驄《白日掩荊扉圖》卷 縱25釐米橫32.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詩人方文也吟有《題鄒滿字節霞閣》:「好靜罕容接,貧交有酒徒。過橋晴訪顧,掃徑夏留吳。啜菽親長健,擎茶女易呼。憑高一望遠,白露滿青蕪。」(二首之一)

而畫家楊文驄筆下的《白日掩荊扉圖卷》 (系應鄒典之約所繪)中的題畫詩,正是其安貧守志、不同流俗生活的一個側面寫照:「荒寒接太古,庭養洪濛姿。屋內移青山,欻然懷離奇。搔首問荊關,委身嗣大痴。慘澹白日中,天地靜相師。市朝遂道路,奔塵無停吹。何以療營營,雙扉誠良醫。」

明鄒典《金陵勝景圖卷》縱29.2釐米橫1272.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史載鄒典雖為一介布衣,但是性情豪爽,超世曠達,堪稱高邁之士。有次凌晨出城,登上金陵南郊雨花臺,「高歌竟日,逮暮而返」。據說鄒典平生嗜好讀書,愛讀《禹貢》、《考工記》、《離騷》和《南華經》等典籍,而且又「工書善畫」,尤擅山水畫,取法五代荊浩、關仝,元代黃公望等前輩大家之長,筆意清秀高雅,「絕去甜俗一派」。

明鄒典《金陵勝景圖卷》縱29.2釐米橫1272.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他亦善花鳥畫,精於雜花、墨蘭畫法,所繪花草「清超拔俗,不染氛塵」,無拘窠臼陳規。清代秦祖永《桐陰論畫二編》贊其「寫生清逸雅秀,有超然塵外之致。用墨一筆間能分濃淡,極得六法之秘」。清代金鰲(一作「金鏊」)《金陵待徵錄》則引昔人田志山詩嘆:「滄桑硯失端溪石,煙雨門留白板扉。」清代周寶偀在《金陵覽勝詩考》中,對其也是深懷感念:「信步乘清興,東園從夜遊。蘆爭迎渚月,燈閃隔溪樓。魚鳥南朝夢,煙花舊院愁。欲尋鄒子宅,應在水西頭。」

鄒典之子鄒喆,自小受到家庭氛圍的薰陶,學畫不輟,後來成為清初畫壇「金陵八家」之一;其孫鄒坤(一作「鄒壽坤」,鄒喆之子)、曾孫鄒冰(鄒坤之子)亦善繪畫,山水畫秉持家傳。

鄒家可謂是四代丹青、一門風雅。當代美術史論家林樹中先生在《清初金陵畫派年表》前言中,還將鄒典列為當時畫壇「金陵畫派」的先驅畫家之一。

明鄒典《金陵勝景圖卷》縱29.2釐米橫1272.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據現存的文獻史料顯示,鄒典的傳世畫作不多,主要有《山水圖卷》(明代天啟六年,即1626年作)、《秋山樓閣圖軸》(明代崇禎七年,即1634年作)、《設色山水圖軸》(崇禎十一年,即1638年作)、《仿黃公望山水圖軸》(崇禎十二年,即1639年作)和《墨花圖卷》(崇禎十年,即1637年作)等。而《金陵勝景圖卷》創作於明末崇禎七年。

原文作者:周安慶原文來源:《紫禁城》2011年10月刊《千古金陵,錦繡山川——明末畫家鄒典和他的 <金陵勝景圖卷>》(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刪減)

