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了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它很大程度決定了家庭成員的人生

2020-12-06 自媒體小吳哥

有發現近年來的社會新聞裡,情殺,分屍,隨機殺人,殺害兒童,殺害父母的新聞變多了嗎?

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追朔到同一個起點,那就是原生家庭。從母腹瓜瓜墜地的我們就如同白紙一般,不管日後這張白紙能成為一張美麗的話或是令人害怕且恐懼的畫,都取決於原生家庭的教育。

以下舉三個歷史人物作為例子:

1.孟母三遷: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的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信口說道:「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的等待吃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肘的生活費中,拿出一點兒錢來買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孟母以實際行動教育兒子,做人就是要誠實,所謂「言必行,行必果。」要讓孩子成為一個言而有信的人,母親得從一言一行做起啊!在孟子的成長曆程中,還有一段母親「斷織督學」的小故事。有一天,孟子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的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剪成兩段,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他明白了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應不為外界所幹擾。從此孜孜不倦,日夜勤學不息。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對於夫婦相處之道,孟母也要指點。古《烈女傳》記載:孟妻由氏在臥室內裸袒身軀走動,孟子勃然不悅,由氏認為丈夫太過見外,就求婆婆解說。長期以來,孟子對自己的妻子總是不滿,竟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孟子深感自己孟浪,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樂相處如初。

孟子認為宋國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三十多年過去了,孟子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長籲短嘆。孟母問明原因,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己,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三言兩語就除盡了孟子心中的積慮,於是他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注重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方面對孟子諄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孟子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克勤克儉,堅守志節的撫育兒子,既成就了孟子,也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更給今天的母親們帶來諸多啟示。

若不是孟子母親在原生家庭中細心呵護關係孟子的教育,怎能造就未來孟子的文學成就呢?

不只是孟子,中國近代的文學家胡適也是一樣。

2.胡適:

胡適母親在教育孩子時,都如何做的呢?

1.陪孩子一起學習,做孩子的朋友。胡適的母親出生於農村,沒有上過學也不識字,一直到了加給他的丈夫後才開始讀書認字,後來胡適出生後,丈夫胡傳在教育胡適認字的時候,胡適的母親也在一旁跟著學習,同時還督促胡適學習,並且胡適的母親也跟著學習。胡傳工作的時候,胡適的母親則是代替胡傳教育胡適。胡適和他的母親可謂即使母親又是師生的關係。而現在諸多的家長中,能做到這點的則是少之又少,雖然有些家長也會陪伴孩子,但是僅僅是陪伴,並沒有和孩子們一起去投入學習,試問還在學習,家長只在一旁的監看,如此非但起不到作用,甚至還會適得其反,而唯有讓家長也跟著一起投入其中,才能避免這種尷尬不會發生,所以做孩子的朋友,陪著孩子一同學習,這是孩子成長的關鍵之所在。

2.重視教育的重要性,懂得如何讓孩子去學習。開始上學後,因為當時的學費太低,所以教書先生在教育孩子時,多是敷衍,教學也非常的刻板,動不動就讓孩子背書,而不深入的講解,當時胡適的母親知道後,為了讓教書先生能夠認真的教育自己孩子,因此給了教書先生高價,後來還要求教書先生,沒講一個字都去解字,在這樣的情況下,胡適才有了紮實的基礎功,為今後能取得大成就而打下基礎。而對於這種教學方式,其實也應該是家長和老師應該學習的,而事實證明,當我們記憶一件事時,理解的記憶,永遠比死記硬背要好的多。比如我們在教育孩子認字的時候,完全能夠根據每個字,去和孩子解釋,或者依照這個字,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那麼不但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且對於孩子的記憶也有有極大的幫助。

3.對待孩子尊重,從不在人前打罵。胡適寫道「我母親管教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不在孩子面前打罵自己的孩子,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其實孩子的自尊心更加強烈,試問一位未經世事的孩子,當遇到別人的打罵和羞辱時。和一位在社會上摸滾爬打幾十年的中年人,面對別人的打罵和羞辱是,那個傷害更大,無疑是孩子,因為孩子在小時候調節的能力很小,遇到這種事,遇到這種事,極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同時導致孩子可能出現很多的毛病。

