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所屬的淶源縣,位於太行山北端,取淶水源頭之意。
淶源縣是革命老區,屬於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也是環首都扶貧開發示範區。
歲月迢遞,滄海桑田。淶源數千年的時光,先是走出新石器時代的氏族部落,又在歷史風吹雨打中劃歸察哈爾省,1949年8月由察哈爾省劃歸河北省保定專區。
走在淶源的村莊裡,有青磚有灰瓦,有土牆有豬圈,腳下的小路,厚重而深遠,讓你覺得這裡與現在的城市不在一個頻段上。
淶源的大村子、小村子,都基本有著一樣的裡表、一樣的格局。多數淶源的院子裡,大門都朝南開,院子裡的豬圈都貼著西牆蓋,雞窩則是挨著東牆搭。
西魏遺少走進淶源的時候,孩子們因為疫情沒有開學,都聚在牆根下說悄悄話,老人們倚在朝南的牆根曬著太陽。這個世界上,沒有誰不喜歡被陽光照耀。
淶源的風是有方向的,淶源的影子是有靈魂的。來到淶源,第一眼一般看到白石山,這裡雖然很多山,但最高的那座就是白石山。路上的廣告牌宣傳語,更是隨處可見。
山形地貌歷來是自然之功,白石山擁有全國唯一的大理巖峰林地貌,是「世界地質公園」。這裡三頂六臺九穀八十一峰,主峰佛光頂海拔2096米,自古被稱為太行之首。
白石山山勢陡峭,奇峰林立,怪石遍布,長城與廟觀分列於山間兩側,集雄偉、秀麗、神奇、幽幻於一身,是中國山嶽景觀奇與險的傑出代表。
淶源的閣院寺是一座千年古剎,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現存最早的建築是遼初修建的文殊殿,是全國不多的幾座超過千年的土木建築之一,以前這裡不對外開放。隨著縣城旅遊的放開,前年開始對外營業。
從閣院寺的角門進入寺院,迎面的參天古樹蒼勁挺拔。院落為三進對稱式庭院結構,在中軸線上,天王殿、文殊殿、藏經閣一字排開。
閣院寺東南角的大鐵鐘,是我國現存的唯一有明確紀年的遼代鐵鐘,鑄於遼天慶四年,鐘有六耳,象徵「六根」之意。鐘上有銘文1200多字,還有55個古印度文字,也就是梵文,沒有見過梵文的遊客,或許可以看一看梵文是什麼樣子。
當時淶源縣被稱為飛狐縣,屬遼國蔚州管轄。因此,大鐵鐘又被稱為「飛狐大鐘」。
西魏遺少邁過高高的門檻,推開閣院寺一扇扇朱紅色的門,開合之間,儼然是在轉動歷史的軸承,「吱呀」一聲,似乎有位故人過來,從遙遠的天涯帶來梵文,被嵌在這大鐘的方寸之間。
文殊殿前兩棵古松,分別為龍松和鳳松,所有枝脈的走向都是縱橫千裡,筋骨綿延蕩徹。文殊殿裡有三寶,鬥拱、窗欞、壁畫。文殊殿的鬥拱採用「偷心造」,轉角鬥拱在出兩跳的角華拱上再加抹角拱,這在同期建築中實為罕見。
文殊殿的窗欞古樸大方,有著「古窗欞博覽館」的美稱,上面刻畫了許多圖形,有的像佛教法器,有的像寶塔,有的像文字。
東西兩壁牆面就寬約15米,以象雕作為主題,可惜的是,壁畫全部被黃泥覆蓋,只能在牆壁下方看到一小部分。
淶源有285個村莊,每個村子有著每個村子的模樣,但所有的村莊,卻又有著共同的規矩。這些規矩,不是寫在被豬蹭亮的牆皮上,而是寫在端著大瓷碗的爺爺臉上,做人做事講章法有條理,凡事得循著自己的道道兒。
這裡的老百姓這麼表達,北面是陰,南面是陽。前面有罩,後面有靠。修房蓋屋,坐北朝南。
淶源是座英雄的縣城,歷史上一束光曾鑽進牆縫,生出了嫩綠的草蔓,長在華夏大地每個孩子的心裡。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歲月悠悠,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曾傳遍大江南北。
王二小就是淶源人,完整的名字是閻富華,乳名「二小」,因是村裡孩子王,所以稱為王二小。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來淶源「掃蕩」,因為在山中迷路,就抓住王二小帶路。為保護轉移的鄉親,王二小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埋伏圈。小英雄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現在的孩子已經無法想像,那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山坡上小草淡定地枯榮,王二小的墓碑於一磚一瓦間,詮釋最本真的信仰和愛心,這裡的孩子從小就能分清善惡。
這就淶源,誰在山上摘星辰,誰在寺廟敲打著鐘聲,彈指一揮間,又一個百年已經過去。淶源如今依舊安靜,穩妥而從容。
這就是淶源,西魏遺少現在喜歡在淶源閒溜,感悟別人的歷史,回憶自己的曾經。