相關焦點

  • 一介布衣的傳奇——讀長篇歷史小說《大唐布衣郇謨傳》
    一介布衣的傳奇——讀長篇歷史小說《大唐布衣郇謨傳》「郇」是多音字,讀作「huán」時,與唐代一介布衣有關,那就是長篇歷史小說《大唐布衣郇謨傳》的主角——郇謨。郇謨,唐代晉州人,史籍中關於他的記載很是寥寥。郇謨是「郇huán」姓的始祖,這個姓不但很少見,還頗有來頭。
  • 畢升:一介布衣,發明活字印刷術,被尊為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就是以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為代表的四大發明。可以說,這四項發明不僅僅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還流傳到國外,影響了國外文明與運動的傳播。其中,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速度,為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與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一切,都與一個平民有關,他就是畢升。畢升,大概生於公元970年,出生於現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畢升是安徽人)。畢升是一介布衣,家境不好,他十二三歲那年,就去杭州一家書坊當學徒工。
  • 布衣精神:中國人的品格
    他們雖身著一襲布衣,卻胸懷大志、不甘平庸,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樂自然。他們或朝為布衣、夕為卿相;或一生求仕而不得;或安貧樂道,終身不仕,但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天下太平,他們隱匿於市井;世間動蕩,他們救民於水火。圖片|仁慈的獅子-攝圖片|來源於網絡比如曹劌,一介布衣,卻敢面見魯莊公,為長勺之戰獻策。
  • 王欽若沒有讓人羨慕的家底,父親是一介布衣,他如何成就不平凡?
    王欽若沒有讓人羨慕的家底,父親是一介布衣 他如何成就不平凡?王欽若出生後,祖父、父親就先後病逝了,早早成為孤兒的他,在沒有家族的幫助下,當時年僅18歲的王欽若不遠萬裡,從湖北老家趕到山西太原皇帝的行宮,拿出了自己書寫多年的《平晉賦論》獻給宋太宗,準備重演「張齊賢之事」。對於這個膽大妄為的年輕人,太宗沒有怪罪他,反而非常欣賞王欽若的學問,便有意提拔他。
  • 金陵八家之首龔賢(1618—1689)繪畫
    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龔賢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
  • 孔子以一介布衣,名垂千古,杏壇講學實功在千秋
    不過這個時候的孔子也不求出仕為官了,在他人生最後的幾年歲月裡,在杏壇上為眾弟子們講學,為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文化做出了極大貢獻。在孔子講學的期間,同時並序書、傳禮、刪詩、正樂、修春秋、制孝經,尤其贊周易(註解易經),總共作了十種註解,謂之十翼。共有繫辭上、下傳,乾卦、坤卦的文言,序卦傳、說卦傳、六十四卦的彖傳、象傳等。
  • 性情豪爽的4個星座,異性緣很好
    性情豪爽的人到哪都不缺人緣。因為他們不會斤斤計較,在該果斷的時候絕不猶豫,做出了決定就不會反悔。因此,不管是異性還是同性,都會對他們另眼相看,將他們當成摯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性情豪爽的4個星座,異性緣很好。
  • 難怪元始天尊不敢封他為神!此人雖是一介凡人,但你看他有何來歷
    難怪元始天尊不敢封他為神!此人雖是一介凡人,但你看他有何來歷在《封神演義》中,女媧娘娘和鴻鈞老祖因為紂王的昏庸,於是決定立下封神榜,由闡教、截教和人教的三教弟子,下界輔佐明君推翻商朝,雖然最後姜子牙執掌封神榜。
  • 清初畫壇盟主王時敏,學畫董其昌,卻為何自稱書畫二道皆無師傳?
    導語:王時敏的出現為「婁東畫派」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其作品用筆圓潤,重視筆墨,墨法也是層層疊疊,筆墨在作品中表現出蒼茫渾厚、超逸蕭散的藝術風格,在整個清朝畫壇佔有統治地位, 並對後世的正統派影響很大。