4.學會為人處世胡適說「我母親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接人待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從胡適的作品《我的母親》,可以看出胡適的母親是一位脾氣很好的人,只要不是侮辱人格,那麼胡適的母親,多半是忍受了,但是要是傷及到人格了,那麼久一定會抗拒到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多才多藝,但是當父母要求孩子去學習的時候,父母也應該問問自己,你自己是以為愛學習的人嗎?當你要求孩子去運動,不玩手機,你自己能做到嗎?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當孩子除了哪些問題了,家長不妨在自己身上尋尋原因,或許正是你的不惡習,導致了孩子身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壞毛病,家長若不想孩子這般,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5.給孩子自由的翅膀十二歲時,胡適離開母親前去上海求學。他寫道:「她只有我一個人,只因為愛我太深,望我太切,所以她硬起心腸,送我去遠地求學。臨別的時候,她裝出很高興的樣子,不曾掉一滴眼淚。」

3. 華盛頓 :

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年幼時非常喜歡爸爸送給他的一把小斧頭。有一天,他走進家中的庭院,看見一棵小樹,他想試試這把小斧頭,結果就用這把小斧頭砍倒那棵小樹了。

當華盛頓的爸爸發現小樹被砍倒後,既傷心又憤怒地問道:「誰膽敢砍倒這棵樹的?它可不是普通的樹啊!它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櫻桃樹,我花了很多錢才能買到的啊!」這時,華盛頓出人意料地對爸爸說:「對不起,爸爸!因我想試試你送給我的小斧頭,所以砍倒這棵寶貴的櫻桃樹,我以後不會這樣做了。」華盛頓的父親聽後,並沒有責怪兒子,更轉怒為喜,一把抱起華盛頓,激動地對他說:「好孩子,我很高興啊!因為你不但沒有說謊,而且能鼓起勇氣將這件事告訴我。失去一棵樹又算是什麼?我寧願失去這棵樹,也不願見到你成為說謊的孩子啊!」

有好的例子當然也有不好的,以上提供三個不好的例子供各位參考:

1.2014年臺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鄭捷

2014年5月21日,鄭捷先在東海大學附近的臺糖量販店,購買了一把摺疊瑞士刀,再由臺中市朝馬搭乘國光客運北上板橋,到板橋車站後,約李姓國中同學於板橋江翠的麥當勞用餐,兩人聊電玩遊戲《神魔之塔》的攻略方法,離開前鄭捷突然說:「等等要先去培養一下情緒,因為我晚點準備要動手了!」,同學以為鄭捷要回去玩電玩遊戲,不以為意。與同學分別後,鄭捷在江子翠住家附近的松青超市購買1支的30公分長之鈦鋼刀供行兇用。離開後又返回拿走遺下的摺疊雨傘。

當日15時34分,鄭捷進入新北市板橋區的捷運江子翠站內,以悠遊卡進入捷運,搭乘列車北上勘查,以手錶計算,決意選在人潮眾多的臺北捷運最長站距區間(臺北市萬華區的龍山寺站至新北市板橋區的江子翠站間,中有新店溪,兩站之間的行車時間為3分46秒)為犯案最佳時間,他判斷在所有乘客皆被封閉在車廂內,無法脫逃的這段時間夠長,有助於他進行殺人攻擊。且高運量車廂連接處不只寬大,也不像臺鐵高鐵有通道門阻擋,要到處逃竄各車廂間相當容易。

在列車到達至國父紀念館站後,鄭捷下車,改到月臺另一側搭南下列車回到江子翠站。16時22分列車駛離龍山寺站,鄭捷拿出預藏的兩把刀,對車廂的乘客進行隨機攻擊,從該車倒數第二節車廂開始,先刺殺正在補眠中的3名旅客,其餘旅客多半低頭使用智慧手機,並未警覺。鄭捷此時展開大屠殺,在第五至第二車廂用刀械對所見的每一個旅客或砍或刺,尤其針對腹部與胸部要害,若見被害者未倒地,即回頭補刀,直到其倒地為止。但其中一名女性旅客被砍四刀,高呼:「你已經砍了四刀,請你不要殺我好嗎?」,鄭捷因此而停手,鄭捷攻擊行為極為猛烈,血濺車廂,旅客見狀驚呼奔逃,車廂內哀鴻遍野,一直到該列車第二節車廂後,鄭捷因遇到眾多旅客集合以雨傘抵抗才停止。

