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你不能錯過的金庸展館

2020-12-12 人民網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

人民網香港12月17日電(記者 劉慧、蔣波、劉潔妍、田凱)2016年12月1日,星期四,上午十點,香港沙田。

文化博物館外,一大群穿著各色校服的小學生們已經在門外排好隊,等待進館參觀。入口處,一尊武打巨星李小龍雕塑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他們比劃著,模仿李小龍的標誌性動作。人群中,幾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籍小學生也加入討論的隊伍,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隨著人流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迎面看到「清帝大婚慶典」、「李小龍系列展」等巨幅宣傳海報。那些膚色各異的小學生們,也已經在老師和講解員的帶領下,走進不同的展廳,開始他們一天的「香港文化之旅」。

香港文化博物館設有12個展覽館,陳列面積有7,500平方米。6個常設展覽館包括視聽導賞廳、新界文物館、粵劇文物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趙少昂藝術館及兒童探知館。專題展覽館在不同時間推出多元化的展覽主題,以提高參觀者對文化藝術的興趣。

視聽導賞廳已於2015年10月暫停開放,以增加展覽設備配合金庸館的籌備工作,「工程預計近期完成,希望2017年春節後,能和廣大金庸迷見面。」 博物館館長林國輝介紹說,「我們曾經為香港音樂教父羅文舉辦個人展,還有正在展出的李小龍個人展,有超過六百多件珍貴的李小龍文物。但這次我們把僅有的視聽導賞廳改成金庸館,專門常年展出金庸先生的珍貴資料。博物館成立16年以來,尚無先例。希望大家透過金庸先生,了解他的成就和貢獻,了解香港文化。」

金庸其人

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生於1924年,自小便熟讀四書五經。曾任報社記者、翻譯、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等;1959年在香港創辦《明報》,出版報紙、雜誌及書籍。1993年退休。先後撰寫武俠小說15部,廣受當代讀者歡迎。

提起金庸先生的大名,華人世界裡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知其本名「查良鏞」的讀者想必要減去一半,至於他的其他筆名,估計只有資深「金粉」才略知一二。

「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是香港文化人對金庸先生文字生涯的生動概括。研究金庸武俠小說而稱為金學:在香港有倪匡,在臺灣有林保淳,在內地有陳墨等金學家,各地的各種金學研究會紛紛林立,時至今日金學儼然已成顯學,以武俠小說而成為金學,金庸早已成了一個神話。

如今金庸小說的影響可謂無遠弗屆,除了作為印刷文字載體的圖書之外,經正式授權改編的各種藝術形式,包括電影、電視、音樂、舞蹈、雜技、繪畫、動漫,乃至遊戲和電視節目的知識競答,等等,遍及文化諸多領域,讀者之眾難以計數。「然而若只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沒有看過金庸的展覽,所知道的只是一個不完整的金庸。」博物館館長林國輝如是說。

香港文化博物館親民而多元

人民網: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定位是什麼?如何拉近市民和博物館的距離?

林國輝:香港文化博物館其中的一個特點是,主題貼近群眾,也貼近生活。所以我們辦的專題展覽,都會經過調研和在群眾中徵詢意見, 題材活躍更要讓群眾有親近感。

互動性是我們著重加強的環節。我們每個展覽開始的時候,也考慮到觀眾,特別是學生團體他們來參觀的需要。所以我們的展覽在設計上,都要增加它的互動性。另外,光是一個學生團體他也有不同的背景,幼兒園、小學生,還是中學生都要有針對性。通過香港教育局,我們也接觸到不同的學校團體,讓老師跟著我們拍攝,也在學校裡推廣題材,還會有很多學校帶著來參觀。比如說正在辦的故宮展覽,教育區裡面觀眾就有機會去親手編織傳統的吉祥如意結。

人民網:在這裡看到不少外國遊客,他們在博物館裡了解香港文化,會有交流障礙麼?

林國輝:因為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我們很多本土題材的展覽,不僅有粵語介紹,還會配有中英文解說片段。針對一些聽障人,我們也有無障礙的一個考慮。比如說他看到一個片段,他聽不到內容是什麼,這些節目就會配有專門的手牌,手牌上會把視頻裡的內容用中英文的形式記錄下來。

在金庸展館,收穫的不僅僅是「美好」

人民網:是怎樣的一個契機,想要做一個常設的金庸展館,而不是有時間期限的展覽?

