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起源約在東漢時期,至五代時期就已經十分普遍了。發展至今,豆腐的品種更是越來越豐富,餐桌上可以見到各種豆製品的身影,常見的有南豆腐、北豆腐、內酯豆腐。
作為最家常的菜餚之一,豆腐簡單好做,美味又健康,還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可謂是老少皆宜。
不同的豆腐種類適宜製作不同的菜品。
北豆腐又稱老豆腐,是指用鹽滷作凝固劑製成的豆腐。其特點是硬度、彈性、韌性較南豆腐強,而含水量較南豆腐低,凝固出來的豆腐比較硬,質地也粗糙一些。北豆腐中的主要營養素為蛋白質,含量為12.2%左右,鈣和鎂的含量也比較豐富。適合煎、炒、蒸、煮、炸等菜餚做法。
南豆腐又稱石膏豆腐,它使用的成型劑是石膏液,南豆腐較北豆腐來說,顏色偏白一些,並且口感上也較嫩一些,含蛋白質約為6.2%(僅為北豆腐的一半左右)。南豆腐的水分較之北豆腐要多,質地細嫩,所以不適合炒,更適合做涼拌、蒸、湯、燉等菜餚做法。
平時大家都是煎豆腐、釀豆腐吃得多,很少有人吃過鍋塌豆腐,大廚今天帶來一道【鍋塌蛋黃豆腐】,用的北豆腐,切片後中間夾上蛋黃、馬蹄、蝦蓉,再經過塌制手法,收足了湯汁,外皮酥脆,可是吃起來口感又偏軟嫩,一上桌,所有人都搶著吃!
塌,又稱塌菜或者鍋塌,是指將加工切配的原料,經過掛糊後放鍋內煎至兩面金黃、酥香,加入調味品,摻入適量鮮湯,用小火收濃湯汁或者勾芡明油,或把原料掛糊經油炸油煎之後加料燜燒,較後收幹滷汁成菜的烹調方法。
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原料經掛糊煎、炸後再燒制,能使菜餚帶有特有的幹香味、金紅的色澤,以及酥軟嫩的質感。
塌法適合於豬肉、魚、豆腐等原料,塌法制菜具有色澤金黃、質地酥軟、滋味醇厚的特點。
1、選擇加工塌制菜品應選擇細嫩易熟的原料。其成形規格一般是條、片等。
2、將大塊的原料加工成扁平形狀。先用食鹽、味精等進行基本調味,然後掛糊,下溫油鍋兩面煎黃,或下熱油鍋炸透,撈出控淨油備用。
3、鍋內加油燒熱,加入蒜片、蔥、薑絲爆鍋,並加少量清湯、食鹽、料酒、醋、醬油等調味品,而後放入經煎或炸過的原料,用微火收稠湯汁,使主料達到酥爛柔軟時,淋上香油,瀝淨湯汁改刀,平碼在盤內,再澆上餘湯即成。
1、為了使塌制菜餚能迅速成熟,具有酥軟、醇厚的特色,應選用細嫩易熟的原料。
2、原料蘸粉不宜太厚,蘸取蛋液要均勻,並儘量多掛上一些,以增強菜品色、香、味、質感的效果,煎時要達到起酥的程度才能進行塌制。
3、最後塌制一定要用文火(慢火),勾芡後收濃湯汁。
食材:豆腐、蝦仁、鹹鴨蛋、雞蛋、麵粉、馬蹄、香菜、姜
- 具體步驟 -
1、豆腐切薄片,表面撒鹽;鹹鴨蛋取蛋黃剁碎,雞蛋打散;蝦肉、馬蹄、薑片剁碎待用。
2、蝦蓉中放入馬蹄、姜米、少量油打成蝦餃,加入蛋黃碎;一半豆腐上撒麵粉,放蝦餃,另一半豆腐扣上去。
3、豆腐蘸麵粉、裹雞蛋液,煎至金黃色撈出;將剩餘雞蛋液炒至焦香,加入開水燒開後盛出。
小竅門:等雞蛋炒得微焦時倒入開水衝湯,大火煲開,瞬間激發香味,這樣湯會又鮮又白。
4、鍋中少許油,油燒熱放入少許醬油,將雞蛋湯下入,沸騰後下入豆腐,自然收汁即可。
推薦閱讀
想查看更多養生竅門、生活妙招?那就趕緊將《家政女皇》標星置頂吧:
喜歡請點讚 分享也是一種讚賞
每晚17:55 河北衛視 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