當日16時26分許,列車到達江子翠站後,車廂的所有車門開啟,鄭捷方才尾隨四處奔逃的其他旅客一起下車,並手持犯案所用之刀械,從容伺機攻擊月臺上的其他旅客,但都遭到抵抗而沒有得手,往該站二樓出口脫逃,卻被一位62歲長者陳風攔住,陳奮勇將鄭摔倒,數位見義勇為的旅客伺機將鄭嫌圍住,眾人以雨傘戳擊、背包及垃圾桶、報紙回收架丟擲,加上拳腳,強力壓制,鄭捷被制伏。16時30分,江翠派出所員警將鄭捷以現行犯拘捕。救護人員將傷者分送新北聯合醫院板橋分院、板橋亞東醫院、新莊的部立臺北醫院等醫院急救,共計4死24傷。鄭捷遭新北市警方逮捕後,原被押往江翠派出所進行偵訊,22日凌晨改送到海山警分局。

據新北市消防局最後統計,共28人死傷(4人死亡,24人受傷,包括自行就醫3人),分別為:死亡4人、重傷8人、中傷7人以及輕傷9人。罹難者遇害分別為解姓男子、張姓男子、李姓女子、潘姓女子。4名已經確認死亡的民眾,分別送往新莊區衛生部立臺北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板橋亞東醫院(到院後不治)和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板橋院區。

2.曾文欽隨機殺人事件

2012年12月1日上午8時許,方姓男童與同學李姓男童一起前往臺南市南區金華路一段湯姆熊歡樂世界臺南金華店打電動,兩人均就讀於臺南市日新國小五年級。當日上午8時27分,曾文欽進入湯姆熊歡樂世界臺南金華店,一邊打電動,一邊觀察店內動靜。9時16分,曾嫌前往店內廁所開始勘查地形,在廁所短暫停留20秒後,隨即出來前往店內大廳尋找目標。曾文欽剛好看到方姓男童與李姓男童兩人在店門口打電動,主動趨前跟兩童搭訕。曾嫌首先跟李童搭訕,直說:「你要不要打《三國戰紀》?」曾嫌見李童不理會他,隨即轉身以相同口吻跟李童旁邊的方姓男童搭訕,並說:「我有《三國戰紀》的遊戲卡,跟我去廁所,我拿給你。」方姓男童則不疑有他,跟隨曾嫌而去。9時18分,曾嫌摟著方姓男童的肩膀一起進入男廁。曾嫌成功誘騙方姓男童到男廁所後,隨即取出身上的摺疊刀開始對方姓男童施暴,往方姓男童的咽喉重重割了兩刀,其中一道傷口更造成深達3公分、長5公分、寬4公分的刀痕,使得方姓男童的頸動脈因此斷裂,氣管也因此被割斷,利刃見血封喉。方姓男童立刻因大量失血而死亡。

9時20分,曾嫌獨自一人不慌不忙走出廁所離開該店,隨即騎乘車牌號碼為「VIL-875」的輕型機車逃逸。9時28分,湯姆熊歡樂世界臺南金華店張姓清潔婦進入男廁所準備清掃,赫然發現方姓男童呈仰倒姿勢躺在廁所隔間內,隔間的牆壁及門板都被大量血跡噴染得到處都是,嚇得趕緊報警處理。