林國輝:金庸(查良鏞)先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香港的文學家,也是香港一個社會活動家。他的武俠小說對海內外的華人影響巨大,對我們香港人也有特殊的情結。

香港流行文化發展過程中,他的武俠小說提供了很多豐富的題材,讓香港的影視文化得以繁榮。我們的電影、電視、廣播、廣東歌曲很多也是跟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有關。所以我們也希望成立一個展覽館,讓全世界來香港旅遊的人,來參觀金庸展館,我們也跟海外觀眾介紹金庸武俠小說的成就,跟香港影視文化發展的關係。經過和金庸先生以及家人商量,我們得以實現這個願景。

人民網:金庸展館會包括哪幾個主題?

林國輝:這個展覽是跟金庸先生香港的創作過程有關的,介紹創作活動的背景,為什麼他會創作這個武俠小說,小說最初的生產情況是怎麼樣的,比如報紙上的版本,到變成單集故事的版本,到後來成書成冊的版本,都會詳細介紹。

金先生是1955年開始創作到1972年,《鹿鼎記》是最後一部小說。他用了17年的時間寫武俠小說。可是後來,他也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去整理他自己的創作。創作本身的過程就是一個世界記錄。三十幾年,如何把這十幾部小說完善。中間我們有介紹這個過程。

另外我們也會介紹金庸先生的創作跟香港歷史文化的關係。對觀眾來說,包括東南亞、歐美國家的很多觀眾,他們也不懂漢字,不懂中國文化,可他們卻理解金庸先生身上的武俠世界。從香港早期拍攝的武俠電影,到《射鵰英雄傳》等電視劇,積累了大批的金庸受眾群。

所以金庸展館,也不光是看真跡文字,也是很多的不同展品,包括他跟電視電影這些影視作品的關係。從中也看到金庸先生他創作的才華是非常豐富的,對香港影視文化是很重要的保障,香港也感謝金庸先生的貢獻。

人民網:金庸展廳已經籌集到多少件展品,可否先和大家透露一下?

林國輝:我們是分開幾個方面去籌集的。一個是我們加強研究,請香港一些大學老師,做有關金庸小說版本的研究,流傳情況的研究。另外一個是,展品方面的徵集。先是跟金庸先生的家人聯繫,希望給我們一些先生的手稿、生活用品,也借到很多先生看過的書,他用的筆,還有一些手稿。特別是有關武俠小說的手稿是非常珍貴的。

還有,像金庸先生過去的朋友,跟他一塊工作的人,去徵集幾十年前留下來的手稿。我們特意也去新加坡、杭州去找尋文獻,情況也是非常順利的。特別要說的是,我們在新加坡已經找到,1967年每周在報紙上連載《笑傲江湖》時,金庸先生親筆寫的一些手稿。要知道那個年代是報紙小說的年代,金先生每天晚上用稿紙寫好後,要把稿紙送到排機房去排。第二天見報,手稿就不留了。很多50年代的手稿已經丟失。我們很幸運,幾十年以後在新加坡發現這個手稿,展出後觀眾們可以一飽眼福。當然未來我們金庸展館開館以後,還會繼續徵集的。

人民網:在您看來,他的小說為什麼那麼吸引人,雅俗共賞?

林國輝:武俠小說終歸是通俗小說,通俗小說故事情節往往會壓過很多文學性的東西,金庸能有如此大的成就,能在封筆多年後還始終為人所記憶,絕不僅僅是靠著他不斷寫讓讀者喜愛的人物和情節,而是在小說中灌入了他的思考。

首先,他的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所有故事都有很強大的歷史背景,有很強的帶入感。「家國情懷」是金庸先生作品中最突出的情感,具有普世價值觀。在他的武俠世界裡,對情的謳歌,對情的自問,對於痴情的演繹,道出了千百年來的嚮往與追求。

其次,是他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入木三分。這些角色形態各異,不僅滲透了中華傳統文化,在主觀創作中卻也絲毫沒有留下臉譜感,提及任何一人,我們都能明顯感受到與其他人的差異,這正是金庸寫作功力之所在。

可以這麼說,這已經成為香港和內地通用的形容詞。當你想形容一個人的時候,你隨口而出的就是武俠世界裡的人物,儘管方言有交流障礙,但大家都明白什麼意思了。嶽不群是偽君子的代稱,蕭峰是正氣凜然英雄的化身,黃蓉、神鵰俠、小龍女……據說馬雲就是忠實的金庸迷,各個辦公室都以金庸小說裡的地名命名。

人民網:2017年,金庸展館就要正式向觀眾開放了,您有信心讓金庸迷滿意麼?