  • 漢初宰相陳平是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
    漢初宰相陳平是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陳平在戰亂時期,能夠選賢任能的主公為他效力,運籌帷幄,功不可沒;在和平時期,他能夠左右逢源,最終在睡夢中死去。所有的大臣都有完美的結局,可謂是人生的大贏家。那麼陳平是如何達到人生巔峰的呢?
  • 布衣
    ○楊崇演  我無端喜歡古人說的「布衣」二字,喜歡就是喜歡,沒有太多的理由。  一襲布衣,質樸無華——載世間大道,成傲骨無雙;素衣麻縷,覓半畝方田;桃林詩畫,尋一處安居。做一介布衣,過一世逍遙,多好!  傳統概念中,衣著代表身份。比之綢緞皮草,布衣是粗劣的,如草芥般,系平民,難登大雅之堂。
  • 諸葛亮的臣本布衣,其中布衣是什麼?
    「臣本布衣」出自三國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其中的布衣是指古代當時普通百姓的衣著,這裡用布衣來代指普通百姓。因此,「臣本布衣」按現代意思就是說,「我原本只是普通百姓」。下面,分析一下當時為何用布衣來代指普通百姓?
  • 一介文人,心懷家國,鄭午昌繪《紅樹青山好放船》
    他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鑑藏家。鄭午昌的研究範圍很廣泛,包括詩文、史論,是一位學者型的藝術家。鄭午昌在出版界的名氣也很多大,他曾經在中華書局工作,中華書局的名氣在出版界是首屈一指的。鄭午昌在1932年首創漢文正楷活字版,漢文正楷字模是今日正楷的字體的「祖輩」,是我國第一套自創的楷書印刷字體。與創立字模相比,鄭午昌更喜歡畫畫,尤其是喜歡畫山水。
  • 他從一介布衣變為文壇接班人,還和戚繼光吵過架?
    在古代,曾有一位特別的「書痴」,他一生布衣,卻嗜書如命,並在大量閱讀、勤於著述之下,成為一代學術大師,以至於後來的學者都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他是誰?製圖:倪雯冰  嗜書如命  公元1551年,胡應麟出生在江南,他小時候沒有什麼別的愛好,獨愛看書,到什麼程度呢?
  • 享讀|孔子:至聖之人,也是一介布衣
    ——《論語·八佾》」在周天子的雒邑享受音樂《大武》,在陳、蔡之間七天絕糧卻還要彈琴唱歌詠詩,在衛的擊磬,還能夠為《詩經》配上音樂(說明他會譜曲),盡顯一個活潑的生命在向著和諧的境界前進。在這無所不包的音樂之中,一個真誠的孔子就這樣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 清初「四王」與吳歷青綠山水精品欣賞
    清代早期,以清初「四王」、吳歷及宮廷畫家為代表的畫師注重以色筆代替墨筆,開拓了文人青綠山水的新境界。出身明代官宦之家,崇楨初年曾任太常寺卿,所以也被稱為「王奉常」。工詩文書畫,尤擅畫山水,少時學董其昌,並臨摹家藏宋、元名跡,以黃公望為宗;筆墨蒼潤松秀,而丘壑少變化,多模擬之作。王翬、吳歷出其門下,孫王原祁得其指授。後人把他與王鑑、王翬、王原祁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六家」。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畫家「四王」之首。兼工隸書,能詩文。
  • 山高人為峰一一金陵八痴古雪中山水作品鑑賞
    現為江蘇省美協會員,江蘇文聯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江蘇揚子書畫學院教授,金陵八痴之一(墨笑編輯)。古雪中先生近照古雪中先生受教於何鳴、譚勇、李畹等,與徐培晨、黃廷海等諸多畫家為師友,令古雪中受益匪淺。古雪中先生喜畫花鳥、人物,更酷愛山水。
  • 書畫鑑定家鍾銀蘭解讀弘一齋藏「清初六家」作品
    清初六大家,即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合稱「四王吳惲」。實際上「四王吳惲」是兩代畫家的綜合。王時敏和王鑑雖是叔侄輩,因他們只相差六歲,在藝術上屬於同一代;王翬、吳歷是他們學生,王原祁是王時敏之孫,惲壽平與王翬是翰墨至交,藝術上同屬另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