3.2016年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小燈泡

西元2016年3月28日上午11時05分,劉姓女童(小名「小燈泡」,2012年4月23日-2016年3月28日)與其母親王婉諭正前往西湖捷運站準備迎接外祖父,騎腳踏車經過內湖區環山路一段9巷附近,正要從人行道上坡進騎樓。王景玉尾隨在後,王婉諭以為王景玉好心要幫忙女童牽車而靠近。王景玉突然當著小燈泡母親的面,自後方持菜刀對小燈泡頸部猛砍,導致小燈泡當場頭身分離、倒地死亡。王婉諭救援不及,與王景玉拉扯,但因力量單薄無法將王景玉拉離小燈泡。附近有七名見義勇為的市民合力制伏王景玉,警方隨即將王景玉以現行犯逮捕、送至西湖派出所實施偵訊。憤怒的群眾圍觀,推打王景玉,對王景玉殘忍殺害幼小的行為表達最嚴厲的譴責。

看過以上的個案後,請各位省思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原生家庭造就了這樣的人格特質,讓這些人會拿常人不會拿的刀械,走到街上什至是捷運列車內,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來呢?

若不正視這個問題,嘗試去改變去解決去尋求幫助,相信類似的事件一定還會再發生,臺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曾文欽隨機殺人事件甚至是內湖隨機殺人事件都還有機會在社會新聞中看到,也需下個受害者可能會是你我身邊的家人或朋友。

家庭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這裡可以不用多說了,這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最近幾年我國民眾是越來越注重家庭對個人重要性了,當然,這毋庸置疑,家庭對一個人而言無比重要,這是一個人一切的本源,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甚至是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這裡就無需多言了!此刻我想說的是,現今的年輕人怎樣可以儘量擺脫原生家庭的不利影響和善加利用家庭的優勢實現自我的夢想和價值。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歷經童年、青少年以致於成年,也就是說,在我們年長、透過結婚而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核心家庭前,我們都是來自一個撫養我們長大、雕塑我們性格特質、培育我們對人生的態度及價值觀的原生家庭,於是毋庸置疑的,這一份關系所帶來的影響,將持續地與我們成長後的人際關係互動婚姻經營以及對子女的教養態度等,息息相關。

原生家庭,既是我們所從出處,當然包含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有些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包括祖父、母、叔叔、姑姑等。而在我們進一步探索一個人如何因為與父母所建立的關係模式之不同,以致造成成長中不同的影響時,我們首先要理清這裡的「父母」,乃是指「親密關係人」,因為不乏有小孩,由於各種原因,父母從缺,而是經由其他家人帶大的。換言之,一個人的人格成長管理情緒的能力,人際互動的模式等,都被那位長期照顧的親密關係人,深深影響著。

那麼,何謂原生家庭的影響呢?通常我們以三個複製過程(copy processes),呈現出我們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再現(reenacting):我們長大後所表現的行為,正像以前那個親密關係人所對待我們的行為。譬如張三在小時候遭受虐待,當他長大後也經常用比較嚴峻的體罰來教養子女,他正是以再現其親密關係人所有的行為來展現他所受到的影響。曾經有一個摯友,總是抱怨長輩對他的責罰(70年代時期,體罰不僅司空見慣,且對男孩慣用棍子、鞭打),不幸的,我也經常看見他,不經意的在憤怒中,對他的兒子,拿起棍子就是一頓狂打。

二、重複(recapitulating):長大後,我們允許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就像過去那個親密關係人所對待我們的方式。還是以張三作例,當他存留了那份小時候受虐的經驗後,如果在其日後的人際關係中,也出現易於受傷害的事實、傾向,他便是以重複小時候被對待的方式,來顯示他所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影響。筆者有因家庭暴力問題而接受輔導的個案,追究起來,不難遇到不僅小時候曾有受虐的經驗,且其家暴問題,也非首次。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看到周邊的親友,其再婚的對象,也正如其之所以離婚的第一個對象般暴虐!