林國輝:我們現在暫定是2月底把這個展廳辦成。已經加急在準備一些文獻手稿展品的裝幀。另外展覽廳也加強一些互動裝置,讓觀眾參與在裡面。比如說小問答環節。看手稿文獻,向觀眾發起問題,讓他自己去看看解開答案。透過一問一答的關係,也讓觀眾理解金庸先生創作背後其實有很多學問在裡面,他自己本身是一個知識很廣闊的人,是一個百科全書的學者。他對外國文學是如何理解,對中國文學在創作中的運用等等。像這樣互動的遊戲,觀眾可以理解金庸先生創作背後的故事。

另外我們還有互動遊戲,比如《書劍恩仇錄》裡面的陳家洛,跟《天龍八部》蕭峰,讓觀眾在地圖上面去選一個點,看看他們主要經過哪幾個地方。給觀眾有機會去接觸神州大地,漫遊不同地方的風光。還有《天龍八部》裡面,透過韋小寶把故宮的太和殿、乾清宮、御膳房等等,每個地點都標記出來,透過互動遊戲來讓更多人了解故宮歷史。我們也透過這個互動,讓觀眾理解金庸先生筆下有多麼豐富的人文古蹟,對中國文化也是很好的推廣。 

(責編:程曉霞(實習生)、劉軍濤)

