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想想,我這人真是慘澹。五音不全,脂肪環身,眼有散光,耳有膜損。除此之外,造物主仍不罷休,又讓我腦笨手拙,可謂全無是處。更甚者,酒我不善,煙我所憎,於是連享受恍惚的機會都沒了。所幸上蒼仍有一絲憐憫,讓我成為嗜吃之人,僅僅為了味蕾的意趣,我倒也覺得餘生可期,畢竟這活色生香的日子總是透著可愛。關於吃,我是有故事的胖子。
古人云:「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又說:「眾口難調。」即是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儘管如此,但是他們所說的口味都要「色、香、味」俱全。五色、五香、五味可以調和出多種美味佳餚,並且在我國飲食生活中有著十分豐厚的文化內涵。
作為依舊說著河南話的我們,在陝西繁衍生息了百餘年的歲月裡,卻逐漸被冠以了「半陝人」的稱呼。隨著老陝文化的不斷衝擊,我們殘存的傳統也慢慢的淡化,到了現在,除了雜糅版的語言之外,其他的卻與老陝無異了。陝西人樸實無華,但卻透出一股追求細膩,精益求精的精神,無論是工作生活,均都流露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與傳承。記得小時候路過陝西人的村子,時不時便會看到幾個蹲立在自家門前的「老陝」,一手端著老碗,另一手則挑拌之間,不時傳來「嗞溜」的咀嚼聲,引得路人饞蟲寵寵欲動。也就是那個時候,我識得了「老陝」的一種特色美食——油潑麵。
油潑麵是一種很簡單的面,寬麵條,下到鍋裡,過上三趟水,撈起來,撒上辣子面、蔥花,富裕的人家還可以加點菠菜或者半個煮雞蛋,滾燙的油一潑。這就是一碗油潑麵。讀高中的時候貪玩又貪吃,每每從網吧裡出來的時候,總是順手在網吧門口買點饃饃夾菜或者餅子夾肉什麼的。一來二去的,肚子難免不合適。有一次從網吧出來的時候,吳宵突然跟我說:咱吃麵走。我們兩個窮鬼跑到禹都東街禹香園對面的一家麵館,看了看菜單,也就油潑麵便宜,算了,就油潑麵吧。
看,白嘉軒吃這面的表情,就知有多好吃啦!話不多說,這就教你如何在家自製這碗油潑麵,隨時隨地來解饞!
1,準備食材:能做成麵條的面坯子(扯麵條,拉麵或者拉條子的條)青菜,蔥花,蒜末,薑末,辣椒麵,五味粉/十三香,鹽,醋,雞精,花椒粒,八角。2,把面做熟,出鍋前加入青菜,撈出,切記控幹不過冷水。3,放調料:將蔥花,蒜末,辣椒麵,五香粉,鹽,雞精放在面上面,辣椒麵一定要多,是放在麵條上面。4,進行第三步驟的時候開始熱油,注意要用菜籽油,別怕煙大,油中放入花椒,八角香料炸出香味,然後撈出,油溫不要太高,以不把花椒炸黑為界。5,潑,一定要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給辣椒麵上面暢快一澆,還有給蔥花和蒜末上面的澆。一定要油多,一碗麵大約兩湯匙到三湯匙的油。6,油潑完,鍋還熱,把醋放入鍋內,一熗,滋啦啦再澆在面上,放少許生抽。上桌,附帶麵湯生蒜。7,攪,上下翻動,使勁的攪,攪出一個紅紅火火,一手攥住碗把,一手攪,口水潤喉之後,你就美美的吃,別擦汗,快就蒜。一碗吃完,擦汗抹嘴,麵湯溫度剛好,喝。頓時有平定江山,氣吞乾坤的感受。
油潑麵可是萬千麵食中輩分很大的面了~據傳說它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了,由周朝時期「禮面」演變而來,又稱抻面、拉麵(不是你們想的那種拉麵)、拽面、楨條面等,到了隋唐時期又演變成「長命面」。為什麼叫「長命面」呢?因為和面和扯麵的方法獨到,麵條入水久煮不爛,因此得名~清朝時期的《素食說略》中記載:其以水和面,入鹽、鹼、清油揉勻,復以溼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面。書中還指出:作法以陝西朝邑、同州為最佳。現在的油潑扯麵幾乎沿襲了古法,所以每一碗麵都飽含歷史的韻味~當然,最有趣的還是自己做油潑麵了,看著麵粉變成爽滑筋道的麵條,心裡別提多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