三、內化(introjecting):由於小時候受虐所造成的自卑感,內化而形成日後的性格特質。譬如小時候覺得「被打,是因為我不乖」,及長內化後,總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缺乏信心,討好別人。

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當然不是只有負面的,我們可能再現父母的優良教養與德性,重複一如親密關係人曾對我們的鼓勵與溫暖的對待方式,也因內化,增強了我們的自我形象與自尊,因此原生家庭對我們影響的正、反向與否,關鍵是在我們的「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由於每個人在與原生家庭的互動中,同時會有兩股自然的力量:一體性(togetherness與家人有所聯結)與個別化(individuality與家人分離獨立),良好的自我分化,即意謂此兩股力量的均衡,使我們在與原生家庭的親密關係中,能同時保有連結感與自主性,而不致於借著過度的黏膩來獲得安全感,或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過於疏離。夫妻雙方與原生家庭的分化程度,尤其關係著婚姻的品質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每個人都和其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種聯繫可能影響Ta的一生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對原生家庭的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父母無法選擇 上帝發你什麼牌,你只能儘量打好它」 最近有一部BBC紀錄片又霸佔了熱搜榜——《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上周,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關於「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的小視頻。視頻中po主講述了83年出生的她,為什麼到現在連一套房都混不上。她說: 工作15年,我從來沒有過想買房的想法和打算。這一切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自打我出生,就生長在一個不斷爭吵與打架的環境中。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原生家庭的概念,原生家庭是指未成年的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組成的家庭。這個家庭裡面每個人的親密關係,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理念,生活習慣等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可見,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性格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婚姻觀的態度等。
  • 不管你的人生有多麼的不堪,也不要抱怨你的「原生家庭」!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將這4個字當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藉口,認為自己之所以無法取得成功,之所以會淪為一個失敗者,都是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 顯然,這樣的一種認知是極其錯誤的。如果我們始終將自己困在這樣的一種錯誤認知當中,將很有可能讓自己陷入到持久的困境當中,永遠都無法走出來,也永遠無法改變自己的人生。
  • 無論什麼樣的原生家庭,都不影響我們擁有幸福的人生
    關於原生家庭,近些年媒體和大眾有特別多的一個探討,特別是原生家庭之錯、原生家庭的創傷和父母之錯,有很多很多的探討。 我想和大家分享幾點: 01.極少有原生家庭沒有給孩子們帶來某種程度的傷害或傷痛的,沒有完美的父母。
  • 從聖經中雅各和約瑟的故事如何不被原生家庭束縛?
    但是,原生家庭在後來的發展路徑中,普通民眾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原生家庭對自己成年之後性格的影響,尤其是負面影響,而忽略了原生家庭的治療目的。在熱播電視劇《都挺好》中,也同樣把關注點放在原生家庭對蘇明玉的傷害上,而不是原著中的治癒上。正是對個體從家庭所獲得傷害的關注,才引起七零後八零後的心理共鳴,因此原生家庭再一次被廣泛關注。
  • 原生家庭的影響會跟隨一個人的一生
    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此時無論添加點什麼都會留下永遠的痕跡。原生家庭的環境如何,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富貴家庭的孩子,基本上見多識廣,性格外向好社交。貧寒家庭的孩子,基本上唯唯諾諾、性格內向而自卑。
  • 黑色燈塔:進入鏡子的彼端——原生家庭帶來的悲傷!
    我想這是原生家庭帶來的悲哀。 在案件審判的最後,我們從何學斌的口中了解這一切發生的背景。 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原生家庭,後來組成的家庭稱為再生家庭。
  • 原生家庭對子女影響很大,在父親缺位的家庭裡到底存在多少隱患?
    你知道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有多大嗎?在父親缺位的家庭裡,到底存在多少隱患?我做了這麼久的心理諮詢發現,很多夫妻不幸福都是跟原生家庭有關係。很多家庭裡,媽媽都比較強勢,爸爸通常是邊緣的。因為媽媽承擔了太多家庭責任,非常的焦慮。
  • 從郭巨埋兒的故事看中國傳統文化對原生家庭的束縛
    郭巨一生的境遇,就是因為受這種傳統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導致悲劇。01 夜郎國民的甦醒,中國傳統文化是束縛力強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在兒女未成婚之前,仍與父母生活的家庭,是近些年網上討論的高頻話題,其實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交通和通訊的發展,地球上的時空距離縮小了,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曾經廣闊的地球就如同茫茫宇宙上的一個小村落。