相關焦點

  • 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珍藏《笑傲江湖》手稿
    香港文化博物館今年3月1日起開放全港首個「金庸館」常設展覽,展出珍貴金庸手稿、小說單行本,及金庸曾使用的物品如眼鏡、棋盤等,展館將免費給公眾入場參觀。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覽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指,金庸館共斥資約1,000萬元,展出的文獻、書本類展品約300件,多媒體相片逾200張。其中200件展品由金庸家人提供,另有100件由學者及收藏家提供;試用期最少半年。
  • 金庸館亮相香港文化博物館
    人民網香港3月1日電香港首個以著名作家金庸為主題的常設展館——金庸館,昨日(2月28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揭幕,展出超過300件和金庸有關的藏品,包括《笑傲江湖》等珍貴手稿。
  • 香港首個金庸館開幕遊客免費入場可試打降龍掌
    香港首個金庸館1日開幕(攝影:鄭園)【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明報》3月1日報導,香港文化博物館斥資1000萬港元設立的金庸館1日起免費向公眾開放,將展出約300件展品,包括首度展出的《笑傲江湖》手稿,以及多媒體互動專區,讓一眾金庸迷在遊覽展館時,仿效郭靖出招,感受金庸筆下的武術世界
  • 香港歷史博物館敘說「藏品的故事」
    香港歷史博物館敘說「藏品的故事」 2015-04-20 18:03:554月20日電(楊曉霞)今年適逢香港歷史博物館踏入第四十個年頭,博物館推出展覽「藏品的故事」,與觀眾分享文物背後的故事,敘說香港人的生活故事。
  • 看一場展和金庸告別:香港文化博物館開放「金庸館」作書迷弔唁處
    不僅僅是各路名人前往弔唁金庸,在香港也有普通書迷專門弔唁金庸先生的地點,通過一場看展的方式,來和金庸先生告別。昨天下午16:00-18:00,位於香港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開放「金庸館」,作為又一個金庸先生的開放弔唁處,公眾可在弔唁冊上進行籤署,完成弔唁後,每人可免費領取一本紀念冊,派完即止。紀念冊以相片紀念為主。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由北及南,穿越半個中國;從古至今,橫跨歷史長河;傳統中華文化與香港都市文明碰撞、交融、輝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緊密合作的夥伴關係,我們將來會攜手合作,一起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 對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希望透過香港視角展示中華文化
    中新社香港11月28日電 (記者 龍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希望透過香港視角把中國的藝術和文化帶給全世界觀眾,說好故宮文物的故事」,出席第二屆「博物館高峰論壇」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28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闡述該博物館未來將在中華文化傳承上扮演的角色。
  • 讀者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緬懷金庸
    10月31日,一對夫婦在金庸照片前駐足許久,緬懷這位武俠小說泰鬥。10月31日,留言板上寫滿了讀者緬懷金庸的留言。當日,大批市民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參觀,追憶大師的武俠世界。以筆名「金庸」寫作多部武俠小說的著名作家查良鏞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10月31日,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內收藏有金庸以14本小說首字創作的經典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親筆原稿。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副館長人選公布 均為博士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日前(5月底)宣布,吳志華博士將出任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一職。吳於 2018 年 9 月已借調至西九作暫任館長,協助創立香港故宮,他將於今年 8 月 5 日履新。此前一個月(4月下旬),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宣布委任王伊悠博士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
  • 北京文博 | 「博物館,有範逛」,帶你逛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
    北京作為首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各類博物館從數量和種類上位列全國前列。這些博物館,不僅有豐富的館藏讓人大開眼界,其本身也是建築設計的精品。北京有哪些值得一逛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中又哪些珍藏?上 期 回 顧上期節目中,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副館長周偉
  • 博物館館長對話網際網路大咖
    ▲蘇州博物館館長  陳瑞近從文化旅遊談博物館中新媒體技術運用的趨勢▲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主持第一場對話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主持了主題為《對接需求 深化合作》高端對話,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田靜、騰訊文旅總經理舒展、中國移動政企客戶分公司行業總監王勇、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文化事業部總經理童茵參加對話交流
  • 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國寶即將「出宮」
    國寶中選後,要經過專家們嚴格的「文物體檢」,考量它們的「身體」能不能經得住旅行和展出。故宮博物院館藏大多是一級文物,這次在來港借展文物中,「一級文物中的一級文物」就有166件。如果一件中選文物的「身體」足夠硬朗,它屆時將離開故宮博物院的庫房,或三個月,或半年,或一年,在香港完成宣傳中國文化的使命。這是國家特批的打破常規的借展。
  • 到香港歷史博物館遊未央宮 看看漢代人有多潮
    到香港歷史博物館遊未央宮 看看漢代人有多「潮」  據港媒「巴士的報」網站報導 一提到漢朝,你可能想起電視古裝劇,又或者位於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但對於漢代文化,你認識又有幾多?機會來了!歷史博物館正舉辦本港歷來規模最大的漢代文物展,展出年代最久遠的「金縷玉衣」,讓大家體會漢代豐富歷史文化風貌,看看漢代人有多「潮」!
  • 博物館館長對話網際網路大咖,博博會上的跨界碰撞!
    探討科技與文博共融發展趨勢、新技術新裝備在博物館中的創新應用、博物館攜手企業為公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等問題,引領文博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讓博物館擁抱新技術,開啟文化服務的無限可能。第三隻眼近看博物館,讓文物把故事講給你聽,讓觀眾沉浸於歷史的長河。
  • 香港歷史博物館推出大型老照片展 回溯香江百年滄桑
    新華網香港12月17日電(記者王欣)香港歷史博物館大型歷史圖片展——「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18日將與香港市民見面。700多張記錄香港過去百年滄桑變遷的珍貴照片,將帶領人們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
  • 香港文化博物館12日起設弔唁處供公眾悼念金庸
    人民網訊 據香港大公網報導,筆名「金庸」的一代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於10月30日辭世,香港文化博物館將由本月12日至30日,在金庸館外設置弔唁處,讓公眾人士籤署弔唁冊,悼念金庸。但為了保持通道暢通,館方懇辭鮮花、花籃及花圈等。
  • 文化走訪| 從零開始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機遇與挑戰並存
    兩年前,當正在建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全球招聘館長時,吳志華沒有怎麼猶豫就放下工作三十餘年的政府公務員職位,擊敗逾十位應徵者後獲選。「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設項目,將在香港文化長遠發展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吳志華如是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2017年啟動,至去年7月大樓結構竣工,預計將在2022年7月開幕。
  • 博物館輸入中——探訪香港博物館節
    6月23日至7月8日,香港特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以下簡稱康文署)正在舉辦「香港博物館節2018」活動。康文署轄下的二十三間博物館和文博單位,推出逾百項涵蓋文化、歷史、藝術、電影、天文、科學、考古和文物修復的節目和活動,歡迎廣大香港公眾參與。
  • 讓博物館助推經濟發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談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歷史長河中演繹著傳統與文明的故事,在不久的將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將正式亮相。如何在東方之珠重釋經典,展現歷史文明之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有其獨特和深入的詮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 經典再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吳志華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以填補香港現有博物館產業的不足,擴大香港的文化範圍,從香港角度為世界觀眾提供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平臺。
  • 館長帶你去博物館——第一站:故宮博物院
    ◆◆從今天開始,館長要帶你遊博物館啦!◆◆世界那麼大博物館那麼遠牽絆那麼多,不能說走就走?別怕,有館長,帶你看遍全球博物館。包含了大量的原狀陳列,此外還有書畫館、陶瓷館、金銀器館、鐘錶館等諸多展館。故宮展品數不勝數,館長也有多次介紹哦!以後也會為大家陸續介紹館藏文物和故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