  • 毀掉一個人的從來都不是貧窮,而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原生家庭裡所扮演角色的時效性,家人互動的關係等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工作以及生活、新生家庭中的表現。而父母的婚姻關係以及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子女與父母的相處的方式都會對子女的人際關係以及為人處世產生影響。那麼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應該如何避免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呢?第一,原生家庭是不可迴避的,必須要接受。
  •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文|繼芳翎馨最近看了《心靈奇旅》,感覺與本書《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之妙。很多時候,我們在成年之後感覺到自己一無所成,是因為自己一直都生活在父母安排、控制的人生之中,我們好像沒有辦法改變自己此刻的遭遇,並不斷地為父母加注在我們身上的鎖鏈束縛著前行的軌道。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不止一丁半點,有可能影響大半輩子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不止一丁半點,有可能影響了子女大半輩子的生活,也有可能影響子女一輩子困在陰影裡出不來。家庭是貧窮還是富有,父母是正能量引導還是負能量困擾,父母對子女是否關愛都在潛移默化影響子女的身心健康,甚至於將來的人生導向。
  • 伊能靜自曝離婚內幕:原生家庭裡,藏著你的婚姻觀!
    這時,她遇見了生命中的白馬王子哈林,感覺就像抓住了人生中的浮木,想要拼命擺脫原生家庭的痛苦,但無形之間卻給了對方很多壓力。在第一段婚姻裡,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太大了;那種影響是沉重的、長久的,直到5年的空白期後,才逐漸與自己和解。
  • 原生家庭的傷害終生難愈!為了孩子,這3種行為千萬不能有!
    文章導讀:最近,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根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社會生態學理論,父母的個性、價值觀、教養方式、行為模式及家庭親子關係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幼兒發展的方方面面。它們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發展,從而作用於他們的行為。在孩子最脆弱最可憐的童年時代,父母的負面影響很可能會伴隨終身,並且可能嚴重影響孩子的未來。
  • 《金婚》四個孩子的婚姻:家庭的溫度決定了孩子對家庭渴望的程度
    因為家庭氛圍不好,她也沒有什麼要好的朋友,認識一個劉強就跟他在一起了。可能那時候她並不知道那其實不是愛情,只是兩個能說上話的朋友。以至於後來的家暴,離婚…不過燕妮也是幸運的,她至少得到過父母的真愛。也在即可止損後遇到了程洪陽,算是比較美滿的結局。可他們都有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共同的孩子,真正的生活原本沒有電視上三五個畫面那麼簡單。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原生家庭的烙印其實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會背負其原生家庭帶來的烙印,這種烙印是不可或缺的。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種烙印並非完全是壞的。有些人可能從小就會在家庭當中收穫足夠的溫馨和依戀,收穫自己的愛與依靠。不過有些人則會在自己的成長當中收穫足夠的缺憾和糾纏,變得過度的迷茫。
  • 為什麼說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婚姻?幸福是會傳染的
    1前幾日一個關於「原生家庭很幸福是什麼體驗」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而後廣大網友們針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又進行了一波分析。而這個話題也讓我想到了去年熱播的一部電視劇《都挺好》。《都挺好》裡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畸形原生家庭的樣貌,蘇父作為一家之主卻沒有一家之主該有的擔當,而蘇母作為一個母親,也沒能盡到她作為母親的公平。在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三個孩子身上都有著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弊端。
  • 「天使」與「魔鬼」的根源,原生家庭的愛與痛
    而自己缺失的這一半,往往是在家庭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換句話說,就是在彌補自己心中的缺少的那一塊。一個完整的家庭,是由父愛和母愛組成。父愛給予孩子的是安全感和溫暖,而母愛給予孩子的則是關心和愛護,這也是父愛和母愛在性質上的區別,兩種愛給孩子帶來的不同,所以也是缺一不可,這也間接的影響著孩子在以後自己擇偶所需求的那種愛。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真正成長起來?
    其實我想說,原生家庭不是原罪,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不接受這種輕視,更不可以自己輕視自己。人類的第一個原生家庭就是亞當與夏娃生下該隱和亞伯和組建的家庭。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沒有成家,即兒女沒有組建自己家庭之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一但子女成家,就有了他們自己的「新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